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中的“人、情、味”,让教育湿润起来 | 头条

李建华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2020

教育人说“爱”


©新校长传媒


2020,谐音“爱你爱你”。

新校长传媒邀请多位知名教育人,在2020年开启一个全新栏目——教育人说“爱”。

栏目旨在深度走进教育人的生活,更细致地捕捉教育人的知与行。他们或就某一话题书写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亦能畅聊自己如何从日常生活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启发,进而反哺教育现场工作。



三月,对一所北方的学校来说是最美的月份。二月的天还有点冷热不均,而三月到了,我们就能说春天真的来了。


我常常想,如何能让学校师生的心里一直充盈着春的气息?无论外面是不是“春天”,但我们内心一直拥有“春意”。如今我逐渐明白,其实“春意”的另一个释义叫做“情意”。我们控制不了自然的大气候,却可以调节内心的晴雨表,而流淌在校园里的人情味,就是可以让彼此心房“放晴”的密码。


教育呼唤“人”的回归,其实是对教育之“情”与教育之“味”的重申。我们憧憬的教育是温的,我们渴望的校园是暖的,我们期盼走在校园里的人心里是湿润的,就好像“行走在加了糖的空气里,心中似飞鸟般快乐”,让校园里流淌着奶和蜜。


在艾瑞德国际学校,我们努力试着用我们之“人、情、味”照亮教育的纹理,也期待与更多的教育同仁一起,用“人情味”为这个春天加冕。




人,在校园站立着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价值立人”。


学校不是简单的学生上完课回家、老师改完作业下班的地方,而是一个用价值内核营造的场域生态,以体恤人心、关照生命。“场”的形成基于儿童立场、国家立场、学校立场,“场”的目的在于托起每个人精神的明亮,使学校中的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地站立,觉得自己也有“可以伟大”的地方。


艾瑞德国际学校的的三观是:每一位教师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位学生都是美丽的不同,每一位家长都是重要的链接。也许正是对于这种价值理念的深度认同,让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独特而珍贵的生命个体在这个“场”中立了起来,亮了起来。


“刘一墨线”的故事在艾瑞德广为流传。2018年3月8日,开学第一周,三年级刘一墨同学给校长信箱写了一封信,提议在洗手间手纸盒下设立一道线:“抽到此为止”,提醒同学们节约用纸。第二周,他的建议即被采纳,并在国旗下,校长当着全校2000名师生的面,授予他“好建议”纪念奖牌,并被校长提名为“瑞德少年”,从此后,学校每个洗手间的那道线被命名为“刘一墨线”。


除了“刘一墨线”,还有“孙云鹤礼”。2018年5月21日,三年级孙云鹤同学因为给老师鞠躬行礼问好、动作规范标准,被校长提名为“瑞德少年”,他的行礼姿势被命名为“孙云鹤礼”。从此,“孙云鹤礼”风靡校园,成了今天整个艾瑞德校园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对人而言,何为站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精神的站立。教育,是对人施加全面发展的影响,最终使得人的精神完善,成为一个独立、站立的人。如果说,直立行走,让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是一种偶然;那么,从身体的直立到精神的站立,让人与动物本质区分开来,这是人的必然,是需要“场”的作用。


其次,教育的根本行为是“课程树人”。


学校教育需要课程转化力,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通过课程得以持续。在这种转化过程里,教育智慧闪烁其中。相比于单纯地探讨教育策略和技巧,我们更期待创造一种关系和联系,让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通过课程“树”起来,从而让“人”的形象更加饱满。



“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脚下有力”是艾瑞德国际学校的学生成长目标,朝向着这样的目标,我们围绕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做了许多尝试。


在艾瑞德,我们用劳动课程、研学课程、拓展课程、家政课程、故事课程等拓展学生的生长路径,设校长助理、瑞德少年、大队委、百名岗位志愿者等众多学生岗位,给他们搭建台子,让他们“站立”在校园中。任何一名同学都可以给校长信箱写信,并在下一周的升旗仪式上得到校长的亲自反馈,写得好的同学,还可以收到精美礼品。“每封必看,每封必复,每封必藏”,这是校长给学生的珍重承诺,回复他们问题,保护他们隐私,珍藏他们信件,让孩子安全而自然的表达,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粒自由、民主的种子。在课间时分,任何一名同学都可以“肆无忌惮”地拽着校长拉家常、说心里话。


