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校|一所“完美微型小学”的培养逻辑(上)

叶凌宇 新校长传媒 2018-12-06

每周一校:

寻找和展示中国最具变革力学校

在这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教育该如何面向未来?

为此,蒲公英教育智库、新校长传媒特别推出【每周一校】专栏,为您报道在中国教育转型期最具变革力的学校。欢迎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每周一校”。

力求有趣,更求有料;不求高深,但求实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每周一校】新鲜、生动、多维度的报道。




一所“完美微型小学”的培养逻辑

叶凌宇/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新校长》杂志记者


2015年11月初,只身前往广州,拜访一所传说中的学校。

在正文开始之前,让我们先回顾这些年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些基本境况。

针对中国学生的弱点,一直以来我们希望有这样的教育改革:调整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热爱学习;减轻学业压力,避免学生的情绪压力和心理亚健康状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有动手能力,有自我负责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上,应试依然是主流,靠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强压力推动学生前行;多重压力下,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并不健康;培养独立性、动手能力尚未列入教材之中,自我负责的意识难以树立;至于各种思考能力的要求,都显得太过抽象而无从下手……

这样的负面描述还有很多,不免让人深感失望。然而有传言称,广州有一所学校,早已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学习主动积极,善于思考,并且富有责任感……完美得如电视广告一般。我此行广州,正是要拜访这所学校。

汇景新城实验小学(简称汇小),藏匿于广州市汇景新城高端住宅小区的一角。在林荫小道的深处,不大的校门与旁边居民区的大门紧挨着。学校面积很小,全校师生加起来只有约200人,每个年级只有1~2个班,每个班约25人,是所典型的微型学校。静谧的气息笼罩着学校、小区及林荫之道,低调的感觉与业内崇高的评价大相径庭。

真才实学,抑或虚言妄语?此刻我立于校门之前,真相近在咫尺。

·学校藏匿于住宅小区的一角·



    学生白描4笔画


此行拜访汇小,正好赶上学校的对外开放周。开放周的第一天上午,校长梁彩宁一袭正装出现在我面前,一副精练职业而又温和的形象。简单地向我介绍了几句校的大体状况以后,便匆忙离开去处理其他事务了。没有任何对我的行程安排,在这一周之内,整个学校所有教室随意走荡,课程任我旁听,可以与所有师生自由交流——我将看到的,必将是汇小平日的真实状况了。

于是在随后几天里,我的眼睛与随身携带的相机,近距离地仔细观察记录了汇小学生的各种表现。


·每面墙、每根柱子上都有古朴字画·



1.学习意愿


关于汇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最初的印象源于三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发生的师生冲突场景。

有三四个男孩忘记准备草稿纸了,而在汇小的班级布置上,学生的课桌和储物柜是分开的,要拿草稿纸必须穿越教室到另一侧的储物柜去——这势必会影响课堂秩序,所以老师规定,学习用品必须课前准备好,不准课堂中间去拿。对这几个男生,数学老师说:“你们没有准备草稿纸,所以下面的练习题其他同学可以,但是你们就不准做了——谁让你们没做好准备呢?”然而一个男生很不服气,倔强地说:“想学谁也拦不住!”

这句话引起班级里一片哄笑与跟风,后排旁听的家长尤其笑开了花。当然课堂规矩是不允许随意违反的,最终这位“谁也拦不住”的学生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铅笔在数学书的空白处打草稿,然后再用橡皮擦掉,如此反复使用。几位没有草稿纸的男生就用这种办法艰难地完成了练习题的计算。

“在汇小,学习是一种奖励,而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的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剥夺一切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这位老师在课后解释道。当然,和所有体系一样,学生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惩罚,就如刚才课堂上发生的——你要惩罚我不让我学习,我就偏偏要想各种办法来学。

一句广告词似乎很适合描述汇小学生的学习意愿——“自从进了汇小,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从其他细节中表现出来。

比如学习习惯。每节课前,学生会自发地看好时间,主动准备好学习用品——笔、纸、尺子、课本等,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来上课。老师到来之前,则有人拿起读本、课本等大声阅读,声音欢快如唱歌般。在课本与练习本之外,老师经常还发送额外的资料,多以单张的纸的形式出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纸张是经常会保管不善快速遗失的,而在汇小,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文件夹,把所有资料如同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收集整理起来。

又比如课堂氛围。课堂上,学生们往往聚精会神紧跟着老师的引导,并且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或回答老师的问题。一个内容学完后,进入下一环节之时,经常有学生表示遗憾:“怎么这么快就完了?我还想多学一会儿呢!”

