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校|一所“完美微型小学”的培养逻辑(下)

叶凌宇 新校长传媒 2018-12-06

一所“完美微型学校”的“核心素养”课程框架

叶凌宇/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新校长》杂志记者


不论家长怎样配合,教师素质怎样高,要达到优秀的教育效果,依然需要体系化的课程框架进行基础性的支撑。

作为一个民办小学,汇小拥有较大的课程自主权,而汇小也充分利用了这样的便利。在汇小的课程框架里,所有的具体课程都要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而且反过来,所有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项目都可以当做课程而纳入体系中。

这样开放性的课程观念让汇小的课程体系变得庞大而丰富多彩。与传统学校相比,各种非常规项目都被提升到课程的层次,老师的教育重心也相应地有巨大差异。


学生很少,选修课很多


按照有关人员介绍,汇景新城小区最初留下来这一块地方,是想做一个幼儿园的,所以整体的面积规划也按照一个大型幼儿园进行。当它实际做成一个小学以后,自然显得面积较小了,对应的学生人数也不多。

尽管学校里只有总共不到两百名学生,但学校却开设了大量的特色校本选修课程:国学、舞蹈、武术、艺术欣赏、围棋、礼仪、生活课程、科学、 陶艺 、书法、 读书、故事、朗读、戏剧欣赏……

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加上正确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既能够承传或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和思想道德文化,又能够学习或承传西方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在家长们的眼中,自从自己的孩子进入了这所小学,就逐渐拥有了这些特色:眼光远,格局高,修养好,素质全;个性张扬,思维开放,是非分明,知礼恭亲;满腹经纶,博识善辩,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生活即课程,活动即课程


在汇小,生活、活动即是课程,这一教育理念在很久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因此,学校为学生们设置了大量的活动课程,如戏剧表演、烹饪美食节、跳蚤市场、竞选活动、话剧节、参观太阳能研究中心、参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工作站、星海音乐厅演出、清远蚕文化探究等等。

这些活动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放松四处游玩,而是严格地将教育理念、教育环节安插其中。比如,学校经常带领孩子们外出野炊,野炊是严格要求不能带熟食去的。孩子们在野外现场做饭,而老师只能在一旁观看,不能动手帮忙。大大小小的学生们分组行动,有的捡树叶、树枝,有的用石头围成灶台,有的点火,有的挑水……

碰到天气不好,做饭的过程就会特别曲折,比如学生好不容易生着火,突然风一吹,火就灭了。有些团队火灭了三四次,一顿饭煮了三个小时,但是老师依然坚持不动手帮忙,顶多少量口头提醒而已。这样的放手锻炼让学生体验了劳动的不易,又让学生有了深刻的反省和思考的机会。一位学生总结说:“我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火总是灭了!第一次是因为柴太少了,第二次是因为柴太细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用很多细柴和树叶点火,火大了以后就要换粗的,这样水才能烧开……”当最终水烧开、粥煮好之后,学生们自然也吃得特别甜。

这样锻炼学生各种能力的活动,学校举办得非常频繁,每个月都有。就在上个月,学生们刚刚进行完一次远古森林的探索。一位从汇小毕业的学生回忆小学生活时,仰头望天,深深感叹道:“小学六年的生活,实在是太丰富,太充实了……”

如果没有汇小老师的特别强调,我们很容易把这样的活动当成普通的春游秋游——每学期一次的野外聚餐游玩。不过在汇小,这就是扎实的锻炼动手动脑能力的实践课程。一位年轻的老师介绍说:“我们给学生传达的理念是要自己动手,才能长本事。动手能力当然没法在教材上锻炼,必须来真的。而且要频繁地进行,不能像春游一样的一学期才一次,那样没效果。”

这样的实践课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和毅力,在汇小的老师看来,是非常难得的优秀课程,比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加重要。

