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非常时期,在阅读中看到理性、生命和希望

郑钢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疫情汹涌,打乱了我们平静而安详的生活,带给我们一个特殊而难忘的假期。疫情之下,人们难掩焦虑与恐慌。在这些情绪的背后,是我们对病毒和瘟疫的未知,是我们对疫情和疾病的恐惧,是我们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无力感。


毛姆有句话有点儿应景:“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当然,毛姆还在后面补充了另一句话:“我说‘几乎,因为我不能强辩说阅读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


诚然,在漫长和难熬的时期,阅读无法帮助我们彻底打败病毒和疫情,却是“预防和抑制疫情的良药”。这是孩子“阅读”疫情的良机。注入,有助于他们清醒冷静地面对,获得对于未来的掌控感,避免重蹈“无效教训”的覆辙。



______

阅读那些新闻,直面真相


当灾难和危险发生时,往往也是谣言四起之时。为什么谣言这么会有市场?原因很多,首先,灾难面前,人们通常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觉得孤独无助。面对疫情的恐慌和肆虐,迫切地希望能得到与灾难有关的信息,如同一名落在海上漂浮数天的人,只要是海上经过的任何物件,他都会紧紧地抓住,视为救命稻草,抓住不放。当有关疫情信息传播的时候,人们常常是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毫不怀疑其真实性。


其次,是人们的趋同心理,尤其会认同熟悉人,如亲人和朋友所发的信息,正如扎利亚·戈维特(Zaria Gorvett)在一篇关于"群体极端化(group polarisation)"的文章中写道,人们的头脑总是受到周围群体——无论真实还是虚拟群体的影响而出现意见趋同现象。


我们身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来源极其多元,但也难免泥沙俱下,伪科学、谣言等有时候也会甚嚣尘上。新冠肺炎爆发后,信息汹涌爆炸,真相扑朔迷离,谣言层出不穷,尤其需要孩子具有独立思考、辨析真伪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更应视之为指导孩子正确地阅读新闻、甄别信息的时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理性面对疫情的能力。分清事实和观点,辨别证据的可靠性,是一个人参与公共事务最基本的常识和素养,也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重要部分。


具有质疑、理性精神和辩证思维的公民,对于听到的任何一个带有观点的评论,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听信而是谨慎求证,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而且他不会仅仅锁定一个信息来源,而是从不同的新闻或信息源,比较和分析新闻或者事件的真假。 


真相总是复杂的,我们鼓励孩子停止看到简单的事实,贸然地认为自己知道全部真相;只有多元视角的互为补充,多元思想的激荡碰撞,多种声音的互相质疑,才能还原事实和真相。正如我们平时玩拼图游戏一样,决不能将一块图片当做整个图像,不能盲人摸象。在对众多的信息前,要引导孩子要学会分析文章的论点是进行有逻辑的论述,分析文本挖掘出作者的潜在真实态度。



1月31日深夜,“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条信息被网友刷屏,冲上了热搜。一夜间,双黄连口服液脱销,很快,凡是与“双黄”两个字有关的物品都买到下架:双黄连月饼、双黄牙膏、双黄鸡用感冒清……许多市民不顾交叉感染的危险,连夜出门到药店抢购。在零下的寒夜里,每个药店门前都是在排队等待的市民。


细思深想,这件事件冒出有好多“梗”。专家讲“这种药具有抑制作用”,而不是预防和治疗作用;还有是“初期发现”,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实验。药物被论证有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要经过四个步骤:动物实验、一期临床试验、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实验;再有,此时挤着排队去买药,不但增加了人挤人感染的风险,而且还白白浪费了一只口罩。从疫情爆发到今天,类似的事件或者谣言已经有过几十上百次。


大数据时代,要了解事实和谣言的真相也不是很困难的事,如今很多网站利用大数据功能和沟通渠道分析信息真伪,开设了辟谣栏目,如百度新闻和腾讯新闻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实时辟谣”特别专栏,微信公众平台安全助手推出的“谣言查询小程序”等等,专门对各种谣言实时分析,确定是“谣言”、“事实”还是“待论证”。


不过很多内容依靠媒体、政府辟谣,而不是第三方独立专业机构,仍要注意判别辟谣者的立场。“保持怀疑”,是一种科学精神,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探究,验证和分析;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以批判性的思维去质疑,提高思辨能力;在疫情面前,更是一种生活姿态,理性,清醒和客观地审视信息。


附部分公共辟谣平台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 腾讯新闻较真查证平台

  • 百度“新型冠状病毒实时辟谣”专栏

  • 微信谣言查询小程序



______

阅读那些故事,直面人生


如今,当我们打开网站或资讯APP,铺天盖地的是关于疫情的种种新闻和信息。注意,是新闻和信息!新闻是有时效性的,通常在几天后成为“旧闻”,许多新闻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信息是互联网的产物,是强调流量的,是真假难辨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


