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学生天天在过节,哪有时间去读书?!| 一周精读
-01-
张祖庆:学生天天在过节,哪有时间去读书?!
一日,某个微信群里,一位一线教师实在忍不住,向大家吐槽——
我们刚刚结束“语文周”,马上要迎来“艺术节”,下一个月还有“科技节”。真不知道孩子们到学校里来,是读书的还是过节的?……
一时,群里的老师们纷纷跟帖,报出了自己学校里的那些“节”名: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创新节、成功节、足球节、戏剧节、风筝节、男孩节、动动节、语文节(周)、数学节(周)、课程节(周)……
我们不否认各种节日教育在办学中的作用。然而,物极必反。一旦各种各样的节,成为学校教育生活的主旋律,就会严重影响和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因为学校要评比,要出成果,于是老师们就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应对。如此一来,教师备课改作的时间没有了,学生安静读书的时间没有了——即使被命名为“读书节”,也常常跟读书无关。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最应该读书的教师,却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阅读。整个校园,长期处于浮躁和忙乱中。
这种“把影响力当实力,把宣传报道当办学业绩”的“共识”,直接导致了学校的不甘寂寞、拼命折腾。
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曾说:“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定是安静而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
学校,是师生生命栖居之所在。倘若我们的校园自始至终,都处于极度亢奋之中,师生就容易被这种亢奋所伤害。
学校教育,要回到常态,要回到安静。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如何把这共识变为自觉坚守的常识,需要有更多教育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勇气和担当。
一所安安静静的学校,一定会把学生是否真正有时间读书,教师是否有时间教书,当做头等重要的大事来对待。这样的学校,不会排除适当的“节”——通过资源整合、优化组合,一学年带着学生过一两个有有意思的节。
而且,学校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对“节”的设计,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到“我要”再到“我爱”的转变。
总之,“节”相对减少了,“节”的设计主体变化了,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被解放出来,才可能拥有闲暇。有了闲暇,师生才有读书的时间、锻炼的时间、思考与创造的时间。
但愿,这不是教育的乌托邦。
来源
-02-
从钱学森之问到任正非命题,
中国教育有多少底气应对全球化竞争?
这是一个危机时刻。
华为遭遇“断供”,默默奋斗多年的“备胎”被直接推入实战。对此,所有人充满期待,也不乏担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此时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言谈间最为关注的却是教育,甚至声称如果不谈教育问题,就不接受央视的专访。
何以如此?任正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
而当将目光投向教育时,这位企业家毫不掩饰自己深重的忧虑。他这样问:“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博士论文真知灼见有多少呢?”任正非的命题无意间回答了钱学森多年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一个科学家,一个企业家,他们都在表达:我们要重视教育,我们需要更多的学生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学问。
不少人相信,以百亿千亿的投入可以轻松攻克类似芯片和操作系统难关,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但任正非给出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我们说提高教育的时候,要问的是,我们在以怎样的方式培养人,我们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鼓励那些奇思异想,注重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也许类似于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就有更足的底气面对一场全球化的竞争。
还要问的是,我们如何面对那些掌握这个国家未来的人?他们很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院士和科学家,而是他们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
如果教育者不能以一种现代的理念和思维,面向未来的精神去陪伴那些孩子,我们如何能指望这些孩子超越他们的前辈,以更强大的创新思维和行动,塑造他们心目中的科技愿景,并努力使之变成现实?
而当这些老师仍然要为生计烦恼的时候,我们如何又能苛求所有人都以烛照他人的牺牲与奉献成就这个国家的未来?
只有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提升了,才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回到当下,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来源
经济观察报《社论|从钱学森之问到任正非命题,中国教育有多少底气应对全球化竞争?》
-03-
高考前务必让学生知道的10个细节
当高考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除了科学备考,其实还有很多小细节也不容忽视!