对应的,老师在这样的课程上花费的精力也很多,绝非通常的春游秋游可比。美食节活动既是一次饮食盛宴,也是商业大会。学生分成若干组,做出可口的食物在校内摆摊卖。然而,摊位不是随意找个角落摆出来,而是由甲方——学校老师,先做好摆好,然后由乙方——学生,通过竞标的方式选择摊位。

竞标过程非常严谨,各个组轮流喊价,从一开始的1元、2元一直涨到40元,才成交了第一个摊位。而面对空喊高价,实际却无力支付的小组,则进行严格的商业惩罚——20元罚款。当报价越来越高,超过100元大关时,各个小组内部成员还会讨论,一次美食节究竟能盈利多少?是否会无法覆盖摊位成本?


“我们还做过跳蚤市场的活动。几次活动以后,我们就会感觉到,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加强了,对自己物品的规划也更清晰了。

什么物品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他就有更直观的感受。如果没有跳蚤市场活动,那么通过什么方法去锻炼孩子的这方面能力呢?那就很难,你不能给他说教,课本上也没有。”

最后,这位老师补充说:“所以对这些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取决于学校是怎样的教育理念。你要是认为这些能力真的很重要,那么这些活动也就真的很重要。”


校本课程的相互呼应

——生态化的课程体系


主题研究课

小学生可不可以像专家学者一样做研究、做项目?汇小的实践给出了明确的肯定答案。

每学期,汇小都有三次主题研究课。让众多成年人头疼的事情——项目研究,是汇小的学生们最喜爱的事情之一。学生们经常会向老师申请,能不能多上一次研究课?能不能提前几天就开始上研究课?

研究主题由学生们自己定夺,然后向老师申请立项。一群学生积聚起来,进行头脑风暴,罗列一堆主题,然后从中选择当下最感兴趣的和认为最有意义的。比如,有一次大主题是美食主题,学生在这个大主题下自由确定小主题,有的学生研究中国八大菜系,有的学生研究饮品,有的学生选择日本料理等。年龄大一些的学生则会选择比较学术性的内容,比如蚕文化研究、话剧研究等。

一般情况下,研究会进行一周左右。一周之后,每个人做一个结题报告,用PPT 的形式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游戏活动课

游戏活动课也是由孩子们自己申请、自发组织、自由进行。有一段时间学生们迷上了撕名牌大战,于是写了一份活动项目方案,申请征用武术教室。提交老师通过后,学生们就自己组织人员、明确规则,自己动手制作名牌,痛快地玩了一番。

又有一次,学生们受某个外国电影启发,想进行枕头大战。于是学生们再做一个活动方案出来,同样制定规则、活动流程等,甚至还向多名老师发送了活动邀请函。

梁彩宁解释道:“挺搞笑的一次活动,但是孩子们搞得很正规。如果从成年人的视角看,可能觉得就是小孩子的打打闹闹。但是这个活动的策划过程依然对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有很大帮助,老师需要看到这一点。”

特色作文课

一般情况下,写作文是小学生的致命杀手。不过在汇小,作文却是让学生们热情期待的事情。汇小的学生热爱写作文,擅长写作文,究竟是怎样锻炼出来的呢?

原来,单独的作文课被弱化了,而是融入各种活动和研究课程当中。一个课题的研究,研究过程中就包含了大量的阅读,研究报告就是一篇作文。一次游戏活动介绍就是说明文,活动邀请就是应用文,活动过后,带着巨大的兴奋和欢乐,再补上一篇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

对于作文课程的灵活处理,让学生们对作文充满期待。作文还会成为活动的发起因素。

比如要写一篇关于喷泉的作文,那就干脆顺带组织一次小型外出活动,直接到一个喷泉附近去游玩,就对着这个喷泉进行户外作文。

可以看到,作文课与研究课、活动课等其他课程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在大的校本课程体系当中,各类课程的生态化构建让课程更加高效、有趣,并贴近学生生活。


国学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猜?


