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当课程、空间、学习方式打通之后…… | 头条

以下文章来源于未来学校建设 ,作者王海霞



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有很多事值得反复打量和思考。当五年前学校还在图纸上的时候,我们在想,到底什么样的空间最能支撑学生的学习?三年前开学的时候,我们又在想,在这个空间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孩子们才最喜欢?


课程、空间、学习方式,成为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几个重要问题,而三者的交汇点,就是一个核心词:学习。     


我觉得,从专业的角度讲,每个孩子的认知偏好是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也不同。学习方式就像一座桥梁,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固定统一的学习方式真是一把双刃剑,成就了很多好学生,同时也制造了很多差学生。 



这是学生们票选出来的“最喜爱的学习方式”,总结起来有八大类:自主类、同伴辅助类、工具辅助类、实践动手类、成果输出类、评价激励类、网络学习类、传统背测类等等。

      

从这些学习方式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自主安排的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评估方式、选择学习目标,这种“选择”让学生可以掌控自我学习,才能实现内在、强大、深入的学习。


教育变成链接个人和喜好的桥梁,“它可以让人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让人一辈子都喜欢自己所做的事”。“选择”让学生从被掌控者变为自主选择者、自我管理者和自我启动者。

       

如果学生在学校,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学想学的东西,还能达到国家学业水平的要求,这样的学校该多受学生喜欢呀!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单纯的事,需要从课程、空间、资源、评价、技术、机制、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学校生态的重新构建。



国家课程转为学生的课程


2010年起,十一学校开始进行综合育人模式的改革,学生选课走班,一人一张课表。2016年龙樾开学的时候,在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探索,面对初中孩子的认知特点,国家课程如何转变为学生的课程?

      

我们认为,从国家课程转变为学生课程,要有几个变与不变。


孩子的学情、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内容、学习情景、学习方式等,这些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时时求变的地方;而坚守不变的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对学科素养的落地。在课程生本化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国家意志、素养逻辑和学生视角。


根据十一龙樾的学生情况,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110门学科课程资源,35门职业考察课程,28门综合实践课程、13个高端课程、9条研学课程。



这些课程在进行二次落地的过程中,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学校又做了几个方面的细加工。


一是“层类组合”——理科分层、文科分类;

二是“学科融合”—-相邻学科寻找融合点,用这些点尽量建立学科间的链接;

三是“科内整合”——能整合的进行大单元整合;

四是“项目联合”——-能通过任务为纽带关联的,就设计成项目式学习;

五是“生活融合”——能链接生活的,要回归真实问题和真实生活。


同时,结合国家对学生核心能力和核心品质的要求、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依据国家课程大纲,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关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每学期都有选择调整的机会。在追求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不断建构着自己的样子。

  

要让学生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主动,就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给孩子选择的空间,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指导工具、量规标准、评价办法,把老师的课堂变成“我的学习场”。


比如语文课程,龙樾语文学科的老师,为了满足学生不同模块能力的个别化需求,设计了基础阅读、推展阅读、专题阅读等多方面的助力课程,把课程分模块切碎,采取3+2的课程设计,让孩子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尽可能设计实际应用场景,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


老师们借助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把素材创造转化为作业、以导演身份定义教师,针对散文学习借助《朗读者》,针对议论文学习借助《我是演说家》,针对古诗文学习借用《中国诗词大会》,针对传统文化借助《文化庙会》等形式。


又比如在中秋课程借助文化庙会的形式,把学习任务融入选题、策划、资源遴选,通过书画趴、文集趴、字谜趴、诵读趴、游戏趴等,让孩子当设计者、教练和评判者,在指导别人和自己的过关斩将中,不断展开深度学习。


整个过程,让孩子们带着学习任务,充分参与到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中,充分借助各种情景和生活场景,让学生依据量规,在做中学。


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再比如生物课程,生物学科的学习很多是通过模型制作完成的。比如,自己动手制作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模型、血液循环系统模型以及动手解剖动物内脏等,还总结出“细胞结构模型制作”的评价量规。



在一次海淀区科学素养抽测中,龙樾的数据遥遥领先,跟这样的学习方式关系很大。

   

由此可见,当课程越来越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时候,学习方式就会越来越多。那么,学校在资源、空间与技术方面如何支撑呢?



重构的空间


陶渊明先生在《桃花源记》中有一段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这些景象经常让我联想到理想教育的形态,初中生阶段,困扰学生最多的,很多是来自情绪。



我们觉得,校园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内心感到安全的地方,这种安全感换来的是不怕出错的积极探索。


学校是有趣的,学生才会喜欢学习;学校是开放的,学生的视野才能打开;学校是自主的,才能培养自主公民;学校是民主尊重的,孩子才会自信。


学校是浪漫的,才能丰盈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智能的、大数据下的越来越面向个体的教育。就像一个令人向往的“未来小镇”,值得不断的去追求。 



未来小镇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我们把三年校园生活的1000个日夜,变成对孩子的全景式教育,这是我们特别期待去探索的。



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校园网站,从中可以窥视龙樾人的生活点滴。这里有七十多个各具特色的工作室,有法庭、有小店、有咖啡馆、有农场、有银行等等。

       

在龙樾,学校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激发和保护教师的创造力。每位教师都拥有自己的学科教室,教室满足学生上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动手实验、成果发布、学科阅读、教师办公、导师班会等多种学习方式。


