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什么?未来有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优教育 Author 徐莉
“在家上学”,在业内有一个专有名词叫Home Schooling,是指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经由政府授权,一些孩子可以合法不进入学校,而是在家里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政府会派专门的督导到家巡视,了解这个孩子是否进行了相应的学习,达到了地区标准。而Home Schooling也指一些家庭或者社区不满足于地区或者中央统一的课程、教材、组织和管理方式,他们期待更为个性化的教育。“在家上学”,实际上是孩子在家跟成人,即长辈一起生活、学习。
今年的寒假非常长,突发的疫情迟迟未明朗,很多学校把课堂教学直接搬到了线上,由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学校一贯是用班级授课制保证教学秩序、教学效率及质量。而到了互联网这种低控制的环境,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只能借助工具加强对学习者控制,比如说被刷成一星的钉钉。
当这一款很好的办公软件用于控制学习者学习的时候,学习者内心是不满的,为什么?因为来到了互联网这种开放、丰富、充满了不确定、低控制的学习环境里,居然还被时刻监督,处处受限?学习者不干了。没有以“情意”为前提的限制和监督,透着让人难以忍受的蛮横。
由此,我想跟大家聊聊学习是什么?未来有什么?被迫“在家上学”的当下,学习者和教育者是否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作为学习者,如果真的给你权利,给你选择,请你慎重地想一下,如果让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你会学什么?如果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时,作为教育者你会教什么和怎么教呢?我想用讲故事或者叫案例回溯的方式开启我这一讲。
案例的主人公是我作为教育观察者观察时间最长的对象。她的网民叫小意,因为她喜欢吃意大利面。以前,我们非常担心她,因为她每天都说要吃意大利面,我们怕她吃腻味了,于是每周只让她吃一次。到目前为止,她已经热爱了十几年的意大利面,还没有表现出腻味。有人说这是因为你控制了,也有人说其实你不用控制,她也会一直喜欢吃。
关于教育,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学习或者学习带来的结果,是很难用一个先在的观念去定义去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好的,它充满不确定。结果和作为之间,很难简单一一对应,也不应该基于个例去推断作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必然因果。
可以确定的是,小意对某一种食物执着的喜欢带来的是什么呢?是她对食物制作有一种持续的热情。我们看看这十数年间,发生了什么:
第一张照片是她的厨房。我们通常很担心孩子到厨房去使用厨具,但实际上孩子在模仿成人的时候,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学习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来自于自身的力量、内在的意志和兴趣的驱动。你所做的是提供一个机会,给他工具和场景,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他永远比你希望多做许多。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绘本《南瓜汤》,讲的是三个小伙伴一起生活,各有分工,相互协作,非常默契,情谊深厚。但有一天,鸭子打破了平静,他说我要做小松鼠的那份工作,小松鼠生气地拒绝,认为鸭子这样只会把事情弄糟,兔子也在一旁附和。于是三个小伙伴发生了争执。后来,鸭子离家出走了,两个小伙伴很担心他,后悔伤了鸭子的心,等鸭子回家后,接受了鸭子的“突发奇想”。故事的结尾,是三个小伙伴熬好了南瓜汤,鸭子又吵着要演奏兔子的风笛,这种破坏原有合奏的要求,再一次被其他两个小伙伴拒绝,他们又发生了争执。
这个看起来会没完没了的故事,暗示了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内在力量的成长,在兴趣和意志驱动下,会不断地要求再往前走一步,破坏原有生活的平衡。这时,孩子们渴望与周围的大人或者叫“学习支持者”建立新的关系,作为大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多地提供条件和环境支持。
最后一张照片是前两天小意给我烤的生日蛋糕,“巧克力熔岩”——蛋糕制作里比较复杂的一种。我们不要只看她今天在制作美食上展现出的热情和能力,而要看这一组照片,呈现一个孩子十数年持续的、内在的意志和驱动力,不用外在的刺激干预,非常自然的发展过程。
她学到了什么呢?绝对不只是制作美食,这里有精细动作、资讯的搜集和处理、程序性知识、自我的调控、不断提升的专注力和反思力等等种种。
所以说在家上学的第一个维度是什么呢?第一个维度是更多地观察孩子在哪些事情上表现出特点和偏好,然后为TA提供相应的材料与工具,提供支持性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让TA去自然地发展自己,并用内在力量不断去向周围提要求,协调周围资源,与各方互动。
我们再看一下第二组照片,很多孩子在学器乐的时候会表现厌烦,不愿意天天练琴。如果说用棍棒让一个孩子成为音乐家是可能的,你就给他许诺一个未来——“郎朗小时候挨了那么多揍,你看他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但是很多孩子即使比郎朗的揍挨得更多,也不能成为郎朗那样的音乐家。
