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激进的教育人评论中国孩子说:中国的孩子太聪颖,能够在琴键上十指如飞,完美弹奏一段世界名曲,能够在白纸上快速复制一幅世界名画,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这首曲子和这幅名画,背后那些最精微细腻的情感迸发,思想倾泻,包括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哲学基础。
他们也不擅长创作曲目,或者指出作品的缺陷,他们更多被功利化推动着,在专业技法上臻于完美,而在精神领域却走向无力的苍白……
如果说学校的音体美课程设计,因为是小学科而被忽视,现在来看,是时候该做些改变了。所以,带着这样的反思,那些“专注技法而忽略内涵”的学习模式正在被抛弃——曾经作为“副科”的音乐、美术、体育、戏剧等课程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教育前瞻者意识到,音体美课程应该从对学生专业技法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养成上超越开来,指向推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还要促进学生的国际理解、多元文化包容、全球胜任力。以体育基础课程为例,100年前,中山先生在上海精武会题写的“尚武精神”墨迹未干,而今天我们最迫切的需求,不是抵御外晦,而是让学业紧张、沉迷数码的孩子们爱上体育,通过体育锻炼获得雄健之美,矫健之姿,从懂得团队协作到获得自我领导力,实现从健全的体格到健全的人格培养。在《音体美的可能》这本杂志中,部分中小学正在以课程创新、评价改革、结构变革等为推手,让千人一面的体育课生动、流动起来。有的学校通过创客思维来创设新的教育情景,有的学校运用KDL体育与健康系列课程来变革课程结构,有的学校用增值性评价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有学校巧妙构思将体育大课间改造成每个孩子的挚爱。德国体育已经融入机体技能、精神运动、认知、健康和情感教育;
美国体育开始包罗万象,融入语言学、数学、物理等课程;
英国伊顿公学的学生一天有一半时间在锻炼;
日本体育,文部省早就对青少年的体育做出了智慧引领。
视觉艺术基础教育也已枝繁叶茂,百家争鸣。“美术”,早已超越专业技法上的训练,转而寻求与美育、德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的统整,甚至打破了学科界限,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化学、历史、英语、语文、非遗文化互通沟渠,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妙的全学科图景。籍小婷老师带你走进海底世界,探索色彩的终极秘密;
吴丽芸老师带你体味生息繁衍、繁荣枯败;
吕霞老师带你妙手回春,用旧报纸制作精花泥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
王仕元老师带你以奇特的视角去探究艺术的多面性和社会性;
杨红霞老师带你以手为笔,用沾满彩色石头粉末和动物血的混合物,去保护贺兰山岩画……
在这本杂志里,视觉艺术正在突破想象的天花板,带着我们探索神奇的视觉印象:有人用暴龙和鸵鸟设计鸱吻;
有人通过美术馆赋予孩子全新的世界观;
有人用机器人演奏失传千年的古乐器;
有人用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以“美感并非仅存于艺术作品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里”为理念,让孩子们学会思考美感,构建他们对世界的各种想象。
在世界范围内,视觉艺术还与人们的日常、回忆、可持续发展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杂志还涉及音乐基础教育。音乐、视觉和运动三大艺术被合三为一,跃动在教育一线的老师通过课程统整,让课堂开始有了乐感、有了美感、有了生命动感气象。在这里,你可以跟光着脚板的三峡纤夫对话,哼唱铿锵有力的川江号子,你还可以弹奏《伏尔加船夫曲》,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对话;在这里,你可以一边拨弄着马头琴和火不思,欣赏着筷子舞和顶碗舞,聆听蒙古人民的历史变迁和传统乐曲。艺术在这里穿越民族的界限,突破音乐、美术和体育的边界,谱写一曲人类命运交响曲; 在这里,李叔同的“俗家弟子”们从“对话模式”“尚美理念”“课堂阵型”“文化元素”的细节领域,共同阐述一个永恒的命题:无论时代变迁,音乐永远是人类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的载体,音乐教育带给人类最珍贵的是无可替代的审美体验。《音体美的可能》还对教育戏剧做了阐述。尽管100年前梅兰芳和其他大师尚未从舞台上走下来,但是今天的教育戏剧已经枝繁叶茂。北京,以北大附中为代表,上海,以上海市三女中为代表,各自在教育戏剧领域都有了深度的探索实践。
在这本杂志里,我们还来到《美学散步》作者宗白华的故乡——江苏常熟,深入常熟世界联合学院,探索这一所坐落虞山脚下、昆承湖畔的教育样本。学校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理想,以“胸怀世界”为宗旨,为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子,提供自由的求学环境,让学生穿越艺术殿堂,吸取醇厚能量,走向人格完善,通向丰润人生。《音体美的可能》不仅仅是聚焦三个小学科在学校课程里的新思维,我们也希望能带给校长和教师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开启人的感知、理解、创造能力,多元理解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