在汇小,国学不是课外读物,也不是每日早读匆忙解决的任务,而是每天有50分钟的正式课程。

在一般人眼里,国学课是非常枯燥的,不仅内容抽象,而且文言文也不易理解,小学的孩子恐怕很难接受吧?不过在汇小,国学课又是一门学生非常喜爱的课。“这与老师上课的方式有关。”一名老师说,“通过特殊的上课方式,国学课也可以非常轻松有趣。”

在汇小,国学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你猜?

对于陌生的课文,老师会先不给孩子们讲解,而让学生们去猜,如同做游戏一样。比如学习《弟子规》中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显”,学生们就开始猜字句的意思,

有的猜,“亲”是亲人;有的猜,“亲爱我”是爸爸妈妈很爱我的意思。每猜对一个,学生们就会很开心:“耶!又猜对了!”猜错了就再猜一个,实在不行了才问老师。

校长梁彩宁解释道,猜其实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发散完了以后,再调整解释,每个人都会掌握一个基本意思。“这样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猜想——求证的训练过程,这是汇小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

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应用在国学课上,对于英语甚至数学也有相当的用武之地。

语文入门,语言亲近大于识字

低年级的语文,标准流程是先学拼音,再认字,同时伴随着背字词听写的枯燥流程。而在汇小的语文教学理念里,一二年级语文课,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急于认字,而是带领孩子们建立一种语言文字的亲近感,让孩子对语言产生喜爱的感情,并且能够初步理解文字的内涵。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汇小特意开设了蒙学课。蒙学课从汉字的象形字特征着手,对典型的常用字,按照“图片——古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现代汉字”的演化顺序介绍给学生。

教授方式上,也常常使用“猜想——求证”的方式进行,而猜想的方式又有很多种。比如,老师会在屏幕上放出几张古代的门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猜:“你觉得古代的‘门’的样子改装成汉字,应该怎么画?”有时候又会在屏幕上放出几张象形字的图片,让学生去感觉,这个字像一个什么图片?可能对应现代汉语的什么字?

这样,枯燥的识字就变成了考察眼力和想象力的猜谜游戏,而汉字抄写练习则变成了画画练习。语文课上,如果老师决定讲点其他内容,孩子们往往会喊:“为什么今天不学象形字了?”“我还想画字呀!”


“汇小的孩子长大了,对文字都特别敏感。基本上,会自带说文解字的技能。”二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笑道。她刚刚上完了一节蒙学课,二年级的蒙学课上,象形字的学习会和文章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这节课学习课文《身体》,文中出现了诸多表示身体结构的字,如“脚”“肚”“胸”“臂”“肘”等,一部分孩子们就会自发总结出规律:“跟身体有关的字好多都有‘月’!”另一部分孩子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有‘月’呢?那个是月亮的意思吧?”

接着, 老师就带孩子们一起研究这个“月”字的象形字演化历程,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月”其实是指肉的意思,学生也就更加清晰文字的内涵了。不过已经习惯了不断思考的学生们总是会提出更多的合理的问题:“老师,猪也有肉啊,为什么‘猪’字没有‘月’字旁?”


除去象形文字的蒙学以外,低年级的语文课还包括绘本阅读、儿童文学等内容。“形式上是很多样的,总的原则就是,要让孩子们喜欢文字,喜欢语文,要让孩子有使用和研究文字的愿望。”


别具一格的学生管理

——纵向家族管理模式


作为一个寄宿制学校,汇小的家族管理模式最能体现它“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学生的组织,只有在上学科课程时候才按照常见的行政班划分,其他所有活动和安排,都以独具特色的学生家族为单位进行。

家族管理模式是指,学生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家族,每个家族6~8个人,必须同时包含六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这样,学生不是被同年龄划分进行横向管理,而是按照年龄阶梯序列划分进行纵向管理。

并且,这个纵向管理并不是由老师进行的,而是学生内部的管理。每个家族由年龄最大的6年级学生担任家族代表——董事长,4~5年级担任组长,以大管小。在特色鲜明的纵向家族管理模式中,不同排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学习内容。一般来讲,老大需要认真而富有责任心;老二以老大为榜样,尽力做好自己的同时又往上跳着学习更多的能力;小的则需要学会服从、跟随,学会遵守规则,并学会投诉和保护自己的权利。