此外,学校开设非常有特色的“六个一”主题课程:露过一次营(一年级)、穿过一条谷(二年级)、经过一种爱(三年级)、访过一座城(四年级)、趟过一条河(五年级)、翻过一座山(六年级),以天地为课堂,引山水入胸膛,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花雨雪融入了孩子的生命中,滋润他们饱满的童年。同时,六年里,每一个孩子都要种一亩地、写一本书,这是他们小学毕业时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 那么,人,在“学校关系”中,便通过学校课程和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次次“生成”,慢慢长成如树般挺拔向上的样子。



情,在校园流淌着


“情”从泥土里生长,用汗水浇灌。


细思学校的“人情味”,“情”如一条线,“情”不断,人的成长与教育的影响便不断。师生情、同伴情、家校情……涓涓不断。情从何来?我们认为,校园里的情意并不坐享天成,而是从做事中来,从实干中来。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情,经汗水浇灌,根深蒂固,历久弥坚。


这个春天有点特别,停课不停学,从“地上”到“线上”,我们依然是温度在升腾,故事在继续,因为大家知道,唯有努力,才有春天;唯有真情,才有春天。这个春天虽在云上,但我们却是用滴在泥土里的汗水将它记住的。


六年级语文王雪冰老师,为了给学生开设主题拓展课程“趣谈名人”,28分钟的视频,整整录了15遍才满意。“重视,所以紧张;紧张,所以出错;出错,所以反复;反复,所以熟练;熟练,所以无畏;无畏,所以无悔;无悔,所以无憾。”她感慨道,“一节60分钟拓展课,装满了老师们殷切的希冀,也承载着每一个瑞德学子的兴趣和梦想。老师,也要把最硬的鳞传递给云端的你!”


六年级班主任王艳培老师珍惜学生还有半年就要毕业的情分,与班级任课教师一起,对每一个在家的学生进行电话家访,让电话成为连接师生的桥梁。她听到了“王老师,我们想你们了,我们特别想早点开学,早点回到校园,早点见到同学和老师,因为我们再有三个月就要毕业了,一想眼泪就流出来……”的真情实意。


沈祖芸说教师工作的实质是一种情绪劳动,就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或学生学习的体验的劳动。我们一方面看到情绪劳动中对内在情绪情感的关注,另一方也应看到这是一种“劳动”。艾瑞德有句话叫“教育是个动词”,教育要在爱中出发,在事中磨练,在做中精进。


所以情绪劳动在艾瑞德这样表述:教育=爱+被爱,教育=期待+善待,教育=关系+联系,教育=温度+故事。“情”在主动做事中经受磨砺而变得深刻而坚定,如此才能真正让教育被慈善以怀,让学生被温柔以待。


“情”在故事中流淌,用温度疏通。


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保证这个生命场域中所有积极而温暖的情感可以顺畅、自然地流淌。这当中一个关键的要素是“故事”。所有渠道的打通其实都是为故事的发生寻找载体,在这个上面下功夫,我们慢慢会发现,故事是教育的实践、经历、艺术和味道,而温度是教育的底色、磁场、翅膀和力量。


这个春天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和学校,和老师、孩子、家长隔离开了,虽然学部有序开展着云上的“停课不停学”,但是我却总觉得还能做点什么让我们在云端的“拥抱”更紧一点。


于是,从2月10日云开学那天起,我开启了“校长60秒”。虽然我不能像平时一样与学生在校园里温暖相遇,但我要用每天的“60秒”,捎去我的耳语,捎去我的挂念,在时间的胶囊里,与学生一起记住当下的时空,记住这个春天,在云中与每一个孩子击掌、拥抱。近40天,我每天都确保“校长60秒”在早晨7:00通过我的公众号发出,成为每一个家庭春天早晨醒来的“闹钟”。


每次的60秒录音,从话题的准备、素材的整理到文字的凝练,起码都在60分钟以上,录音都在10遍以上,我不厌其烦,乐此不疲。正是这样的60秒,承载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帮助我们记住了这个春天。


什么环境能产生故事?安全的、信任的、柔软的。为了打造这样的环境,我们做了不少尝试和努力。每学期开学,我们都会安排插班生在升旗仪式上与全校师生见面,作自我介绍,帮助他们找到存在感,加快融入。而这样的用心也促使了故事的发酵。


