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学科阅读很重要,为什么学校里的海量阅读极少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 100 个建议》中,这样说到阅读的意义:“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各学科医治学困之疾共同的灵丹妙药”。
如今,中国教育正让人惊喜地走向“素养时代”,而高品质阅读则是素养生长的关键维度,最有效手段。所以我始终认为,阅读,尤其是围绕学科认知规律展开的阅读,是所有学校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特色更不是一场运动。
这样的阅读,是以世界的丰富植入学校,代入学科,衔接课堂,启动心智。只有丰富的学科阅读,才能让师生站在有效的着力点上,获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能力。
然而吊诡的是,一边是人人都明白“要重视阅读”,“再不重视学科阅读就晚了,高考连题目都读不懂”;一边是家长们莫名恐慌,看到书单就下单,一个劲地买买买;另一边,绝大多数学校却非常安静,师生之间基于课堂延展的高品质海量阅读很难发生,无数的学校图书馆门可罗雀。
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学校开展学科阅读的困境在哪里?是时间不够,还是经费欠缺?是师之惰还是书太拙?
图书馆藏成摆设,学科阅读遭冷遇,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阅读工作止步于传统馆配习惯,不注重阅读品质,更缺乏系统设计,也缺失动力机制。
多数学校购买一批书籍丢给师生,大家各取所需看看就好,没有拎清学科与阅读间的内在逻辑,也没有为师生提供深度阅读的工具和方案,没有系统规划,少了活动引领。
于是,面对铺天盖地一涌而来的课外读物,一脸懵懂的学科教师必然产生诸如“我为什么这样上”“为什么上成这样”“该怎么指导大家”的疑问。这些问题没解决,事务繁忙的老师们不敢轻举妄动。
老师一懵懂,学生更朦胧。
以数学科目的阅读为例,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通过问卷调查就发现,一到六年级的学生整体缺乏数学课外阅读的活动实践,很大原因在于老师在指导上的缺失(当然,老师也没有好的系统可依赖)。
没了老师的专业指导,学生面对一批莫名其妙的书籍,总会产生“why-我为什么阅读,How-怎么阅读,What读了又怎样”等问题。
前端设计模糊不清,后续推动疲软发力。
事实上,数学学科的阅读意义重大,涉及的内容远不止传统意义上的读课本、读解题过程、读数学家的故事,而应当包括一切蕴含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文字、符号、图画、表格等。
可以说,数学阅读是数学、科学、人文艺术等的整合阅读。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阅读,更应该关注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学校的数学阅读策划好了,能够起到汲取智慧、启迪思考、陶冶情操、培塑人格的作用。问题是,这些进阶内容需要有人提供系统指引。
同样,理化生的学科阅读也需要进阶指导。
比如生物,我们除了带领学生阅读光芒四射的大部头《物种起源》,还可以拓展更多书目,比如遗传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基因论》,这本书包括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的机制、突变的起源、染色体畸变、基因和染色体等等,对学生理解生物学科的作用巨大。
还可以拓展到克里克的《疯狂的追逐》,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帕迪利亚的《科学探索者》,亨利·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生命科学的万花筒就此打开。
又如化学。化学老师李维认为,在考试中,对于一些应用型的化学知识,像“工业生产实际分析题、实验分析题”等试题,部分学生失分较多甚至难以解答,因此化学的学科阅读,应该突出读懂题和读懂流程图,正确提取与题目相关的信息,用化学语言正确描述思维过程这些功能。
思路打开了,我们就可以阅读Evans的《哈佛讲义》, 西奥多·格雷的《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还可以拓展到《环境化学》和《化学哲学新体系》等等。
比如物理。物理学科难度最大也比较枯燥,它的性质决定了学科的阅读必须越生动活泼越引人入胜越好。河北省的物理教师贾书堂就认为,物理学科阅读,除了立足于大纲要求,还要联系社会热点,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利用宇宙的神秘性和年轻人的好奇心来缜密筛选。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从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到雷托·施奈德《疯狂实验史》,从R.P. 费曼《物理定律的本性》到格林《宇宙的琴弦》;
我们可以带着学生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物理学家并肩作战;
我们也可以从《时间简史》出发,去了解宇宙的命运和起源,宇宙的最新状况,黑洞和大爆炸,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让学生百转千回,冒险归来爱上物理。
政治学科呢?政治老师中也有明白人。比如老师于翱森认为,政治学科的阅读,应该以提高时政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直接把由视觉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丰富政治学科信息量,并实现时政材料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等的飞跃。
另一位政治老师认为,政治学科阅读物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全面内容,且需选择具有时效性的阅读物,了解现实、理解社会发展、更新观念。
沿着这条思路,师生可以从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到叔本华的《哲学》,从迈克尔·曼的《民主的阴暗面》到梁小明的《寓言中的经济学》,从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观览人类文明的行进轨迹。
