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不是智商,那是什么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土教育 Author 谢刚

来源 | 本文经公众号一土教育(ID: etuedu)授权转载

作者 | 谢刚,美国加州注册教育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Temple University学校心理学博士。著有《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入围2016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写在前面:


我是谢刚,2000年在加州开始学校心理学工作时特别高兴,以为找到了预测孩子成功的捷径——智商测试,给我一个半小时,我就能把孩子的长处和弱项用漂亮的图表清晰地呈现,因为从统计学上来讲,智商和学校成绩显著正相关。可是一年内我就发现,很多孩子智力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在学习和成长中都有不同的困难。


如果不是智商,那是什么能预测孩子的成功? 2002年,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宾州大学心理系教授 Dr. Seligman 出版了《真实的幸福》一书,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学校心理学的工作是善后,出了事情找补救的办法;积极心理学是预防,大多数孩子达不到诊断的标准,但每一位孩子都需要帮助,让生命成长得更丰盈。我开始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用在亲子讲座中,也很荣幸从2017年起有机会教《积极心理学》研究生课程。今天我把主要研究发现介绍给大家。

1你的孩子笑了吗?
Dr. Seligman(2012)的PERMA模型,明确地将幸福定义为个体在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关系(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五个维度上的综合自我评价。第一个就是P - positive emotion,积极的情绪。


积极情绪有很多:感兴趣、希望、自豪、喜乐、感恩、安静,宁静。


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提出:“所有的学习都受情绪影响(All learning has an emotional base)”。
孩子到学校,带来的远远不只是书包和文具。他们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习的态度、专注力和恒心。但有关情绪对学习影响力的研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1979年的实验:在学习形状辨别任务之前,把48位4岁儿童随机分配在三个不同情绪影响(正面、中立、负面)和主动/被动两个状态下,给孩子们30秒钟回想并品味他们分配的记忆,比如主动又积极的喜乐(“请回想发生在你身上,开心到忍不住欢呼雀跃的事情”),正面但被动表达的满足感(“ 请回想自己很高兴,想坐着微笑的事情”)。结果显示,被动和主动的积极情绪对任务的掌握呈正相关[1]。


80年代,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Alice M. Isen (1942-2012) 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来调查积极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她的团队以多种方式诱发积极反应,比如一小袋糖果、阅读漫画、听取积极反馈、观看喜剧片、或阅读一组积极词汇。
发现积极反应使人们的思维更有创意、更包容、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材料,还正面影响了记忆力[2]。其中一项实验,被引发积极情绪后的被试,对一项复杂的综合讨价还价任务理解得更到位,并且在谈判实操中达成最佳协议。


类似的实验研究无论在小学或高中,有无学习障碍的学生中, 结果一致。后期的很多研究还发现,积极情绪能明显提升记忆力、自控力、创造力、前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内驱力等。        脑科学研究也发现,带来积极情绪的教学方式与更有效的认知加工显著正相关[3]。


国内也有类似发现。2012年对湖南364名初中生的调查也发现,学业情绪在成就归因与学业成绩间具有中介作用[4]。可惜这些发现鲜为大众所知。所以,看到微信群里“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的分享,都会让我深感遗憾:因为负面情绪下,学习效率最低。


       


积极情绪下,我们的思路是开阔的。当然负面情绪对人的发展也很有用。比如面对危险时,恐惧会让身体的潜能爆发,让我们跑得比平时快很多。但没有危险时,特别是学习的环境中,负面情绪会起反作用。 很多学生告诉我,一考试大脑就一片空白,这是被情绪绑架了,把原本不是威胁的事情看成了危险。考试是中性的,就是检查一下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把考试看成危险,看到试卷大脑就一片空白,是负面情绪阻碍学习的表现。  所以一诺六月的文章《一诺:当妈“20年”,才敢写第一篇育儿文》写得是对的,下次见面不要问 “你吃了吗?”,应该先问“你笑了吗?跟孩子笑了吗?”每天一定要有和孩子积攒积极情绪的过程,特别是做作业前,要想办法先把积极情绪调动起来。



2如何提升孩子的积极情绪?