我们不仅应该鼓励孩子观看新闻报道,阅读新闻数字,还要引导孩子去读那些在疫情中发生那些故事或者纪实作品。我们为什么需要故事?比起抽象的概念,我们更愿意接受故事。数百来,中国文化可以说是毫无节制地一再重新,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红楼梦;一个“白蛇传”的故事,让杭州这座城市有了历史的纵深,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巴黎从来都没有失去过表演《悲惨世界》的热情;从《西游记》到《哈利波特》这些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人类由共情产生情感的连接,达到对社会认识、文化及规范的共识。


疫情当下,数百条生命的消失,是数百同胞生命的哀伤和陨落,是数百上千个家庭的破碎和哀愁;一个个增长的确诊数字,是在恐惧中挣扎的一个个生命;还有那些当初徘徊在医院门口无法入院、绝望的病人,还有那些由于交通管制在高速公路上度过十几天的归乡人……灾难来临,很多人挺身而出,逆行疾奔,舍身取义。上万名医护工作人员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数亿人在后方精诚团结,齐心抗疫……这些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故事。


现在报纸、微博或者公众号涌现了好多品质良好的的纪实作品或故事,类似“非虚构写作”的形式,关注疫情下生活和生命的真实描述,关注灾难面前命运的挣扎、个体的生活和人性的丑陋,以及那些勇气和毅力。这些故事无论是作家写的,还是普通人写的,真实、细腻、直抵人心。就如前不久触发社交媒体关注《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一文,词藻并不华丽,只是将疫情下的家庭琐碎娓娓道来而已。但是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疫情来临来时“死别下的悲凄”和“爱和脆弱”,感受到强烈的“无力感”。或许此类作品还属于“治愈系”,能够治愈有些人在疫情中的麻木不仁。



因而,我们不妨让孩子多读读此类作品,倒并不是“悲情主义”泛滥,而是真实的追寻以及生命的感悟,是一种生命的教育。孩子在此类“非虚构写作”作品的阅读中感受真实,感悟生命,体验到生命的宝贵。而且在疫情的氛围中,孩子更容易懂得疫情,感同身受,走向共情。Oatley和同事在2006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通过MRI技术检测到,参与实验的人在阅读故事的时候,脑中正在发生着“内化现象”,也就是和故事内容产生了真实的内在联结。


附部分纪实作品和故事




______

阅读那些经典,直面意义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范围,类似瘟疫的大规模疾病袭击,都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历次瘟疫中,社会以及人类的生命本身都遭遇了残酷的伤害,无论是当时的人们,还是后来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甚至是诗人,都曾努力的去寻找疫情发生的真相,并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生命和理性之光。


此次特殊的寒假,孩子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阅读。关于瘟疫、疫情、疾病和灾难等书籍应该是我们选择的首选。阅读这些书籍有助于孩子更系统、全面和科学地认识疫情、了解瘟疫本身和预防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化,能进一步思考疫情对我们的生活、人生、经济、社会、文化和国家等可能产生过的,或即将产生的影响。


此刻,接触和阅读经典作品,还会有助于孩子了解疾病和疫情前因后果,看到历史和现实的互相观照,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在疫情下所做的必要性以及人们的行为。对于今日身处疫情的他们,获取警示和反思意义。


当孩子阅读《哈尔滨 1910:晚清东北大鼠疫纪实》时,他们就会知道当时伍连德要求政府强制所有人佩戴口罩,如今戴好口罩依然是我们最简单的自我保护措施。


当孩子阅读《隔离时期的爱与情》,他们就体会到隔离就是战争!唯有将严格隔离坚持到底,人类才有可能赢得胜利!当前隔离是最为关键的疫情防控做法。


当孩子阅读《乌合之众》时,他们会明白当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抹去,群体的行为、声音代替了他的个人思考,成了主流的呼喊,明白此刻应该如何理性和客观地面对谣言。


当孩子阅读《瘟疫》时,他们就会体会主人公里厄医生每天工作二十小时背后坚持的职业操守,深刻感受现实生活中钟南山、陈兰娟和无数医务工作者甘于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怀。


当孩子阅读《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时,他们会铭记疫情前没有人是唯一的祸首,也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只有共同负起责任,才能消弭灾祸。

……



当我们的孩子在阅读新闻报道、新闻数字、纪实作品、科普作品、灾难小说时,多文本、多视角,主题阅读就在不经意中发生。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确定好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寻找相关主题的书籍、提出与主旨相关的问题,并从书中找到答案。


只不过,作者还提到主题阅读的意义,是“读者围绕最终目的不是为发出的问题提供答案,而是追求回答的过程中那种辩证的、客观的特质,这是才是主题阅读的最终奥义。”这才是在疫情特殊时期下瘟疫和疫情主题阅读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的孩子阅读到生命、希望和理性。


