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语文成为拉分王,请别以分数的名义杀死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祖庆说 Author 张祖庆
1
“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
成为“过去进行时”
过去,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
我们那一代,流行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后来,这句口号慢慢变成“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家长、学生,也一直奉为真理。于是,花大力气,补习理科。
而语文,一直认为,是“很难拉分”的。可补,可不补!语文老师,也一直被认为是成就感最低的教师。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低。
但是,这个观点,最近几年,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很多家长发现,语文逐渐成了拉分厉害的科目。这样的现象,表现在今年的中考、高考上,更加明显。
那么,导致语文成为“拉分王”的原因,有哪些呢?
微信公众号"快微课”课长如是分析——
往远了看,在新的高考制度下,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理科的拉分空间变小,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很多理科学霸,也纷纷感慨:过去一直重视数理化,没太重视语文。可语文成了拉分王,想提分,却不知从何下手。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考的是积累,是语感,是阅读速度,是鉴赏与综合分析能力。这些,不是靠一两天突击而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长期高品位的阅读,成了提升语文能力的“法宝”。
2
“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2018语文高考已经难出了新高度,是否意味着语文会更难?
是的!一定会更难!
“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恶狠狠”地甩下一句话,惊呆了众人:“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什么?“让15%人做不完题目”,成了高考语文命题的目标?!这话,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总觉得相关命题者是在故意刁难考生!
很多老师和家长表示不理解!但其释放的信息与导向,却耐人寻味。那就是,意味着今后的语文高考,将在两方面产生变化:
1.阅读速度将成为语文高考的一大重要领域。过去,着重考量学生的理解、评价与鉴赏能力,而现在,多了一项指标——“阅读速度”。
2.阅读题量将大幅度增加。有关专家统计,今年高考的答题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诚如“快微课”课长的分析:
今后的中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都增加!
阅读、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会出现考生连题都没时间做完的情况。
未来,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如果你依然说自己的孩子没时间读书,等同于说要自己的孩子放弃所有学科。
3
隐性的阅读杀手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阅读的春天即将到来!
且慢乐观!
我向来是个审慎的乐观主义者。我以为,语文成为拉分王,很可能成为隐性的阅读杀手!这话怎么理解?
没错,语文为王的时代的确已经到来,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大量阅读。但是,当阅读和功利的分数挂上钩的时候,考试,很可能成为阅读的杀手!
当语文成为拉分王,阅读的快乐,有可能渐渐消失。
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经对课外阅读作了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
通过读书行为实现的学习,犹如在葡萄园里品尝葡萄那样的快乐。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
然而,事实上,我们往往等不及酿造葡萄酒的过程,家长、老师希望学生一走进葡萄园,就喝到甘美的葡萄酒。
这是非常可怕的思维模式。
正如有些一线老师说的:“不少地方,有很大的升学压力,老师难免会很功利地把原本很快乐的阅读做成语文课本一样的知识灌输。这样的矛盾在很多地方还是普遍存在的,家长,老师,都是想通过这项活动在短时间看到或者得到点什么。”
是的,就是因为阅读在考试中的特殊地位,一线语文老师,难免冀望通过几本所谓必读书的阅读,立马提升学生的成绩。于是,常常在孩子们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之前,不少教师就布置一些孩子们非常反感的事情——摘录大量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让他们写读后感。
更为可怕的是,因为教育部推荐了不少“必读书目”,于是,不少当地教研室或者测评部门,将这些“必读书目”当成了“必考书目”。组织教师,围绕这几本“必考书”出大量的考试题目。命题水平高的,会出一些真正能够考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但是,有些题目,就让人堪忧了。
某地期末统考,出了一道这样的选择题——
《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主人公鲁滨孙在岛上生活了几年?
A 10年 B 18年 C 27年 D 28年
说实话,我想了好久,还真想不出填哪个答案。
这种以考察儿童记忆力为主的题目,占据当前课外阅读考试题目的相当大的比重。这样的命题导向,是极为可怕的。很可能导致儿童把记忆文学常识、故事情节以及拐弯抹角的细节,当作主要的阅读任务。这样的读书,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阅读,一旦成为机械记忆,就会面目狰狞。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教师缺乏指导阅读的方法与策略,往往把一本书肢解为鸡零狗碎的所谓“题库”,让学生像驾驶员理论考一样,反复作答、机械操练。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让学生每读一本书,都得写读后感。很多孩子,由此患上“阅读恐惧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阅读兴趣形成之初,让学生写读后感,是对阅读兴趣形成期孩子的一种阅读伤害!
