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老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Author 杨静
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培训不可铺天盖地,一定要基于实际需求才有效。新老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要从新教师在工作中实际面临的困难中探寻他们的成长周期,从而思考他们真正需要的培训方式与内容。
新老师接手新班级。 开学一周,班上开始出乱子:卫生检查,上操评比,各种各样的常规工作……班级总是慢半拍,老师没有提前准备的概念,这时的老师是蒙圈状态!此时,年级长出现了,带着年级组的老师共同梳理一日教学常规以及重点关注的节点。嗯!特别清晰,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儿,做什么事儿该关注哪个点,关注哪个点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其实,开学之前学校就已经给新老师做过这样的上岗培训,可为什么开学后还会出现这样的乱子?原因很简单:没有经过实践,大脑没有概念,没有遭遇事实,不是当时刚需,因此,来得及时的年级长的介入,才是教师真正需求的,才是基于他从现在正在经历的事件中得到认知的,才是有效的。
开学两周,班上的学科作业出现状况:作业质量低,正确率低,改错速度慢,上课时孩子们也开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新老师有些焦头烂额!此时,学校聘请的教学顾问来了,进驻到新老师的班级,一扎就是两三天甚至一周、两周。先静静地观察现象,诊断问题,寻找原因,接下来提出解决方案。 但,这样还不够,一定要留出时间将解决方案带着老师做一遍,细致到——作业怎么批改?怎么讲评?怎么改错?对孩子的作业要提出怎样的要求?怎样的奖惩?应该以怎样的节奏来上课?哪些环节需要固定?哪些环节需要优化?怎么关注做小动作的孩子?怎么通过小组评比形成竞争氛围以激活班级…… 教学顾问带着新老师,手把手地教,一步步地做。很快,一两周过后,班上的学习、课堂、作业都理顺了,新老师知道了课堂应该关注什么,作业怎样布置,提什么要求,怎么批改和改错更快捷更有效,怎么做到日日清……每天清楚地完成当天的工作,再不忙乱。 由此可见,新老师接手一个新班级,他需要的不是讲座,而是像这样实实在在的跟踪、分析、诊断,实实在在的手把手地教,踏踏实实地做给他看,一步一步地看着他做。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地帮助他解决并梳理他实实在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果这些基础的工作不理顺,新老师很长时间都会处于焦虑状态,没有办法发展为更好的自己。
开学一个月,当教学顾问走进每一个新的班级,跟踪诊断提出解决方案,会发现新老师一定会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此时,除了手把手地教,还需要有一个易于研究、引发思考的场域。手把手教的只是一些具体的方法策略,但更重要的,还得引导老师们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由价值观决定方法论,由此引导老师做一个“有招儿”的人。比如,新老师最容易把眼睛盯着问题看,班上有问题的、好动的孩子越多,新老师的焦虑就越重,越焦虑却越出问题,最终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老师却要疯了,甚至整个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被拖后了。 新老师可能永远都在询问“这个孩子我该怎么办?那个孩子我该怎么弄……”等等。这时,需要研究的场域。比如—— 学校例会,是教师分享和研究的平台。我们把案例呈现出来,请全校老师从中发现问题,说说想法,谈谈感受,主持人从大家的发言中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别被问题迷惑,要看见更多人,激发更多人!再请老教师现场分享做法: 在班上形成正能量,使大部分孩子都能够有平台、有机会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直到让全班的孩子都知道他要达到的目标,知道什么是老师所提倡的,让孩子明白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通过各种有仪式感的表扬,甚至“每天拥抱5个孩子”这样的具体策略,使班级弥漫着浓浓的能量和温暖,此时那些老师眼中满是问题的孩子,也会被这样的场域吸引,慢慢变好。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跟那几个问题较大的孩子家长约谈,通过导师制等方法,也许那些问题孩子就不再是问题了…… 通过这样的研究,年轻老师们很快明白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千万不能把眼光都盯着问题看,这样会拉低整个班级的生态,会让“问题孩子”牵扯老师的大量精力,使老师更加焦虑,从而用焦虑的心态来面对全班的孩子,不仅阻碍班级的发展,对其他孩子来说也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此时,年轻老师们不仅在方法上得到了指导,在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了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场例会就是一个好的培训,一个好的研究话题,就是一次好的引领专业引领。
开学两个月,一切步入正轨,新老师的状态渐入佳境,我们扎进课堂,来做课堂研究,此时,学校请来兄弟学校同年级的优秀老师,借助外力,对新老师们产生刺激,基地校的老师们来学校送课、上课、研课,也把年轻的老师们送到基地校去观摩,去打开眼界…… 学期末,分享会来了!老师们自己梳理教育教学成果,一点经验也好,一个策略也好,一个故事也好,都是值得分享的点。年轻老师很困难,他似乎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即便做了什么,也无法超越老教师们,所以他不会有分享的动力和自信,也写不出好的分享内容。此时,科研部门来了,负责科研的老师会帮助新老师寻找他的分享点,梳理他的分享架构,并帮他“过稿”,尽最大可能把年轻老师推向学校平台去做分享。
通过分享,他的思维再次得到提升,做法再次得到梳理,他有了一种回头看的意识和精力,这对他以后的工作以及系统的思考都有很大帮助与价值,不仅仅在于把人推向前台,最重要的是在推上前台之前过稿的过程,反思梳理的过程,以及寻找素材的过程,正是新老师的绝佳培训机会。
由此,从刚开学时年级长的点拨,到之后教学顾问手把手的指导示范,再从学校例会中获取的认识提升,以及学期末的梳理分享,一个新老师便获得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成长周期,认知与能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重建生态:价值与系统的力量——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全流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