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站一则关于“抑郁症患者”的短片火了,片名叫《灯火之下》, 借一个患抑郁症的高中女孩纯子之口,表达抑郁患者的心声,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短片由3个00后制作完成。为了搞清楚青少年患抑郁症的现状,他们仨不仅拍了短片,还做了一系列研究:走访抑郁症患者、咨询心理专家、发放问卷、分析数据......这份研究成果最终获得了China Thinks Big 2019-20全国站Top5%的好成绩。上周,我们对这个00后小组进行了采访。他们调查发现:抑郁症群体比想象中更庞大,其中青少年患者的数量更是惊人。而整个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忽视,加深了他们的绝望。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给予这个群体更多关注,少一点质疑,多一分陪伴。
《灯火之下》的主角纯子,是高三学生,也是一名资深抑郁症患者。对于自己究竟何时患病的,她也说不出个具体的节点来,“其实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就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后来时间长了,就会因为一件小时持续难受一两周。”而导致她心情不好的原因也很复杂,“家庭氛围不好, 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也有, 加之进入高中后学业压力陡然增加......”各种因素叠在一块儿,慢慢就崩溃了。她有时甚至会 因为丢了一支笔而大发脾气。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只是精神、身体都到达了无法承受的状态,“每晚都会失眠,到凌晨四五点才会迷迷糊糊地睡着。早上六点半就要起床去学校,到了学校就趴在桌子上半梦半醒地发呆。”更令人后怕的是,她那时候精神已经有些恍惚,上下学路上经常会 崴脚、 摔跤不说,过马路时甚至不知道 躲车,经常被车主骂, “那时候脑子里会有些奇怪的想法出来,后来会仔细地思考这些想法,比如死亡。”慢慢地,纯子的身体也出现了预警,比如会消化不良、头晕等,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向外界求助。纯子对老师倾诉:“老师,我真的很难受,我真的活不下去了。”老师的回复是: “小姑娘花样年华,有什么活不下去的,操场跑两圈就好了。”老师如此轻描淡写的安慰,进一步加深了纯子的绝望,“当时我就很无语,也很绝望,就是眼泪都流不出来的那种空洞洞的绝望。”也正是这一次失败的交流,让纯子决定自救。在某个冬天的早晨,她独自前往北京六院(北京最好的精神病医院)就诊。确诊之后,纯子的父母即使看到了明白无误的诊断证明,也迟迟不肯相信,“他们不太理解我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再之后,纯子虽然被允许大部分时间在家休息,但同学间的一些流言蜚语却还是传到了她耳朵里,“他们说我就是戏多、想偷懒。”尽管纯子知道周围人大多都不是出于恶意,但无处不在的误解还是让她窒息。短片最后,纯子说,“精神疾病更多的是一个无形的较量,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患者、医生、亲人、同事、朋友,都可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希望大家可以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同时少一点质疑,多一分陪伴。 ”而她的呼吁,也正好是制作这则短片,人大附中这3个00后想传达给大众的心声。
上周,我们采访了这个00后小队。采访过程中,感受到了00后的担当与思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以下是采访实录,分享给大家:小队队长:因为我周围确诊精神疾病的朋友还挺多的,加上我从小住在北大六院附近,那是全北京最好的精神病院,我就对这个话题就比较敏感。另外,我的两个队友舒鹏宇、李佳泰恰好也感兴趣,我们就一拍即合了。问:你周围确诊抑郁症的朋友多,是因为学业压力太大吗?小队:不是的。跟那些所谓的“高考工厂”(此处非贬义)比起来,我们压根算不上“鸡血”,但确诊的人数却这么多,只能说这些朋友的家长整体素质较高,对这类精神疾病的了解更多,孩子的就诊率也较高。而一线城市以外的很多家长,他们对“抑郁症”的了解可以说是很匮乏的,也由于他们的不理解,很多孩子都会延迟就诊,直到孩子出现自杀的念头了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小队:有的。我们在设计问卷设计时,有咨询过学校的心理老师张林若愚老师,我们共花了好几个傍晚的时间讨论。在此特别感谢他对我们小队的帮助。另外,我们还访谈了两位从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比如其中一个咨询师提到:“每一个精神病人身后,都有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从这点出发,我觉得家长可以多反思自己,继而从源头避免孩子患病。问:你们访谈了一些精神疾病患者,他们的遭遇有什么共性吗?小队:最让我们感慨的,是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有不被理解的时刻。比如其中一个朋友,当我问他有没有同学因为自己患病而瞧不起自己时,他的回答是:“没有,因为他们压根都不信,他们觉得我看起来很正常,一点也不像抑郁。老师倒是信的,但给我最大的宽限也无非是少做作业,仅此而已。”另外,这些患者都不是第一时间就诊,而是拖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产生自杀的念头后才不得不去医院。这太可怕了,所以普及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真正是迫在眉睫。小队:大众对精神病患者的了解,其实主要来自媒体,但媒介对这类人的报道又基本上是负面的,往往给他们贴上暴力和犯罪的标签,要么就是学生跳楼,要么就是精神患者拿刀砍人。导致大家一听到这人有精神疾病,唯恐避之不及。另外,一些艺术作品也把精神疾病患者的形象刻画得是十分刻板,甚至有些“妖魔化”的倾向,这些都是需要改变的。其实这两年,大家对抑郁症的关心已经越来越多了,但是其他的精神类疾病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这些,他们可能承受的误解更多。我们想呼吁媒体多宣传和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少一点营销。事实上,精神疾病就是一种普通的疾病,有科学的病理和诊断治疗疗程,这些患者,是非常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帮助的。小队:精神疾病这个问题,其实在青少年群体中已经非常普遍了。但社会目前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度还很低,这是最大的矛盾所在。所以,我们需要尽快普及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改变对精神疾病的歧视这件事,同时还需要建设支持帮助体系。包括缓解相关专业医院和医生的匮乏,加大扶持心理咨询行业的力度等,从多方面帮助精神疾病的患者回归社会。更多的时候,他们其实不需要解决方案,而是需要你静静地守着,告诉他们:我还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截至目前,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而这其中,根据2008年中国健康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有接近3千万儿童和青少年(小于17岁)有抑郁情况。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青少年(10-25岁)抑郁比例为20.3%。也就是说大约5个孩子中有1个有抑郁倾向。可以说,我国青少年抑郁问题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虽然孩子导致孩子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与孩子天生的性格气质有关、与一些创伤性事件有关、与学业压力有关等。但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里,发生抑郁的几率会大幅降低。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马喆超就曾提出,一般来说,功能健全的家庭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相互平等:父母和孩子对彼此的付出是平等的。在父母有困难时,给孩子参与帮助的机会;当孩子有需要时,父母也积极回应。
2、交流与连结:家里没有冷暴力,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安全地表达情绪,能自在地聊天。
3、和谐大于冲突:虽然有冲突,但家庭主旋律是和睦开心的。
4、好的情绪氛围: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温暖的,充满爱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发自内心想回家。
总结来说,这四个方面其实就在讲一个“爱”字,爱彼此并让彼此感觉到爱。当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一定要先从自己、从家庭功能上寻找原因,看看这个家还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吗?青少年抑郁,它可能随时或者已经发生在我们周围,甚至我们自己家里。它不是个案,而已经发展为一种社会问题。作为父母,关注青少年抑郁症已经成为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