学生的学习意愿,最容易被家长所验证。“我儿子兴趣很广泛,几乎什么课程都喜欢,写作文、国学、英语等等。”学生李序的家长提到,“应该与学校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有关。我的孩子是转学过来的,在之前的学校似乎没什么学习兴趣。”


·五年级教室·


2.主动思考


汇小的通用课堂流程似乎也如其他学校一般,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样板。不过在学生回答的环节,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往往老师的一个问题,能够引出上十个回答,又进一步做不同答案的比较、讨论和辩论。四年级的一堂数学课,学习内容是简便算法,针对老师给出的题目,如“301×20○201×30(>、<、=)”,学生提出了“列竖式”、“口算”、“估算”、“约分法”、“末尾比较法”等多种算法,讨论得热火朝天,根本不需要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所有学生都在抢发言权,积极地参与讨论之中。

然而老师又告诉我:“并不是每节课都是这样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流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主动思考的意愿和能力都比较强了,很多内容都是他们自学的。自学的过程当中,他们往往自己就会提出问题,所以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流程。还有些时候,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分组讨论解决了,老师几乎就不参与了。”

这样主动思考的能力,在五年级的学生身上展现得就更明显了。语文课上,老师只说了一句“今天学习课文《窃读记》”,剩下的就都交给学生了。学生们自己解决生字词、段落划分的问题,深度理解课文内容,甚至还会自己对课文进行批注诠释,并讨论分享。有的学生表述了自己对题目中“窃”字的理解,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类似经历,还有的学生对文中的某几句话或者一个段落进行赏析。



3.礼貌与友善


我在汇小的校园里游走,欣赏墙上的字画作品时,常会被学生问好。有时学生会喊:“老师好!”又有时学生见我拿着相机,认定我不是老师,便喊:“叔叔好!”问好时,往往伴随着一个六十度的鞠躬。当然也有学生是直接从我身旁走过的,然而,只要我向他看去,目光相接时,就会有一个标准的鞠躬加问好,自然而得体。

我需要请大家相信,我能够分别什么是严格呆板刻意做作,什么是自然得体落落大方。问好之时,在学生稚嫩的脸上往往伴随天真阳光的笑容。我也曾在其他礼仪学校之类的地方见过被严格训练后的僵硬鞠躬式,与这里的开朗童真截然不同。

这样的问候似乎是日常惯例。在课堂问答、讨论时,所有学生发表观点前都会先说“大家好”,并在回答完毕时鞠躬示意结束,人人必行,一切显得非常自然。这样的礼仪之下,整个课堂温和有序,学习环境显得友好。

二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一位小女生上课时晚到了几分钟。此时教室里所有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习题,课堂上非常安静。小女生站在门口,做了一个“报到”的手势,接着用手语和眼神与老师沟通了几个回合,然后安静地小步回到座位上,全程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样的细致礼节与不愿打扰他人的教养让人印象深刻

带着因此建立的对二年级孩子的好感,我扛着相机进入了二年级的另外一个班,不想遭遇尴尬。一个小男生昂着头,坚决要在门口把我拦下来,说:“你不能进来拍,这是我们的隐私!”与我争论了几个回合以后依然毫不退让,我只好搬出杀手锏:“这一周是学校的对外开放周,学校规定就是可以进来拍的。”

小男生听后,懵懵懂懂地“哦”了一声,便对我放行了。过了一会儿又端着一杯水出现在我面前,说:“那我给你倒杯水吧!”

