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海林:人性向善也趋恶,这份不确定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头条

李海林 新校长传媒 2021-12-23

▲ 年会进行中,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报名线上直播



从人的思维方式和文明养成来看,学校几乎是最大的教育载体。


任何载体,都离不开存在的前提,学校也不例外。古今中外,无论私学还是官学,学校向学生所传授的一切内容,都离不开人性假设。


我国古代私塾有三种人性假设:孟子的“性善论”,提出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荀况主张人性有“恶”,指出“恶”的程度由后天环境和教育决定;第三种假设的代表人物鬼谷子,侧重道家的出世,认为善恶由入世的范围来决定。


那么,面向未来的教育,学校这个载体背后的人性假设,有哪些具体体现?心怀理想的教育人,又应当有哪些追求?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的李海林校长分享了他近40年的教育体会。




教育的背后,藏着人性假设


学校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与校长有关,与老师有关。


看似平常,其实我们做这些事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对人性的假设。我们认为人性是怎样的,就会做怎样的事,或者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事。这就是人性在教育里的含义,是教育的人性假设。


美国教师乐于表扬学生,理由很简单,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小孩子都是坏蛋,但这个孩子今天坏得还不那么厉害,可以表扬。所以美国教师坚信“皮格马利翁效应”,孩子表扬多了,就自然成为你所表扬的那样的人。


相对美国教师,中国教师更喜欢批评学生。因为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人应该是非常好的人,不过这个孩子今天好得还不那么厉害,应该批评。我们常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这个原因。


简单的表扬和批评背后,藏着深刻的人性假设。对人性的假设和理解,又暗暗决定着每位校长、老师每天做什么事,以及用怎样的方式做事。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在于人性假设


中国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称之为“行政班授课制”。它具备三个特征:统一排课;学生坐在教室里;学年制(一年一年往上读)。


为什么是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我们认定,人性的理想状态是完整,关键是无短板。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无短板是至高无上的。


再看西方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称之为“选课走班制”。它同样具备三个特征:学校不排课,而是选课;学生不是坐班,而是走班;学校使用学分制。


为什么?因为在西方国家,好的人性不是所谓完美发展,而是强调优势。短板不重要,长板才重要。西方关于人性的理想状态和我们不一样,教学组织形式也不一样




40年,我的四个教育准则


迄今为止,关于人性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是“人性有善也有恶,人性中善恶并存”。这里所说的“人性的善”是指人的社会性,“人性的恶”指向人生物性的本源。


人本质上是生物。那么,教育的功能、目的、使命毫无疑问是抑恶扬善。教育并不否认人的生物性,否则,很容易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假人。


  • 教育要抑恶


上世纪90年代,我曾到国内一所以升学率高著称的名校参观。刚走进教室,我看到教室里赫然挂着两双鞋,一双皮鞋,一双草鞋。意思是,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可能成为穿草鞋的人,好好学习就能成为穿皮鞋的人。难道人的价值仅在于脚上的一双鞋吗?


20多年过去,原以为已经不存在这样的现象,没想到前两天看到这样一则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个初中班级发生的老师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的片段。


老师问同学:“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怎么样?”

孩子们回答:“收头发、回收旧手机,旧手机换菜刀、换剪子……”


这是什么样的人性假设?难道做这些工作的就低人一等吗?这样的教育会坏掉人心,也许有一定效果,但不能这样做。


  • 教育要扬善


有一天,我们学校寝室里发生了一件小事,一个孩子走到其他寝室,发现桌上有包打开的薯片。他拿起来就吃,一片接一片,最后全部吃光了。宿管阿姨批评这个同学,说这叫做“偷”。事实好像没有什么错误,但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们的善意。看见同学桌子上有一包薯片想吃,吃一片不够吃两片,这是人的天性。这叫做“不问自取”,不合适但不是“偷”,不能贴标签。


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果不从人性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思考,不会发现什么问题。但拿着哲学的放大镜一看,就会知道不合适。我们要最大限度保护孩子们心中的那一点善意,不去破坏它。


  • 教育不要试图把人培养成神


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张照片——一个戴“5道杠”的学生。通常是3道杠,这个学生戴5道杠是因为他任学校某项大事的总大队长。“5道杠”本身没什么问题,孩子愿意进步很好。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这个孩子,他的家长还是学校老师、校长都大力宣传这个孩子的“特别之处”——所有小孩子喜欢玩的他都不玩,他喜欢的都是大人的事情。


这是想把孩子培养成神,这种教育不合适,不可取。


  • 教育不要违背孩子天性


孩子最宝贵的是他的童真,教育不应该违背孩子的天性。


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通常寄宿制学校会面临一个问题,星期天返校孩子们不想回来。但我们学校不存在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学校每周星期天晚餐是“周末大餐”。“周末大餐”只有100份牛排,因此很多孩子星期天一起床,就催着爸爸妈妈送自己回学校。有的孩子上午就来学校了,一到下午4:30就去排队吃大餐。


想吃好吃的自然就来了,这是孩子的天性,教育不要违背孩子的天性。


爸爸妈妈最喜欢孩子的时候,是怎么表达的?发奖状吗?奖励钱吗?都不是,而是带孩子出去吃一顿。


在我们学校每个月都会评选出6个阅读量最大的孩子。有什么奖励?校长陪他们吃饭,吃澳洲龙虾,每一次必有澳龙。一开始,有孩子真的会为了吃澳龙去读那么多书,可读着读着就会发现书里的美味佳肴比澳龙好吃多了。这就是教育,不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



一个学校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学生早恋


教育要扬善、教育要抑恶、教育不要试图把人培养成‘完人’、教育不要违背孩子天性,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这就是我的教育宣言,或者教育准则。



教育要扬善:教育要有自己的人性理想,教育的使命是给孩子一种人性的底色。

教育要抑恶:教育要有底线,教育不要坏人心,哪怕这样做可能带来实际好处,也不能这样做。

教育不要试图把人培养成神:教育是有界限的,教育的界限是人不是神。超越了人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也不会成功。

教育不要违背孩子天性:孩子的天性是教育的资源,不是要改造的对象。在教育领域里,无害即是善。


我想用这4个所谓的教育准则,分析一个学校实际问题:学生早恋怎么办?


许多校长被孩子们的早恋逼疯了。孩子早恋,不能不管,但管得不好也会后患无穷。好多校长束手无策,但在我看来一点也不复杂。


第一,什么叫早恋?孩子们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会对异性有感觉,这是人的天性。 


第二,不要逼孩子成为神,神才对别人没感觉。试图扼杀青春期孩子对异性的那一点点感觉,不是教育的使命。 


第三,教育要扬善。孩子们对异性的那点感觉中的“善”是指什么?健康、安全、负责任。孩子们有感觉,想去发展、拥抱这种感觉是可以的,学校只需要提醒他们好好地拥抱(健康、安全、负责任是宗旨),陪伴他们走过这个特殊的季节就行了。


第四,教育要抑恶。要告诉孩子,在处理与异性关系的时候,不要那么丑、那么恶、那么假。培养孩子正确的爱情观: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善意,它的核心是相互欣赏和关怀。


最后,我想送给各位同仁三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教育人都是哲学家。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面对诸多教育理论和信念,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靠谱的还是内心的本性。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教育人的命都是注定的:吃粉笔灰的命,操全人类的心。


李海林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来源 | 内容据作者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演讲整理责编 | 三石

2594889720@qq.com

• 李斌: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回到生命与文明的“锚点”

• 詹大年:从教40年更加洞悉,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其实正是我们的“问题”

• 教育如何从当前困境中直抵未来?我们为您跨界众筹了行动方案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线上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