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动力和独特贡献回望
现在民办教育整体上是5300多万在校学生,学校数是18万多所,相当于5个学生当中有1个在民办学校读书,3所学校当中有一所是民办学校。民办教育从2002年民促法出台以后到2018年底增加了4200万,民办学校增加了12万所;与此同时,公办学校减少了28万所,公办学校在校生减少了2200万;第三组数据,2003年国家在教育领域投入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约3500亿,到2018年达到37000亿,增长了10倍以上,但是财政资金99%用在公办,只有1%用在民办,而民办教育却向社会提供了近20%的公共教育服务。把这三组数据结合起来必然得到一个判断,民办教育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因为人民选择了民办教育,民办教育的发展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因为它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要,这是我们对民办教育一个最重要的判断:民办教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一、民办教育发展的两大动力模式
早期民办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补充论”的基础之上,主要是增加教育机会。进入本世纪以后,公办教育在数量上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特别在义务教育领域,民办教育发展找到了新的理由,叫“选择论”:民办教育主要是提供公办教育不能满足的选择性需要。新时期以后,民办教育是不是还能在这样两者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呢?显然“补充论”还是需要,在高等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等方面,民办教育仍然可以发挥数量补充的作用。但在义务教育领域,主要是要建立在“选择论”的基础上,它要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产品。这样一个“选择论”的观念目前是我们社会对民办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共识,但是它的逻辑是不对的。因为选择是每一个公民的需要,并非只是在民办学习那20%的公民的需要,所有的人都愿意选择,那么所有的教育今后是否都应该变成民办教育呢?这显然不是政府的想法,所以民办教育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新的观念基础,这个观念我把它叫做“优势论”,民办教育今后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这样一个判断基础之上。当然,这个判断学术界也有很多的争议,可以继续争论。
义务教育的情况非常特殊,在16年时间当中(2003-2018),民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增长2200所,学生增加1000万;与此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减少了28万所,学生减少了4400万,这与上面说的数据没冲突,因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也有增长,所以公办教育减少最多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但国家投入义务教育的经费不是增加了10倍,而是增加了15倍,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少干了四分之一的活,学生减少了四分之一。学前教育也值得特别关注,它是目前民办教育在规模上唯一超过公办教育的领域,占比从2003年24%现在占比到56.69%,超过了公办教育。从2010年到2018年,公办园所增长翻倍,但是在园儿童只增加了园所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果2010年以后新建园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就基本上可以满足普惠园在园儿童的规模需求,这样也就不必要把大家都搞得鸡飞狗跳。2010年到2018年,民办园增长了60%几,但是在园儿童增长了80%多,比较公办、民办之间这两个有反差,再次表明是人民选择了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的发展也并非只是在城市,农村一样在发展。只要社会存在没有被公办教育满足的需要,就是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没有满足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数量上,一是品类上,品类包括不同质量、不同服务形态等等。由于现代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要与公办教育的“公平约束”之间存在深刻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继续发展民办教育就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我认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制度要求就是要保障民办教育充分发展,否则如何满足人们对美好教育的需要呢?
二、民办教育对教育事业的独特贡献
前面有领导和嘉宾讲了民办教育有十大贡献,这个提法是目前教育部对民办教育的积极肯定,但我下面要讲三点民办教育的独特贡献。
第一个方面,民办教育发展推动了教育权或者办学权从政府垄断向政府与社会分享的回归。教育权本来是民间的,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早是民间在办教育,后来政府有兴趣也来办,所以在长时期内是民间和政府同时在办教育,古今中外全球皆然。但是到了1949年之后,在50年代,大陆的民间办学权被取消了,这种政府垄断办学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教育需求勃发,公办教育满足不了,所以民办教育兴起。民办教育的实践再次表明教育可以由民间来办,而且在若干领域可以办的比公办更好,由此推动教育权(办学权)向民间和政府共享的回归。这个贡献是民办教育最重要的贡献,没有这个贡献民办教育就没有合法身份。宪法、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里面都鼓励民间办学,但这个鼓励的前提是你有这个权利,政府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使用这个权利,所以政府对民间办学申请的审批不是审批你有没有办学权,而是审批你满不满足政府设定的办学条件和要求,否则地方政府哪有权力来审批你有没有办学的权利呢?公民的权利只能由法律来确定,不是地方政府可以确定的,有了办学权向民间的回归,民办教育的发展就获得了法律基础。这是民办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但是被学术界所忽略了。
第二个方面,初步验证了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的理论假说。根据我的研究结果,民办教育就是优于公办教育,当然我们可以说得更加保守一点,是初步检验。通过前面说的三组数据,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判断,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更有效率。因为民办教育有个特点,凡是办得不好的民办学校都将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所以留下来的学校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适应市场的需要。第二个判断,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有更多选择,这是它的制度特征。现在我们有关的政策要限制民办学校的选择性,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第三个判断,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更少不公平。在学校内部,公办、民办都有公平问题需要处理,但在学校之间只有公办教育才有公平问题,民办学校之间不存在公平问题(这里暂不讨论“国有民办”学校引发的在民办学校之间的公平问题)。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民办学校把好生都招走了,对公办学校不公平,这是缺乏常识的说法。公平只有在分配公共资源的时候才会产生,学生不是公共资源,他有自己的选择权,是你公办学校没有办好我才要去民办学校,而不是我去了民办学校你公办学校就办不好了。当然,政府推进教育公平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是太令人满意。比如上海地区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但就“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这一项指标校际差距可以达到3-8倍;在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的综合差距在2-4倍。政府不是不想推进公平,但是公办教育存在制度缺陷,这是全球性的问题,不是中国一国的问题。公办教育在全球范围搞得好的少,搞不好的多,这是它的制度缺陷。
第三个方面,民办教育通过帕累托改进和自由选择机制开辟了改善教育公平的新路径。民办教育对公平的贡献有三种方式,一是增加教育机会;二是民办教育的存在使得公办学校生均公共财政资金增加,这个多出的份额优先流向了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让穷人得到更多的好处,促进了教育公平。所以,任何损害民办教育的政策最终都将损害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最后,由于民办教育让那些特别不满意公办教育的人离开了,留下来的生源更均衡,教育教学都可以更加公平。
我们为什么需要民办教育?一是民办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主动寻找优质教育的机会;二是民办教育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要;三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揭示了超越传统公办教育的正确方向。由于伴随工业文明产生的传统公办教育的制度局限在与中国民办教育的比较中得到充分揭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理解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制度比较,从而为人类社会今后的教育制度选择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深刻认识民办教育的制度优势,创造性地发展民办教育,将会成为中国教育对人类教育发展的伟大贡献!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法财税“三师会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