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项研究告诉你,小时候没玩够的孩子长大后会失去什么

梅林达·温纳 新校长传媒 2019-04-22




当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玩耍正从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童年中缺席,而孩子们可能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孩子需要“游戏的童年”,因为自由自在的玩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创造力,让他们更聪明,还能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并且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应对挫折、克服困难。


 01 


1966 年 8 月 1 日,是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就任休斯敦贝勒医学院助理教授的第一天。就在这一天,25 岁的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爬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塔楼顶端,开枪射杀了 46 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工程学学生、从美国海军退役的神枪手会变成一个杀人狂。


布朗临危受命,作为精神病顾问医生参与调查这起重大枪击案件。不久后,他又作了一项小规模的初步研究,采访了得克萨斯州 26 名谋杀犯。布朗发现,包括惠特曼在内,绝大多数杀人犯都有两个共同点:来自于暴力家庭、童年时从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


当时,布朗并不清楚在上述两个因素中,哪一个更可能让孩子变成杀人犯。此后 42 年中,他又采访了 6000 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


科学家口中的“自由玩耍(Free play),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关重要。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证实了玩耍的益处以及它在进化上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玩耍能让动物(包括人类)学会某些技能,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即便成年后,人们仍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玩耍。不过,如果童年时“没有玩够”,孩子会受到多大伤害?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各执己见。毕竟,在过去,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嬉戏玩耍,而如今,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乐。


2005 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上的一篇报道表明,从 1981 年到 1997 年,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缩短了 1/4 。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大学,父母牺牲了孩子的游戏时间,给他们安排了很多课外活动——从幼儿园开始。然而,正是随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让孩子更具创造力和协调能力。


很多研究都支持布朗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布朗和一些心理学家担心,不让孩子自由玩耍可能导致他们不开心、过于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布朗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尽情玩耍,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玩耍同样有助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当动物玩耍时,它们的肢体语言表明,任何轻咬和摔倒的动作都是善意的、闹着玩儿的。同样地,玩耍也可以教导孩子更好地与人交流。


早在 1961 年,人们就开始担心,童年时没有尽情玩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年,“国际游乐协会”在丹麦落成,旨在保护儿童拥有自由玩耍的权利,并向全社会宣传自由玩耍的重要性。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随着更多非营利机构在全球建立,自由玩耍的重要性受到更广泛关注。这些组织呼吁人们重视玩耍的价值,强调对不能尽情玩耍的担忧。这些机构包括美国童年联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玩耍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lay)以及布朗在加利福尼亚卡梅尔瓦利建立的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等。



 02 

自由最重要


现在,孩子们经常要踢足球、玩拼字游戏,科学家为什么还要担心,这些游戏以及其他组织性强、规则完善的游戏会吞噬自由玩耍的时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安东尼·D·佩莱格里尼(Anthony D. Pellegrini)认为,有规则的游戏当然很有趣,能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增强他们的集体凝聚力,是获取各种经验的重要渠道之一。


但“游戏事先设定了规则,人们必须遵守,而玩耍没有规则,因而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创造性反应”。 


这种创造性很重要,因为与遵守既定规则相比,它能给发育中的大脑带来更多挑战。在自由玩耍中,孩子们会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尝试新的活动和角色。


自由玩耍是由孩子发起并不断创新的。玩耍可能会涉及幻想,如假扮医生或公主,玩过家家;也可能会假装打架(主要是男孩子),几个孩子抱在一起扭打、翻滚,并且要不断变换角色,这样谁都不会总是赢家或输家。自由玩耍跟动物王国中的玩耍极为相似,这也说明玩耍有着重要的进化基础。


《动物玩耍的起源》(The Genesis of Animal Play)一书的作者戈登·M·布格哈特(Gordon M. Burghardt)花了 18 年的时间,对动物进行了仔细观察,进而给玩耍作了定义:重复的(动物触碰一下某个新奇物体不能算作是玩耍)、自愿的、在轻松的情境下产生的行为。


无论是动物还是孩童,在没有吃饱或者倍感压力的状态下,都不会有心情去玩耍。最关键的一点是,玩耍并没有什么显著功能,也就是说,玩耍本身没有明确目的。


角色扮演也是一种“自由玩耍”——这种没有组织、富有想象的玩耍对于正在发育的大脑既是一种乐趣,也最具挑战性。


 03 

面对真相


那么,儿童如何从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中获益呢?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玩耍能让我们获得较强的社交技能。


佩莱格里尼说:“你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你无法因此变成社交强人,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强。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们逐渐会知道哪些东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无法接受的。”


他们会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并进行角色轮换——不能总要求扮演仙女、皇后等正面角色,才能与同伴长期保持良好的关系,否则很快就会失去玩伴。


佩莱格里尼解释说,“孩子们想继续玩下去,所以愿意退让一步”来满足别人的要求。孩子们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像遇到数学难题那样轻易放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和谈判技能。