梁彩宁说,这种纵向的、学生内部的管理模式能够打破当代独生子女的性格局限。每一年,每个人的位置都会有变化,所以从入学到小学毕业,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从小弟、跟班、底层员工到老大、领导、董事长的完整体验。

为了维持家族的运营,每个家族都要在学校里打工赚取工资。洗碗、拖地扫地、擦桌子等不同的工作,工资有较大差异,做得好的能够赚几百(汇小通用币),做得不好的只能赚几十。所以,各种工作不仅没有人偷懒,还要奋力去抢才能得到。每个星期四中午吃饭时就是火热的招聘大会,每个家族代表要相互竞争,与老师谈判,并且签署正式合同才能接下这个工作。如果这一周的工作完成得不好,该家族就进入了这份工作的黑名单,下一次就不能得到这份工作了。于是,学生的财商、责任心、诚信等就得到了切实的锻炼。

偶尔,当然会出现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汇小的老师不会粗暴地批评大孩子,简单地说教“你怎么能欺负小朋友呢!”而是平静而理性地向大孩子指出,这样会带坏家族的族风,败坏名声,这样新来的小学弟学妹们就不会选择你们家族了,你的家族就无法繁衍下去了。

这个逻辑并不仅仅是威胁警告,而是真实存在的。每年的新生入学,头一个月,新来的小弟弟小妹妹就会在各个不同的家族之间进行选择。第一个星期,老师会将新生随机分配家族,新生和各个家族进行双向考察。如果家族里风气不佳,那么小弟弟妹妹们就会用脚投票,转向其他家族。

“你这家族要是人少了,搞什么活动的时候得显得多没落啊!人家一个家族里大大小小热热闹闹的,玩得很愉快,你们这里冷冷清清,学生自己的心里就不是个滋味。有些学生是体验过这种滋味的,他自然就知道家族的重要性。”梁彩宁说。老师从管理学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模式和管理模式不合适,需要调整。实际上,学生的心态和性格等都在无形中得到了良性的转化。

也由于家族管理模式,学生当中跨年级的交往非常普遍。一年级的一位家长说:“我的女儿一年级开学第一天,我问她有没有交到好朋友啊?结果她说有,认识了几个三年级的姐姐,对她很好。我还觉得奇怪呢,怎么熟得这么快?”另一位男生的家长说道:“虽然学校班级人数少,但我觉得我儿子的交际圈反而比那种一个班五六十人的学校更大,朋友很多。据说有最厉害的学生,全校一大半的人他都认识。”

当一个一年级的基层员工长到四年级时,他就开始担任组长,并且距离最高管理者的岗位不远了。对应的,学校会为四年级的学生专门开设管理学的课程,让他为现在和未来的家族工作做好准备。

汇小的学生在沟通交往、情感互动、组织合作与协调管理上的能力非常出众,与家族管理模式有莫大的关系。“太锻炼人了,这可以说是我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就算是语文、数学课,顶多也就一天两节,还不一定每天开课。但是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的交流是每天都有的,对学生做人做事能力的锻炼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


夏令营是重要的课程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主题夏令营,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延伸。夏令营做成课程有独特的优势,不仅空间场所变化多,主题可选性大,而且针对单个主题进行连续学习和体验,可以达到相当的教学深度。

比如学校曾举办过为期7天的财商训练夏令营,学生按照家族分成多个小组——公司,分别担任CEO、工程师、财务、顾问等角色,通过有趣的采矿活动获得原始资金,然后通过原始资金参与拍卖,获得活动必要的物品等。

第二天,学生们需要学习一点股票的知识,并进行模拟购买。第三天则是开始进行有趣的贸易活动——“疯狂的交换”。学生们从总部接到命令,要求先在学校里把一张纸做成一个书签,然后在路上找完全陌生的人,先后用一个书签交换一包纸巾,用一包纸巾交换一支笔,用一支笔交换一本笔记本,并最终用一本笔记本换一本书。

