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小学校长: 新冠疫情背后,“我们的成长”是什么?| 头条

新校长传媒编辑部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校长,身为有影响力的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成长,就是教育在进步。


疫情进入后半场,收官前的反思期,中小学校长们在想什么?小新君特别邀请了十多位一线校长,聊一聊巨变之后,我们的反思、成长与收获。


生命来之不易,健康来之不易,真情来之不易,成长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自我突破来之不易。这些文字虽不曾面面俱到特别严谨,但发乎情止乎理,心有触动,行有方向,具有与时代共鸣的智慧。正如一位校长所说:用我们的触动与行动,借这个春天划时代的契机,种下种子,还时代一片“良田”……





一场刻骨铭心之后的学校……

陈文艳 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


2020开端的这两个月,足以让我们刻骨铭心,这个“我们”可能涵盖这世界上所有的人们!


我想到一位建筑师朋友的话:“技术带来了可能性,病毒制造了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深地被卷入这个“无面时代”,教育该走向何方呢?传统的学校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在这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初春,作为教育人,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教育的疼痛。痛,意味着生长,意味着我在努力看到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并有勇气努力找到消除这些局限与不足的可能性。 


作为一名管理着三个分散校区的校长,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碌,很多事情,很少见面,很多电话,很少会议,很多信息传输……阵阵鸟鸣里显得愈发空荡荡的校园一片安宁,而其实,学校从未“暂停”,学校的运转正以另一种方式发生!


我知道,这个时代正在倒逼学校展开不寻常的“生长”!倒逼着我去努力想像、描绘一个新的教育故事,以及可能的路径;倒逼着我去努力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原点、学校存在的新方式、我们如何培养人、以及教育管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


中国的学校,该如何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核心能力、现代思维、强健身心等方面的培养,真正剔除从字面到字面、从理论到理论、从分数到分数的学习,真正成为能促进孩子们联结世界、表里如一、由内而外、自主体验、探索创造的学校……这场疫情,让我的思考重心,从书本走出来,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





在任何情况下,担起责任

李建华 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


看到一张照片,是河南洛宁14岁女孩郭翠珠在疫情期间学习的场景:昏暗的灯光,她伏在简陋的书桌上,父亲默默蹲在角落陪她。因为家里没有网络,所以她只能在村支部门外蹭网学习。


这是最好的时代吗?这是最坏的时代吗?作为教育人,在这个问题前我竟然一时语塞。看到这张照片的我内心有感动也有酸楚:如果说新冠疫情真的带给我们什么成长,我想那就是看到每个人理应担起的责任。


“担起责任”,看起来多么简单的四个字,可是多少人在它面前自惭形秽。而比“担起责任”更难的,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担起责任”:变动之中、风险之中、寂寞之中……学校要担起作为学校的责任,老师要担起作为老师的责任,家长要担起作为家长的责任,学生要担起作为学生的责任,当然这也需要:校长担起校长的责任!


深思这个时代,拉开大幕,真正让每个人拥有登船资格的,是你还肩负有责任!我们还能歌颂教育的意义,那是因为它既凝聚内在的德性,又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仁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光明的初心;义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该走的大道;教育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理应承担的责任里。


新冠疫情像是给这个世界松了一次土,至于长出的是粮食还是罂粟,那要看我们种下的什么种子了。担起责任,用我们人格中的勇气、坚忍和良善,还时代一片良田吧……






在学校现场

重新反思“大地伦理”

刘慧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身处真实的灾难场景之中,再重读《“恐龙胃”与“物理人生”》《对动物权利的声援》《大地伦理》等文章,获得非常多新的启示。


人间的一场疫情,让人们开始反思人和万物的关系。我们越来越抵近达成共识——人类与万物之间互为“生存共同体”。


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假如我们仅仅停留在”吃野生动物是否会染上病毒?”“是否会对人体有害?”的追问,那么说到底,不过还是在做一道如何“利己”的算术题和选择题,价值观依然是建立在以“己”为中心的根基上


在学校现场,我们需要一些新的伦理观。


比如,儿童与小动物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我们学校常年养着一对大白鹅,几只小灰兔,树上挂着不同种类的“喂鸟器”,供鸟儿们栖息进食,它们都是学校里尊贵的“居民”。学校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小动物,给予一定的自由交往空间。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命陪伴和交往互动中,才可能真正生成温情、怜悯、仁慈、体恤等情感,才能真正建立起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觉察到每个生命都有其自在的意义,重视人与所有生命的关系。


这次疫情,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这些行为的价值。我们将进一步增加“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课程,唯有在信仰和心灵的意义上,才能真正实现“大地伦理”,改善我们的地球和地球上的我们。





