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瑞清:小树林边的教育梦

杨瑞清 新校长传媒 2018-12-03


人啊人,人没了,还办什么教育?在同一所乡村学校扎根37年,杨瑞清校长从行知小学旁的小树林出发,讲到了他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新的困扰,讲到关于人和教育的思考。


各位教育同仁,大家晚上好!


诚挚地欢迎大家来到博爱之都南京!


1978年,我初中毕业,幸运地赶上国家恢复中考,成为南京晓庄师范的一名中师生。从此,晓庄师范创办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的生命旅程。


1981年,我志愿到南京长江北岸的村小任教,包班带一年级,这个班后来成了行知实验班。


1985年,学校更名为行知小学,也有了附属的行知幼儿园,我开始任校长。我跟村长要下来学校南面的一块地,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栽树,一边栽一边盘算着,等到树长大了,就用来更新课桌凳。


那一年,我们在小树林边度过了第一个教师节。后来,我们终究没有用得着砍树,那片小树林便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春天发芽,冬天落叶,树上的果实引来众多鸟儿,两个喜鹊窝先后搭在了树顶上。


行知小学的旧址在一片小树林里。


1994年,我们挂牌成立行知基地,一批又一批城市学生来到小树林边体验乡村生活。


后来,政府在小树林东面建起了徽州民居风格的教学楼,周边8所村小并入行知小学。


2005年开始,一拨又一拨外国师生来到小树林边,学习中国文化。


再后来,政府在小树林周边为我们扩建校舍,幼儿园和基地有了全新的办学条件,建设中学迁入行知校园并更名为行知中学。


作家王一梅来到小树林边做深度访谈,创作了纪实儿童小说《一片小树林》,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获冰心图书奖,入选中宣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出版物。


纪实儿童小说《一片小树林》。


2015年,在行知小学命名30年之际,我们将小树林周边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基地组建成行知教育集团。


在小树林的见证下,累计有3000余名农家子弟接受了精彩的生活体验教育,有近40万城市学生开展了迷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境外师生体验了丰富的文化浸濡活动。


两年前,我们在小树林南面,安放了一尊陶行知先生雕塑。全身铜像加上基座55分米高,暗合了陶行知先生55岁寿辰。


那是1945年10月11日的陶行知,是走在嘉陵江边的陶行知。那一天,陶先生代表民盟中央,到重庆机场为毛泽东主席回延安送行。我们想象,陶先生送走毛主席后,回自己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嘉陵江边的风吹着先生的长袍向身后飘去。


先生一边大步流星,一遍兴奋地思忖:日本侵略者终于被赶走了,国共开始合作了,这下好了,可以安心为国育才了。但是,先生的教育梦想并没有变成现实,内战爆发,悲愤交加的陶先生不幸英年早逝!


小树林边的行知广场,镌刻着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


前两句话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第30个教师节的北师大讲话中被引用,以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在谈到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的时候,总书记还引用了陶先生另一句名言“出娘胎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谈到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时,虽然没有引用陶先生原话,但是,一句“爱满天下”道出了仁爱之心的真谛。


我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实现“双基”,到推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今年教师节,小树林边传来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的好消息。大会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明确提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全国教育大会讨论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本次教育创新年会,积极回应全教会精神,将主题概括为“重构学校——人啊人”,要展开一场学校教育面向未来的“寻人启事”。


“生命如何才能在场?”“生命以什么状态在场?”……这些问题问得好啊!


前不久,蒲公英教育智库的研究人员给我出了一个思考题,问我担任校长30多年,最困扰的问题,如果总结为三个,会是哪三个呢?


后来我勉强做了这样的回复:曾经最困扰我的问题一是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二是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稳定,三是分数至上的倾向长期得不到扭转。


现在,办学条件落后和优秀教师流失的问题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教育面临的新的困扰,一是许多学生因追逐名校而陷入被动,二是许多教师因争当名师而陷入被动,三是许多校长因创建名校而陷入被动。


从“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到“农民的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行知小学始终围绕“人的教育” 。


这三个被动,还导致了许多家长也跟着被动。生命是不能以被动的状态在场的,长久的被动,必然导致生命的逃离,导致教育的根本失败。


被动的根源是教育文化的功利导向,是以分为本,以利为本,以名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人啊人,人没了,还办什么教育?


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让每个学生成为求学的主人,让每个老师成为教学的主人,让每个校长成为办学的主人。


改变被动的局面,校长、教师是关键。争当名师、名校长是教育人应有的追求,但是,我们不能把眼睛只盯着名师、名校长,好像当不成名师、名校长就不是好老师。我常和老师们这样勉励自己:不是我们不够好,是名师的名额太少;我们要立足做良师,力争做名师。


我常想,发现人,究其根本是要发现价值,发现意义。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人愿意做“人下人”。但是,“人上人”和“人下人”本质上都是扭曲的人格,陶行知先生提倡做“人中人”,其人格特质才是平等的、自信的、舒展的、主动的、有尊严的。


选择做老师、当校长,可能一辈子也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出不了名,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出息,没有价值。


做了这么多年教师,我终于懂得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每个生命都是无价的,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唤醒每个生命的内在尊严感和价值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功夫下在教人做人,做“人中人”上。


站在小树林边,我又看见了10年前向守志将军为我们题写的校训“还能更精彩”。我想,有全国教育大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有众多大国良师的辛勤耕耘,有在座各位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育一定能更好地发现人,培养人,建设教育强国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走进新时代,还能更精彩!


(杨瑞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执行主席,本文为其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特别关注   

什么样的高中校长满意度更高?

于永正:退休后我终于明白了教育是怎么回事

校长的多动症、忧郁症、痴呆症


责编丨李丹

如果您没能来到现场

也可通过教育服务线上平台——新学习APP观看直播


识别 二维码 即可下载,进入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