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长铭:这个时代还该不该提倡快乐教育?| 头条

星图 新校长传媒 2019-11-23

作者 | 星图(国际教育观察者)

来源 | 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已获授权。



在北京,刘长铭校长堪称传奇人物,媒体常爱引用他对教育的“敢言”和“真言”: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多半是悲剧。”


“所谓起跑线,不是提前学英语、上奥数,上各种培训班。真正的起跑是当学生产生一种理想信念,为自己人生树立目标,在目标的驱动下主动发展、主动学习的时候。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

翻开刘校长43年的教育履历,最亮眼的莫过于他在北京四中近30年的经历。


1987年开始,在北京四中先后任物理教师、教研组长、教学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

2004年倡导恢复北京四中初中部,从初中开始培养具有“杰出中国人”意识的优秀学子;

2010年起,着手组建北京四中“道元班”,同年获“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

2011年,北京四中国际课程班项目成立,2016年实现公办转民办的剥离。


2017年从北京四中校长退下来之后,刘长铭没有闲着,带着在公办学校没有完成的一些遗憾,转而开始了民办教育的探索——出任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以下简称“润泽”)的总校长。


不久前,笔者有幸在新的润泽学校采访了这位北京教育圈的泰山北斗,揭秘了这所凝聚着刘长铭校长40多年教育思考的新学校。

(为阅读方便,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01-

什么是“好的教育?”


过去,我们长时间对教育有很多理解不准确的地方。比如我们总在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那么,到底什么是应试和素质教育?

有人认为学点艺术、唱歌、跳舞、体育,就是素质教育,其实完全不对,至少不全对。不论是什么学科,你是为人的发展而教,还是为了考试而教?

如果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比如体育,要考篮球运球,学校就只教运球;考排球托球,就只教托球,最后学生可能学会了运球和托球,但可能不会打篮球和排球,更不能理解体育文化。

素质教育不是学什么、不学什么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教,是一个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只瞄准在考试上,学校教育就有可能出问题。 

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

基于长期的思考,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应当兼顾学生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我们总结成一个概念,叫做为“OPST欧普斯特”(生物Organisms,人格Personality,社会Society,工具Tool)。

首先是生物性的构建。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首先要健康、强壮,身体要有良好的发育,良好的协调性、敏捷性、速度和力量等,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各种感官要敏锐,对于外部世界要有良好的感知;还有顽强、有毅力等。

第二是人格性的构建。

这包括性格、性别、气质、情感、修养、意识、精神、心灵、感激、人性、博爱、信仰、良知、尊严、热情、情绪管理和生活态度……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在于他的情感和心灵,以及作为人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存在意识等。

第三是社会性的构建。

这包括人际关系、道德修养、规则意识、沟通、交流、表达、理解、同情、合作、包容、尊重……未来一个人成功很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外脑”。我说的“外脑”包括信息技术记忆设备,也包括工作同伴,必须学会和别人友好相处,合作互补,才能完成工作、更好的生活。

最后一个是工具性的构建。

包括学习知识,读、写、算的能力,艺术的技能等,都是工具性的东西。 

学校教育应该促进、完成学生发展过程中以上四个方面的构建。这四个方面既有一定的顺序,又相互交融,不可分离。

今天,我们的教育可能把工具性构建看的太重了,对其他方面的重视不够。所谓的素质教育、全人教育,就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02-

如何实现“全人教育”?


在润泽,我们有机会进行更多尝试,围绕着“OPST欧普斯特”,我们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设计。

比如,低年级会有家庭系列主题课程——“我的家”,包括“我家的亲人”、“我家的故事”、“我家的厨房”、“我家的垃圾”、“我家的宠物”、“我家的老照片”、“我家的庆典”……学生从一个点进去能拓展出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

▲润泽的小学教室

拿主题课程“我家的垃圾”举例,看似简单的话题,包含了我们“四个构建”的内容,也包含了数学、语文、英语、科学、艺术、思想品德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

比如我们强调让孩子自己提垃圾,能促进孩子的肢体发育(生物性构建),让孩子对物体的重量有感性的认识(数学);倒垃圾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劳动、和家人相处(社会性构建),培养了劳动、环保的意识(人格性构建);同时认识垃圾中不同种类的物质(科学),并练习如何用语言表述(语文),用文字表达(工具性构建)。

我们将来的主题课程或学习项目可能很多,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选择,但这些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召开的。我们相信,润泽自行开发的课程体系,更符合孩子成长的特点,具体体现在:

建立知识和人的生活的紧密联系。

人都对自己身边的东西关注度较高,要让孩子觉得所有学习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很近,他在获取信息、知识的时候,效率才是高的。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有效或无效、高效或低效,不能简单地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在考试卷面上能够再现出多少知识,解决什么样的习题来衡量。

如果学生快速地获得了很多知识,却没有能力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你说这种知识的获取是高效还是低效?