培养合格公民

是教育首要的责任

马骉 华师大附属杭州学校校长 


疫情无情,却又警示我们,教育的首要责任,是要明确如何为未来培养合格的公民,如何用最适切的课程培养他们,这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不可动摇、不可迟疑。


2020年WISE全球教育调查,“青年如何看待他们的教育和未来”,九成青年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改善世界。但他们背后的教育体系能否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景?情况似乎并非如此,而我们却责无旁贷。 


重新审视课程价值,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新设计课程的实施,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回应社会对教育的终极期待——为未来培养既有理性又有人性的合格公民。理性是公民面对世界的科学工具,人性是公民面对世界的人文态度,这两者是人类生存安全、生命自由的根本保障。


课程是学校为了达成培养目标而设计并实施的学习活动的总和,是学校最核心的专业产品。将“公民教育”课程放置于学校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并不打折扣的落实,是学校课程体系重构要遵循的原则。


“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自我、他人和自然”及“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与世界胸襟”等系列课程,或主题教育、或专题研讨、或微型自主课程都要列入课表,列入评价范畴。对分数的偏执追求超越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公共安全的重视,这样的课程理念必须改正。


灾情是最有分量的课程,生活是最具意义的课堂。“公民教育”不可教条主义,面目可憎,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要让学生亲眼看、亲手做、主动想、积极悟,让重大公共事件促发反思,让鲜活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促进自我教育,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既有理性又有人性的世界公民。






独立思考和使命担当

应成为教育人的基本素养

刘希娅 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全民抗疫的日子里,教育应该如何作为?成为上至国家部委、下至平民百姓都共同面临的课题。


疫情之下延伸出教育百态。其间,看到了打着“停课不停学”幌子,出现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自我陶醉,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在生命安危面前依然只有分数、只有课本的名利观念掩藏不住,教育本质问题前所未有地引发全民热议。


作为教育人,最不应该缺乏独立思考和使命担当,二者缺一不可,尤其在这国家民族劫难之际,更应该有一份远离功利之心的教育坚守。自己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们,就是对国家民族、对世界、对自己负责任。


所幸,在这一场劫难面前,我和谢家湾小学的400余名教师伙伴,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落实停课不停学、网课的政策内涵和操作方式,不盲目跟风,忙着抢网速当主播做网红,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注重教学实效,根据现实的疫情走势设计课程、转变观念、调整学习方式,400余名教师在忙碌着和6000余名孩子们一起安静、投入地学习。在直播满天下的热闹中,我们适时地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与体会,分享给全国同行们,从最初的孤独求索,到而今的大面积此类线上教学趋势发展,都源自于我们的初心和坚守:独立思考与使命担当。





不惑之年,我的泪水

陈罡 无锡SK学校(筹)创校校长


已过不惑之年,以为自己心如磐石,不再会哭泣。然疫情以来,听钟南山流泪哽咽的时候,看到医护人员逆行而进的时刻,在李文亮医生殉职的那个夜晚,见到医护人员因治愈患者而欢快起舞的场景,泪水一次次夺眶而出,或忧伤、或感动、或悲愤,或喜悦。情不自禁之时,任由泪水抚慰自己的情绪。


是的,似乎早已不再哭泣。对美好似乎不再那么动容,对苦难似乎缺少了悲悯,生活缺少了喜不自禁,远离了悲不自胜,更少见怒不可遏。更想让自己更理性一些,更超然于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流下的泪水,让我突然意识到,人之所谓成长,不仅仅是厚积学识,还有真情的与日俱增。


从现在起,我愿意做一个更真的人。努力去觉察真正的自己,了解生活的意义。在寻找那至高无上的真实的过程之中,让自己真实体悟内心的情感,真诚地面对自己、他人和世界。


从现在起,我愿意做一个更真的教育人。理性不可缺,但童真更不能少。真去感受儿童的内心,真去觉察儿童的灵性,真去了解他们的需要,真去尊重他们的思想。努力做一个真的想懂儿童的人,让他们领着,去寻找真、善、美。


从现在起,我的泪水,更愿意像儿童一样、和儿童一起,为世上所有的真情而流淌!从现在起,观照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学做真人,做更真的教育。


愿我正在创办的学校能够成为真的儿童世界,人性被视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也会更真实,在人生的旅途之中,慢慢地向真而行。






直面这个复杂甚至对立的世界

作最优决策

李斌 蒲公英教育智库创始人、新校长传媒系总编辑


同一天,读到几则观点相互“对立”的信息:一篇讲到“因为封闭上网课孩子绝望自杀”,一篇讲到“疫情未尽开学的后果预测”;一篇是“中国的抗疫经验值得各国抄作业”,一篇又是“日本新加坡的做法也许更适宜于现代社会”……其实几乎每天,我们都直面这样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甚至矛盾对立的真实世界与信息洪流,我们该怎么思考,怎么行动?


