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看丹麦这所高中如何用开放建筑打破思维之“墙” | 头条
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学习;这里没有分割空间的墙面,桌椅板凳随意变换调整;这里也没有“铁门深院”,可以自由出入……这里就是以建筑先锋性而闻名的丹麦哥本哈根Ørestad Gymnasium学校。
学校外观是一个大型玻璃建筑,外面挂满了控制采光的彩色鳞片。走进学校,如同走进一间巨型的教室,八层楼由中间巨大的螺旋楼梯相连,这里用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取代传统教室。
Ørestad不仅通过建筑设计打破了空间环境的墙,更通过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着学习的“墙”,思维的“墙”。
开放的功能
这座2007年建成的学校建筑,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颇为新潮。
步入学校,首层中庭正对的大台阶是学校开放的公共餐厅,同时也是进行集会、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的观众厅。
最下一级台阶平台,通过一个推拉屏风门与后面的室内运动场相连。运动场可封闭单独使用,也可以与阶梯餐厅合二为一形成开放的观演空间,体育场也就变成了舞台;当门关上时,门前的平台就成为一个小型舞台,门上还装有投影幕。
举行活动时,台阶是主要的观众席,环绕中庭的弧形楼梯成为聚集人群的地方。圆形的向心性和弧形楼梯的动感,为在这里举行的聚会、演讲创造出活跃的气氛。
楼上圆形的会议室采用推拉门,可以打开和外部平台连成一体,与中厅连通形成开放的教学、会议空间,也可关闭作为独立的会议室、课室。
在这里除了必需的疏散交通、卫生间和少量的规定管理用房以外,所有的空间都是与中厅相连的开放、封闭的双重空间。
开放更体现在虚拟空间与功能空间的转换。每层会议室都放在上一层透空的位置,顶部成为一个小型的休息平台。这些休息厅或从弧墙边的楼梯上去,或从上层的楼梯下达,休息厅内有一组沙发,配有落地灯,可以讨论或学习。它们与整个建筑的主体空间是一个整体,而通过圆形的虚拟界定成为一个拥有特定功能的空间。
中庭作为一个流动的虚拟空间,拥有不同于一般尺度的楼梯,这让它不仅仅作为交通工具,更成为学生停留、交流的空间。天窗的形状勾勒出的变幻光影,更增加了这种虚拟空间的魅力。
开放的教育
沿楼梯向上的4层都是教学区,建筑的总体框架既简洁而又高度灵活。
教学区的每一层平面只有几个固定的建筑元素存在(如楼梯、卫生间),其余的空间可以自由划分隔间或摆放家具,以适应由从集体到个人学习环境变化对空间的不同需要——即空间具有灵活性和暂时性。
这与传统的教室不同,一系列长桌便可成为“教室”,并可以任意移动选择他们想要的光线效果;或随意组合选择他们期待的授课模式;或者连桌椅都不要,在沙发和抱枕上围坐,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样师生所关注的不再是教室的进深和开间、高度,而是所拥有的空间感受。
开放的空间环境为教学楼里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创造了条件。在开敞的楼层空间上任意组合桌椅便能形成课室;在会议室的顶层平台上抱着抱枕就可以讨论交流;在储物间的隔墙上可以看到同伴的展示画……
“我们想要提供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并且与他人合作的场所,”校长Allan Kjær Andersen接受《Tech Insider》采访时表示,“学校必须是开放型的,让所有人都能连结”。
在开放空间裡,设置了许多大型的圆筒状空间,鼓励学生成为学习主动者。另外可移动式的牆面和书柜,创造出舒适且自由的学习环境。“只给予学生知识是不够的,学校更要让他们从知识转化为行动,”他说,“我想这对所有新型态学校都是重要议题。”
自主的学习
Ørestad的设计推崇沟通、对话、相遇和寻找灵感的观察。在这个全校学生每天都会相互碰面的地方,大家是如何学习的?
这对Ørestad的老师来说,并不是问题,“只需要解决方法论和时间管理的问题就行”。Morten Smith-Hansen老师说。
在充满自由氛围的学习环境中,Ørestad给予了学生们学习充满的自主权。
Ørestad把一天的时间分为4个模块,每个模块为100分钟。在这些模块中,老师可以采用项目制学习或者选择其他的方法,不管做什么都最终由这座信息化教学楼作为支撑,这样学生们就能自由移动和选择自己在海螺建筑的任意高度安顿下来。
同时,每一个模块都十分尊重展示和传播的时间,以及团队合作和个人专注的时间。因此,从空间到方法论,乃至课表的设计都会根据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调整。
科学的学习
在Ørestad,老师扮演的角色不是“教师”,而是教练。
“学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样也是知识的生产者。”Allan Kjaer Andersen举了一个例子,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一半的课程会在传统教师进行,另一半则是开放性课程,学生或许会以小组形式拍摄关于课题的电影。这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愿景的核心在技术支撑。2005年创校时,Ørestad成为了全球第一所实现全数字化的学校。学校的1000余名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间获取所有的学习资源。课程以及学校的活动,通常也通过网络服务组织。
不过,学生们要获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也要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像在最近的一次研学旅行中,开展了一堂媒体学习的课程,过程中学生走访了一个爱尔兰的小村庄,还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通过这堂课,这些少年们创作了一部迷你纪录片。
“在那里,他们不只是游客,而是要成为当地人,”Allan Kjaer Andersen说,“我们的愿景是期望学生们可以与世界共鸣,通过行动传播知识,改变世界。希望我们的年轻人通过做这些而充满自信,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在社群中解决问题。”
面向未来的学生
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和具有行动力的公民成为了Ørestad的标签。2016年学校以特别委员的身份成为了Ashoka组织的成员。(Ashoka是由美国企业家Bill Drayton建立的致力于实现社会变革的组织。)
Ashoka的“changemaker”项目的目标就是培养同理心、创造力、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如今这些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要将学生教育成未来的领袖。
在Ørestad,每个班级都有三位代表,第一位在学生委员会中,另一位聚焦学习成效,第三位则要确保学生的激情。
“我们希望可以营造出让学生塑造学校的氛围,而不是等着成年人去安排设计好一切,”Andersen坦言,这样做并不容易,学生们可能会遇到不太好的老师,但我们要让学生们面对而不是回避,这教会年轻人责任,教会他们应付真实的生活情景和问题。
在Ørestad,不仅老师能够总结归纳出新颖的思考方式,学生也能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这所具有前瞻性的学校确实能够打破学习的那一堵“墙”。
Ørestad Gymnasium
◤
学校档案
创校时间:2005年成立,2007年5月10日,学校搬到了由3XN设计的专用建筑。
学校地址:丹麦哥本哈根
学校简介:Ørestad Gymnasium是一所拥有媒体导向的现代化高中,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
2019年,新校长传媒聚焦学校现场,
致力于发现最具真教育示范价值的学校,
每日一校,期待您的关注、推荐与转发。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会议多,接待任务重,教学精力被挤占……为教师减负,学校能做什么?
来源丨
1.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体育馆也是高中?揭秘丹麦弗雷斯德高中》
2.LIFE教育创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除了把时间交给学生,还要做什么?|LIFE创新学校环游记》
3.《城市建筑》2009年3月,《体验自由教学空间—探访丹麦哥本哈根Ørestad Gymnasium(学校)》
4.Cambridge Strategies:《SCHOOLING WITHOUT WALLS》
(图片来自3XN官方网站、Ørestad Gymnasium官方网站)
责编丨李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