那么地理学科呢?同样可以借鉴政治阅读的思路,除了中国传统经典《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方舆胜览》《大唐西域记》,还可以纵览保罗·克瓦尔 的《地理学思想史》,阿瑟·格蒂斯的《地理学与生活》,约翰斯顿的《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哈尔福克·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以及《中国国家地理》,让地理学科与摄影、文案,传统文化,神话传说,异域风情,政治、经济、哲学甚至人类社会的浩瀚变迁结合。
我们研究阅读的不是地理,而是我们人类自己,以及整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历史阅读的内容就更广泛了。我们可以读张荫麟《中国史纲》,读伊迪丝·汉密尔顿的《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读德尼兹·加亚尔的《欧洲史》,读陈衡哲的《西洋史》,读夏中义的《人与世界》,读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通过学科阅读,了解原始社会、接触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和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和衰落等等。
历史学科阅读让我们视野开阔,心境明朗,遥望星光璀璨的夜空,与历史建立纽带,在内心构成一幅鸟瞰人类历史的全息图景。
可以说,全学科的教科书为我们搭起对世界认知的理性框架,而学科阅读则在这个认知框架上织入感性的血脉、灵肉和心跳,让学科知识以更丰满滋润的形式,渗透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成为其知识体系中最具张力的构成。
但问题是,专家、校长、老师包括家长,大家都知道好,但苦于没有一个系统指引,大家又没时间在汗牛充栋的图书著述中大海捞针,遍尝百草。
学校唯一的选择,就是瞄准第一梯队的大路货,亦步亦趋,四平八稳,心想“总不会太差吧”,但是这种缺乏特色全面铺开的大路阅读,恰恰可能会消灭学生们残存的兴趣。
书山有路勤为径,十里桃花待君来。要让学科阅读在学校蔚然成风,没有经年累月的研究,没有海纳百川的肚量,没有洞察人性的深刻,没有迭代更新的勇气,没有价值判断的锋锐,没有一以贯之的系统,基本很难。
如何有效推进“学科阅读”?老师是关键。
学校必须消除老师的疑虑和恐惧,站在他们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
学科阅读必须建立在学科知识点和核心素养基础之上,梳理两者的内在逻辑,兼顾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老师的认知发展规律,还要给老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指导方案。
当然,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不过还是有学校教研团队在尝试,在啃学科阅读的骨头。笔者所接触过的北京和深圳的一些名校,都在用心推动学科阅读,各自有一些思路和成果,比如清华附小和百仕达小学,但要向全国推广,就存在“南橘北枳 ”的水土不服。反而是一些专业研究机构,超越于单个学校层面,做出了普适性的样本。
比如笔者参与其中的“蒲公英书房”,近两年开始思考“重新定义学校阅读”。团队五六人,每年会推一些比较超脱的书单,因其视野的开阔和独特,不断提升着教育人对阅读的认知高度。
2018年起,团队开始深度研究学科阅读,将其分成三个部分:前置阅读、过程阅读、迁移阅读,试图以此解决学科阅读 “读什么”、“怎么读”以及“如何与教学融合”的问题。
当然,再好的结构没有源源不断的图书充实,也是花架子。
何为优质学科图书?我想,它既要补充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又要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上阅读;既要与学科教学契合,又得兼顾跨学科的理解与迁移;既要实现学科知识的整体建构,又得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学科素养的进阶;既要提供全学科全过程的阅读读物,还得提供“学生怎么读”、“教师如何教”的阅读实施指导,将阅读落实到实处。
是的,在体育老师饱读四库全书,数学老师畅谈量子力学的今天,书目推荐既不能厚此薄彼,又不能大而求全,在筛选过程中,只有遵循学科性、趣味性、适切性的原则,才不会被各学科的先生挑刺打脸。
· 学科性,就是注重与学科的关联,囊括各学科的核心内容,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及蕴涵的学科思维与文化背景;
· 趣味性,就是在关注图书思想性的同时,选取大量趣味文本,使学生体会学习的奥妙与乐趣;
· 适切性,就是要符合学生各年段语言能力与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好的学科书目,是开展学科阅读的基础。
对教师而言,实施教学需要大量的教辅材料去充实课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大量学科读物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
好的学科阅读,还必须呼应中国学生培养目标的各个维度,书单上呈现的每一本书,都应该是打开学科的一扇窗、走进一个学科的入场券。
这样的阅读,才能打通学科知识、概念理解、视野拓展、精微发现、跨学科整合等的彼此界限,帮助学习者高效更新知识地图,深度拓展认知边界,推动学生学科素养升级。
当然,如果能配合深度研究的学科书单,辅助一套阅读指导手册或者师训体系,互为犄角,解决学科老师的更多痛点,那就更好了。
今天,随着学校阅读氛围深化,未来教育人对“阅读书目”上的研究应该更细化,领域更宽广,维度更丰厚。
学科阅读也给各种阅读服务机构带来机遇,大环境要求他们必须为读者解决更多问题——从选书推荐到图书馆配送、从阅读活动策划到图书馆课程指导,从图书馆研学到阅读空间设计等,成为一个既具独立价值判断,又能满足未来教育需求的图书服务商。
书籍是成本最低、资源最丰富的教育载体,通过书籍可以构建无处不在的阅读状态。回到文章主题,人人都说学科阅读重要,为什么学校的海量阅读却极少发生?
答案是,只要有一套好的“方法论”,能够切实解决老师的忧虑,学科阅读完全可以在各中小学快速启动,生根发芽。
学科阅读书架咨询电话:
吕老师18580141525;王老师1592356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