真正直面现实的选择,总是复杂难定、有得有失;真正最重大理性的公共决策,总是考虑无数变量、立场、利害冲突后得到的当下平衡点,却又并不完全站在某一个利益方,也多数时候没有人会觉得完全满意。所以,一切选择都必然有代价,也必然不被完全赞同——新冠疫情让每一个决策者有了深刻体会。


但是,人们并不总是能够做出最优决策,甚至多数时候我们做出了简单冲动随大流,最终被证明弊大于利的决策。这关乎看见全貌与真相的能力,也关乎独立和求真的勇气。


事实上,面对一个简单的事情,大多数人都具备依靠常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但在面对像疫情这样巨复杂、不确定的系统时,这份能力通常不再管用了。而这种不确定性、巨复杂性,却又正是未来社会的常态。


所以,教育何去何从?我期待这份感悟,能够引导自己思维进步,也带给学校和孩子们这样的学习升级:以科学思维为根基,以专业探究为手段,以驾驭复杂为学习目标,以公共利他为价值选择,以决策勇气为成熟标志。





疫中碎思 “真善美”

卢志文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真善美,人类崇高理想。真者,认知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情感之理想。人类认知活动追求真,谓之“求真”;人类意志活动追求善,谓之“向善”;人类情感活动追求美,谓之“臻美”。


疫情,让我们看到“真”的可贵,“善”的力量,“美”的抚慰。


确诊人数一天跳涨一万多,并没有制造恐慌,却带来踏实。回过头来看,当初“可防可控”的,并非“疫情”,而是“真相”。这个时候,真言珍贵,院士钟南山、医生张文宏、作家方方……他们的“真言”,成为了“箴言”。“真”,真可贵!


救援,有赖国家力量宏观层面的强大有力,也离不开小哥汪勇这样民间慈善力量微观层面的及时补缺。善意,不能拒绝。做好事的权利,更不能垄断。重大决策,所为者,大善也。大善之下,必有很多小牺牲。这些牺牲,或如微尘,然而这粒微尘落到具体人的头上,则或是一座大山。所有冠以“一律”的禁令,不能不思其“害”,不可不慎其“危”。兴利同时要避害,居安必须要思危。“善”,需善用!


“武汉加油”,是一种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是一种美。疫情期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演艺明星精致的脸,是一种美,一种装饰的美。医生护士被护目镜和口罩勒满印痕的脸,更是一种美,一种大爱有“痕”,震撼人心的“美”。全民追星的时代,我们的审美被扭曲了。该追什么样的星,崇拜什么样的偶像,疫情让我们找到了正确答案。


因为有“真善美”,我们不惧“假恶丑”。“真善美”,有时会迟到,却从未有缺席!人类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时代,彰显“善”的力量;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时代,彰显“真”的力量;智能文明时代,必将彰显“美”的力量!从工具进步,到认知进步,再到人格进步,人类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






旧赛道戛然而止

新赛道需要一个推倒重来的系统

黄莉 宁夏回民二小教育集团总校长 


疫情带来了伤痛,也让学校被推入了尚在蓝图里描绘的未来教育中,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改变育人方式的讨论,变成了真实现场。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未来已经穿越到了面前。


在一个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交汇着农耕、工业、互联网的多元时代,形成共识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疫情让所有和教育关联的、靠定势力量和惯性思考的人在旧赛道戛然而止,在线学习开始被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接受,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慌乱、质疑、焦虑到接受、合作、改进的过程。


学校教育所面对的年轻一代,对互联网的适应性超乎想象,学校的“围墙”在一夜之间就被打开,新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方式随之涌来,旧的习惯与弊端,就这样被放大,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面临着瓦解......


这样的场景,对于教育人来说,是回不去的过往,是面对明天必须找到解决方案的命题:学校该如何搭建未来的学习场景?教师怎样通过自我更新来解决现实困境?学生的学习动机靠什么来激发?孩子的独立人格如何培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如何设计......


