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江澎:AI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需要未来教室的“四个统设”

唐江澎 新校长传媒 2020-09-01

今年12月4日于成都开幕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我们将邀请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先生为我们分享关于新时代下重建学校生态的思考,期待与您共享。

我们在谈到人工智能对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时候,许多情况下都使用未来这个概念,但是未来一定不是无法通达的、永远在前方的站点。

相对于今天而言,我们更愿意把未来理解为有着时间长度的,可以界定的、不远的将来,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对更遥远的未来做出预知。所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前方地平线的时候,应该更关注通往前方的那种路径究竟在哪里,我们应该去探寻自己要走到的那条路。


当前存在一些不作为的状况:因为恐惧人工智能影响既定的教育秩序,好多学校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去把我们都在使用的移动终端放到学生桌面上,因为怕移动终端可能带来学校的管理、学生行为习惯等等难以防控的问题存在。


当然还有一些情形是学校投了很多钱,引进了一批违背教育基本常识、基本原理的技术产品来改变教学现状。我们学校只是一所面向40多万人口招生的普通中学,学校80%以上的学生是分配到13所初中里面的,每年无论他们考多少分都应该被我们学校所录取。

在无锡这样一个中国长三角最发达的城市里面,我校到现在所引进的博士只占0.5%,那就是200个教师里面硕果仅存的一位。无锡除了江南大学没有其他大学,没有办法和高校建立密切的关系,教授在我们学校行走永远是遥远的梦想。


在这样的背景底下我们怎么样去办教育,怎样把人工智能这样一个非常遥远的东西变成学校生动的现实,是我考虑的事情。2014年的时候,在和美国的校长对话时,我看到一段录像,是美国拍摄的未来教室的一段录像。我拿回来和学校老师进行一帧一帧的解读,看录像描述的美国教室有什么直观的样态。

比如一个项目学习,学生人人都在使用iPad学习,网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老师可以随时获取学生学习的证据,学生在远端可以向老师进行请教。老师近在咫尺,也可以远在天涯。

学生可以进行虚拟的设计,把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发送到学校专业化的教室进行3D打印。学校专用的场馆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变成物化的成果,他们还进行了实验,最后为这种项目学习的成就欢呼。在进行解读之后我们再进行了第二次的概括和抽象。


我认为美国的未来教室有四大特征:

第一,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生命场景。

第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指向深度理解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我在谈学习方式转变的时候多次强调,中国现在有好多问题就是大量的概念没有经过仔细的触碰和思考就乱用。比方说,“把接受式学习变成探究式学习”。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提法,在哪个高中可以把接受式学习丢掉?请问,如果让学生把化学元素符号都探究出来的话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只能从单一的接受式方式走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彻底转变。

第三,过去常常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如果学校经过人工智能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证据,就可以得到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就是在获取学习证据之后及时的调整学习策略而使后续学习行为得以改善。

最后还必须建立基于云端的,专业化、精致化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对美国的录像做了详细的研读之后得出的结论。我们在这种探索中把它确定为江苏省前瞻性的教学项目实验项目,这就实现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应用的一种路径的设计。


我们必须是以这四个方面来做统设,首先先捡容易的做,比如说处处有Wifi,学校在第一步通过投资300万元实现了。第二步室室触摸屏,每一间教室里面都要有触摸屏,又投资了300万元解决了。第三步人人有iPad,这个问题也好解决,买就行了。但问题是把这三件东西合起来在课堂上用起来是花钱都做不到的事情。

首先我们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的考察,有的学校使用的软件系统很好,我们非常羡慕,但问投资说一个多亿,我们想找便宜一点的。其次是到一些大公司和他们谈,大公司从来不会为我们这种小学校改变。那走什么路?我们就以校友资源为依托,把全校老师压上去进行伴随式开发,学校的老师在一个学期里面就给开发的软件提出了一千条修改意见。

我可以自豪地宣布我的结论:没有一款产品适合你,只有你开发的最适合你。现在我们就已经开发出了自己的系统,连接我们的学生、老师、家长,建立为国育才的共同关系共同体。实现了课堂的丰富性,在丰富性的基础上以课程对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提供了依据。

我们要培养学业与学术、品性与品位、适应力和胜任力均衡而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以学生的基本内涵为发展核心。国际上一流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在广泛使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追求培养服务人类的、灵魂高尚的、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和胜任力的一代新人。


下面简单讲一下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现代功能。

比如我是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作文批改,最有效的方式是面批,这就需要三大要素:第一学生有时间,第二老师有时间,第三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学生把作文写完之后找老师面批,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配合条件是有限的。有一个叫“嘟嘟囔囔批作文”的软件,可以直接把批改意见发给学生。如果学生正在上数学课没时间看批改意见,等上自习的时候再点开看,之后再返回自己的观点。这样随时随地学习,打破时空界限、建立了以学生者为中心的交互模式。

评价方式也是有趣的。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会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但这会受到两个限制:第一,人数限制;第二,没有办法进行精准、全面的抽样。现在,让所有学生都在手写板上做题,做完后老师浏览一遍找出几个典型的错误答案,直接展现在黑板上,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及时捕获,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学校对未来有一个判断:在2030年,有三个不变,一个必须变。这也是我们推进改变的一个基本思路——

第一,在未来,中国高中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状态不会发生颠覆性改变;


第二,中国高中主要课程的教学以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程度为指向的教学形式不会有颠覆性改变;


第三,未来十年以纸笔测试作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高考模式不会发生颠覆性改变。


以这些不变为前提,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判断,就是要着力于建构班级授课制背景下,指向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深度学习的软件支持系统。只有这样才可以大面积、全方位、深度地推进,而不至于丧失学校赖以于支撑的基本要素。


在我们学校,食品检验中心完全由学生操作,每天对食品进行检验之后才可以进食堂。因为在这之前有学生发现检测的方法太陈旧,比如抗生素的检测,等检测结果出来以后肉已经吃到胃里了。于是,他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进行研究,用石墨烯进行肉类抗生素的检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学生的创造是要鼓励的,但是相对学校整体的课程,这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其中一些希望,还不是我们主体的内容。


我们的主体内容是“匡园深学系统”,它解决了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答疑等等问题。如果只谈实物就会迷失方向,如果只谈目标也将会找不到前行的路,关键是把每一个行动的脚步和前方的站点联系起来,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在我们眼前消失,我们的脚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

12月4-7日,成都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将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学生不往死里学,学校究竟还有没有选项?”,会议详情及报名,请关注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