后面的几天的任务当中,学生们既要每日关注财经动向,进行股票买卖,又要对原材料做深加工,制作成商品并找地方售卖。每一次的开口都是勇气的锻炼,每一次的被拒绝都是抗挫折能力的成长,每一次成功都是自信的提升。在这样的课程当中,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长的速度飞快,对日常课程起到了良好的扩展和补充。

每年的夏令营主题都不一样。2015年的夏令营主题是“国际文化”。学生们先去六朝古都西安探索了六天;然后转战欧洲,游历了塞纳河、圣母院、卢浮宫、布鲁日、阿姆斯特丹;接着又飞往美国,与著名的私立学校King’s Schools交流,参加学校的特色科学课程,参观了微软公司、华盛顿大学,游览西雅图海洋馆和太平洋科技中心,去了苹果体验店;最后,又乘坐游轮,途经阿拉斯加来到加拿大。

同样的,这也不是单纯的出国游玩,每到一处,学生们都分成各个不同的家族,并领到相应的任务。“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交流能力,都在其中得到了提高。另外就是视野的开阔,对孩子的心胸格局的扩大很有帮助,也能够提升孩子们的信心。”


英国寄宿交流


对于开阔视野,提升眼界,汇小所做的远不止夏令营出国这么简单。汇小有一句口号: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每年的上半年,汇小的老师们都会带领五年级下学期的孩子远赴英国,进行长达半年的寄宿交流。

在英国,孩子们将分散到各个当地家庭中间居住,与当地的居民、儿童混合生活,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并迅速适应融入。更重要的是,这些五年级的孩子将更多地体验独立的感觉——家长不在身边了。虽然寄宿家庭将承担起一部分照顾孩子的责任,但毕竟不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有严格的管束。更何况,英国的教养习惯里,本来就会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自由。

在英国当地的学校里,学生们也需要尽快适应融入。一边迅速加强英语能力,解决日常沟通和听课的问题,一边还要大胆地展示自己,与学校里不同文化背景的英国小朋友打成一片。

在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适应并没有那么容易。很多孩子第一次离家,就是遥遥万里,思念父母乃至躲在被窝里哭也是常有的事情。“最初我们会保持一个集体,晚上分散在寄宿家庭,但是白天学生们还是集合起来上课。当孩子们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适应了,再彻底分散出去。”梁彩宁说。

这样的锻炼下,孩子们不仅在生活自理、学习规划上的能力有飞速的进步,甚至还能发展出独立的文化判断能力。一个孩子了解到,英国的家庭氛围比较淡,亲情观念没有那么浓厚,父母晚年以后由政府赡养,子女与父母的来往较少,且财务上完全独立,甚至到了子女帮父母买点吃的,父母还会付钱给子女的地步。孩子感叹道:“这实在是太可怕了,不管政府怎么有钱,也不该这样对待父母呀!这一点我可不向英国人学!”

同时,孩子们还出现了一种出了国更爱国的情怀。在英国,孩子们自发地组织了中餐野炊和“中国之夜”活动,对联、旗袍、发簪等典型的中国元素穿插其间。“比爱国主义教育有用多了!”


应试素质两不误

——100%的升学率是如何来的?


曾有家长担心,六年来,每天玩得这么开心,学习怎么办?初中想考学区外的名校怎么办?初中正常学习能够接得上轨吗?

虽然汇小已经用历年的升学结果给出了答案——所有申请名校重点班的学生最终都以高分成功考取,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汇小能够在花费不到其他学校三分之一的文化课程时间的情况下,依然做到对名校重点班100%的升学率?