疫情过后的教育变革是一定的。怎么变,如何变?是所有教育人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只有经历系统的、理性的、推倒重来的思考,进一步明确学校变革的目标,才能统筹分析,设计真实有效的落地路径,学校变革才可能真实发生。





停课不停学

管理团队被逼出来的成长

唐晓勇 南科大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 


把学习放到云上,让师生一起在云上行走。这是一次“被迫的教育大移民”,更是促发学校整体改革的新契机。


云端学校带来的挑战是,在管理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家长理念等一系列问题上与传统学校已完全不同,这需要我们管理团队改变思维,重新思考教育,设计一所基于互联网思维,顺应数字原住民学习需求的云学校。


我们管理团队尝试着行动:网络中心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导入师生各种数据,开通家校资源高速存取通道,推出网络技术标准指引,配备各种简单实用的软硬件,让师生学习无障碍;


教学科研中心设计网络直播教学指引,科学规划课程内容,推进教师协同备课,制定网络教学管理规则,确保网上教学有效有序进行;


学生成长中心制定网络直播学生听课规则,搭建家校网络沟通通道,推出家长指导孩子网络上课建议……


各个部门都在思考,各个部门都在行动,各个部门都在创新,团队被逼出来的思考力与行动力,让我们共同构建的这所云端学校快速上线,顺畅运转。“停课不停学”网络直播课两个多星期,在340多节课上,师生互动热烈,“抢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疫情背后,团队被时代推着自主成长,学校在云端变得更立体动人。





教育人,需要“自生长”

郑钢 上海三林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 


 “万物之中,生长最美”。


疫情抗击战中,有一张刷屏的照片是方舱里的读书哥照片。众声嘈杂中,他与众不同,神情专注,从容翻看手中的书本。他读的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照片中,外表平静的他内心仿佛有光。他读的不是书,而是“自生长”。


不确定和变化,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一定是自生长的人,敢于面对不确定性和挑战,并提前在挑战来临前做好储备。


保持生长,是自然界所有生命的深长寓意。这不仅是面对学生在升旗仪式上的一场讲话,更是教育人对自己的一种自觉,是职业的使命和初心所在。


  




我们该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洞察真相?

徐加胜 海嘉国际学校贵阳校区校长 


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面对并处理海量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我们如何获取信息,决定了我们如何采取行动。结合在疫情中对社会的观察,有四点值得注意:


1.要确定自己获取信息的目的,没有想法的人容易被外部的信息左右甚至是捆绑。


2.一定要在相对大的范围内获取信息,也要提醒自己在宏观的背景下去关注微观问题。否则就容易陷在局域里面,不能自拔,看不清真相。


3.搜集信息要注意正反两个维度,不能够带着先入为主的主观感受去搜集信息,将一个追逐真相的过程变成一个证明自己正确的过程。


4.在众多的信息中,要重视专业者的声音。凡事都很难寻求一个确定性的答案,大多数的事情重点在概率。为了概率很小的危险天天担惊受怕就是杞人忧天,对概率很大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知就是暴虎冯河。而概率的大小则要由专业的人来判断。





居家学习,让教育开出了意料之外的花

梅连生 深圳道尔顿公学校长 


“居家学习”新模式,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变化,形成了对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家校关系及家庭亲子关系的挑战,更是给个性化教育落地的带来了机遇。


“居家学习”催生和发展了混合式学习生态。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堂已经从行政推动转变成了教师的自主实践;学生主播、网上合作、展示交流已经成为学生的自主行动;老师组织的跨越大西洋的空中课堂,冲破了时空界限、跨越了文化沟壑。居家学习让学习的方式、平台、边界更加多元和无限。


“居家学习”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责任、独立与合作”意识。教师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契约”,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评价。学生自主规划学习任务,主动预约老师交流,及时提交学习资料。居家学习让老师做到了因材施教,让学生做到了知行合一。


“居家学习”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今天的学生都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居家学习模式尊重了这些“原住民”的学习习惯、个体差异,实施了基于个性化和基于能力的学习;同时还提升了链接每一位师生的网络温度,把“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内化为学生的行动。





放下“我决定”,把选择还给孩子

蓝继红 成都巴德美际学校小学总校长 


一场疫情,让我们无选择地进入百年不遇的“宅家”模式。走过迷茫和焦虑,才发现苦难原来是最好的老师,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多么宝贵。


我们大多数成人都是选择世界的移民,从小到大,被动地进入一个又一个他人告知的世界,并当作是自己选择的世界。其实,我们很少有过自己选择的机会。


选择的标准不在外面,而在内心。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想成为独特的自己。所以,我选择让教育去唤醒孩子,激发孩子,支持孩子,去面对20年后那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我们退一点,多给机会让孩子去面对,多问问孩子:你想要什么呢?
我们懒一点,多给机会让孩子去动手,多鼓励孩子:你可以怎么做?
我们笨一点,多给机会让孩子去达成,多欣赏孩子:你怎么做到的?
我们低调一点,多给机会让孩子去思辨,多探索孩子:你发现什么了?