保持良好的氛围还需要一定的交流技巧——这也许是最重要的社交技能了。从这一点来说,与同伴玩耍就显得极为重要。


研究显示,儿童与同龄人玩耍时使用的语言,比与成年人玩耍时更复杂。佩莱格里尼认为,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如果孩子们必须要提及眼前不存在的事物,那么他们就得用一些复杂的语言,以伙伴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


当儿童将一个虚构的圆锥形物体递给同伴,并问:“香草还是巧克力?”同伴将很难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他必须提供场景线索:“你想要香草冰淇淋还是巧克力冰淇淋?”成年人却不同,他们能自动填补缺少的信息——对于孩子而言,事情就变简单了。


如果玩耍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能尽情玩耍就会阻碍社交能力的提高——这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的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曾针对贫困儿童和成绩较差的儿童进行了一项研究。


1997 年,基金会的科学家在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相比那些始终有老师教导、孩子不能自由玩耍的幼儿园,以自由玩耍为主导内容的幼儿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数据显示,到23岁时,曾就读于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中,超过 1/3 的人都犯过重罪,而曾在玩耍型幼儿园学习的孩子,只有不到 1/10 的人犯过重罪。此外,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成年后,只有不到 7% 的人有过被停职的经历,而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长大后, 1/4 以上的人都被停过职。


动物研究认为,如果剥夺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他们长大后社交能力可能较差。


1999 年,《行为大脑研究》(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大鼠最爱玩耍的发育阶段(出生后 4~5 周),将它们隔离,此后再与其他大鼠相遇时,它们的活跃程度明显不如未曾隔离过的大鼠。


2002 年,《发育心理生物学》(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雄性大鼠幼年时曾被隔离,当遭到强势雄性大鼠的不断攻击时,它们不会像正常大鼠那样躲避。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它们被剥夺了玩耍的权利,还是与社会隔离?


另一项研究显示,玩耍能够促进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学习有关的高级脑区的发育。


2003 年,科学家发表报告称,玩耍打闹能够促使这些脑区释放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一种促进神经生成的蛋白质。


在3天半的时间内,研究人员让对照组的 13 只大鼠与同伴自由玩耍;与此同时,他们将另外 14 只大鼠隔离起来。研究人员观察两组大鼠的大脑发现,在对照组大鼠的大脑皮层、海马区、杏仁核和脑桥中,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明显高于隔离组大鼠。


参与此项研究的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雅克·潘克赛普(Jaak Panksepp)表示:“我认为,玩耍是让高级脑区对社交活动作出正确反应的主要机制。” 



 04 

释放压力


研究显示,玩耍对儿童的情绪健康也起着关键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玩耍能帮助他们顺利摆脱焦虑和压力的困扰。


1984 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刊登了这样一篇报告:研究人员通过观察 74 名三四岁儿童第一天去幼儿园上学时的表现,比如是否会央求父母留下、手掌出了多少汗等,来评估他们的焦虑程度。


研究人员把孩子分为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将他们随机分成四组。一半孩子会进入一个装满玩具的房间,他们可以独自或与同伴一起玩耍 15 分钟;其余的孩子只能单独或与同伴坐在一张小桌前,听老师讲故事,时间同样是 15 分钟。


随后,研究人员又重新评估了孩子们的焦虑程度。此前被认为是焦虑型的孩子,玩了 15 分钟玩具后,焦虑情绪的缓解程度是听故事的孩子的两倍(当然,非焦虑型孩子就更不会焦虑了)


有趣的是,相比那些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孩子,独自玩耍的小孩的情绪更为平静。研究人员推测,孩子独自一人时,很容易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玩耍方式,这可以使他们产生更多幻想,利于他们应对当前困境。


动物研究也证实,玩耍有助于缓解压力——神经科学上,该现象叫做“社会缓冲效应(social Buffering)


在 2008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葛底斯堡学院的神经科学家斯蒂芬·西维(Stephen Siviy)将大鼠单独关在一个小房间中,并将猫带过的项圈放在它面前,使它产生焦虑感。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把项圈拿出房间,并消除房间中的“猫味”。


当大鼠第二次来到这个房间时,它又变得焦虑不安,这可能是因为大鼠将这个地点与猫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当西维和同事把第二只大鼠也放进这个房间时(这只大鼠从未曾见过猫项圈,因此并不害怕),两只大鼠开始一起玩耍,互相追逐、嬉戏、打闹。不久后,第一只大鼠就放松、平静了下来。这说明玩耍有助于缓解大鼠的焦虑感。


一项研究发现,玩积木的小孩在语言能力测试上要比不玩积木的小孩得分高。这可能是因为玩积木的小孩在一些无益活动(如看电视)上花的时间减少了。但不管怎么说,玩积木总是有益于小孩的。


 05 

玩成尖子生


玩耍最明显的好处似乎是缓解压力、培养社交技能,然而研究显示,玩耍还有第三种出人意料的作用: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1973 年,发表于《发育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杂志的一项经典研究中,研究人员将 90 名尚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分成三组。