有人提到,在汇小,五六年级的老师们会为孩子们进行专门的答题训练。五年级开始,学校会对学生的升学意愿进行调查,了解学生想上什么初中学校。是要上国际学校,还是去传统的重点初中?针对不同的选择,老师会进行不同的应试辅导。

然而这显然不是核心,因为其他传统小学的老师未必就不进行特殊的应试辅导,恐怕花费的精力还要多些。最终,校长梁彩宁道出了这套解决方案背后潜藏的关键点。

“在汇小的六年里,学生早就锻炼出了一个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意识,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然后就去自己努力,这种自发的内在动力不是一般的学校学生能够比的。另外学习能力也是关键。我们在六年的教学中,从一二年级就开始引导,从三年级就开始全面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到五六年级,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很强了。

这样,学习变成了一件孩子自己想要做,并且有能力做的事情。老师的应试答题技巧训练只是对学生做相应的配合而已。所以,我们的孩子考试成绩好,升学率几乎100%,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梁彩宁所说的这一点,在各个课程的教授方法上都有细致的体现。比如数学,一二年级时是老师引导教授为主;三年级开始,自己阅读书籍、自主练习题目的时间就逐步增加;四五年级时候,分组讨论、自学就已经成为主流;到了六年级,基本就可以完全放手学生自主了,老师只是辅助作用。

语文也类似。一二年级上蒙学时,基本是按照老师的节奏来;三四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讨论、提问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自学课文,自主赏析、批注和点评了;六年级的自学更是不在话下。

可以看到,学生的应试能力超强,根源却不在应试本身,而是由于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主动力”这些典型综合素质上的杰出。素质与应试完美结合。

汇小还对已经升入初中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都能适应现行体制初中的教学,并且后劲十足,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好,综合能力也越强。一位外校家长与梁彩宁谈论转学问题时,正好碰上一位汇小往届的学生回校探望。该生正在一个重点初中读初二,而该家长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考查往届学生、验证汇小是否徒有虚名的机会了。面对家长的各种问题,学生对答如流,举止大方,落落得体。最后家长问:“你们小学这么轻松,上初中这么累,受得了吗?能适应吗?”

“的确很累,比如放个国庆假,就布置了大概三十张试卷的作业。但是没有什么不能适应的,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我自己选择的路,就要自己走下去,毕竟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嘛。”

梁彩宁一言不发站在一旁,只是微笑着看着孩子。彼时夕阳西落,光辉印染校园。



慢讲述——校长的小故事   


温和、平静、干练,这是梁彩宁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微笑始终挂在她的脸上,不管是对学生、对老师还是对家长。心神安宁,举止优雅,梁彩宁从容地忙碌于校园之中,串联、引领学校的几百师生。

作为一个校长,我们不难理解她的干练,这是职业要求,否则如何掌控一个学校的众多事务?而温和与平静的气质,则源于内心的善良与爱。

有过小学教师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份多么耗费心神的工作。如果心中没有对教育与孩子的热爱,面对嘈杂的叫嚷、混乱的场面与无知童蒙的对抗,哪来平和的情绪与极大的耐心,去一点点引导和调整这群天真而混沌的孩童?大多数情况下,强烈的职业疲倦会迅速席卷老师的心灵。

也因为梁彩宁有这样的由内而外的气质修养,她对外人的感知也特别强烈。“我很容易分辨一个老师是否具有对教育的热爱,是否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样如同心灵感应一样的能力,让汇小在招聘老师时方便了许多。

“汇小的老师,我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爱教育,爱学生,能力、经验、学历等都是次要问题。如果不满足这样的条件,招聘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一票否决了。根据现在的结果看,这样的筛选方式效果很好。”

这表明,梁彩宁是一个有自己的原则,并能够为之坚守的人。然而实际上,她也有违反惯例,打破规则的时候。

根据汇小的规定,学生入学必须要筛选家长,与学校教育观念不符合的家长,其孩子是不准入学的。然而有一年,梁彩宁破例接收了一个完全不符标准的孩子——小阳(化名)。

这孩子的父母很有点“土豪”的气质,有钱,爱玩,对孩子的学习和其他方面基本不管不顾,只是给钱而已。“别说什么理念不一致了,他们根本就没有理念,对自己的孩子完全不上心。”

造成的结果就是,这孩子从来不学习,性格暴躁,极好与人争斗,才小学四年级,就因为与同学打架而被开除了三四次,到他的家长带他来汇小的时候,已经是没有其他任何学校愿意接收他了。

梁彩宁叹气道:“因为他家里的特殊情况,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感觉全世界都欠他的,他憎恨这个世界,满身的愤怒情绪要不断地往外发泄,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学习什么的更不用说了,所有科目接近零分——整个精神就是在崩溃边缘,还学什么?”