如此,我们就会重新发现一个独特的生命。


每个生命自有其天赋,自有其天然的本性。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另一个人哪怕活一秒钟,也没有人任何人可以代替另一个人觉知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妄加代替,主宰他们的世界,设计他们未来的样子,我们便摧毁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最独特性”。所有孩子都是自己世界的国王,当下生活学会选择,未来幸福才有更多的选择。


我心中的理想教育,是有选择的教育;我心中的理想学校,是有选择的学校;我心中的独立生命,是有选择的孩子。放下我决定,把选择还给孩子,站在他的身后,只用光去照亮他自己选的路。






我的三个重新审视

饶美红 杭州建兰中学校长 


第一、重新审视专业的价值。无论第一个吹哨人是谁,疫情面前,医者不仅是大爱而已,社会担当还需要专业功底。教育也是:专业的力量怎样真正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除了累积知识,教育还能给学生留下什么?


第二、重新审视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当学生自主成为真实的存在,尊重和信任就成为必然。我们要做的不是事前设计轨道,而应该鼓励不断试错的自我调整;我们不应该告诉孩子人生该怎样,而是提供一种环境,让他们在“实验探索”中得出“人生数据”,并确定无疑。


第三、重新审视学科的比较价值。“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常常不再是科学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哲学的考量。当疫情发生,除了科学救治,我们还需要社会信任、公民责任感、心理建设……而一方缺失,我们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天灾,更有人祸。





走向教育新生活

赵桂霞 潍坊歌尔教育集团总校长 


历史从来不会假设,但我发自内心地想假设一番:假如人们有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实事求是,假如人们有基本的人道精神、能关爱生命,这次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否会是另一种样子?


我从来不认为,这场灾难是因教育而起;我也从来不认为,这场灾难与教育无关。因为,它足以影响当下和未来的教育,教育人有责任在这个背景下找到改革的航标!


朝向何方?切实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们的本分和使命。


如何落实?建构“教育新生活”,在生命体验中让文化基础“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真正铸造起一个人的根和魂,也为生命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提供保障。


我期待落实的“教育新生活”包括:


课程生活化。“无生活不课程”,课程实施主动关联学生生活经验,项目式学习、主题学习成为主流实施方式;加大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比重,将丰富的校园生活课程化。


课堂生态化。“无生态不课堂”,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教、学”进行,教师敢放能收,学生敢言能做,破除课时限制,推行整本书阅读学习,整体教学走进课堂。


生活品质化。“无品质不生活”,重视环创,洁净环境,卫生自我,规范人际交往、空间距离、生活习惯等,与人为善,实事求是,防疫成自然,健康为常态。


教育即生活,成长在体验。在生命体验中内化于心的文化,方能成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基础,方能让人成为人。






当一个“暂停键”

一个“快进键”同时被按下

冯晨 杭州云谷学校小学部、初中部校长 


对抗危机的力量来源于坚定的初心与日常的积蓄。


这一个多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集中在这四个关键词上:老师线上育人,学生自我管理,技术持续赋能,文化驱动管理。一个“暂停键”被按下的同时,另一个“快进键”也同时被按下。在不断反思初心、调整策略的路上,老师和孩子们创造了太多惊喜。


当教育场景变化之后,我们关注“教”和“育”并重的本质变了吗?老师们是否在习以为常的技术手段中,找到了线上育人的新突破?


在这段看似“脱轨”的时间里,孩子们把在校养成的自我管理能力带回家了吗?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吗?还能坚持完成自己独特的“成长目标”吗?还在持续浇灌兴趣的种子、滋养梦想的小火苗吗?抑或是否怀着利他之心付诸了力所能及的行动?


技术开发团队和一线老师在线下合作的经验,拿到线上还起作用吗?老师提出痛点和问题,技术迅速迭代和解决,这种不断复盘迭代的良性循环是否在保持?


学校日常所培育的组织文化,比如“办法总比困难多”、“痛要大声说出来”,是否在突如其来的困难面前发挥了作用?扁平的组织架构有没有促进信息的快速传达,既定目标有没有在高效的合作中达成?


危机时刻自我检视,主动突破天花板,拓宽教育的长宽高,正当其时。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教育人:新冠疫情背后, 学校教育的新生态正在加速到来

@所有人:这场重大疫情,可以是一堂怎样的人生大课?

这些小趋势告诉我们,为什么应试教育的堡垒正加速撞向南墙


作者 | 新校长传媒编辑部

责编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