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美玉:完美又兼具人性化的阅读素养教学应如何设计?
虽然写作教学应该是融合在语文课程当中。然而传统教学都将写作独立于阅读课程之外,也就是语文课上完之后,另外再找时间写作文,而且写作题目和内容常常又跟课文或补充资料无关。
试想:面对一个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作文题目,即使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也无几人能洋洋洒洒、挥笔便就,更何况中低能力学生,怎能消受得了这种教学方式?
阅读是一回事,写作又是另一回事,未将写作纳入阅读的范畴:
一是将写作的定义窄化;
二是忘了写作其实是深化阅读最好的方式;
三是忽略了写作是最好的一道评量,也是最后的一道评量。
既然写作如此重要,是所有学科里最重要的输出管道之一,也是每个人受教育之后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该如何改变如此无趣又无效的课程?
不可讳言,写作是件孤独又艰苦的工作,除了将口语转化为文字的距离相当遥远,另外,写作素材的理解与参考资料的提供,也是影响学生写作品质的因素,况且,即便有参考资料,学生也不见得能消化吸收,更不用说几乎是不会有什么资料可以参考的作文课。
所以,若想要改善写作窘境,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当然就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将写作一并考虑进去,当阅读工作完成,写作也已经无缝接轨,或者承先启后,继承阅读的春秋大业持续深化。
这么完美又兼具人性化的阅读素养教学,要怎么设计呢?
写作不必另辟战场:从深度阅读到创意写作
语文课文或者老师补充的相关资料,都是阅读的绝佳素材,如果语文课要达到读写合一,必须在深度阅读的时候,就事先导入创意写作的思维与条件。
许多课文简短易懂,很难说服读者继续探究,但是进入教学场域,不管文章精彩与否,老师的解构与提问都是阅读能否深入、有趣和有效的关键。一篇不怎么样的文章,老师如何化平淡为神奇?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老师又如何引出写作手法与主旨真谛?课文阅读到底该读什么?怎么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审视。
1.阅读前:找到文章的形式与意义
带领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必须事先对文章进行分析,找出“字词”之外的教学重点:写作手法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就是文体的形式表现,它可以提供学生写作的“支架”;文章内容关心的则是题材选择。找出作者借由这篇文章所要传递的知识,或者自身经验的累积与验证,它可以提供学生写作的“素材”。
2. 阅读时:将教学亮点转化为课前预习活动
老师要理解文章能够提供思考或学习之处,掌握文章主旨与作者观点。确定教学顺序以及呈现方式,快速抓住课文教学重点,引导孩子领略阅读的真谛与生命价值的发现,提供学生写作的“思想”与“价值”。可以事先提问请学生预习、使用相关影片和资料引起动机,或者直接进入课文及补充数据的讨论。
3.阅读后:课堂的讨论与学习活动
将读后的感受与判断根据不同层次转化成提问,提供写作素材的“延伸”与“新发现”,让学生思考重点并进行讨论,正式进入课文深究的阶段,也是语文课的重心所在。
后续的创意写作养分则来自先前的深度阅读工作。巧妙运用深度阅读讨论的问题变成写作的题材及内容,一来深化原来的讨论,二来学生写作不必另辟战场,就能直接把上课过程当成写作鹰架。除了原来的阅读内容之外,还可以再延伸相关的写作题材,扩充语文阅读的能量,也拉大写作框架,强化原来课文的议题。
只要确立“从课文生作文”的教学观念,再快速有效地找到教学亮点,带着学生从深度阅读到创意写作,那么阅读素养就绝对不是痴人说梦。
课程设计原则:从读到写?从写到读?
理论上,语文的读写合一应该是从读到写,也许你会问我可以反其道而行吗?