1.提早15分钟进入考场,熟悉环境。
如果你心里高度紧张,不妨做做考场镇静操:
先缓缓地吸气,在吸气的同时,小腹慢慢鼓起,鼓到最大限度略作停顿,然后小腹回收,意想着小腹内的空气再经腹腔、胸腔、口腔,最后慢慢地、均匀地从口中呼出。2.拿到考卷后前5分钟,先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考试号。
对试卷作整体观察,看看试卷的名称是否正确、页码顺序有无错误、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听好监考老师的要求。
3.答题时要先易后难,增强自信心,要先做基本题,即填空题、判断题,再做中档题,最后做综合题;或者先做自己擅长的题,最后再集中精力去做难题。千万不要提前交卷。
4.拿到试卷时若脑子一片空白,可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来有效地抑制紧张情绪。
5.做选择题四种方法:回忆法、直接解答法、淘汰错误法和猜测法。
6.做文字题的技巧:审析题干,坐标定位;整体阅读,搜索提取;理清文脉,举纲张目;优化整合,准确答题;注意回答论述题的技术性细节。
7.发现时间来不及时,先填答题卡,并耐心检查一遍。若还剩两三道大题目,将每道题目中,你就能做出来的部分都做一做。
8.对待长项科目,一定谨慎又谨慎,认真再认真。
9.对待弱项科目,要调整心态,树立信心;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认真对待,挖掘潜力。
10.考场中难免受到同考场考生的影响,应按照你事先确定的高考策略和思路做好自己的事。
如同一考场学生有不良的习惯动作,对你造成干扰和影响时,你可以报告监考老师。
来源
中国教育报《高考前务必让学生知道的10个细节,太有帮助啦! | 高考季》
-04-
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现代学校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虽然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为普及教育做出了惊人的贡献。
但是这种模有很大问题,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所以学生们学习很累很苦,每个人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挥。
而今传统学校教育模式的问题有望通过互联网解决。
乔布斯曾经提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是因为现行的教育制度顽固地抵制着变革,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改变。即教育仍然停留在装配流水线的思维模式中。
结构性改变就是打造全新的教育结构,重构教育制度,核心就是改变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学习中心取代今天的学校。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是网络型,也可以是实体型的,只要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成为未来的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将不受时间、空间、机构的限制,学生们随时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全天候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将会进一步重构。
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学习真正回归生活,从知识为中心改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2000年前孔子的梦想“有教无类”。
未来,教育将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教师职业不会消失,但教师队伍将更加开放多元,教师将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
学习的内容也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学生为了自己的兴趣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每个人的课程表是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目的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
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是我的教育理想,但更多的是对于教育“肯定如此”的合理预期。因为类似未来学习中心的模式,从上世纪开始已经在世界各国悄然出现。
传统学校正在进入“无何奈何花落去”的衰亡期,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来源
财经《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90512/4587214.shtml
-05-
全国2898名教育局长大多“外行”出身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全国26个省市的2898名教育局长大多由非教育领域出身的行政领导担任或者转任,缺乏足够指导教育改革创新的专业能力。
教育局长的来源和专业化水平一直是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话题。
从制度层面来看,一个好的教育局最低标准应该是做学校专心办学的“后勤局”,是教师安心教书育人的“服务局”;是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安全局”。
一个好的教育局最高标准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上有适当的引领,营造区域浓厚的教改氛围。
关于教育局长专业化问题,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局长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县区的教育局长,教育专业素养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成。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当前的教育问题很多都是社会问题转化而来,必须通过多部门联动的方式才能协同解决。所以需要基层教育局长具有极强的政治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从当前我国教育局长的工作实际和职责定位来看,教育局长的素养结构包含三个维度,即政治维度、教育维度和行政维度,缺乏其中任何一项能力都很难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局长。
