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

李明新 新校长传媒 2018-12-03



思考教师和课堂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提高课堂质量的最终诉求是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说,一个剧本写成了,要演出。这个剧本在台上展示的时候谁决定这个剧的质量?一个是导演,但更重要的是演员——演员的素质。所以,有的导演为什么着急,就是他理解的这个剧本在演员的身上体现不出来。同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决定因素是老师素质。


有一些学校在改革过程中总结了很好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是一种探索,它立足于自己的学校,对课堂教学从经验的层面,当然也从理论的层面进行一定的探讨和总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是,通过我的考察和思考,这些教学的方法只能是解决一般性的问题。然而遇到课堂深层的问题,没有高素质的老师是不行的。


因此,说到底,学校办学的根本依赖是老师,一个好校长如果不能够转化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那么办学和管理就是等于空话。规模越大的学校,校长在抓课堂教学上的重心越应该转到抓教师队伍上来。


当前的课程改革,我们从2000年到现在多少年了呢?将近20年了。我们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改课程,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有许多创新的思维。我们看到从国家层面也在改教材,许多学校也在改教材上下了工夫,甚至还编写出了自己的校本教材。我们也在课堂改革上呼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的组织形式等,我认为,改得再热闹,如果最终没有触及到老师的根本改变,所有的改革等于零。


因此,我在北京小学一直坚信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在前不久召开的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小学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议上,我谈了我的想法,我们当前的一些改革可以不着急马上推,我们着急的是花大力气培养老师,培养好每一位老师。


美国的教育改革家琼·托马斯说,“变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所以,课程改革到现在,各地改的成效如何,只要对这个地区、对这所学校的老师素质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估就能够做出判断。


前不久,我们的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首先谈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他最后谈的是什么?是对老师的要求,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这说明我们党中央也看到了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哪儿?在教师。


既然说决定课堂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老师素质,那我们又怎么来看待今天老师素质的发展?就我对课堂质量的观察,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1


要看老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没有?


首先,是改变教育观念的问题。


我们说,观念改变了,教师的言行才会改变。但是,这句话调过来行不行?说教师的言行改变了,就说明他的观念变了。这句话不能调过来。调过来之后可能是假象。


曾有一批硕士研究生来我们学校实习,老师反映哪几个表现非常好,其中就点到一个女老师,说她的素质很好,她对学生怎样的爱,她的课堂教学怎么样的机智。所以,在招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招聘的是这个老师。


但是,9月份上班之后不久,家长的投诉来了,反映这个老师课堂不会笑,学生害怕她,她很厉害。我们觉得很诧异,我们的干部通过听课,通过访谈,通过跟这个老师的座谈,她说了实话。她说,我如果当初不那样微笑着对学生,学校肯定不会招聘我。但是,我暑假的时候,遇到家里的一个亲戚,她是老师,她告诉我,绝不能给学生好脸,你只要一乐,学生就登着鼻子够脸,所以对学生必须严肃,要不然我镇不住他们。


大家看,一个人的言行在某一时刻改变了,并不是说明她的观念改变了。但是,反过来只有改变她的观念,她的言行才能真正改变。


比如学生观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是人,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体,是处于儿童阶段的人,是需要成人指导帮助的人,是个性化发展的人。


所以,儿童需要有儿童的生活,有儿童的学习方法,有儿童的话语方式。这样的儿童观是不是真正的在我们的脑子里树立起来了?我认为远远没有。


包括我们北京小学的老师,我在教师队伍上下了那么大工夫,仍然不敢说所有的老师都树立起来了,远远不够。嘴上承认了,一到实践上,固有的观念就占主导。


比如关于学生的学习,从理念上讲,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但是,在实践层面,当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没有找到适合这个具体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时候,他就是学不会,这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从理论上讲,人人能学会,有一个前提:你得找到适合于他的学习方法。因此,有的孩子学不会,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就像一个医生给人治病,病治不好,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找到治这个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很复杂的,个性化教育就说明了人的发展是复杂的,是独一无二的。关键是我们的老师是否在努力的寻找有效的方法,你寻找到了,就接近了学生的成功。老师是不是能够耐心的帮助,是不是以自己的职业精神在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而不是急躁,不是挖苦。


我总给老师讲,医生也是专业工作者,你什么时候看到医生在看病的时候是暴跳如雷的?什么时候医生跟病人急了说:我都给你看了三次了,你的病为什么不好?我开了这么多药,怎么吃不好?没有。医生在干嘛?在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病总不好,我再换一种药、换一种方法治治;中医就想了,我再换一个偏方。


从今天教育科学的发展来讲,我们还不能够微观到看人的大脑是怎么回事,是怎么运转的。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运用教育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成果,凭借着大量的经验进行教育诊断,进行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你使的方法就有效,也可能无效。没效的时候怎么办?你应该去想,针对这个孩子换一种方法。但是我们有的老师不是换一种方法,而是说你个木头脑袋。你怎么那么笨?因此,真正的儿童观的确立是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中反映出来的。所以,只有观念的改变,才有言行真正的改变。




2


要看老师的职业精神提升没有?