困难在于,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他未来会不会成为郎朗。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想,如果孩子对吉他、钢琴的兴趣和专注不能横跨十年、二十年,那么可否换一些孩子喜欢的、替代性的、简单的音乐活动,以此通向同一个目标。
这样一来我们可能要的不是钢琴、吉他或小提琴,而是一件孩子愿意去做的与音乐有关的事情,其间TA能够表现出持续的热情、专注、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内在力量自在的表达,不需要后天强力干预来培养。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有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但是大人常常把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强加给他,否定TA的特点和努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大的优势是见过很多“有趣”的孩子。这个“有趣”是特别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不太明白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问他,有时他会给我解释,有时也说不出来什么。我做的只能是持续的陪伴和支持,不太早跳出来说他做的事情好不好、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若需要支持,我就递过去,他没有表现出需要帮助,我就看着不说话,只要不是让孩子置于危险之中。
第三组照片的每一张都非常奇怪。第一幅图中,她突然找我要一张油画布,大概十个平方左右,还要了很多油画颜料和板刷。我问她要做什么,方便我买到符合她意图的材料,她说要保密。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沟通,我尽可能地提供她要的东西。
她的这幅巨制花了很长的时间,连续好几个小时埋头苦干,忙完之后就掏出了一把硬币,往空中一撒,看每一个硬币所在的位置,然后跟我说不同大小色块代表不同的分值——原来她大手笔设计了一款桌游。虽然只玩了一两次,我却见证她享受其中。这件事情里有她的意志力、专注力、协调力、想象力,在实现计划中不断调适,就是学习的过程。
第二幅图是她做的齿模。上下颌骨用乐高颗粒里的活页夹连接,活动的,可以咬合。定型之后我就哆嗦了一下,“天哪!你很特别。”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在哪里见过?再现的过程中关于结构、比例、活动装置的使用等等,都是自由自主探索的结果。
第三幅更有意思了。她给我留了几瓣橘子,可能是吃了几瓣觉得特别甜,想要给我吃,担心弄脏,就放在碗里,又怕我没看见,就写一个指示语:“妈,这是给你的。”这就算了,为了强调,碗的周围,围了一圈便便,仔细看,每个便便都有不同的表情。当我看到的时候真的是很开心,因为足够恶心又足够甜蜜。她在展现分享的快乐,作为被分享的人,得到了与众不同的幸福感,一个有趣的小姑娘的想象力和恶趣味。
我是想说透过案例的讲述,再次重申,孩子具有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大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应急着去指正孩子,不急着去设计TA的学习经验,要看到,孩子本身的意志力在推动TA感受、模仿、专注、想象、创造、理解和解决问题。
蒙台梭利曾说过,“如果成人世界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可以试着回到童年去解决”。这句话不是说你的童年决定了你一辈子,而是说你可以回到人类最初的样子去思考,我们今天遇到困难是否有其他的理解方式和解决办法?孩子们自然自在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力。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做事意愿,或者非常好的自我控制、自我调整优化的能力。
越是低龄的孩子越应该被给予自我调试和自我展现的空间,这样,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对话和理解能力不断增强,TA才能更好地与伴随者、支持者对话,才能展现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
我们再来看一组稀奇古怪的事件留影:给小兔子做衣服。这是我们家最丑的一只兔子,却是她最喜欢的,所以我对于儿童的审美趣味一直很敬畏。我们一起做手工,你会发现她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从中汲取了一些元素,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去尝试。
所以说,创造力不是培养出来的,那个东西孩子与生俱来,一直就有,就在那儿。如果大人总是以为自己做得最对最好,让孩子一步一步跟着做,那么学习就会变成纯粹的顺应,孩子的自我意志和热情就不能自然地展现出来。所以当孩子展现自己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时,大人不需要不断表扬和批评,就让他开始做吧,这就是非常好的学习状态。
有趣的是,她虽然表现出对色彩、造型这些视觉艺术的热情,但至少目前,她并没有把艺术作为一生的志业。父母老师经常问我,一个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好了,有一天停下来,或者不愿意把它作为一生志业时,我们是应该要求TA坚持下去,还是说放弃就放弃了?