其实教育局更多是一个整体,不是局长一个人的教育局。教育局聚集了很多教育专家及有过教育教学经验的专门人才,只要教育局长充分授权,大家通力合作,教育局都可以维持良好的运转。
正如湖北省监利县教育局原局长张晓冰所言:“不论是教育系统内还是教育系统外的,担任教育局长,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们担心的是,一些新任的‘外行’局长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从而给教育事业带来损失。”而当前对教育局长的培训还相对粗放,相关的分级、分类、分岗培训势在必行。
来源
-06-
可否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很多学校和老师却不允许中小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甚至不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疾走,课间往往安静如上课。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是不合理的。“课间就是对课程学习的调节,要通过一定的活动、运动来达到目的。”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是怎么出现的?调查中,59.5%的受访家长归因于一些老师图省心,59.1%的受访家长认为最初是因为空气不好,学校让学生少外出,后来成了惯性,54.7%的受访家长认为是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分析,“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是学校和家长相互博弈的一个结果。“学生在课间一旦因为打闹出现一些伤害,家长会认为是学校监管不到位。所以学校在课间尽量约束学生外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对于转变“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64.7%的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60.6%的受访家长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督促学校改进,49.4%的受访家长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安全有益的课间活动。
张宝义表示,改变“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首先需要学校和家长达成一致,能够相互理解。同时要倡导课间休息的“文明”,让学生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此外,他建议学校的管理水平要到位、要提高,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方便地进行取证处理和责任追究。
来源
中国青年报《可否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https://news.sina.com.cn/o/2019-05-30/doc-ihvhiqay2377521.shtml
-07-
一周政策盘点
5月29日上午10时许,《广东省面向中小学生校园学习类APP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自 2019 年 6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对比征求意见稿,管理办法在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考虑到企业的困难和现状,从原来的“必须”调整为“鼓励”;对于商业广告、娱乐等存在争议的,进行了细化,适当调整,避免误伤一些益智类的学习活动;针对校外线上教育培训存在的收费、师资乱象,新增了收费、师资方面的要求。
《管理办法》是国内首个针对校园学习类APP的省级实施细则,共15条,明确了适用对象、管理范围、部门分工、主办者及产品要求、审查办法、监管机制等内容。包括:
《管理办法》所称校园学习类 APP,包括校内学习类 APP 和学科培训类APP两种类型。《管理办法》明确,校园学习类APP主办者应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查机制,不得存在性暗示、性诱惑等不良、低俗内容,不得存在吸引眼球、非法营销的垃圾内容。
校内学习类APP不得面向学生用户收费,并对学生用户的护眼功能及其说明文档,校园学习类 APP 须在显著位置提供用户有效的人工客服、在线客服等使用反馈通道等。
校园学习类 APP 实行黑灰白名单和红黄牌动态管理制度。广东省教育厅在门户网站建立专栏,统一发布广东省校园学习类 APP 黑白名单信息,包括APP主办者、法定代表人、APP名称、进入名单日期等。上述信息公开发布、所有批次的黑白名单同步实时更新,接受公众浏览、查询和监督。
来源
近日,湖北省咸宁市一名3岁女童被遗忘在校车内身亡,令人十分痛心,教训十分惨痛。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校车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特发布2019年第3号预警,提醒学校、校车运营单位以及师生家长落实安全乘车责任,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乘坐校车的人身安全。
具体要求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下
1.压实责任,提高意识
校车所属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照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压实安全责任,通过视频宣传、模拟演练、安全培训等方式提高随车照管人员和校车司机的夏季乘车安全防范意识。
2.责任到人,仔细检查
随车照管人员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时刻谨记要在上下车清点人数,坚决不让学生单独遗留在校车内,确保每一名学生安全上学,平安到家。
3.尽职尽责,规范操作
校车司机要尽量将校车停在阴凉处,校车运行前做到提前开窗通风,校车运行中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运行结束要反复核查学生是否都安全下车。
4.加强监护,反复叮嘱
学生家长要加强学生夏季乘车安全教育,叮嘱学生当有身体不适或其他问题时,应马上向随车照管人员报告,以便得到及时处理和救治。
来源
微言教育《全国校车办发布2019年第3号预警:坚决不把孩子遗忘在校车内》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责编丨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