其次是提升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反映一个老师履职的态度和品格。我们中国教师传承的优秀职业精神就是诲人不倦、无私奉献。


在今天这个时代,西方的教育在这一点上是无法跟中国的老师和校长相比的,包括我们现在经常热炒的美国的雷夫。读一读雷夫的那些经验,我认为确实很好,很感人。但是像雷夫那样满腔热情为学生的老师在我们中国也很多。雷夫为什么在美国能知名?因为他周围的老师都不这样做。而在我们中国,同样有许多这样的可敬的老师。


所以,一个优秀的老师没有不奉献的。不管他是特级,他是高级教师,他是骨干,他是学科带头人,只要是优秀老师,只要在学校是优秀的,没有不奉献的,除非是不择手段获得的优秀。


这些老师的优秀价值在哪儿?就是让学生发展,让学习升值。也就是说,没有他学生就发展不好,没有他学生的学习就提高不了。那个“不了”的东西就是老师优秀之所在,否则这个老师就是平庸的。


因此,我们说平庸的老师,首先不是教学方法的平庸,而是职业品质的平庸。他的表现是不奉献、不钻研、不投入、不负责,视教学工作为流程性工作。


其实,教育的工作,教学的工作不是流程性的,不是简单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几个环节就行了。不是把这个教学的活儿干了就有质量,不一定,甚至干不好还有负面影响。


不过,也有的老师说,我没怎么钻研,我没怎么努力,我教的学生里头也有比较好的,也学的不错,后来上大学。我说那基本是孩子自己的努力,跟他没有深层的关系,通俗的讲跟你没有一毛钱关系。所以,我们老师有时从自己职业的价值的角度,要想一想:没有我,这个孩子是不是也能学到这个程度。


我们做老师,只有摆脱了平庸,才能提升这种精神,特别是在今天,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背景下,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中国教育。总书记说了我们要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


有的老师在网上写,我不想做“红烛”,我不想做“黄牛”,我不想做“春蚕”,我一方面是理解这些老师的许多无奈,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又绝不能把红烛、春蚕的精神扔掉。如果扔掉了,怎么解决三点半课后服务的问题;如果扔掉了,一个孩子学习跟不上,怎么解决给无私补课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奉献精神,老师四点半下班之后,说我回家了,不研究教材了,也不判作业了,不思考教育问题了,他能成为优秀吗?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上,要想提高,老师上课的功夫都要在课外做足,都有在研究教材教法上下一番功夫。功夫在课外需要什么?需要奉献的精神。




3


要看老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没有?


第三,要提高专业能力。今天老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教书和育人的分离,知识和做人的分离,学科本位主义严重,教育方法的研究和质量的研究是脱节。


所以,学生负担重,你调查询问,语文、数学、英语怎么留作业?每个老师都说:我们留的不多。我们就是按照规定留不超过40分钟的作业。你想想:你不超过40分钟,他也不超过40分钟,最后多少分钟?这就是学科本位主义。


现在很多老师研究课堂教学是脱离目标研究方法,脱离内容研究方法,脱离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方法。所以,有的地区的教研员搞了快20年课程改革了,脑子里的课程意识仍然弱,还是在那儿一味的雕琢方法。其实,真正好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教无定法”,必须根据这堂课的内容和这批学生的实际确定怎么教。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应该从“学科教学”走到“学科育人”。我听过一个语文老师教《半截蜡烛》,讲法国抵抗组织的一家人跟德国鬼子做斗争,最后,最小的女儿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蜡烛台挪开了,保护了蜡烛台里的情报,最后走上阁楼的时候蜡烛熄灭了,扣人心弦的一个故事。


老师让学生讨论,斗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四年级的孩子想的挺好,说斗争胜利的原因是法国人民的团结,法国人民的勇敢,法国人民的机智,法国人民的爱国。


老师都不满意,老师说,你们都忽视了,你们都是从法国人角度想了,你们得从德国鬼子的角度想。所以,小孩说,那德国鬼子就是愚蠢的。为什么?因为法国人民机智,不能两个都机智。老师说还不对,我都不明白到底什么原因,最后老师说了,是因为这个德国鬼子他还具有的人性,所以让这个小女孩困的时候拿着蜡烛走了。


这样引导理解是不对的。德国鬼子杀了那么多法国人,侵略法国人民的家园,就因为这个德国鬼子看到小女孩想到自己的女儿,让她去睡觉,于是就说他有人性?他闯进这一家,那样肆无忌惮的搜查,他还有人性?试想,如果他发现了情报,他会怎么对待这一家人?一定残忍无比。所以,老师钻研教材、驾驭教学,一定要从“学科教学”是提升到“学科育人”的层面