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听一下,孩子作出这样的选择是为什么。像我们家小意,她一直都很享受艺术实践的过程,但当她真正地进入专业大门的时候,她确定自己不愿意跟随去做老师认为重要的事情。她说,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是自己未来的工作,这不是最理想的人生,工作中有一些准则是要跟他人共同建造的,肯定得做不少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会磨损热情和兴趣。她认为把兴趣和工作分开,可能更好。最后我们被她说服了。今天的她仍然非常喜欢画画,用电脑制作动漫,享受做的乐趣,但她未来的职业方向与此无关。
所以学习是什么呢?学习是自我选择,自我推动,自我调适,然后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而当我们说学习是自己事情的时候,不是用这句话去批评学生没有尽力尽责,而是自问,我们是否真正给到学习者机会自由自主地展现?让TA体验到学习是一个自我决策的过程,而非相反,让TA的意志和TA的兴趣热情,一直在被大人消磨,或者必须与大人持续抵抗。
还是回到学习是什么?或者具体到“在家上学”的学习是什么?我认为是持续地分担家里的事务。当小意在家庭中参与的事务越多,她对于家庭生活的接受、对家人的情意,就会感受越深。更多的时候,我们对她的情感也是在做事担责中来体现的,而不是唠叨我们付出了许多牺牲了许多。
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学习,就是你通过做事情去跟人建立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这其中有体谅、合作,甚至情绪的辨识和转换,从而习得比较复杂的情绪的调适平衡,与人的相处之道。 “在家学习”有些事情大家觉得特别重要:一是阅读;二是运动;三是旅行。这三样都有共同的原则,那就是简单而持续,不要太折腾。
很多用心的大人乐于学习一些教养技巧,但我认为需要超越那些东西,持续做一些简单的、让人舒服的事情。以阅读为例,回想起来,最美好的亲子阅读场景,是我睡前给小意讲故事的时光。
一个孩子愿意在睡前粘着你,愿意听你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种甜蜜温暖非常短暂,多数孩子到十一二岁的时候,TA就会把你当作权威推开,“我自己看”。这种学习简单而持续,但是所收获的东西是超越文字或文本本身的,超越认字,超越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关于旅行,我们每一次旅行都会有心留下各种“小破烂”,回来把它们归置到一起,看看哪个“小破烂”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持续地做主题墙,之后用专门的大信封把它们装到一起。我们通过简单的归置来学习,这比写一篇论文、办一份小报,更舒服,且能够持续下去。
运动更是,一个体育没达标,成绩不够好的孩子,并不表示TA终身不喜欢运动,没有适合的运动方式。还是说,那些简单、让人舒服,不要太多外在力量就能够持续的,才是在家学习者可以去寻找确定的。
所以我想说“在家上学”跟学校这种被高度控制,需要很大外部强制力量去顺应的学习很不一样,大家可以很舒服、持续性地做小事情,只要注意这么几点:
第一是营造情绪氛围。像我们家,一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每个人每一天的项目有什么样的预期和进展,哪些需要家人配合和支持。每个成员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家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搭把手,支持性的学习氛围。
第二是打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孩子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特别是低幼的孩子,我们实际上是给予环境上的支持,提供全部的自主学习材料,减少干扰,建立一套适合的工作、学习程序。
第三是注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如果学校给到孩子的任务非常困难,我们可以描述孩子状况跟老师沟通一下,无法沟通就帮孩子一把,别一味埋怨孩子。我们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教师要考虑的不是让家长像老师一样盯着孩子去完成学习任务。家长不是教育从业者,他们在教学组织管理上是非专业人士。如果教师把大量孩子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就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破坏。
第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建立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更适合在校园中集中授课的部分放到三、四月份或者五、六月份,尽量多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或者是在家完成度较好,不需要家长太多干预的学习内容,不要把家长的参与和支持看作理所应当。
第五是扩展和运用,提供运用场景,这能极大地提高孩子学习的热情。
第六,回馈是最值得称道的。其实很多时候我是很谨慎去夸孩子的,我们要看到整个事情进行中,TA表现出的专注、热情、创造力、情绪状态、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的部分。
学习是什么?或者“在家上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从高度控制的校园和班级,回到家庭,我们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呈现比较自然、自在的样子,有好的氛围,好的关系,好的体验,同时也学到东西。我们之所以很着急,希望课上的快一点,是因为还有一系列的考试在等着,事实上,除非有来自学习者的高度合作,否则在家上学就沦为老师抱怨家长和学生,家长和孩子没有合作只有对峙,相互伤害。
未来到底有什么呢?
