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全”的课堂,才是释放教师专业潜能的关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福强的小院 Author 海城浮尘

 

 

工作三十年来,我一直在教学一线,听过几千节课,我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许多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非常厉害,学科教学能力也很强,但课堂效率却很低,教学成绩也不理想,似乎很难解释。
在涉足心理学后,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步被揭开。这些课堂之所以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学生是紧张焦虑的,他们不太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愿意“察言观色”,揣摩教师的答案,等待教师的肯定。他们的讨论、思考、表达都在“不安全”的氛围中流于形式,最终狭窄化、趋同化。当表达被压制,思想被限制,课堂效果理所当然会被抑制。
我曾提出课堂建设的“三个属性”:育人属性、安全属性、高效属性。
其中,“安全属性”强调的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种稳定的、放松的、愉悦的、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环境。
主要外在表现为:学生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担心被讥讽、被指责、被批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而不感觉到紧张、自卑、孤独;学生感到师生、生生关系和谐,没有任何沟通交流的心理障碍;学生时常被尊重、被重视,而没有被伤害、被冷落、被歧视的感觉;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而没有痛苦感、乏味感;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而不怕失败、无所畏惧。

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氛围融洽,积极向上,学生的精神生活丰盈,学习能力也更强,更稳定,更有耐力。
学生产生了积极情绪,才会愿意探索,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从这个角度讲,“安全”的课堂,比“技术”、“素养”的课堂更有意义。
但现实中的许多课堂,仍然做不到这一点。
在我看到的课堂中,学生表现为沉默、紧张、恐慌、羞辱、自卑,甚至掺杂着体罚和语言冷暴力的,并不少见。
我们必须承认,在任何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自身能力、个人努力程度,甚至家庭背景、身体健康状况等复杂的原因,在学习上落后于他人。
在我看来,一节课传授的知识再多、再快、再高效,如果有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或个性方面的一些原因,而处于一种尴尬、羞愧、自卑甚至压抑的学习状态中的话,如果有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低头不语,或者回答问题时如履薄冰、心惊胆颤的话,这样的课堂绝对算不上安全课堂,也算不上有效率的课堂,更别说什么优秀课堂。


为什么要把“安全”的课堂生态放到这么重要的一个位置来看待呢?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安全的环境下,人脑能够更有效吸收信息,快速反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活跃,理解与记忆更加准确,学生更加敢说、敢疑、敢问、敢写、敢演,这些无疑都是构成课堂高效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们主张建设安全的课堂生态,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课堂的效率,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判断。
人活着,都有一种被认同、尊重、理解,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学生也不例外,甚至表现得更加强烈。
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而不是被“视而不见”;在课堂中的思考被人接纳,而不是惨遭训斥的“大棒”痛击;与同伴之间相互交往,而不会被嘲笑,这些,是学生的权利,更能给予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
这种体验,将很大程度转化为学生更加健康的身心。在安全环境下成长的人,更宽容,社会交往能力、情感体验以及认知能力都更强。
这一切都指向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安全课堂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和发展意义。
不得不说,应试教育给“安全”课堂生态的构建制造了巨大的阻碍。不少课堂教学演变成为一种背离人性的活动。
有的课堂完全忽视了教育的生命特性,致力于塑造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谋生的工具,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格魅力、心智健全、个性鲜明、能力全面的人。
这样的课堂是不安全的,也是非生态的,这种非生态性已经演变成一种畸形的教育模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被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遭到压制,原本应该是充满生命气息的精神交流场所,却变成可怕的窒息心灵的“精神地狱”。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的核心原理就是联系和共生的原理。就如同自然中的生态系统一样,具有安全特性的课堂,也应该是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动态组合、联系共生的结果。
其中,“师”和“生”作为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对课堂的生态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
应该做些什么呢?
● 强调教师的倾听,遏制教师的话语霸权
教师不要扮演“权威”的角色,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理解程度和表达水准,要学会放下架子,专注、耐心、主动地听,即便是学生的表达有缺陷,也不要隨意打断他们的话语。
好的倾听者是平和理解,是不忽视,是不急于评价与建议,是向学生传达一种真诚、肯定和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让学生感觉到安全。
● 强调学生的展示,减少教师的自我发挥
要把“学生展示”作为课堂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在学习场所的各种表现,充分尊重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作成人来尊重。
在成人社会交往时不会做的事情,在课堂上也尽量不要做,平等的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安全。
● 强调气氛的愉悦,控制非正义的课堂行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要营造一种相互请教、相互帮助的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接纳。
教师必须具有正义感,要能够抵制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各种伤害,包括嘲笑、言语伤害甚至身体伤害。
● 强调座位的编排,改变非生态的组织形式
可改变“秧田式”课堂编排形式,代之以开放的“月牙型”或“马蹄型”、“圆型”或“环型”、会议型、小组型。
通过面对面甚至头靠头、手拉手,开放师生的思想、方法、言语乃至体态,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在心理和空间上的隔阂,促进课堂中多元的社会交往活动,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对课堂的关注需立足于更具生命活力的有机和生态的视野。
学习首先起于心,其次才是一项智力活动。
那些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质疑和表达的课堂,学生被尊重、被接纳,也能学会接纳、尊重、善待他人,从而获得了充足的“安全感”。


作者 | 王福强来源 | 王福强的小院(ID:wangfuqiang690929)责编 | 芋圆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校长决策容易走入的误区

北大考试院院长:“宁招5岁爱提问的孩子,也不愿招只会埋头考分的学霸!” 

• 程红兵:现代学校空间设计的五大转变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