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校首重文化,那好的学校文化系统究竟长什么样?
学校首重文化,如同国家首重宪法,关乎整体精神与方向,提领全部行为与尺度。
所以无论新学校初建,还是老学校升级,校长都要首先自问同一个问题——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群孩子,究竟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
价值观基础是什么?办学愿景是什么?育人目标是什么?课程怎么规划?教师如何成长?环境该怎样赋能于学习?……如果有一天,你将这些问题智慧地拧成了一个“系统”,学校的文化就成型了。
文化,是组织变革的首要资源
这些年从事学校文化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假如学校是一个自然生长的组织,文化就是校内全部生命要去向哪里,怎么去的方式;是一所学校起始和升级的第一步。
正如美国文化学者艾德佳·沙因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将文化作为应对变革的首要资源,所谓的组织学习、发展、变革都无从谈起。”
比如我所在的团队,曾经为一所学校设计了这样的入学活动:第一天入学的孩子,人人都将获得一份“校园五感地图”,成为新生要完成的第一个入校任务。孩子们循着形、声、闻、味、触的五种感官,去看看学校的空间里都有什么,听听学校会发出什么声响,闻一闻花草与书本的异同,尝一尝食堂饭菜的味道,再点击一下电子班牌看看自己的班级,和老师同学击掌拥抱……孩子们通过一张立体地图去认识自己的学校,而学校也通过这样一张“自我介绍”,通过多个微小的触点,让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变得清晰可感。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就是学校文化。它是师生们喜欢这里的第一原因,也是人们对学校拥有感知和思考,并在行动上展开调适与呼应的首要资源。
那么面向未来的校园,学习方式不断升级,带来更多师生与同伴的互动,孩子们也会直面更广阔的世界,亲临更多的情境……当教育边界全方位打破重构的时候,文化还是应对变革的首要资源吗?
答案是肯定的。未来的学校,知识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因为工具和技术的升级、学习方式的优化极大促进了知识的学习;但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在一个组织体系里,变得越来越难。
我们认为,这样的学校生态,必须以全系统、高赋能的文化力量为根基。
全系统、高赋能学校文化的
四个关键特征
观察国内外不同体制下的学校乃至企业组织,我们发现,“全系统、高赋能的组织文化”,正在所有蓬勃发展的组织燎原,并呈现出四个关键特征:
第一、文化因价值认同而各自肩负责任。理想、信念、责任、使命,是人之为人的内在需求,是相对稳定的高阶需求。当学校在这一维度上公约数大,表达清晰且“能量充沛”,人与人的协作就会变得自愿、积极。这样的组织目标一致,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业追求,每个人在自己的责任区都动力十足。
第三、文化以无形力量给人安全感。比如在学校,一个老师要领衔一门特色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一方面会困惑这样做“方向对不对”,另一方面又会有单打独斗的孤独。但学校文化系统可以给出清晰的标准,同时推动合作,链接资源,这个事情因此变得容易起来。这就是文化引领、组织跟进的力量,它让人相信挑战变化的风险并不那么大,我们可以相对可控地抵达共同愿景。
第四、文化因尊重个体,而推动社群接纳和包容。学校服务于个性化学习,办适合更多人的教育,其实就是为了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赋能于每个人的组织,首先要有基于尊重的对话和行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去发现自己原本是什么样,怎么才能成为更好。
文化建设
搭建顶层到底层的系统思维模型
要构建这样的学校文化,需要具备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两种思维,搭建相互交融的两套体系。
在建筑学中,最高一层的设计决定整栋楼的基脚、材料、结构,是一种高端决定低端,自上而下的设计思维。文化所包含的发展目标、价值愿景、核心理念,实际就是学校的顶层,由此统领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
第二种是底层设计,是顶层设计的多个分支,体现在由细节组成的多个“终端”,简单来说就是能被人感知的一切。底层设计为文化提供支柱与落脚,比如课程、空间、制度等等。没有底层设计,顶层文化就是无根的浮萍,流于形式。
说了这么多
好的学校文化体系究竟长什么样?