教育不要竞争,办学不必模仿,成长不需比较,学校是迎来送往的生命驿站,为来到面前的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土壤,让每一个生命经过你的面前时都有着自己最美的样子。


做教育,既要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般的坚守,也要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般的浪漫,无论是坚守还是浪漫,都是情的延伸,爱的抵达。学会发现故事,传播故事,创造故事,是小学校里的大学问,而让故事能自然流淌,靠的是暖融融的温度对人心中坚硬和隔阂的消融。



味,在校园氤氲着


教育是用“坚持”烹至味。


人间至味是清欢,学校至味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学校的至味在于一群人坚守着一件事。我们用“坚持”的浪流冲刷出自己的一片田地,师生生长于其上。时代更迭很快,但做教育我们愿意慢慢来;世界变得智能,但办学校我们肯下笨功夫。“坚持”帮我们在大背景中握住小趋势,守住基本盘,烹出校园至味。


从2018年11月开始,每天下午4:30发校车,我和在校的干部们都会下来送校车。与登车的学生互行鞠躬礼,然后看着他们蹦蹦跳跳地上车。当校车开出校园的瞬间,车窗上扒满了摇动的小手。手越挥越远,心却越来越近,这样的挥手不是再见,而是想念,不是分开,而是靠近。上学父母亲人相送,放学老师校长相送,孩子的一天有始有终,有情有爱。每天如此,天天如此,这样的迎来送往,让孩子多了一些幸福感,让教育多了一点仪式感。


此外,做为校长我始终坚持着12件小事:


1. 每天给家长打“相约8:30电话”,表扬孩子的进步;

2. 每周四中午与学生校长助理共进午餐;

3. 每周一国旗下为“瑞德少年”颁奖;

4. 每周一国旗下讲故事;

5. 每周四阅读“校长信箱”来信;

6. 每周一回复“校长信箱”来信;

7. 每天坚持“日精进打卡”,累计100万字;

8. 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

9. 每天坚持与老师一起写粉笔字;

10. 每天阅读教师公众号,为老师点赞;

11. 每天下午送学生放学;

12. 每天校园1万步。


坚持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它让校园里的人们看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价值。有时候一条道走到黑的尽头并不是真正的暗夜,重门洞开,那光亮让我们重新懂得恒心的意味。



教育是用“精进”创新味。


教育直面人和人性,无论儿童的生长还是人性的进化都有亘古不变的原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的味道就是一成不变。精进,每天都一样,每天都不一样,让学校始终葆有生机与活力,活跃的思维和旺盛的学习力,使得一所学校可以常用清新的味道来呼应这个时代,也让学校成为一种温暖的期待。


“国旗下”课程是艾瑞德国际学校校本课程中的重要板块,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校长国旗下讲故事是全校学生的期待。停课不停学期间,师生不能到学校,那么升旗仪式如何进行呢?为了不让孩子们的期待落空,德育中心将升旗仪式搬到了线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克服技术问题,还要思考每周选择什么主题?和当下的环境有什么衔接?如何通过升旗仪式将师生和家长连接起来?如何发挥线上升旗的优势?就这样,在不断打磨中,艾瑞德云上升旗仪式上线了。


从第一周,我们的“云升旗”就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它让孩子们家中周一的清晨多了仪式感。但是亮相后的惊艳并没有使以少先大队部为首的主创团队停下思考的脚步,在此后的每一周,线上升旗仪式都会有新鲜的内容,让人眼前一亮。如今,每周一清晨的线上相约已经到了第六周,“云升旗”不仅升起了师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还升起了我们做事中追求“精进”的态度,升起了学校清新的味道。


人、情、味,因人而有情,因情而出味,因味而感人。因为有了人情味,普通的校园变成了温润的笑园。我们常常畅想,最美的校园是什么样,如今,我们似乎有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有人在校园站立着,有情在校园流淌着,有味在校园氤氲着”。如何让人站立?如何让情流淌?如何让味氤氲?那需要我们站在教育的高地,去尊重人的立场、研究情的价值、守护味的绵长。


教育应是湿润的,只有干燥的春天无法孕育出生命,正如充满疏离的心灵无流淌出故事。而让教育这片土壤湿漉漉、暖融融的,正是这可爱的人、情与味。



新校长传媒特约作者


李建华,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学生长什么样,跟老师的样子息息相关

惊艳!这所学校竟把复学防控方案交由学生设计

教育应该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责编 | 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