提升积极情绪有一个捷径:做感恩练习。  积极心理学上有很多关于感恩的研究:让一组孩子连续五周,每天记三件自己感恩的事,然后跟控制组做对比。研究发现每天记录感恩的学生,更友好,更有内驱力。对成年人做类似研究显示,每天感恩的人,身体更健康、更自律等。感恩反映出我们看世界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观察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事,相当于给孩子注入了积极的基因。每天睡前和孩子轮流回想一下今天值得感恩的事。比如,奶奶给我们做了特别好吃的饭,妈妈工作那么累回到家已经有饭吃了,非常感谢奶奶。
或者下雨下了好几天了,今天突然天晴了,感恩阳光等。真心地感恩,看到环境和他人的恩泽,意义远远超过了“有礼貌”。这些看上去好像跟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但调整了孩子心理状态后,他不容易在不顺的事情上钻牛角尖。




3改变育儿理念


常有家长跟我说,谢老师,我的情绪完全受孩子成绩影响。女儿成绩好,我喝口凉水都是甜的;成绩不好,给我吃再好吃的东西,我都尝不出味道来。看上去是A-发生的事情(孩子成绩),直接引发C-consequence(家长的情绪),但中间大家往往忘掉的是看不见的B-belief(看待事情的理念)。 如果把孩子差强人意的成绩看作是自己当父母的成绩,一定会造成负面情绪反应。如果把同样的成绩看做是孩子这章知识没掌握好,那就完全不会引发负面情绪,而会理智地帮孩子查遗补漏。 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弱等。如果尝试转换我们的B(信念),把所有失误和不足,看作孩子学习成长的良机,反应的方式会有天壤之别。 有一次,我所在的高中有五位男生在Facebook上说了对老师威胁的话,校内驻警很快查出当事人。开会时,五位爸爸中有四位都已经气得快控制不住了,可以想象回家后会怎样发火,只有一位家长非常淡定。
会后我请教这位家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说,“孩子根本就没上这位老师的课,就是跟着瞎起哄,还说了很难听的话,所以被停课五天。我曾跟儿子说过很多遍,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可是他印象不深。我很高兴这次经历让他印象深刻。我们年轻时谁没犯过冲动的错误,这将是他人生宝贵的一课。”



当时警察、校长、老师都在,孩子能不知道自己错了吗?不可能。那我们再去吼有什么用呢?孩子学习成绩好、表现好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对他没什么太大影响。
可当孩子犯错时,需要被惩罚时,我们对孩子的反应,会影响很深,因为那时他情绪很敏感,我们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对“错误”的理念是 “为未来而学习”,还是“为过去而受罚”。 我的两个儿子都下竞技性国际象棋。那孩子是在赢的那盘学得多,还是输的那盘学得多?一定是输的那盘。下象棋有特别重要的一步——复盘,一定要把每一步都列出来,重新看看哪一步错了。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像在下棋,常常会下输,偶尔会下赢。作为家长,我们也在成长,也走过很多弯路,也是慢慢学会为人父母之道。
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每一次失误,每一次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都看作是成长过程中特别关键的学习机会的话,我们对待这些错误的情绪反应就会完全不一样。



4习得乐观还是习得无助?


感恩练习是提升积极情绪的捷径,习得乐观让孩子长久地保持积极情绪。


上周,我给学校一位八年级的学生做咨询。孩子是个数学天才,我见到他时首先是提升积极情绪,祝贺他刚拿了全加州初中数学比赛的第三名。结果孩子面无表情地告诉我说,“第一名比我强太多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不是我们学校的,第三名和第四名是我们学校的。
我说 “你是我们学校最棒的!”他接着又来了一句,“第四名几何部分比我强。”然后孩子告诉我,“我哥哥什么都很厉害”。我把他的成绩亮出来,“看,你也全A!” 然后他说,“我妈说我英语不行。”我说“你英语怎么不行了?你在英文荣誉班,还是A+。”结果孩子回答,“我妈说这个老师比较容易。” 


这位孩子的归因方式是很典型的悲观维度。


看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要看他解释事情时的三个维度。事情不顺的时候,都是 “我” – 个人化;“总是”- 长久化;“所有”- 普遍化(mess up everything),比如我总把什么事情都做得很糟。哪怕数学就只是某一章没学好,结论是“女孩子数学都不行”。 乐观的孩子,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会具体地看待问题:“我在这个事情上没考虑周全”,或 “我这章没学好。”



孩子如果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好,我们不要忘记加上一个“yet”,“He hasn’t learnt it yet.” “He doesn't know how to do this yet. ”“He will learn it someday. ”有一天他会学会的。


事情不顺时,个人化,长久化,普遍化,慢慢会把这种失控感内化。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控制不了,再遇到什么事我宁可不做。不管孩子做的结果,我们都要注意自己的反馈,把主动权和控制权交还到孩子手里,让孩子看到进步的希望。 一诺原来写过一篇文章,说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看不见的。作为一个教育心理学工作者,我要换一个说法: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用标准测试测不出来分数的,但是我能看得见,能听得见,那就是孩子的归因方式。“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课堂如何让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

豆瓣最新9.1分纪录片解码比尔·盖茨:唯有专注成就孩子一生

一位妈妈简单又实用的10大家规,值得所有父母学习


来源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土教育(ID: etuedu),内心充盈,乐天行动 |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责编 | 芋圆

排版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