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提升学校组织能力,是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工程 | 牛年说教育

赵桂霞 新校长传媒 2022-03-28



过去二十年,我们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创新的路上。从2001年启动课程改革到2014年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校都在通过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探索新的教育样态。其中,也有个别教师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但整体上并没有改变“以讲为教,以听为学”的传统教育现状。

究其原因,除了围绕课程改革的配套政策没有跟进之外,学校层面就课程论课程、就教学论教学,没能从更上位、在整体上理解并系统推进教育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变革,究竟要变什么?如何实现个别突破、整体推进?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有两种力量在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一种是有形的力量,一种是无形的力量。课堂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这些都可以归属为有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容易“看见”,容易评估,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呈现;而学校的价值观、集体意识、思维惯性、组织能力等,却难以“看见”,这些无形的力量无所不在,影响着学校中的每一位老师,彰显着学校的整体变革能力。



过去,中小学校大都只是从有形处入手,却很少在无形处发力。方法和技巧上的变化固然可以产生效果,却难以产生变革性的整体效果,教育改革的目的也就难以达成。当下,国家已经启动迈向2035年的整体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各方面改革的路径和措施也已出台,从教师队伍建设到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德育智育体育到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进行了深化版或加强版的改革设计。


这些设计,紧紧围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使命,描绘了面向未来教育的蓝图,令人振奋。一切变革只有发生在学校里,才能彰显意义。无形力量决定着有形力量,在新一轮变革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关注这些无形的力量,而其中,学校组织能力建设是承载有形、蕴含无形的“牛鼻子”工程。

何为学校组织能力?简言之,学校组织能力指的是学校整体所发挥出来的战斗力,它不是个人能力的叠加,而是深植于组织内部的团队整体能力。组织能力既与组织架构有关,更与组织文化、顶层设计、总体氛围等看不见的力量有关。

我们经常发现,两所师资状况没有显性差异的学校,几年时间却成为办学效益差异巨大的学校,背后就是组织能力的不同。在办学条件逐渐消灭差异、师资状况越来越走向均衡的当下,组织能力建设正成为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

影响学校组织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师思维,教师愿不愿意投身于教育改革中;二是教师能力,教师会不会进行教育变革;三是教师治理,学校容许不容许教师改革创新。愿意改革,是前提;会变革,是根本;容许创新,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最核心的文化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

何为使命?就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理由。

百事可乐定位于“新一代的选择”,所以不断地倾听新生代的声音,始终保持着年轻、潮流的姿态;七喜汽水定位于“非可乐”,所以不断地研究不喜欢喝可乐的人的需求,最终成为美国第三大饮料公司;王老吉的定位是“预防上火”,于是不断地研究自身,引领了客户的消费习惯,成了全国知名饮料品牌。

同为饮料,却因为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共同成就。

使命,决定了一个组织做什么,不做什么。

在当下,国家已经规划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蓝图,做什么、不做什么已经清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国家的要求变成学校的使命,成为每个教师的内心追求。

如何做呢?蹲下身来,教师全员参与,倾听各方声音: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声音,学生、家长、教师关于孩子成长的声音,教师关于学校管理的声音,社区民众关于学校发展的声音,未来关于人才需求的声音,等等。然后,整合分析这些需求,就能发现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明晰了使命,就可以描绘学校的愿景了。

使命回答了“我是谁”,愿景则要回答“我要走向哪里”。它是学校未来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需要花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实现的“宏伟、惊险而大胆”的目标。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会变成什么,我们要变成什么,从而明确奋斗的方向,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履行使命、通往愿景的路上,我们需要价值观的引领。价值观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处事原则,决定了我们对于好与坏、对与错、赞赏或者不屑等问题的判断。例如,“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我们就不能占用本该用于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同为中毒的危机事件,三鹿奶粉因为自己逃避问题、回避责任的价值选择轰然倒下,而强生公司却因为主动承担责任、面对问题,化危为机,成了展示其立场和社会责任的关键事件。