当一所学校的文化搭建成形,环环推进,“奇妙的化学反应”就会在各个领域缓慢而深刻地发生。十年来,蒲公英教育智库协助全国数百所学校,完成了文化与品牌体系的设计。它们中的大部分学校都因此获得了自己“精神的长相”,孵化出“可传承的基因”,建立了可持续的行动。
我们试举几例,看看从不同维度,文化能给学校带来什么。
文化,彰显价值主张
深圳第七高中,深圳市直属高中。在日新月异的深圳速度下,学校一直在反思,在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背景下,高中教育似乎很难看到生命的活力、个体的创造力。怎么办?
2017年,学校决定按下一个“暂缓键”,重新反思教育的目的,寻找办学的初心。此后,学校提出“教育,让生命在场”的核心价值表达。一个“场”字内涵丰富,场是物理场,是关系场,也是心理场。物理场即时空与环境,关系场是人与人、人与事的相处,心理场则是如何认识悦纳自己。提出让生命在场,就是要让环境、关系,乃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生命的隐现、出现、显现、凸现。
从这个顶层价值,学校开启了底层的改革,建构“生命-身体”课程体系,改革高中课堂模式,增加沟通、对话、参与、互动,把生命的存在感充分融入到日常学习之中,让整个学校都蔓延着生命活力的气息。
文化,成为关系表达
发现环节——当孩子走入校门的时候,地面的“梅花引“快速激发好奇心,通过追寻跟踪去发现学校的历史与特质。体验环节——走进校园,传统工坊和未来空间带着孩子体验文化的魅力、科技的力量,在广博的天地学习无边的知识,输入、交互、体验。成为环节——走进楼宇,深入核心学习区,每层楼都留足空间以提供无限的展示机会,处处都是学生的舞台,让儿童被看见,能互动,常合作,真正体现“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文化,约定行为标准
学校各类章程制度,如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管理制度等,都基于“每朵浪花都一样澎湃”的理念进行设计,分析描述了每一个关键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行为、关系,以尊重的教育关系为根本,在行为的约定中欣赏、成就每一朵浪花。
启诚巴蜀小学:文化,打开学习方式
学校的周边是湿地公园、国际博览中心、威漫公园、以及自己规划的研学基地,几乎满足了各类孩子探索世界的需求。研究性学习和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启”课程的主要元素。在无边界的学习探究中,学校教育、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充分衔接,一种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未来素养,在启程巴蜀被作为学校文化的重心和常态。
文化,明确育人途径
学校以“阅经典、溯源脉、博知行众长”为课程理念,遵循以人为本,以学为主、以践为法,以律为辅的课程建设途径,将传统经典学习内容与当下现实中的学习环境结合起来。从办学理念-课程理念-育人理念层层落地,走出了一条清泉开源,万物为学的育人路径。
文化,推动全面升级
2011年受学校委托,蒲公英教育智库参与起草了《学校发展纲要》。这份《纲要》是学校办学的统领性文件,从学校的一个核心定位开始——我们要发展成为一所怎样的学校?首先设立目标和愿景。继而从学校的五个方面;学校战略、文化价值观,关键群体,课程发展,组织保障;以及二十一个领域:学校定位、发展愿景、学校精神、战略目标、学生气质、教师风范、课程理念、课堂教和学……进行了系统设计。
《纲要》涵盖了学校所有重要领域,解决了一所学校的观念与行为的不确定性。这份2012年开始试行的中关村第三小学学校发展纲要,站在今天来看,正是一种对未来学校文化系统的、积极的、成功的探索。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面讲到,精神文化是人们虚构的故事,目的为了团结人类,以协同的力量战胜困难。但今天我们看到,无数教育人正在用 “虚构的文化”启动真实的力量,讲述着一个个生动、有人、未来的学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