第一组小朋友可以从一叠纸巾、一个螺丝刀、一块木板、一堆纸夹等常见物品中,挑选 4 种来自由玩耍;对于第二组小朋友,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模仿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使用这些物品;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这些日常物品,他们坐在桌前,随机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10 分钟后,研究人员要求小朋友们说出其中一种物品的使用方法。结果显示,自由玩耍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的、创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子的3倍,这说明玩耍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嬉戏打闹也可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1989 年,佩莱格里尼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打闹越多的小学男生,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测试中表现得越好。


测验中,研究人员给孩子们看一些图片,其中 5 张图片的内容是一个孩子试图从同伴手里拿到玩具,另外 5 张是讲一个孩子试图躲避母亲的训斥。研究人员要求参与测试的孩子针对每张图片,尽可能多地说出解决方案。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的成绩。结果显示,经常玩耍的孩子得分更高。


然而,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多少因果关系?佩莱格里尼对此表示质疑:“玩耍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孩子学习新东西的首要机制——只有先玩耍才能获得各种技能?抑或,它只是孩子们不断练习和巩固各种新技能的手段?”他认为,尽管没人知晓确切答案,但“无论哪种可能性成立,玩耍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益的”。


那么,不能尽情玩耍会阻碍孩子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吗?动物研究的结果表明,这是可能的。


1978 年,《发展心理生物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用铁丝网将低龄大鼠隔离了 20 天(这段时期正是它们最贪玩,也最需要玩耍的时期),其间它们可以看到其他大鼠在活动,闻到其他大鼠的气味,也能听到其他大鼠的声音,但不能与它们一起玩耍。


隔离结束后,研究人员训练隔离大鼠和一组无拘无束地玩耍了 20 天的大鼠,拉动挡路的橡胶球以获取食物。几天后,研究人员更换了实验设备,大鼠只有推动橡皮球才能获得食物。


结果显示,相比自由玩耍的大鼠,那些曾被隔离起来的大鼠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文章作者推测,动物在玩耍中会不断尝试新事物,而不能玩耍的动物则很少接触新事物,很难学会灵活地解决问题。


2007 年,发表于《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的一项研究显示,玩耍似乎还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研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受试组中一岁半到两岁半的孩子每人一盒积木,而对照组中相同年龄的孩子则没有积木。这些孩子都来自于中低收入家庭。研究人员要求家长们跟踪观察孩子玩耍的频率。


6 个月后,研究人员测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结果显示,玩积木的孩子成绩显著优于没有玩积木的孩子。不过,研究人员不能肯定的是,语言能力的提高仅仅是因为孩子们玩了玩积木吗?毕竟,在玩积木的同时,他们参加无益活动(如看电视)的时间也减少了。


但是,玩耍为什么会使孩子更优秀呢?动物研究人员相信,玩耍能训练孩子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MarcBekoff)认为,“玩耍就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


他还认为,从根本上说,玩耍能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他们遇到意外情况或处于新环境时,将更具竞争优势。


美国塔夫特大学儿童发育专家戴维·埃尔金德(David Elkind)等儿童心理学家都认同这种观点。埃尔金德认为,玩耍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玩耍,儿童就会错过不少学习机会”。



 06 

让他们自由


既然玩耍如此重要,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玩耍,结果会怎样?虽然没人知道答案,但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此表示担忧。由于玩耍具有一定的风险——玩耍中的动物警觉性较差,容易遭到捕食者袭击,因此玩耍行为很可能赋予了动物某种生存优势,它才会不断进化并延续下来。贝科夫说:“如果玩耍不重要,它就不会进化出这么复杂的形式。”


事实上,玩耍具有悠久的进化史。新皮层(neocortex)是与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如有意识的思维和制定决策等)有关的脑区。去除了这一脑区的大鼠仍能正常玩耍,这说明玩耍的动机来自于脑干。而早在哺乳动物进化出现之前,脑干就已经存在。潘克赛普曾在1994年主持相关研究,他解释说:“这意味着与玩耍相关的主要神经回路位于非常古老的脑区,而且还通过遗传,在动物中代代相传。


当然,如今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最大利益,才限制孩子自由玩耍,让他们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加拿大艾伯塔莱斯布里奇大学的行为神经科学家赛尔焦·M·佩利斯(Lethbridge in Alberta)认为,有些父母也会犹豫,是否应该放任不管,让孩子自己去玩。


他们可能担心,在打闹或粗暴的幻想式游戏中,孩子们可能会擦伤和骨折。佩利斯认为,父母有这样的直觉很正常,但这样保护孩子“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难以应对预料之外的复杂世界。如果一个孩子曾尽情地自由玩耍,他长大后更可能自如应对不可预期的社会环境”。


家长应该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这不仅是因为要让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还因为不满足孩子自由玩耍的渴望,很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埃尔金德警告说:“人们应该重新认识玩耍,不能将玩耍看作是工作的对立面,而应看成是对工作的补充。好奇心、想像力和创造力就像肌肉一样,不用则废。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亚洲第一的新加坡教育地震了!是被“全球最焦虑”逼的么?

校长的新命题:如何管理一个超长期目标?

两会:教育不能光靠老师!家庭教育立法提上议程 


来源 | 转自明教育,文章源于网络

责编丨张磊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