一年级(1)班的一堂围棋课前,后面准备旁听的家长人数较多,塑料凳子明显不够用了。尽管旁边有一叠塑料凳子,不过家长们似乎并不需要座位,就准备站着听了。坐在后排的一位一脸稚气、身高不够公交车买票标准的小女生,回头看了看站着的几位家长,走到叠得比自己更高的塑料凳子前,开始搬凳子?那叠凳子似乎是卡得太紧了,小女孩费尽力气才勉强抠出来一把凳子,整个身形都晃了起来,然后踉踉跄跄地把凳子搬到一个家长面前,示意家长坐下,接着又回身准备再搬第二个。小女孩瘦小的身形与那叠高高的凳子实在不成比例,惹得几位家长赶紧心疼地抢上前去帮忙,剩下的家长啧啧赞叹:“唉哟,你看这小姑娘,真是……”

这样的礼仪和友善,让我想起了大课间活动时我的一个疑惑。在汇小,有一个50分钟的大课间,所有学生都在操场上疯玩,篮球、足球、追逐打闹等,各种年龄学生的各种游戏在不大的操场上齐头并进,让我不由得为学生的安全担心。然而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并没有任何意外事件发生。所有的学生在玩的时候,似乎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一边进行着自己激烈的运动,一边还能及时地避让低年级的小朋友,避免发生碰撞等。我忍不住向一位老师打听:“这么多学生一起混合运动,看起来好像有点危险啊,会不会经常有大孩子撞到小孩子的情况?”老师愣了愣,说:“没有吧,他们每天都是这样玩的,好像没出现过什么问题吧。”

当时我好奇,为什么这样看似混乱的场面,居然没有意外碰撞?现在看来,大约是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礼仪与友善已经扎入潜意识深处了吧。


4.情绪与心理


不得不提的是,在汇小,总有一种平和、喜悦和轻松的感觉。从校长到老师,从学生到家长,似乎人人都很放松,不急不躁。

小学阶段,有这么几种常见的心理与情绪。第一种是幼小衔接问题,学生无法适应小学,出现恐惧、自卑、孤立等情绪;第二种是学生不受管束,散乱而亢奋的状态;第三种是压抑与对抗,学生关系与师生关系的各种问题;第四种是疲惫与无聊,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应付老师。

在汇小,所有的负面情绪与心理似乎都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活泼、开放、喜悦、平和,校园里弥漫着尊重与友善的气息。学生没有厌学的情绪,不会因为学业压力而变得沉闷疲劳。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之间普遍友好。与传统学校交友圈局限在本班级的情况不同,跨年级的交往在汇小普遍存在,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入学只有两个月的小朋友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幼小衔接上的问题,一个个积极开朗,课堂活跃而有序。在学生的笑脸上,没有任何压抑的踪影。

这样明亮的情绪底色,必然是多种因素的复合结果。不过校长梁彩宁特意提醒过,“你可以看看我们学校的课间操,很有特色的”。

在第二节课后,有一个全校的集体课间操。与一般学校的整齐划一的国家标准课间操不同,汇小的课间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是两种活力而有韵律的健身操,第三个部分为街舞。站在台上领操领舞的也不是两三个跳得最标准的学生,而是两个体育老师与十几个年龄参差的学生——要知道整个学校也才一百多学生,居然就有十几个在台上。后来我了解到,基本上,只要你会跳,能跟得上动作,你想上台就能上台。


主持的老师犹如脱口秀的主持人一般在台上主持秩序,当音乐响起时,活力四射的旋律开始激荡在不大的校园里,所有人开始自由地跳起来,低年级的学生跳得尤其欢乐。场面上,一点也没有标准的课间操的感觉,整个就像是一场狂欢节。

“包括刚进来的一年级的学生,我们从来就不组织他们学课间操,直接放到操场上,自己跟着台上的人跳就完了。越是这样不约束他,他跳得越开心,学得越快。我们的课间操也不是常年就那一套,你看一天就是三套,动作比标准的国家统编的课间操好看多了,还有一套是街舞,这都是我们的体育老师和学生一起编排的。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次,要不然太单调。”梁彩宁说,“场面上看起来是有点乱的,不像其他学校那样整齐划一的。但是我们就是想要这样的效果,让学生活动得开心、好玩就好。”

热闹、欢乐的场面让人不由得感叹,这抑郁症进来也得给你跳好了吧……

短短的几天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学生的礼貌、善良、热爱学习、擅长思考、活泼开朗等,在进一步挖掘更多的亮点之前,我们需要提问:是什么造就了学生的这一切?