这样的状态让梁彩宁略有犹豫,接收这孩子,显然违反了汇小的招生原则;不接收,这孩子已经没有任何地方可去,几乎整个人就要废掉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出来一个念头:一定要救救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就这样走进了汇小。“太难了,这孩子中毒太深,教育起来难度极大。最关键的是,他的父母还是那样,不配合,不关心。”梁彩宁举了一个例子。学校九月份开学,这孩子的父母居然选择在8月底把孩子带到泰国去玩,根本不关心学校的开学时间,开学了老师没找到这孩子,急得到处问,联系家长,结果发现居然一家人在旅游……

这样的缺乏责任感的家长给学校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给小阳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最开始入学时,小阳每天都要与人打架,严重时每天要打四五次,以至于哪一天他要是没有与人发生冲突,老师就要怀疑他是否身体不舒服了。

“他就是主动找人发脾气,制造冲突,通过打架骂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其实其他同学根本没惹他。”梁彩宁说,“老师也很难管住他,说他,他根本不听,完全就把你当空气了,连跟你狡辩、找借口都没兴趣。”

甚至连说教他的机会都很难找到。一般学生,老师找他有事,叫他过来,他肯定就过来了。但是对小阳,老师连叫都叫不动,经常需要撒开步子去追他,抓住了,拎回来。所以,经常需要男老师甚至是体育老师出面,才能正常和小阳谈上一次话。

有一次,小阳一天之内连续出问题,梁彩宁需要亲自与他谈话,就上演了一出“速度与激情”——两人在学校里穷追猛跑,狂奔不止。最后梁彩宁实在抓不到小阳,在操场停下来了,说:“我不追你了,我知道你跑得快,追不上你。我只要跟你说几句话。”

小阳也停了下来,喊道:“你别过来!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梁彩宁问道:“那你说,我要说什么?”

小阳不屑地说:“你肯定要说‘我说你是为了你好!’”

梁彩宁心里一颤——这孩子已经被多少老师无情批评过,内心受到了多少伤害了?她以柔和的口气说:“我想说的是,我要与你讲话,因为我认为你是个人,我尊重你,所以我愿意跟你交流。”

小阳呆呆地站着。

随后,梁彩宁又与小阳说了许多,包括她自己的故事,她的兴趣,又问小阳的爱好等,唯独没有提到当天小阳惹的祸。

两人在夕阳下聊了很久,小阳也主动说了自己的很多想法,内心的感受,以及未来的愿望等。两人从相隔数米站在操场上僵持,到紧挨着坐在教学楼的楼梯上,越走越近……

“如果这样一次深入的内心沟通,就能够解决一切窘境,那就太好了,可以拍电影了。然而实际上,后面还是犯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自那一次之后,还是有很多改变。”梁彩宁笑道,“至少以后找他谈话,不用追了,叫他他就过来了。”

在后面的几年里,小阳的行为不断转变,到今天,已经不再惹祸了,成了一个懂礼貌,能与人友好相处的学生。

梁彩宁说道: “ 学习上的问题当然还存在,毕竟早年欠下的东西太多。不过,与他两年前的状况相比,大约命运已经转变了吧。”


(本文来自《新校长》杂志2016年第2期独家报道,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作者和出处。)

…………………………………………

更多阅读,请返回主页,继续点击:

每周一校|一所“完美微型小学”的培养逻辑(上)


2016年2期杂志速览——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