如果未来只有竞争,像达尔文法则、丛林法则,优胜劣汰,我觉得这样的未来我不想去,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在学习中展现出来的特质完全不一样,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接受别人跟我不一样,能相互理解和接受,能够在一起生活,这才是我想要的未来。
如果未来是一味追求高效的,那样的未来我也不想去。班级授课制或中国的掌握式教学已经被挤压到了极致,已经够快够难的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适合,即这样的进度、内容、方式、目标是适合学习者的。如果不匹配,学校、家庭有没有提供调试的机会?我想要的未来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与外界互动时,可以调整自己,也可以透过多方协作共建来调整规则。
如果未来是合作共赢的,合作只是为了利益最大化,等利益得到后大家就很满足,这种合作是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合作,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我希望的未来不是为合作而合作,不是为了赢而合作,我希望未来的人更友善,更勇于担责。
如果未来是技术不断地迭代,对人的控制越来越多,看起来越来越便捷高效,而实际上让人越来越疲于应付,这样未来也不是我想要去的。技术带来的,是让我们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自由、越来越自在。
如果说未来是终身学习的,你的工作会不停的改变,任务也不停的改变,所以现在的你要为了未来的你,学很多很多东西,提高各种能力,这样的未来我也不想去,我们不能为了不确定的未来牺牲我们的现在。现在的人大多有一种知识焦虑症,觉得自己学得不多、不好、不快、不难,其实不是,我相信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有自我意志力的展现,自我特点的发掘和发展,那么TA会随着场景的变换不断的自我调试和学习。
就算未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复杂的,人和人的底色应该是信任,我们相信他人,而不是视作敌人,不是时时刻刻想要战胜我,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相信人的向好、向善、向美,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战胜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共同追求应该是让那个我不想要的未来不要来。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规划好,去承担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应承担的责任,去调整自己做事的方法、展现自己的特点,他就会成为一个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一个友善和勇于担责的人;不试图控制他人和拒绝被他人控制的人;能够适应场景变化的人;信任他人以及信任自己的人。这是我想说的学习是什么或者是未来是什么,这是我想要去的未来。
我想为今天的主题做总结,今天在这里谈及的“在家上学”,不是我们教育圈里面说的Home Schooling,不是对统一进度,以同一方式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方式的反对,而是回到家庭重新去建立亲密的关系,或者把学习变得更生活化、更自然,成为特殊时期的特殊经历。我们今天的“在家上学”是疫期的不得已而为之,但如果能充分考虑到互联网带来的不确定、开放、丰富,低控制,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学校里的高强度、高控制,向教师端倾斜的责任心进行重新分配?让学习者承担更多的责任?
最后我想说,在回溯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一个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看作一个整体来分析。人的成长非常缓慢,我们每个人都是等待结果的树,没有人可以在很早的时候就确定,学习者未来的样子。
本文来源于作者在“学校在窗外公益云课”的直播课程——《徐莉:谁让儿童现在的真实生活服从于未来不确定的生活?》,以下是直播课程中与家长和孩子们的问答交流。
01 基于当前的教育环境,孩子的玩耍和学习,应该尽量融合还是要刻意地分开呢?
孩子在十二岁之前,也就是青春期之前我们希望孩子表现出来他的特质,不要有太大的外部强力去拧巴他达到外在的标准。如果学校的课程对他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令学习者有很不愉快的体验,那么大人应该调整标准和要求,或放慢节奏,或者改变学习内容和方式,让他自我感觉好起来。
标准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大人认识、理解孩子,最终的目的是指向帮助和改善,大人要做的,是因人而异设定目标,让孩子认识并接受自己。在孩子低龄的时候,大人要认真盘点,除了在学校里被要求的部分以外,在家学习的体验是否给予孩子非常大的自主空间和探索的机会,把学习者对外界的顺应,和自我意志的自在展现综合考虑,孩子才能充分发展自我认知、自我调控的能力。家长着急的希望孩子很快抵达最远最高的点,而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年龄特征。
02 在孩子压力很大,课业成绩也不好的情况下,作为家长可以如何提供足够的支持呢?
先把亲子关系修复好。父母确实想帮孩子,但孩子可能既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父母了。孩子青春期不是刻意与父母为敌,而是TA通过远离权威,来建立自我价值感。所以这个时候无论你想去帮助TA的学习,还是TA的人生,TA已经不想跟你手拉手亲密无间了。作为大人,首先应该去丰富自己,了解怎样去跟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处。其次,是把学业往后放,主动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他愿意接受你的帮助了,你才可能参与他的学习。
03 在父母不支持自己的情况下,作为孩子如何去给父母沟通?