为了解决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能做到。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按学科分类。真实世界的事件、自然现象都可能涉及到很多学科。所以,润泽学校提倡跨界跨领域学习。

创造力只有在大量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

现在的孩子从书本来到书本去,每天埋在书本里,是很难培养出创造力的。 

整个教学的过程会让孩子感到快乐,获得学习的满足,这样知识获得得更多,学习也更高效,能力更强,协调促进“四个构建”一定能使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03-

快乐教育VS扎实基础矛盾吗?


说到这里,不少人会认为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确很丰富、很跨界,孩子学起来也会很快乐,但是否真正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里首先要理解的是快乐教育的本质。

学生快乐是好学校的标准之一,我甚至认为应该是一所好学校的首选标准。孩子不爱到学校,一提上学就不高兴,甚至小孩子一见学校就哇哇哭,我很难相信这是一所好学校。

孩子不喜欢学习,厌烦了学习,就很难产生高效的教和学,很难发生主动的、真实的学习行为,学生也不会有丰富的获得感。

人之所以能获得幸福,很重要一点就是他的愿望得到满足。而我们提倡的快乐教育,实际上是让孩子们获得一种学习的收获和满足,为此我们一方面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的兴趣不断得到满足,有不断增长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从中享受到快乐。

其实孩子天然都有一种探索未知的欲望,会不断产生问题,你不断去满足他就可以了。这里的满足不是简单告诉孩子结果,而是当孩子有了探究的欲望时,引导他自己往前走。

▲课堂进行中

举个美国课堂的例子:有一天孩子们上学,发现水壶里的水没了,去问老师。最“简单”的方法是,老师告诉他,水蒸发了,整个学习过程就结束了。但这位老师反问孩子们“你们说这水哪去了?”于是,孩子们就纷纷提出猜测。

有孩子说,一定是班级的宠物仓鼠威利夜里偷偷跑出来把水喝了。老师问:你们能够证明吗?孩子们决定做个实验,把仓鼠的笼子放在一个沙盘中间,周围抹上抚平的沙子。几天后,他们发现,沙子上没有脚印,证明水不是仓鼠喝的。后来孩子们又做了一些其他的猜测和实验。

自始至终老师都没有说出“蒸发”,而是慢慢引导孩子们去探究,这才是真正学习过程的发生。而有的老师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这是选A还是选B?选B。”学习就结束了,学生的兴趣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强化。

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这些学习的过程除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以及成就感之外,实际上很重要一点就是通过“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让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解决问题。

而孩子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效率很高。

当前,不少学校为了给学生打下扎实基础,通常的做法是不断重复、不断进行强化训练。比如,把字词抄写几十遍,不断听写和默写,不断测验和考试,反复念反复背英语字词,算数练习没完没了。

然而,是不是重复次数越多知识掌握的就越扎实?减少一些重复能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么?其实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全有可能。

比如前面“我家的垃圾”的例子中,也有不少重复训练。有些字词会被孩子多次使用,可是这与高强度高密度机械式强化训练不同,它更强调在使用中巩固记忆,每个字词都与孩子亲眼见过或亲手摸过的具体事物相关联,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了认知,与孩子亲身体验相关联。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机械性重复,而是“有具体意义的重复”,对强化记忆非常重要和关键。

如果我们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逼着他们按照课本体系来学,孩子为了学知识而学,就很难有获得感,也不能帮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导致孩子学习效率低,必须得重复练习更多遍,形成恶性循环,产生厌学。

当然,我们得承认,有时候机械重复的训练也是需要的。但这绝不是润泽主要的学习方式。

基于现在的考试形式,我们设计了两个时间点,如果未来学生想参加中高考或是转向其他学校,就需要在这两个时间点做出选择:小学五年级结束,或初二年级结束。

在这两个时间点之前,润泽确保课程设置覆盖在这个阶段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内容,同时加入自己特色的课程,保证学生在能力方面高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果学生希望未来参加考试,那么接下来一年就要开始进行必要的考试强化训练,增加熟练程度。

我的确认为中国的考试方式是比较落后的,虽然不能完全批评目前的教育,但是确实分数对学校很关键,有些学校把分数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方面重视不够,就是追求分数,这是不正常的。


-04-

扬长VS补短如何平衡?