教师明晰了自己的使命,看到了学校未来的样子,又有明确的价值观引领,改革的愿望便会由内而外生发。





新一轮教育变革,需要教育人成为π型人才。

所谓π型人才,是指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并且提出了教师队伍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π型的一横,是指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写好这一横,全面提高育人能力,才能称之为人才。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下,特别需要回归教育初心,了解未来所需要的人才特点,吃透学生成长的规律,学习正面管教的策略方法,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统一、言传与身教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统一,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π型的左竖杠,是指学科专业化水平。面向未来的教育,对学科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改革,如何更加全面深入地实施;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也还是一个新事物。学科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任重道远。

最具挑战的,是π型的右竖杠,即教师的创新能力、跨学科能力、使用新技术的能力等。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总体上看,因为教师承担着塑造生命的重任,不敢轻易冒险,主动创新的意识偏弱。而未来人才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都需要教师在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



基于此,学校要构建教师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治理体系,调动全员行动、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例如,引入项目管理,高度授权,通过小团队破解未来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建立大循环评价机制,放下当下的功利追求,鼓励教师改革创新;建立教师π型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教师新评价体系,把新增能力作为考核的内容,用指挥棒牵引教师成为π型人才。

当然,也需要创新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师自觉成长。例如,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遵照教师成长规律,对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对职初教师,通过文化染色、导师带徒、岗位实践的方式,实现专业能力提升;对骨干教师,则采用技能大赛、项目历练、跟岗赋能的方式,专业水平再上新台阶;而对名师,则通过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室、国内外进修的方式,使之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再比如,在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建立教师发展学分评价体系,引导教师终身学习;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则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操练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新型能力。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组织结构,科层制的、扁平化的、分布式的,不同的组织架构会产生不同的治理体系,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氛围。

例如,2006年我担任广文中学校长后,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把原来对学部有管理权的11个中层部门整合为3个,明确其为职能部门,强化其为学部服务的职能;同时提升三个学部为一级中层部门,下放教育教学、教师学生等管理权限。学部有了发展空间,教师激发了创新活力,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那么,该如何设计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呢?

我们常说,结构决定功能。好的结构设计,必须从弄清我们要达成的目标开始。

愿景,只是描绘了一个发展方向,抵达愿景的路上,我们需要一步步行走,这一步步,便是目标。

广文成立以后,我们曾设计了一个五年发展图谱:教师发展年,高效课堂年,精品课程年,学生成长年,文化管理年。五年,五个目标。目标的达成,需要组织的支撑,于是第一年新设“教师发展部”,第三年,我们又增设“课程管理处”。

当然,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变化,组织就可以相应调整。2012年广文中学课程体系已经建成并完成一个轮回的运行,课程管理处变身为“课程管理委员会”这一虚拟组织,因为从长期看,学术的问题是不能用行政管理的手段解决的。

新一轮教育改革,担负着为民族伟大复兴而育的使命,立足于完整的人的成长,使命清晰,愿景明确,每所学校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那一步步目标,然后匹配相应的组织。这就需要进行SWOT分析,即对内部的优势、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分析,通过调查一一列举表达,把各种因素匹配起来加以研究,从中确立每个阶段的行动。

比如,如果学校有评价的基础,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又提供了机会,就可以在评价上发力,使之成为近阶段突破的目标。这就需要有组织部门承接这一创新任务,并建构系列新的运行机制。如果学校评价基础薄弱,也可以确定为目标,利用外部机遇,借助专家的力量,实现学校创新式发展。

教师愿意改革、会改革,学校又有容许改革的组织氛围,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略便能在学校逐步落地,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才能逐步达成。

 


作者 | 赵桂霞,山东歌尔教育集团
责编 | 三石
排版 | Maggie


2594889720@qq.com


 教育人要有点“牛劲” | 牛年说教育

• 未来教育,谁执“牛耳”?| 牛年说教育

 年级管理问题是许多学校的最大黑洞,北京十一学校用5个支点改变年级生态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