十位中国顶尖艺术家,带来艺术和教育连接的“证据”
这是一场高质量的K12教育人的艺术启蒙课,而艺术是教育创新的最好催化剂。11月28日,十位中国顶尖艺术家,将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现场,联袂带来艺术和教育连接的“证据”。
展览中,大家将欣赏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并通过观展与艺术沙龙,重新思考教育和艺术的联动与共鸣——从创造的角度,看学校需要怎样的老师,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对艺术的触摸,谈谈我们的教育可以怎样与世界有趣对话?从不同门类作品的不同传达出发,我们该如何帮助师生在教育中释放艺术潜能,并在学校里赋能于教学过程?
展期将持续至12月1日。
艺术何以创新?又何以走在教育创新的前沿? 第五届当代教育艺术展的策展人王林先生,有些话想说。
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南京举办,会议主题是“重构学校——人啊人”。这个主题把人和学校直接挂钩,显然是要突出人文素质在中小学普及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言,艺术创新总是走在教育创新的前沿。
这是因为视觉艺术之于当代,不论从媒介方式、从科技手段、从文化意识,还是从审美倾向及大众消费诉求来看,都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普遍性。
因此,如何在视觉艺术中呈现在地、在场、实存化、空间化和身体化的创造意识,乃是关系到中国文化如何复兴、中国知识如何重建,中国人格如何更新的根本问题。
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历届都会举办一个展览,就是用艺术作品作为实物根据,提示人文创造意识的开启源于现代人最基本的出发点:一个人自我个性的培育。
这是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前提。我想我们呼唤“人啊人”,以此作为重构学校的根本,正是立足在当代艺术“创•造•新”这样一个基点上。
“创”是创意,是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的创造性,指艺术语言、作品物化和空间处理的方式。
“造”是营造与绘制,指材料、工具的自由运用与手工技术的独特发挥。
“新”则是新颖、新奇,指的是艺术作品打破惯性,异乎寻常,给人以眼前一亮、心中一惊的新鲜之感。
本次展览把平面和实体、墙面和空间、绘画和装置,乃至于数码影像结合一体,倾力呈现当代艺术综合性的创造力。
我们邀请了向光、谭平、王华祥、庞茂琨四位不同创作方向、不同技艺技法的著名画家,让观者在审美体验的差异比较中,体会到当今架上艺术微妙而又深入的美学追求和个人风格。
而六位装置艺术家其中一组是早已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陈庆庆、何工、任戎,另一组则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李依黛、唐承华、孟柏伸。
不同时段的两组艺术家,其作品体现了观念艺术创作在今天的变化趋势,最大特点乃是介入不同文化领域,在关系美学的发生过程中,体现出各自独立的创造活力。
总之,当代艺术特别看重创作者与他人的关系,在不同选择的兴趣爱好中,调动观者对于作品的感觉、感知与感受,同时作用于人的思维、心理、意识与潜意识,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人类趋真向善的历史进步。——因为共享每个人各自不同的特点,将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
王林
2018年11月2日于南京
那么大家要如何欣赏这场教育与艺术结合的艺术展?我们准备了一些TIPS,供各位校长老师参考。
如何看懂当代教育艺术展?
首先,浏览一遍展区。
一般来说,所有展览的入口会有一个前言。展览的组织者,也就是策展人,会写一篇关于艺术家的背景知识、策展目的介绍。前言旁边的小架子,有时会有一些单张或者小册子免费索取,上面是更详细的艺术家介绍。每个作品右下角会有一个小标签,上面包括了题目、作者、材质、尺寸等信息。
不要小看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看法,这种方式能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艺术感受力。这种感受力,不一定要依靠大量的知识去撬动,但一定是需要在美术场馆里面才可以获得。
获取对于整个展览的印象之后,第二遍浏览,略过你不喜欢的作品,着重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思考为什么喜欢这幅作品。有需要的话,和作品多待一段时间。
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式对自己发问:
这个作品描述的是什么?
你觉得艺术家想表达什么情感?
我从这张作品联想到……你从这张作品联想到什么?
遇到看不懂的作品时,不要压抑它们在你心中产生的复杂的感受——想惊讶就惊讶,想笑就笑,这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一步。
有些艺术品是禁止触摸的,有些艺术品是则是需要观众参与互动的,注意看艺术品上的标示,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
不要大声喧哗,这是艺术展参观的基本礼仪,小声地、在允许的音量下讨论即可。如果艺术家在场,可以与他交流,能够获得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
参展艺术家简介
识别 二维码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一键报名
(下载时,安卓手机请选择“普通下载”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