除了之前提到的全人教育之外,我们还强调“长善教育”和“菜鸟教育”。

长善教育。指的是如果孩子已经有一些特长,并且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学校会有专门的老师给孩子上课,当然达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会收取一些费用。

菜鸟教育。我们希望每个孩子在都能开辟出新的兴趣领域,比如说孩子已经会弹钢琴了,能不能学一种其他的器乐;过去孩子从来不会打桥牌,在这里可以学学打桥牌、下围棋,学习那些过去从来没有涉足的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许多大师实际上都是偏科的,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里都是大师。高考体制强调的是学科均衡发展,为了追求高考分数,对学生来说,几乎每一科都要向满分的极限冲刺,学生们即使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填进去都可能不够。

在润泽的体系中,我们既重视补短的问题,同时也重视长善的问题。我们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还要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很强的那个方面,让特长发展得更好。

比如我们可以提供很多艺术、体育等类别的定制课程,大量的初级课程我们是包含在学费之内的,一些特殊的培训服务可能要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学生对学科特别感兴趣,我们也会有老师指导,但更多的还是靠学生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润泽的体育馆



-05-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和家长面临着很多选择,公立还是民办?高考还是出国?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其实我的建议是:给孩子提供多种可能性,让孩子自己选择,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小孩和成人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失败,从失败中再去尝试。

但这个过程对家长来说并不容易,不是说明天我什么都不管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慢慢引导的过程,和家庭生活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家长说,自己在家和孩子没话说,特别是进入叛逆期的孩子,基本家长说什么,孩子都抵触。怎么办?

首先,家长把工具性构建放在第一位就容易出问题。

家庭教育首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是品德的养成。四中曾经做过一些调查,86%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道德品质主要来自于家长的影响,70%的学生认为其价值观、对社会的看法主要来自于父母的影响。

从我之前说的四个构建的角度来看,家长把工具性构建放在了第一位,总是问孩子,今天考试多少分、多少名,就容易出问题。其实家庭教育在人格的形成、生物性构建、社会能力的发展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里更多的应该是亲情的对话,而不是一天到晚光问成绩。

孩子跟家长之间的话题太单一,主要责任在家长。今天我们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学校的校长喜欢把学习窄化,认为学习就是学书本的东西,并非如此。

之前提到的,我的家人、我家的故事、我家的庆典、我家的厨房、我家的服装、我家的宠物、我家的玩具、我家的垃圾等,任何一个点深入进去都能拓展出丰富的学习内容。你孩子做饭吗?你可以让他帮着你做饭,做饭也是学习;厨房大有学问,一个博士,都未必能把厨房的东西尤其是电器都搞清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一定要言传身教。

我举一个中国家庭的例子:一天,孩子被蚊子咬了,特别讨厌蚊子,于是父母就和孩子一起围绕蚊子做了一次探究式学习——搜集关于蚊子的信息,发现世界上有3000多种蚊子;探究蚊子是不是有害无利?蚊子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等等。

现在我们有了网络、各种信息技术,其实我们在家开展这种探究是非常方便的。关键是父母有没有这个意识。

有的家长说,我不是没有这个意识,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很容易,首先家长别拿手机不理孩子,这很容易做到,但很多家长就是不做。

现在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道理家长都懂,但就是不去做。

如果父母不爱学习,你怎么能让孩子成为终身学习的人? 

你要孩子喜欢阅读,你必须自己先把手机、麻将、游戏放下,开始阅读,并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和孩子讨论、沟通书里的内容。

有的家长问,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一定是家庭沟通的缺失,孩子才会打游戏好几个小时。我们见到太多了这样的例子,家长看手机,不理孩子,最后孩子也只有让手机陪伴,进而发展到打游戏上瘾。如果家里充满一种友好的、沟通的、有浓浓亲情的氛围,小孩沉迷网络的概率会小很多。

很多家长哪怕只是简单地放下手机,都做不到,还来问我有什么招?那我就没有办法了。

很多家长都关心什么样的孩子未来会更好,我认为:

一方面,孩子需要身心健康,在保证每个孩子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努力让每个孩子内心充满阳光。

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今天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大学的毕业文凭都决定不了你的未来,唯有不断的学习,终身的学习,不断的进取,才能决定一个人最后的高度。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乡村学校发展之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默克尔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推倒无知和狭隘的墙

北大教授:谁是中国教育真正的障碍?


责编丨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