当然,如果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适当地让他们把阅读感悟诉诸文字,这不但必要,而且很值得提倡。写读后感,其实是一种高阶阅读思维训练。
也许,你会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让孩子动笔墨的办法,不仅仅是单调的读后感。2009年暑假千岛湖“全国班级读书种子教师培训”中,台湾老师介绍的不少新颖的训练方式,都可以采用。“画概念图”、“画情节图”、“做角色日志”、“画范恩图”……这些书面作业确实很新颖,但是过多过滥,就会成灾。正如台湾资深儿童阅读推广人林文宝老师说的,“阅读这件事,如果方向错了,越用力,伤害越大。”
今天,语文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拉分王”的今天,作为一个语文人,我非常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对阅读缺乏深入研究的命题者、缺乏整本书阅读指导经验的老师,加上一部分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携起手来,给孩子布置成堆的“必读书”——这些“必读书”必定会衍生成堆机械的“必做题”。我们的孩子们,又会陷入新一轮的题海之中。
久之,阅读,将成为他们新的梦魇。
4
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
我有三个建议:
第一,相关命题部门,要多学习一些专业的阅读知识、命题技巧,多出一些真正考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尤其是考查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题目,要少一些机械记忆,多一些综合性、思辩性。这类题目,孩子们只要读了大量的书,就能比较好地完成。千万,不要将考试的导向,引到机械背诵上去。否则,命题者,就是罪魁祸首。命题者,既要参照国际阅读测试的命题趋势,又要结合本国母语的特点,研制出真正能检测儿童阅读能力的题目。研制高质量的阅读题目,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一线教师靠大量刷题获取高分的可能性。
第二,语文老师,要多研究整本书阅读,要从过去“疯狂刷题”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整本书阅读和单篇课文的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用单篇阅读的经验,去面对一本又一本的书,非出问题不可。在教学实践中,要少一些功利主义,多一些“涵养意识”。阅读能力,只有让儿童在书籍中“浸泡”、“涵养”,方能提升;任何靠大量刷题,换取所谓“好成绩”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的手段,尽管看起来很美,都应该从学生的阅读生活中走开。香港、台湾老师所介绍的那些好方法,我们要“大胆拿来”,但切不可“水果拼盘”,否则,就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复杂的文字作业,会败坏儿童的阅读胃口。
我们需要适当的阅读作业,但请以不伤害儿童阅读兴趣为前提。且阅读作业,要少而精,兼顾探究性、趣味性、层次性、选择性,便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擅长画画的,画幅插图、设计个封面;擅长朗读、表演的,让他们读读、演演;擅长写作的,让他们创意写作,挥洒才情。
第三,作为家长,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每读一本书,就得提升考试成绩。阅读,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提升考试成绩更为重要。要无限地相信长期阅读的力量。阅读,就像呼吸,就像吃饭。今天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吃下的每一口饭,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让孩子立马长高,但是,孩子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高质量的阅读中,提升语文能力、涵养人文精神的。比提分更为重要的,是成人!
总之,阅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就像葡萄酒需要慢慢发酵一样,教师、家长、学生,以享受阅读的姿态沉入阅读,简单一点,好玩一点,放松一点。如此,阅读着的每分每秒,都是丰厚的回馈。
语文成为提分王的今天,请别以分数的名义杀死阅读!
最终在教师学员的期待下,蒲公英大学从年初至今历时10个月+,除张祖庆讲师之外,先后有5位蒲公英教育智库的研发专家投入其中,课程从创新型教师的修炼秘诀、基本功、课程设计与自我管理四个维度展开,这是蒲公英大学今年以来磨课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课程——《创新型教师的十二堂必修课》,于今年10月9日第一讲直播课正式上线了。
课程一上线,立刻好评如潮,以下是部分学员的真实反馈:
2016,致力于教师素养进阶的线上大学——蒲公英大学,倚靠蒲公英教育智库强大的背景应运而生。这三年来,得益于大家的支持与拥护,蒲公英大学顺利渡过了初创期的艰辛,以燎原式的姿态向前发展。
为了感谢大家,特推出三周年的课程优惠价,原价599的《创新型教师的12堂必修课》在“新学习”APP平台仅售499,名额只限50位。
课程一经购买,已经开设过的课程内容同样支持回看,且回看次数永不受限。
下面放出课程报名的二维码,方便大家扫码抢占名额。
扫描二维码抢座报名
友情提示:三周年优惠价只有50个名额,一旦售罄,即刻恢复原价。占座请快。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好课,等你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