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观察:拓展认知边界,发现教育之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教师 Author 田佩



卷首语

沃尔特·艾萨克森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传记作者,他不仅写了我们熟知的《乔布斯传》,也曾出版达·芬奇的传记。在他看来,天才达·芬奇的创造力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细致入微地观察“,比如,看到蜻蜓盘旋在水面,他就仔细观察翅膀如何交替运动,看到水流入碗里,他就研究漩涡如何形成。这些观察都被记录在笔记本里,并至今成为我们的灵感来源。


其实富有创造力的高手,洞察力都特别强,教育亦然。


进教室观察课堂,是多数教师从迈入职场就开始的专业训练之一,然而事实上,在跟课堂打交道的每一天,我们都深知它的错综复杂与变化多端。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只是关注和记录某一个研究点,或集中精力于分配的观察任务,又让我们难以从中找到思考和发现的乐趣。


所以课堂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看见、呈现、剖析这两个问题就是本期杂志的全部意义所在。


课堂观察观什么?厉害的教师是可以把非常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到非常具象,但观察高手会马上知道它的分量不同在哪里,冲破这些技术、风格和套路,看到真正的教育如何在发生,才是观察的真正对象。


就如著名音乐制作人张亚东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从小到现在的音乐制作中,都在找寻 “那个美的东西”,各种技术,各种风格、各种套路都可以是“工具”,但所有的这些最终都是为了抵达内心的美——“穿过雾霭森林去寻找美,哦,那多神秘……”歌曲《风景》中的这句歌词最好诠释了找寻真谛的意境。


课堂观察怎么观察?第一,对不寻常的事情非常敏感,抓住问题,第二,有一个思维模型,也就是理解课堂的门道,这两项教育前辈和同仁已做出大量的研究:


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斯,将团队人际交往12种行为表现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引入课堂之始,课堂量化研究拉开序幕。之后,弗兰德斯运用一套编码系统研究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人种志研究用文字完整呈现课堂全貌。


到如今,日本佐藤学教授一手拿着照相机、一手拿着小型摄像机,轻声站在教室侧前方或后面静静观察、细细聆听拍照;中国崔允漷教授团队将课堂解构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建构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五个视角,从这一逻辑上给予大量的工具;陈大伟老师将课堂观察不断细分梳理,直至运用。

……


定量化、系统化、结构化的观察方法和新的媒介工具不断出现,系统性的观察记录体系,正在不断在运用到课堂研究中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观察拓展了我们的课堂认知边界。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观察,穿越雾霭森林,发现教育之美。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