在我看来,只要能读出教材独特性,再依据重点设计问题提供学生讨论,有了深度的阅读讨论思考,要延伸出写作题材就不难。
中国台湾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熊与鱼》文章稍难,为使学生理解,我重新订定题目:谈食物链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以“熊吃鲑鱼”为例。深度阅读结束,延伸写作题目为《熊宝宝冬眠后的一天》,从故事编写中带出原来已经理解的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示范:美味的一堂课
四年级上《美味的一堂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相当浅白易懂。若只为了满足PRLS(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为提问而提问,学生势必感觉被低估智商,老师也会觉得多此一举,那到底要学什么?
余光中先生曾说:知识、经验与想象,是创作赖以存在的三条件。如果写作也是创作,就不该将经验与想象排除在外。因此,上完《美味的一堂课》,学生透过课程习得了知识,只要将这三者交互运用,设计写作课程,学生就能产出作品,而这些能力又将成为他们的“新经验”。但是,如何引出上述重点,考验了老师对文章解构与认知的功力。
首先审视写作手法、文章内容、文章主旨、读者感悟四项重点当中,有没有不需要分析的?很快地,我们发现对这类文章来说,主旨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作者并无意埋藏高深的哲学观让读者探索,所以先将此项去除。
接下来,就朝着另外的重点一一解析与提问:
首先,文学不应该只是阅读,还要能产出写作。那么就形式而言,这篇写作手法特别的“游记”,可以提供学生进行仿作练习:
1. 这样的写作手法也是游记的一种方式,跟以前读过的有什么不同?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2. 如果你要仿作这样的形式,你会怎么写?请小组讨论并发表。
其次,文章中提到了印度甩饼、日本寿司,但是资料显然不足,若想要进行深入分析,就要请学生或老师另行提供补充资料:
1. 课文中对印度甩饼和日本寿司,从哪几个部分来介绍?请从文章中确认并发表。
2. 除了从外型、特色、材料、制作过程、口感、食用方式来介绍这两道食物,还有哪些相关材料可以补充?请小组讨论,并将介绍内容制作成表格。
3. 文中形容食物的语词有哪些?这些语词,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形容?又运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再搜集更多对食物的修辞,制作成一本《食物修辞》小书。
4. 请用这样的介绍方式,介绍当地的一道美食。(小组讨论或回家作业)。
最后,读者感悟与延伸阅读要思考的是,很多实用性质的文章是用来实际操作而非欣赏,所以,如果想要体验文章中的甩饼与寿司,可以从生活经验着手,请学生想想这些食物能否成为创作故事的元素。
创意写作的部分,以下设计仅为参考,只要理解“从读到写”的概念,方式绝对不会只有这两种。
写作思考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经验人人有,如何将“经验”贯穿新“知识”——从《美味的一堂课》里习得的文章结构与写作鹰架,揉织、整理再产出?就把自己也当成作家写一篇吧!
写作纲要
1. 你喜欢吃美食吗?为什么美食会让旅行变得很不一样?
2. 请画出你的美食地图,只要画出食物及地方或店名即可;
3. 写出这些美食的外型特色、内容物、制作过程、口感、创意、食用方式……
4. 给这些美食创造一句slogan(简短好记的广告标语或口号);
5. 美食带给你生理及心理上什么满足和期待?
写作思考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经验人人有,如何将“经验”贯穿新“知识”——从《美味的一堂课》里习得的文章结构与写作鹰架,揉织、整理再产出?就把自己也当成作家写一篇吧!
写作纲要
1. 举行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嘉年华呢?目的是什么?
2. 评分项目:外型特色、内容物、制作过程、口感、创意、食用方式……
3. 选手出场:上台自我介绍,并表演给自己的一首打油诗,内容包含上述项目;
4. 自我营销:把各种寿司造型画出来;
5. 比赛结果:主审公布结果并说明评审过程。
本课程学制模式
开课时间:2019年5月底
课程设置:10大主题/每个主题3节课
课程形式:录播形式,每2周更新1次
更新时间:每周一上午10点
咨询电话:023-67414523
17783689472 (李赵清)
客服微信号:xueshu-2016 (课程助理)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课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