例如,张亚明老师的物理学科教室,是全校的物理粉丝俱乐部。粉丝精神和俱乐部精神把有共同爱好的孩子非正式组合到一起。



航海、航天、飞机等俱乐部在这里互相占领地盘。开放的空间可以随时安排实验。俱乐部科学阅读、科学DIY、科学游学课程、职业考察课程,让学习跨越出教室的物理空间,走向整个世界。


在龙樾,每一间学科教室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藏经阁”、“数香苑”、“悟理吧”、“微世界”、“达尔文号”、“稷下学宫”……,每一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位教师对学科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体现了不同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精神,也演绎着不同学科的学习样态。



龙樾法庭


它是道德与法制课堂上的粉丝组建的,其实就是道德与法制课程的高端课程。在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以游戏化、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他们每天中午还会面向全校接“案子”,解决同学间的纠纷。


有一位同学告诉我,为了解决一件小事,已经研究了好几本工具书。他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每节课要进行新闻播报,每周升旗仪式上,还要对全校师生进行一周新闻播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要看好几个新闻公众号,每天看新闻联播和新闻评论。阅读量大增。



在“最喜欢的学科”的调研中,道德与法制课程名列前茅。这门课的老师也是学校的德育主管,学生会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也要开会,上次讨论的是手机使用问题,今年讨论的是优秀班主任和优秀班级的标准。


龙樾货币


学校还有自己的货币系统,直接关联学生的日常表现、参加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成绩等。学生日常挣得的龙币会在每学期2次的龙市上进行消费。


为了促进消费,黄金地段的摊位,租金是30龙币,税率10%,学生的作品多是平时的作业,被作品化之后进行售卖。创客区经常出现创新产品,抓娃娃机卖到了140龙币。



最近有2位学生被遴选参加腾讯全资支持的斯坦福科技交流活动,已经通过了初试。


龙币还可以购买很多特权,比如让老师唱歌、让老师请吃饭、免考等。这里还有公益捐献活动,每次都可以用龙币购买学习用品或自带图书,捐助给贫困小学。



打通的学习方式


一所百科全书式的学校


走进学校就是走入一个打开的百科全书。

学生的各种作品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比如这幅字是一个孩子“一块钱闯美国“的故事;

电梯间展示的是电梯运行原理;

裸露的屋顶不单单是省了不少钱,也是物联网的课程资源;

饮水机上的水温度的三种表达方式正是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

每个楼层的柜子都是摩斯密码,表达着学校的文化……



每个学生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痕迹,这里是学生一生的学校。


一所开放的社区学校


学校和社区高度融合也是我们的愿望。为此,我们让学校大门外的场地和社区共享。这是小镇的晒谷场,也是周边居民特别喜欢的地方,每天晚上这里热闹非凡。


为了让居民在白天晒娃的同时还能给孩子传递更多有趣的知识,孩子们准备搞一个公益书站。这个书站是平面设计老师张一名和学生共同做的一个项目式学习。


这个项目已经进行过很多次前期调研,比如,书放在那儿会不会丢,会不会被投毒,有没有人愿意投保等。方案也设计了好几版。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深度学习,到现在还在乐此不疲的进行中。


此外,学校还有丰富的职业考察课程,家长学院、研学旅行、博物馆课程等,这些都在打破学校的围墙。


学在龙樾


“学在龙樾”是龙樾的线上学校。技术就像学校的一双翅膀,希望它帮助我们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把学习向外延伸,让师生们看见学习的本质、看见过程、看见成长。


“芝士圈”是其中的一个自适应学习社区,简单来说就是“一库两台六系统”。



一库即师生生产和沉淀后的校本知识库;两台指教师工作平台和教师发展平台;六系统包括协作备课系统、混合教学系统、学情分析系统、项目研究系统、线上学习系统、学术积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


六系统覆盖了教师日常工作的全部流程,从协同备课到课前预习、课后学情分析、教科研活动、资源沉淀和分享应用,最后形成每个教师的个性化成长档案,基本实现了教师线下80%以上的案头工作的网络化和可视化。



可以说,这个“芝士圈”是教师的一站式工作平台、线上教师发展中心和线上课程研究院,是校园里的知乎和得到。


学在龙樾线上还集结了多个其他平台。比如,师生家校互动可以在网上完成;学生的学习发布和分享、学生的选课和学习管理也可在网上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会被记录到过程性评价系统;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析系统会在每次考试之后,给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分析报告;学生在校内外参与的各项活动也第一时间同步在综合素质记录平台上。


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发展性诊断帮助学校和教师进行自我评估,帮助教师自我成长。   


学校应该以“方便学生的学”为中心,以生活为场景,以资源为纽带,以素养为追求,以落实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任务为前提,把校园建设成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2年前,学校曾经做过一个小片,记录我们的探索和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编者注:本文整理自2019年7月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的“重新定义学校边界”第二届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中,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的现场分享。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初具未来学校雏形的学校案例,欢迎持续关注我们公众号的报道,也可购买高清U盘深度了解与学习。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我始终相信,通过努力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一生

全世界最好的教育,在中国竟成“应试教育”?

佐藤学:改变一所学校,需要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


排版 | 刘双

责编 | 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