再有就是从专业型素质走向复合型素质。现在师范大学学科越来越细,造成我们的老师在小学如果教语文的,别的就都不懂,教数学的别的什么都不会。所以,在开高等教育小学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时候明确提出了下一步的做法,就是要改革大学师范院校的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尤其是增加通识课程,要让小学的老师视野宽一点,丰富起来,所以复合型的老师是我们今天非常需要的。


年级越低,越需要复合型的教师。儿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可不像我们成人,像那些教授会从物理的角度思考、化学的角度思考、美术的角度思考、语文的角度思考。小孩子是整合生活经验看学科学习的。


我到安徽一个地方讲学的时候,一个女老师领着这么高的男孩,我估计也就是二年级,上来找我,说我们孩子在这儿一直听,很喜欢您讲课,他说您是北京的专家,您给做一个评判:我的孩子做了一道题是教研员出的,判断句子正误:月亮是圆的。我们家孩子认为这不对,打了一个“X”。老师说正确答案这题应该画“√”,月亮就是圆的。我们孩子说,月亮有的时候圆,有的时候不圆。老师说,实际上月球是圆的。孩子说,我读过书,月球的表面坑坑洼洼的,也不是特圆。老师最后找到我说,你们家孩子太淘气,你看教研员都说了,这句话就应该是对的。孩子现在很委屈,让您给做一评判。


我就特别为难。为什么?儿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跟教研员思考不一样。教研员想的是这个句子通不通,主谓宾完整不完整,他没有考虑儿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所以出题都是学问。因此,年级越低越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年级越高,不是不需要复合型人才,是对复合型人才的水平要求更高。


复合型人才并不是要求一个老师什么学科都得会教,不是那样的,是说老师的素质要综合,要丰厚,要能够打通学科的界限,穿越学科的边界。如果只认自己的学科,恐怕中小学老师就很难适应未来学生的需要。


我前些日子参加一个研讨会,有一个老师讲语文京剧戏词,我就问这个老师会唱吗?喜欢京剧吗?你知道京剧是怎么回事吗?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教京剧戏词,至少要知道京剧是怎么回事。在备课的时候,你可以不会唱,但是你必须懂一些京剧的基本知识。后来听说那个老师查了许多资料,对京剧有一定认识,尤其是自己还学唱了几句,我说非常好。这节语文课一定教的生动。


还有就是从片面追求方法到追求方法和质量的统一。教学质量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学方法本身。一味追求方法的花样翻新,而忽视教学目标、教学落点是不行的。




4


要看老师的工作方式变革没有?


第四,就是要变革工作方式。在网络时代,老师怎么来工作?我说应该研究工作,工作方式是研究型的。尽管中小学的实践性很强,但是不研究就无法跟上学生发展的需要,不研究就无法面对教育复杂的问题,而且今天的研究要加强学理的成分,也就是说,要像学术研究那样严肃、认真、严谨地对待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问题。


像昨天顾先生就讲,听课之后发现最基本的概念,老师本身就理解错了,你自身都理解错了,在教学方法上怎么做也没有用。


我到北京某个区的指导教学工作,一位校长说:听课时把我鼻子气歪了。我问怎么了?他说一个老师讲地图东西南北,大家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最后临下课的时候让全体同学起立,说同学们,你们给我指出北在哪儿?所有学生都指天,他弄不清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东西南北不是一回事。


所以,我们研究教学要增加学理的成分。今天很多老师是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呢?有网络了,都是下载型的。现在老师不怕写论文,论文一夜之间就出来,因为可以下载、复制,本质是要抄袭。我觉得下载和复制如果是为了研究,为了创新是好的;如果说是抄袭,这就悲哀了


目前说课活动到处都有,我很强调的是说课比赛必须追问问题。不能他怎么说,你就说这个挺好。他真正理解了吗?你必须追问他。今天老师的教研必须讨论真实的问题,讨论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问题,而不要简单的看方法的运用。有很多课都演了多少遍了,雕琢的。所以,我说要研究真实的质量,真实的教育。


学校的教学管理要跟进,对于教师的工作方式,我认为只有发生变革,才能够提高质量。


第一,从他主型变为自主型。

第二,从消费型变成创生型。

第三,从技术型变为人格型。


实现了这三种变化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师站在课堂上底气十足,才能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工作者。所以,单从教学角度看改革,单从课堂教学看改革,许多外围的改革都可以不必过急,在精力上我们认为必须急于做的是提高老师素质。


总书记在报告中说了,让老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最”字很耐人寻味,就是要提高老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但是提高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老师必须是高素质。老师必须是真正的专业工作者,用专业的眼睛看课堂,用专业的眼睛看学生学习所存在的问题,用专业的语言给家长、给他人去解答问题。所以,好老师,就是好教学,就是好教育,就是好质量。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重磅!教育部发布教师职业行为10项准则(附专家解读)

一名优秀教师深度阅读系列:《教育与脑神经科学》

这个时代,学校特色到底比拼的是什么?


作者 | 李明新 

来源 | 中小学校长论坛官微(ID:zxxxzltgw)

责编 | 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