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斌:学校里,人是怎样不见的?生命该如何在场?

李斌 新校长传媒 2020-09-01


“只有走向看得见人的教育,才能释放看不见未来的焦虑。”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到来前,让我们一起回顾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李斌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上,那篇打动并鼓舞众多教育人的开幕致辞。



尊敬的各位“同学”,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场每一位演讲嘉宾、问题答疑伙伴、学习与协作伙伴:


晚上好!


热烈欢迎您来到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非常感恩我们又一次相遇在南京,我们一起入学这所只开办四天的“学校”,一起随机结缘在不同的“班级”。在这四天里,我们一起学会重新打量自己,重新认识彼此,开启一场连接、发现、包容、造就的学习之旅。


同时,我也特别对这场会议因准备工作的不足向您深表歉意,无论流程、内容、形式,甚至大雾带来的航班延误。事实上,我们刻意让不足与缺陷就这样坦然地直面公众,这是对我们生而为人并不完美的接纳。


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走到第五届,因为教育界的信任,参会的代表越来越多,组织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组委会的自我要求也越来越高……我的同事们很多为此精神压力特别大。


五天前,我们开了一场以“减压”为目标的行前动员会,我对每一位同事,也是对自己重申了蒲公英智库的四条行动原则:


首先,我们尽力高标准;

其次,我们允许缺陷存在;

第三,我们力所能及完善不足;

最后,我们坦然承担缺陷带来的后果。

是的,我们“允许缺陷存在”。


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跟我们今年的大会主题有关。“重构学校——人啊人”,那么,“人”是什么?


20天前的11月7日,立冬,有一则新闻并不起眼,但对作为媒体人出身的我却触动很大:新华社推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播音员。


我在手机上看着那个可以24小时绝不间断,绝不出错,绝对以最优秀的人类播音员声音讲话的“AI主播”,一方面深深地感到媒体人这个职业的寒冬——当它来到了我的岗位上,我该奔向哪一个阵地?我必须开始认真思考,我是谁?我跟它有什么不同?另一方面,它又似乎隐约牵出了一个最沉重的教育命题的答案线索:学校里,人是怎么不见的?生命该如何在场?



学校里,人是怎么不见的?


学校里,人是怎么不见的?这是一个真问题吗?难道每天在校园里进出流动的,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吗?


我想也许,问题正是出在人与人彼此——从校长、老师,到家长和学生,有意无意中把自己和他人看成了眼前这个“人工智能般的存在”:有人的外形,有完美的学习能力和完美的工作能力,却没有人的性格、缺陷、情感、情绪、创造的天性和价值观……


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越是更完美地要求对方,责备他人,不接纳自己,就越是在教育工作中失去了美的感受,并陷入“人的迷失”。


所以,亲爱的校长们、老师们,“重构学校——人啊人”,我期待这场会议是一份我们共同的“寻人启事”。


“中国教育10年100个面孔”主题墙


在学校里,当我们奔向知识,奔向分数,奔向技术,奔向一个目的性的“工具人”,奔向一个完美不能有缺点的“概念人”时,用力一过猛,欲望一膨胀,“人”在这个世界,就从我们不经意的地方异化了,迷路了,失落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试图把任何事物凌驾于人之上,教育就丢失了它最珍贵的价值,所以,2018年中国教育的其中一个核心关键词就是“人”。


2018年3月,国务院五部委联合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年8月,世界哲学大会2018年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主题是“学以成人”;9月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主题是“立德树人”……


这些信号预示着,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教育正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从培养人才,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教育中人的回归。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价值回归。


未来学家说,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将不会来自技术,而是来源于人类对“生而为人”这件事拥有更加开阔的理解。


所以,当我们有勇气说“人是矛盾的存在,教育是遗憾的艺术,课堂是缺陷中的精彩”,我们才能看见人,接纳人,并因此在每一场相遇中赋能于自己,也赋能于人。



教育中,生命如何才能在场?


我们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中,生命如何才能在场?我们认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一定是容纳了人的全部生命特征的教育。


比如人是有限的。


我们永远做不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你是有限的,我也是有限的,我们所有自认为铁板钉钉的事情,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所以生命在场的教育才会去寻找每个人有限背后的优势,去构建合作迭加的机制,去发现连接带来的惊喜,去善用热爱撬动的专注,去重视更多元评价的意义;才会看见人人带着标准答案离开,不及人人带着一个好问题离开;才会相信一个权威的“诸葛亮”,不及三个动起来的“臭皮匠”……


比如人是有天性有欲求的。


所以有生命在场的学习,永远是从天性和欲求为出发点,走向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进而走向对天性的塑造,欲求的管控,和自我的超越。


全世界那些最卓越的学校,总是能够发现他们的学校生活与学习方式,是“通过顺天性引导,实现逆天性生长”,而不是大多数学校与家庭所做的“逆天性施压,导致顺天性生长”。因为天性只要有效引导,就不会膨胀;只是不断被压抑,就会像炉火旁的气球一样,走向失控。


艺术表演“看见我自己”


比如人是有价值追求的。


什么是人?就是当我被迫做了一些坏事,内心里面会有内疚,会有价值审判;人是有价值追求的生命物种,他的一生都在努力想要按自己认为的正确方式做事。所以有生命的教育,不是让人不去犯错,不说错话,不做错事,而是去唤醒人的正向价值追求,建立人生的纠错机制;所以真正的教育改革,观念启蒙才会超越制度建设和技术升级,成为第一要务。


再比如人是有创造力的。


我们天生不会满足于“复印机似的人生”,这是我们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分野。人总是会在学习、思考与行动的尽头,大脑中“叮”地一下,找到了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难题。


这“叮”的一下,人工智能是不会的。因为我们有差错,所以我们有灵感,有创造。所以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研与教学空间,当这“叮”的一声此起彼伏,汇成校园里的巨响,我们就知道,这里发生了有生命的教育。


是的,走向看得见人的教育,才能释放看不见未来的焦虑。


问题是,看得见人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看不见分数,看不见利益,我们很难去真正地全面启动与推行。所以,我希望借今年的主题,呼唤中国教育界真正的教育家精神,呼唤真正看得见人,也看得见未来的教育领导者。


什么叫有教育家精神的领导者?我想,他应该具备这样的几条基本认知原则:


1. 他发自内心地明白,除了走向“有人的教育”,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2. 他深深地理解仅有知识并不是力量,只有让人通透、助人创造、启人良知的知识,才带来力量;


3.  他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家精神,那就是认清教育的局限和人的缺陷之后,依然尊重并热爱教育,尊重并热爱每一个受教育者。


重构学校——人啊人,在学校里,人需要被看见,人需要被尊重,人需要被赋能。


面对各种社会与教育的危机,通过“赋能”这个词,我们似乎看见了未来人类社会的一束光。然而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赋能,我们认为是通过对人的看见,人的理解,让每个人的潜能在新的社会观念、新的环境机制、新的文化氛围、新的学习方式中得到激发和释放。


这就是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全部议题的唯一指向。


亲爱的朋友,未来的学校,不应再是披着华丽外衣的教育工厂。重构学校,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必然挑战,一个全社会协同联动的复杂工程,一个全球同步推进的基于共识的行动。


最后,请允许我以今年最感动教育人的一句话结束:


我是教师

请让我先以人的姿态站立

不高不低

请你以温和的眼光看我

不媚不拒



一年过去了,相信你和我们一样遇到了很多同行者,进入K12教育变革的深水区,我们正在直面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重建学校生态。所以,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我们邀您一道向未来出发,创建一

个森林般的教育生态……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