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行动学习”,解锁真实有效的教师成长

琬琰 新校长传媒 2024-03-19


中小学校长职业生涯最大的“心病”,这么多年来几乎从未“治愈”——各种培训用尽了力气,教师群体总像“缺水的稻田,长势急人”。

这或许和时代有关,但其根本原因却多半是“教师观”背后的方法论。

传统的“师培体系”供需脱节甚至供过于求,教师在职学习资源良莠不齐,轰炸式、运动式、低质量的培训此起彼伏,老师疲于奔命,真正有效的帮助依然太少。

更严重的是,由于很多培训单纯追求功用性,忽略了教师成长同步需要厚积专业素养和文化功底,导致教师成长的“贫血症”和“厌食症”……

病因何在?《新校长》的研究表明,在于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没有目标感,不对结果负责,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复杂性与真实需求常常一知半解。

任何要对结果负责的行动,都需要逆向设计,以终为始。

好的教师培训,一定是“学以致用”,甚至“用以致学”,具备几个典型特征:聚焦需求、参与性、连续性和情境性。

尤其是参与性——教师成长不仅仅是去知晓和理解新理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转化,通过反思内化,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


现在,教师培训的全球趋势也已转向,越来越多的教师自主意识更强,自我需求更多,对培训的个性化程度要求更高,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外延性要求更迫切……

在双重压力下,过去被严重低估或落地走样的“行动学习法”,又重新进入全球教育人的视野。

“行动学习”的概念,由英国管理学家瑞文斯提出,指学习者通过对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等进行“学习型处理”,达到提升个人与团队专业素养和发展组织能力的目的,其经典的形式有:群策群力、欣赏式探询、世界咖啡、未来探索、开放空间、工作坊等。

它有一个逻辑清晰的公式:行动学习=结构化知识+质疑+反思+执行。

从公式可见,“行动学习”的原理与中国哲学也一脉相通——

《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语》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动学习”尤其强调个人与团队的相互促进,正如佐藤学的描述:“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见天地,见众人,见自己),通过“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实践”实现的。

所以“行动学习法”逐渐形成这样一条“学习曲线”——

学习→个人行为改变→个人行为持续改变→团队行为改变→团队行为持续改变→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组织能力提升→组织绩效提升→组织变革→组织发展……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管理思想,灵活运用这套越来越被广泛赞誉的“学习法”,学校育人生态必将更快实现“风调雨顺”。

如何落地这套学习法?《新校长》杂志也期待用“行动”来回答——通过半年的采访组稿,愿本期案例所描绘的行动学习地图,能帮助到那些有困惑的学校管理者,去成功搭建学校教师真实有效的专业成长之梯。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