根据教育常识,优秀的学生通常出自优秀的老师。要明白汇小的特色,必须要探究汇小老师的逻辑。



老师的逻辑


时至今日,“让孩子热爱学习、擅长思考”“善良和礼仪是重要的素养”等理念已经人尽皆知了,然而要真的做到却又难上加难。归根结底,这些不属于教材与试卷能够覆盖的范围,比起具体的知识点来太过抽象了。汇小的老师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优点一个个具体落实下来的?

校长梁彩宁笑着说:“很多人进来看了也看不懂的,只是模糊地感觉很好。”

在听了很多节课,与众多学生、老师交流,向校长多次咨询,并翻阅了大量教育学和心理学资料后,我似乎能够勉强理清其中的逻辑,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的确如此。很多细节隐藏得如此之深,如果不以必须弄清缘由的态度配合极精细的眼光,再加上专业人士和专业资料的辅助,或许一个个谜题的钥匙将永沉海底了吧


课堂实录


一年级二班,数学课,庄老师。这是我采访的第一天随机选取的一堂课。我将尽量完整地还原现场情境,帮助读者们理解这一节汇小普通的数学课。

上课铃声响起,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教数学的庄老师——走进教室。还有学生在窃窃私语,似乎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老师响亮地拍了两声掌,全体学生起立。


几秒钟后,教室安静下来,老师示意学生坐下。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就这样集中过来了。学生们向老师鞠躬问好,老师也向学生们鞠躬问好。

课程开始,庄老师先对一个学生提出表扬:“我想表扬小易同学,因为我看到他的聪明纸(算术题练习纸)很好地放在了桌子上,没有乱扔。我认为他已经学会保管自己的聪明纸了,所以恭喜他!”有些学生跟着说“恭喜!”并鼓掌。

随后,庄老师出了一个关于铅笔的小谜语。学生们讨论了几次以后,不难猜中了谜底。庄老师说:“恭喜你们,答对了!除了铅笔,我们上数学课还有什么必备的工具呀?”

学生们齐声回答:“还有课本、橡皮和聪明纸!”

庄老师:“好的,既然大家都记得,那我就把今天的聪明纸送给大家了。”随后向学生发送算数练习题,学生开始自行做习题。

两分钟后,练习时间到,做完习题的学生举手让庄老师来检查答案。如果学生全对,师生之间就会来一次High Five(庆祝击掌)。

没有做对的学生需要自己检查和修改答案,然后再次给老师检查,并且向老师索要一次High Five。

随后,庄老师带所有学生玩一个叫作“跳一跳”的游戏。老师出示一张写有加减法题目的卡片,迅速收回,然后学生口算得数,并跳跃相应的次数。如,卡片上写着“9-4=?”,学生则跳跃5次然后停下,如果有多跳或者少跳的人,则失败无法进入下一轮。学生们蹦蹦跳跳得非常愉悦。在学生们开心地参与游戏时,庄老师则审视全场,观察有没有学生是实际不会算而混迹其间的,确保学生能够学会正确的算法。

偶尔,学生兴奋过头导致场面失控,或者纠结于谁多跳谁少跳了而偏离课程中心,庄老师立刻两击掌,游戏暂停,所有学生起立,再击掌则坐下。如此反复两次,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庄老师再稍作提醒:“我们玩这个游戏是为了什么呀?”学生立刻想起并回答:“是为了学会算数!”“为了让自己变聪明!”对刚才的问题的纠缠也就随即停止了,“跳一跳”游戏继续进行。

等一叠计算卡片用完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喊道:“我还要算!”庄老师说:“还要算只能等明天咯。刚才的游戏里面,有没有人是全对通关的?”几个学生兴奋地举着手叫:“我通关了!我通关了!”于是庄老师上前与他们一一击掌High Five,其他学生则羡慕地说:“明天我也要通关!”

