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第一使命,是发现并赋能一支优秀的中层团队
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而真实的情境却是:好校长总是能够发现并赋能一支优秀的中层团队,推动各部门高效运转,有机配合,学校才能生机勃勃,动力十足。
实践证明,学校中层领导力的平均高度,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速度。但中层领导力的提升,又是全世界几乎所有组织创变升级的痛难点,学校尤其如此。
他们角色多重——部门领导、校长帮手、一线老师;任务多层——上下沟通、左右代言、学科领衔、矛盾解决、资源分配、团队凝聚……这注定了他们面对的挑战也是多样的——身居中枢,如何激发团队,为学校提供有力的职能支撑?身处夹缝,怎样踩稳团队能动性和学校总目标的平衡点?身兼数职,如何抵达部门良性发展与个人专业发展的和谐统一;身在中层,怎样实现领导与被领导的角色转换……
本期杂志,我们研究了不同地方无数学校的一线实践,提炼出激活学校中层的三个支撑点:
—— 以授权拓展维度。校长要学会把学校工作立起来,让“四梁八柱”协同支撑。多数时候,校长应该只是作为战略规划者、形象代言人出现,而不是日常事务管控人、火线问题消防员。
—— 以目标聚焦一线。提升中层的效能后,学校每一个部门都理应有不同工作的“着力点”,却又只能有一个系统的“合力点”,即一线师生所感受的“教与学生态环境”。
—— 以赋能赢在中层。校长成就学校的智慧,是首先从观念上固化认知:中层强则办学系统强,教师也一定强;其次从方法上学会赋能,在结构、资源、评价、文化等多维度优化管理体系,推动中层自我激励,自主发力。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一些建议供您参考。
1. 理解中层角色。哪些骨干可以定义为中层?哪些人能支撑一个板块?他们的状态是什么?
2. 看见中层痛点。他们最大的成长困扰是什么?什么样的情景让他睡不好觉?
3. 卷入参与热情。很多学校选择从少数人的共识开始,以价值的发现和确立、超越当下的愿景、不断搭建的平台空间等,一步步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卷入更多中层。
4. 实现合理遴选。有的学校实现了校内公开竞聘,权重投票;有的学校通过多元推荐+行政考察途径,选择适合的中层。
5. 夯实岗位职责。无非包括责权两个方面:首先赋予用人权、组阁权、目标制定权、绩效分配权;然后确立中层作为部门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
6. 提升行动维度。可以是“办学纲领”定义行动维度;可以是教练+平台帮助团队刻意练习;可以是“涌现的美好故事相互激发”……
7. 赢得中枢动力。学校必须从“火车头模式”走向“动车组模式”,才能真正“赢在中层”,并抵达卓越。这样的学校,部门自动生长、中层自动协同、文化自动坚守一一事实上在中国教育界,我们看见无数的校园,正在抵达这样的管理生态。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