在阅读了众多的文本后,家长和孩子应该协同思考每个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线,比较和分析不同文本间的区别和联系,知道如何用书中看到的来理解和解释现实,更明了对于我们未来生活的警示和启迪。


孩子的成长,是探索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过程。当疫情猝不及防来临时,无论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是外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题阅读还原在孩子面前的是真实,完整、多元和立体的世界。苦难,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回避苦难,只有让孩子正确地面对苦难才是人生的意义,这也是在特殊的寒假中阅读的价值。


附推荐书目

让你对疫情深刻认知的12本书



1. 《疾病改变历史》 作者:[英] 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

简介:自古以来,饥荒、瘟疫和战争就经常给人带来巨大灾难,其中瘟疫危害尤甚。本书内容有趣,涉及面广,探讨了疾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作者用鲜为人知的史料,展现了疾病对文明、车队以及历史上著名领袖人物的侵害。




2. 《瘟疫年纪事》作者:[英] 丹尼尔·笔福

简介:小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书中“提到175处以上的不同街道、建筑教、酒馆、客栈、房屋、村庄、路标和州郡”,把伦敦及边地区细致描摹出来,令人身临其境。阅读这本书,如同穿行于城市蜿埏曲折的街巷,和不计其数的穷人和市民一起经历生死患难。




3. 《传染病的文化史》作者:[美] L.N. 玛格纳

简介:天花、霍乱、疟疾、结核病、黑死病…传染病如何影响人类世界?继《生命科学史》《医学史》之后,著名历史学家玛格纳推出了《传染病的文化史》一书,这本书除了解释人类传染病的自然历史外,也给人类进化早期的移民路径、动植物的驯化,以及现在和未来的人人类和微生物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4. 《死亡地图: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作者:[美] 史精芬·约翰

简介:这是一个关于瘟疫的故事,一个关于瘟疫如何创造了我们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的故事。一位名为约翰.斯诺( John Snow)的医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这张死亡地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所有后人得益。




5. 《瘟疫,人类的影子》 作者:[中] 杨黎光

简介: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放眼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历史,追朔“非典"的根源,分析其发展趋势后指出:疾病会对人業文明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向;“非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等。




6. 《瘟疫与人》作者:[美] 威廉·H. 麦克尼尔 

简介:《瘟疫与人》讲述了疾病对文化不司寻常的影响,对政治、人口、生态和心理的影响,对世界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释。此书还提到从西班牙人用天花征服墨西哥,到中国的淋巴腺鼠疫,到欧洲的伤寒流行,再到1980年代初艾滋病毒的发现,疾病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




7. 《病毒来袭》作者:[美] 内森·沃尔夫

简介: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




8. 《十日谈》 作者:[意大利] 薄伽丘

简介:《十日谈》是一部黑死病带来的文学作品。按照薄伽丘的描述,故事中的十个年轻人,正是为了躲避瘟疫而逃到了郊外,用讲故事来消磨郊外无聊的时间,这些故事的合集就是《十日谈》。很多故事赞扬爱情与财富,并对教会、权贵有许多辛辣的讽刺,这些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观念。




9. 《鼠疫》作者:[法] 阿尔贝·加缪

简介:故事背景是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突发鼠疫,突如其来的死亡威胁让整个城市陷入了孤立、恐惧与不安的生存处境之中。加缪刻画了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在这一处境下的选择,在其中也同样传递了他的思考与抉择。




10.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作者:[法]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简介:这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一本著作。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人们只有掌握了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




11. 《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 作者:[中国] 梁其姿

简介:此书描绘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中国麻风病史,从概念的演进到疗法的更迭,再到认知的变化,麻风始终与整个国族的社会、宗教、政治紧密相关。书中,一个被视为未开化的、异域性的古老疫疾开始在“身体-国体”的想象与连接中,构成了对中国“现代性”的一种隐喻。




12. 《病毒星球》 作者:[美] 卡尔.齐默

简介:病毒,意味着毁灭和创造。我们的星球布满了病毒,是一个病毒星球,我们对病毒的了解少之又少。本书为我们解答了:生命来自于海洋,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生物体是什么?病毒中带着的基因,与生物体内的基因是怎么样的关系?人类的基因从何而来?病毒,是致命的,也赋予了世界必不可少创造力,如何看待病毒的两面性?的问题。


参考资料:

疾病改变历史:12本书中的疫情真相

书单 | 读完这五本书,对疫情,不再恐慌

阅读这15本书,你或许会对疫情有更深刻的认知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从“自我放纵”到“灾后重建”——一位中学生的抗疫生活
写给孩子们的“冠状病毒”绘本,用它解释正在发生的一切
推迟开学,孩子们眼前就有最好的教科书

作者 | 郑钢,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责编 | 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