我跟我的学生们说,如果觉得你的父母不理解你,我的第一个建议是接受我们生活在不同次元里彼此不太了解的事实。第二个建议是明确底线,不要经常互相侵犯,当然这需要双方努力。为此,先要在家庭和学校找到一个点,如何和父母、老师能和平相处,当你找到这个点的时候,你就找到了自己的责任边界。
履行自己的责任之后,剩下的空间是自己的。我当然希望大人来找这个点,大人来承担更多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责任,但很多大人毫无自我觉知力,那就由孩子来找吧。如果这种努力也是徒劳的,很多事情你先偷偷摸摸做着,总能找到能够逃逸出来的事情和空间。最重要的是,找到你真心喜欢、真心想做的事情,那么即使只是一大堆碎片时间,你也可以十分快活尽兴。
04 父母可能总喜欢使用暴力,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很难,在权力关系中较强的一方,很容易侵犯到较弱的一方,而且他们毫无愧疚感。但是我并不主张你跟这样的父母或老师有直接的冲突,因为这只会让你的处境更艰难。我还是建议找到关系的平衡点,不触怒他们,逃逸到自己的空间。
我想对所有在线的成人说,如果作为权利关系中强的一方侵犯到弱的一方,实际上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你们不可以心安理得。用暴力去解决问题,提供的是一种错误的示范,只要更为有力的那一方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可以不由分说去指手画脚。
我们希望在所有的关系中,双方,尤其是大人,选择自省和自律,而不是用自己对好坏对错的判断,理直气壮地去侵犯孩子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孩子,我建议你去找到关系平衡点,不要经常性地引发激烈的冲突,因为作为弱的一方,这确实是很难改变的困境。
05 孩子的自觉性比较差,现在初三了,家长说什么他表面上答应了,但实际上又不行动,在这种关系里面如何去跟孩子说?然后去和他相处?
作为家长,需要思考:第一,目标是否合理;第二,我们得感谢我们的孩子,虽然TA可能也做不到,但还是答应了,这也是一种合作。孩子做不到,那就应该调整目标,改变要求,问问孩子是不是尽力了,是不是有学习的热情,是不是能够持续的努力?我们尝试先为孩子提供一些支持性的环境和有价值的反馈。孩子的改变不是知道马上就能兑现为做到,TA会在漫长的时间里面一点一点地给你惊喜,你只要别苛责孩子,他们往往变得比你期望的还要好。
06 孩子五岁半,每天都会给孩子听故事,读绘本等这样的语言输入,期待他的语言表达的输出,可是一直都不太理想,可以怎样去引导呢?
我给您推荐一本书叫做《为爱朗读》,副标题是:“爸爸与我的3218天的读书约定”。我们一直在跟父母和老师说,做亲子阅读,不是为了让孩子认字,不是为了让TA提高阅读理解或是写作能力,而是在家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分享的氛围,持之以恒地过这种生活,大人和孩子在一起度过非常舒服愉快的时光,这些是高于认字、阅读理解和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我推荐这本书,作者的父亲在九年多的时间里读书给孩子听,从九岁一直读到十八岁,直到孩子离家去读大学,作者回忆这九年的时光,她说最难忘的其实就是每一个夜晚相互陪伴的感受,这种温暖会照亮一生。
07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设计的孩子,我甚至想好了自己要考哪个大学,但是家长不支持我的梦想,我该怎样去说服他呢?
不支持有时是一种假象,有时是真的不支持。你还是要分清一下,比如可以把父母不支持的理由全部列出来,在每一个理由背后写下支持的理由。你会发现你在带领父母理性思考,你也因此变得更加理性。当你带领你的父母把简单的答案变成一种理性的思考,就会越来越有力量带领你的父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通过相互了解来做一个决策,如果父母通情达理的话,会被孩子的力量说服,一个正常或者绝大多数父母都会觉得非常幸福和欣慰,哪怕自己被反对了,看到孩子的力量,是他们最期待的事情。
08 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作为家长可以怎样去帮他提高他的自尊水平呢?
在他低龄的时候我们要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比如相互信任、支持,非常温和友善的家庭氛围,包括在灾难之中保持平静,父母本人呈现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同时,孩子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完成师长布置的任务之外,去探索、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发一下呆,想一下自己可以做什么。当孩子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然地展现出自己的特质,这些都在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容纳自己。
大人要相信孩子生长在一个正常、友善、温暖的家庭,即便有各种小毛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我们绝大多数人就这样长大了,变成还不错的样子。人的自我修复力非常强大,也非常奇妙。做老师做父母即使有时候不恰当也没有关系,我们那份好意孩子很喜欢,能够领会就很好了。有这样时时刻刻为孩子感到忧心的大人陪伴,就能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来源 | 优教育(ID:GiftedEdu)
作者 | 徐莉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责编 | 刘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