接着,课程开始学习新的内容——认识钟表时间。庄老师拿出一个纸质的钟面,拨出各种时间教学生辨认,并请学生总结整点情况下的时针、分针规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非常迅速。

在学生做拨钟表时间的练习时,有一个小女生没有带钟表,用一种很无助、需要帮忙的眼神望着庄老师,而庄老师微笑着看着她,并不上前帮忙。好几分钟以后,小女生还是没有动静,庄老师提醒道:“你现在要干嘛呀?”

小女生终于开口说道:“老师我没有带表,你能给我一个备用的表吗?谢谢。”

庄老师于是才去拿了一个给她。

有时学生忍不住讲闲话,或者坐着晃来晃去,或者是未经举手直接抢答发言,庄老师则对应地说:

“我看到有的同学通过讲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想学习变聪明的。”

“我看到有的同学没有学会良好的坐姿,我发现XX同学的坐姿非常的好。”

“X X同学会做这道题了,但是我想要找一个懂得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表达的同学,上来做这道题。”

基本上,庄老师话一出口,讲话的同学就会停止,乱动的学生会坐定,插话抢答的学生则会立刻改成举手示意了。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习惯,只有少数学生需要提醒。整节课,用于控制场面秩序花费的时间很少,非常的简洁高效。



场景解密


除去场面上活泼生动、学习效率高以外,这堂课还隐藏了什么内容?为了方便理解,让我们稍作穿越,将与庄老师交谈,向校长梁彩宁请教,以及查阅资料的结果一并摆在这里,归结为几个要素:


1. 将算数练习纸命名为“聪明纸”


这样的命名方式向学生传递了一种信息——学习可以让我变聪明。为了变得更聪明,我需要通过这张纸——算术题目来进行自我练习,无形的浸染会让学生建立起“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的观念。

2.表扬学生学会保管“聪明纸”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低,经常是因为学习习惯不良导致的。汇小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都有一种“培养学习习惯大于教授知识点”的观念,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非常重视。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二年级养成后,后面4~5年的时间里就会更加高效轻松。

3.教学小游戏

汇小的老师认为,学习的兴趣比知识点重要,尤其对于刚入学的低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老师需要以多种多样的、有趣的形式进行教学,以保护和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学小游戏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段,玩游戏的乐趣和学习的过程结合起来,形成心理链接,不仅能帮助这一次的知识点的学习,也能够带来长远的学习兴趣的提升。

这些小游戏的效果很明显,在一、二年级,汇小几乎从没出现过其他小学常见的幼小衔接问题,没有学生厌学、畏学的状况。

4.描述性语言模式

庄老师的常用语言模式与一般人有很大不同,是一种描述性语言模式。如“我看见XX同学已经学会保管自己的聪明纸了”“我看见有些同学没有学会正确的坐姿”“我希望XX能够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会做这道题了”等。

与描述性语言模式相对应的,也是一般教师常用的,是判断性语言模式和命令性语言模式。如“你怎么坐得歪歪扭扭的?”“你不应该乱扔自己的聪明纸!”“你太吵了!”等就是判断性语言,通常让学生感到被批判、批评,受到情绪压力。而“给我坐好!”“不要说话!”“发言之前先举手!”等则是命令性语言,频繁的命令性语言会让学生感到被压抑,被无视,容易产生抗拒与叛逆的心理。

描述性语言模式通过对行为的具体描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老师的意图,并且在不被批评打击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行为。同时,描述性语言内含有平等尊重的意思,也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会让学生产生敌意。

描述性语言是一种弱化主观情绪的语言模式,显然,一个情绪激动的人是无法顺利使用描述性语言模式的。而使用描述性语言与学生沟通,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积极而平和的心态,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


