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纸上制度”很美,执行总是“变味”,校长做对什么才能走出困局? | 头条

汤勇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人管人,是管不住的,既累死人,还得罪人。有效的管理必须靠制度,制度第一,自觉第二。我始终以为,校长用制度说话,永远比把自己当闹钟更有意义更有效率。
学校发展到今天,大家都知道制度重要,有的学校整个一制度大百科。然而,一些学校的制度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形同虚设。
制度执行的缺位,是当下学校管理最大的症结,也是校长威信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执行障碍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制度本身的缺陷,不切实际,生搬硬套,条款自相矛盾,不能落到实处;一方面是校长本身的问题,比如不能带头遵守,缺乏制度管理意识等。
如果执行不力或走了样,再好的制度都毫无意义。要把制度执行好,校长必须懂得以下八个策略。

“决”而不“绝”
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执行是合情的。在执行制度时,校长要铁面无私,要使制度成为铁的制度,铁的纪律,铁的法则,而对制度的执行要成为铁的执行。
但执行制度又不能太绝情,要有人情味,要体现人文关怀,有理有情,有法有度。当“铁的执行”带来消极情绪和对抗心理时,要及时沟通,以求得大家对制度执行的理解。
当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斩”,全军肃然,所有人明白军令如山,制度无情。一“挥泪”,让人们觉得丞相有情有义,关心下属,杀了一个罪有应得的人还挥泪不止,这就叫领导艺术。
大凡有经验的校长,都能把这一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即将退休的王老师,是现任李校长的恩师,一天有事迟到。按制度,要从当月绩效工资中扣掉200元。后勤主任到校长办公室为王老师求情,碰了一鼻子灰,200元照扣不误。
王老师想不通,扣钱事小,关键是丢不起这个人。三个多月后,王老师退休,李校长设家宴谢恩师。几杯酒下肚,王老师感慨:“看来,你还没有忘记我这个老朽,还是蛮有人情味嘛!
“道是无情胜有情”。校长要做到“人情”与“人情味”的统一,就要学会“铁腕”与“柔肠”齐飞,“刚性”共“温和”一色,既把自己纳入制度之中,又置于情感之上,铁石心肠、刚正不阿,“决”而不“绝”。



宽”而不“松”
学校管理不能没有制度,但时时、处处、事事都要对教职工施以约束,没有一点身心自由,这样也会带来压抑感,导致各种逆反心理。
我了解到,一些学校的出勤管理,建立了指纹识别、刷脸打卡、手机定位,甚至安装摄像头监控等严酷的制度,遭到教职员工的强烈反对。
管人重在管心,这种缺少人文和人性的制度,当然得不到大家支持,也难以推进。白岩松就说过,当一个单位得用指纹识别和刷脸打卡来管理时,离没落已经不远了。
人需要“冷热适度”,才会和谐相生,温润健康;管理需要“冷热适度”,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无论是制定制度,还是执行制度,都不能过紧过松,而是“宽”而不“松”,“紧”而不“懈”,“严”而不“苛”。


“细”而不“碎”
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的一些小问题,如果睁只眼闭只眼,小问题也可能发展为大问题,但如果一切照章而行,就会弄得零碎杂乱,校长费力不讨好,最终影响关系和谐,工作推动。
这就要求,制定制度不能鸡毛蒜皮,弄一大堆。
我知道的,有一所乡村中学,大小制度几百个,汇编成册厚厚一大摞,但是很多制度根本执行不下去。比如有一个制度规定,年轻老师不能在寝室谈恋爱。于是我想——年轻老师谈朋友、处对象,不在寝室里,非要跑到荒郊野外去?被狼吃了咋办?更何况,如果有年轻老师在寝室里处对象,校长难道还要把门撬开去监管不成?把门撬开看到了,非要按制度处理才罢?
要求太严了,就没有了伙伴。校长最好的策略是,嘉奖大德,赦免小过,而不是一天拿着制度的大棒肆意挥舞。如果教职员工没有了尊严,校长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变”而不“僵”
一套再完美的制度,在执行中都会出现漏洞。加之制度所约束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找疏漏,钻制度的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作为校长,就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打通反馈意见的渠道,对制度进行完善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厂家负责人说99.9%已是极限。后来军方据说是巴顿将军,要求每次交货前,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跳伞检测,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100%。



“怕”而不“违”
我们的制度,让大家有所畏惧,有敬畏心,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要假设每个人都是“无赖”,都是魔鬼。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当他违背制度的成本很低时,他就会无所忌惮。甚至我们的制度,不但不能给他带来惩罚,反而带来利益时,他就更不会遵守制度。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个渔夫发现一条蛇叼着青蛙,渔夫救出了青蛙。他又可怜这条蛇,拿出料酒往蛇口倒了一小杯。蛇快活地游走了,渔夫正感到欣慰时,没过两分钟,蛇又游了回来,叼着两只青蛙。


你看,这条蛇不但没有被惩罚,还获得奖赏,岂不就更放纵了吗?
同时,在执行制度时,校长要敢于在鸡面前杀猴子。一些校长经常拿保安、门卫、炊事员或者性格软弱的人开刀,而对那些有来路有资格的人躲避三舍。你说,制度还会具有震慑性吗?

正”而不“邪”
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关键不在教职工,而在校长能否带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校长作为教职员工心目中的“干部”,必须率先垂范。这样,教职员工才能心服口服,校长也才能底气十足。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

一位牧师目睹一艘轮船沉海,责怪上帝道:“你太不仁慈,只因为这艘船上有一个不孝之子,就要让这么多人受害。”刚好,一只蚂蚁爬到牧师身上叮了一下,原来,他站在蚁穴边。牧师很生气,一下把所有蚂蚁踩死了。上帝反问牧师:那你自己又如何?


“身正不怕影子斜”,“打铁需要自身硬”,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公”而不“偏”
公正是最大的动力。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指出:“遵循公正的基本原则,可以充分激发各个阶层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人和组织的能量。”
如果要问,决定校长有无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我认为,那便是公正。校长的公正,不仅是用人的公正、处事的公正,而是制度执行的公正。
作为一名教师,他可以接受学校条件差一点,待遇低一些,甚至可以接受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但是他们最不能容忍的是校长的不公正,特别是制度执行上的不公。
校长执行制度要公正,应该做到三点,一是坚持原则,二是一视同仁,三是公私分明。《韩非子》说:“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只有心底无私,胸怀坦荡,才能主持正义,体现公正。



“化”而不“强”
制度执行的最高境界,是不执行而执行,而不是强制执行。这就要全体教职员工把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做到这一点,校长第一个要善于为大家赋权,让教职员工学会自我管理,在信任和被信任的过程中更加自主、自律和自控。第二个,要增强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站在学校的中央,收获尊严感、成就感、价值感、使命感、幸福感,从而自发成为学校和校长坚定的支持者。
第三个,校长还要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是最有效的教化,是最好的管理,是“不需约束的自觉”,是“内心对规则与秩序的遵守”。有了浓厚的文化,教职员工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就有了改变,有了提升,就会把遵守和执行制度,作为一种生命的自觉,进而走向不管而管,不执行而执行,甚至不需要制度的境界。
当然,这对校长的自身素质与文化修养,还有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 | 汤勇,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来源 | 校长会(ID:xiaozhangclub)有删减责编 | 陶小玮排版 | 又又

2594889720@qq.com

• 教育是经验和历史的学问——聊一聊教育的那些“老理儿” 

• 8800元=校长+中层+教师的年度培训包

• 杨东平:应该坚决打击超级中学的现象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