5.师生互动High Five

High Five,是欧美文化中一种通过击掌来庆祝成功胜利的行为。在教室里,它被用作一种调动积极情绪的身体行为方式。通过High Five对学生进行嘉奖,能够让学生的身体和大脑共同记住掌握知识之后的成就感与快乐,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同时,师生的High Five互动,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这样的身体接触能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和阶级感,促进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喜爱。

这两种作用,都依靠High Five时的身体接触与情绪体验同步完成,效果远胜过一般的语言说教。在汇小,老师认为与学生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些事项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以及学生的日常心理情绪。

6.坐与立——身心训练法

在教室内出现争吵、走神、闲聊等状况时,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接受知识的效率低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时,一般老师的正常反应是大喊“安静”“不要吵”等(往往带有愤怒和不满的情绪)。这样做要么不起效果,要么就会因为强力的要求和打压,打击学生情绪的同时,也破坏了师生的关系。

庄老师使用的身心训练法——击掌让学生起立,再击掌让学生坐下——通过调动学生的身体动作,自发地完成了学生的意识约束(说话、走神是典型的意识行为),效果胜于单纯的语言(意识)命令,可以立刻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非常高效。

同时,学生的意识改变是由自身的身体调整带动,没有受到外界的强制命令和情绪干扰,所以不会经受心理情绪层面的波动。

7.不主动帮助没带钟表的学生

在汇小,老师们都有一种理念,就是不主动向学生提供帮助,学生必须学会主动获取帮助。同样是帮助,老师主动会让学生被动,形成对外力的依赖。而学生主动求助能够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因为“求助”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课堂上那个女生,她以一种无助的眼神望着庄老师时,心态是等待的、被动的、弱势的,而庄老师的果断拒绝以及随后的引导,则帮助她转化成主动、强势的心态。


独特的教师培训体系


一堂数学课当中,老师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
习惯的调整,同时还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地与学生建立关系,容量之大,实在与一般的课堂相去甚远。

如果不是庄老师年轻的脸庞,我们很容易认为,这样的老师至少该有上十年的教学经验了吧?不过庄老师介绍到,她其实刚刚带班只有两个月。“之前半年一直在跟学校老教师的班,接受培训等,这学期是我第一次带班。”庄老师说。

梁彩宁介绍说:“我们的理念是,学生应该先学会做人,先养成学习习惯,先学会遵守规则,最后才是学习知识。很多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东西,是课本里面学不来的,要靠老师言传身教。所以我们的老师,每一个老师都不是简单的学科老师,要懂心理学,懂教育学,要教学生做人做事。在我们学校,这样的话不是说出来玩玩的,是要切实落地的。

所以我们的教师入职,有至少半年的培训,专门的培训和跟老教师的班,就是让老师学会这些东西。你想,小学阶段的专业知识多简单,哪需要什么培训?但是这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做人做事的规律,要学起来就太多了。我们的老师必须懂这个,否则他就没法育人。对应的,我们的老师上的每一堂课里,都不单单是讲知识,教育的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里面。如果课堂上出了什么问题,那就去解决这个问题,不讲课都不要紧,知识点什么的往后面放一放,没关系。”

让梁彩宁自豪的是,学校的这一套培训体系,不是从外面引进过来,而是纯然自己开发出来的。“这是我们前一任老校长,他通过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从根子上讲,就是遵循人的本性,坚信人性是积极向上的,是向善的,是追求自我价值的。这些是我们教育理念的根基。对老师的培训,就是帮助老师深刻理解这些基础的信念,然后再围绕它们展开一些技术培训。整套培训体系,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师培训体系显然是卓有成效的。在汇小,庄老师不是个案,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是心理行为训练的专家,每一节普通的课上都可能会出现全面的行为心理习惯、价值观、思考方式等的调整。

梁彩宁补充说:“尤其在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学的阶段,老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培养学习习惯以及调整他们的心理行为状态。知识点是次要的,我们会让课程进展慢一点。我们没有德育课,每一位老师都是德育主任。”

除去入职初期长达半年的专业培训外,每周还会有学科研讨交流会。而在学科教研会上,也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交流,所有跟学生状况相关的事项都可以讨论。

在汇小,无论是什么学科的老师,都需要铭记汇小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些理念细致地落实在教学的方方面面。那些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教学理念,不仅老师自己要熟悉,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传达。最典型的,即是汇小的主教学楼上醒目的三行标语:“我自己选择,才会负责;我自己思考,才能聪明;我自己动手,才有本事”。

如何让这三句话贯穿自己的教学,是汇小的老师几乎每天都要思考和自我培训的内容。


身教大于言传

所有老师都知道,说教不如身教。而汇小的老师则是真正做到了方方面面的身教

在惊叹学生很懂礼貌的时候,我随即也发现,所有的老师也在遵守同样的礼貌标准。课堂上,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总会向老师鞠躬示意结束,而老师也会回礼。

偶尔我在走廊上遇见某个不相识的老师,老师也会边问好,边微微鞠躬。在所有的课程后,如果我向老师提出某些问题,老师都会热情而耐心地做出解答。

热爱学习是另一个老师应当做出表率的地方。曾有新闻,某个学校的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热爱学习,然而却被学生发现老师在办公室里打游戏,影响之恶劣可想而知。而汇小的老师,每一个都堪称是学习标兵了。阅读教育类和心理类的专业书籍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毕竟学校里的每位老师都是此中高手,有谁敢不积极学习跟进呢?

“老师的学习非常主动,因为都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希望学完了能够解决问题的。”梁彩宁解释道,“老师们都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育人,而人是复杂的、没有止境的,对应的学习也就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很大。”

另外,在招聘老师时,学校就特意加入了“有持续性学习的意愿”这一标准。“

我们的教育系统和外面很不一样,如果没有持续学习的意愿,不是本身很爱教育事业、很爱学习的老师,根本没法适应我们。”

在学校的一角,有一个开放性的书吧,书柜里陈列的各种书籍,历史、小说、国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应有尽有,面向所有师生开放。老师作为学生表率的同时,校长梁彩宁也是教师们的表率。校长办公室里环境典雅,其中有整整一面墙就是以书籍为装饰的。

一位老师谈到来汇小两年多的感悟,说:“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感觉这两年成长太大了。校长带领着我们学习,同事相互激励讨论着学习,自己也变得很有学习和成长的愿望。”



家长的课程


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教育现象,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利的课程改革,往往会受到家长的抵制。典型的,如曾经上过中央1台新闻联播的教改标兵——重庆谢家湾小学,在改革初期就曾经遭遇大量家长激烈反对,校长被几百名情绪激动的家长围堵在校门口。

这反映了,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常常比想象的更落后。根据我的经验,汇小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很容易与传统家长发生严重冲突的。

比如学校的三行标语:“我自己选择,才会负责;我自己思考,才能聪明;我自己动手,才有本事”,就与中国家长的教育习惯不符。

梁彩宁说:“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家长的教育观点和教养方式对学生影响很大,如果和学校的理念衔接不上,确实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这里,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假设你是一名6岁孩子的家长,正在为自己的孩子物色一所学校,而你打听到存在着这么一所小学:它的课程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它的学生个个知书达理而又活泼可爱;它让学生积极主动,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它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又保持了对重点初中重点班接近100%的升学率……

再假设你有普通家长的正常想法,那么你肯定会带着孩子飞奔向这所学校的招生会,并得知进入该学校需要通过家长面试。

你心想,名校果然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啊!于是你下定决心好好表现,答应学校的所有要求,为孩子铺平人生的道路!

于是你听到主面试官,也就是校长,说出如下一段话:

“……我们主要是需要家长能够和学校的理念保持一致,很多教育行为需要家长和学校配合。例如我们的理念是不命令、不告诉,大胆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成长,您能够理解吗?还有我们学校的一些要求,不知您是否能做到?

1 回家不问孩子的学习,能否做到?

2 孩子的成绩是自己的隐私,家长不能直接问孩子(只能跟老师交流沟通),能否做到?

3 一年级开始不学拼音,从蒙学开始,从象形字开始,感受中国文字的美,能否理解?

4 在标准课程之外安排大量的活动,能否理解?……”

继续假设你是一名持有典型中国式教育观念的家长,你心中可能会想:家长怎么能不问孩子的学习?我不命令孩子,难道让他命令我啊?……

不过,你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面试上好好表现,于是你坚定地点着头:“理解,理解,非常理解;做到,做到,坚决做到!”

接着校长笑眯眯地带着你和孩子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孩子做一个小游戏:

桌子上有四种水果:椰子,橙子,橘子,柚子

多种工具:牙刷,梳子,衣架,夹子,硬币,积木……

要求:孩子选一种水果和一种工具,用工具把水果打开。

你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开始随意地选弄起来:椰子,挺好玩儿的;积木,哈,我最喜欢……

你作为一个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立刻意识到这个看似轻松有趣的场景里暗藏杀机:表面上是让孩子自由活动,实际上是借机考察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可恶!怎么能让自己精心准备的面试毁于一旦!你于是或明或暗地开始帮助孩子:“不要选这个椰子,很难开的!积木开不了水果!要选那个……”

最终,孩子顺利打开了水果!你环顾四周,发现另一个面试的熊孩子正试图用一枚硬币敲开坚硬的椰子壳……你心中一笑,起身走向下一关,深藏功与名。

然而你被告知,面试失败了!

校长解释道:“我们刚才说过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体验,不要命令……但是你刚才在游戏当中不停地插手打断孩子,发号命令,可见你不是真正认可我们的理念……”

至此,你幡然醒悟,悲痛欲绝,仰天长啸:“校长!你不可以这么奸诈啊……”

一阵悲鸣之后,你愤愤不平地想,这样阴险的面试、严格的筛选,难道就不怕招生招不满吗?!不过学校相关人员告诉你:“现在是2015年3月,嗯,学位预定已经排到2018年秋季了……”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编出来的段子,而是汇小招生时家长面试的真实案例。

梁彩宁说:“我们的招生主要就是考家长,家长都是我一个一个地面谈过的。当然,即便这样,信念不坚定的家长,他还是会有反复,需要我们持续性地做家长教育。”

家长教育是汇小的一个重点。每学期,每个月,老师会与家长进行定期沟通。如果临时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老师也会不定期地与家长谈心。有时候家长的一些落后教育观念在某一件事情上表现出来了,那么就着这件事情,老师或者校长就会与家长深入谈话,向家长传播更加人性与合理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也会有系统的针对性的家长课程。

学校耐心的家长筛选和家长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这些天所接触的众多家长中,绝大部分家长都显得素质较高,并且能够理解和支持学校的理念。一位五年级的女生是刚刚转学过来的,谈到转学的原因,她的妈妈表示:“我很喜欢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对人很尊重。原来的学校把学生按照成绩分等级,人格上进行歧视,整个班级的氛围很压抑。我的孩子其实成绩很好,属于‘优等种族’,但是这样的价值观对孩子伤害太大了。转学过来以后,孩子觉得很轻松,很快乐。”

另一位一年级入学的男孩的父亲则提到了汇小的一个特殊的家长教育方式。“上个月孩子刚刚结束了一个月的强制住校。按照学校的意思,孩子刚入学强制住校一个月,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另一个就是锻炼家长,让家长学会放手,不要把孩子绑得太紧。你别说,很多情况下,真的是家长离不开孩子,而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这位父亲说道,“现在就感觉好些了,也有这个意识,要让孩子学会独立,不能太包办了。”

另外,汇小的家长还成立了家委会,经常会根据学校的需要进行辅助性的工作。就在今年11月,家长就策划组织了全校学生到从化的一个生态农场的外出探索活动。


(本文来自《新校长》杂志2016年第2期独家报道,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作者和出处。)

…………………………………………

未完待续,请返回主页,继续阅读:

每周一校|一所“完美微型小学”的培养逻辑(下)



2016年2期杂志速览——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