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地大地调院服务国家战略20年纪事
近日,从2020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我校地质调查研究院获评全国优秀,为全国唯一获评优秀的院校地质调查研究院。自2000年5月成立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地调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和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培养了大批地质调查拔尖人才,为我国自然资源事业努力贡献着地大智慧。
应运而生
开创地调事业新征程
为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成立。为了充分发挥多学科集成和人才优势,拓宽战略布局,全面参与到地质调查工作,培养高质量的地调人才,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学校抢抓历史机遇,于2000年5月成立了地质调查研究院,这也是我国高校首个实体地调院。
当年,马昌前、周爱国、张克信、郑有业等一批地质“尖兵”被学校从各院系抽离重组,挑起地调“大梁”。他们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不断探索地调科学理论与方法,依托我校在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水工环和物探方面的科技优势,围绕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和阶段性目标,用实际行动践行地大人攻坚克难的神圣使命,开创了新时代地质调查的新篇章。
20年来,我校地调人怀揣梦想,栉风沐雨,不畏艰难,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海南等自然条件艰苦地区,累计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中国地调局计划项目和二级项目、各省市地勘基金等项目1696项,累计经费13.52亿元,发现了大量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床(点),依托地调相关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4000余篇,获得各类省部级、厅局级及以上奖励166项。20年来,地调院所承担的项目不仅重新认识和解决了一些重大基础地质与矿产勘查问题,在地调行业相关标准制定、技术示范与引领方面均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赢得了过硬的口碑。
20年来,作为全国高校地质调查的先行者,学校的地质调查能力得到了行业公认。2012年地调院率先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院校地质调查院A级能力建设评估。2016年和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的省级地质调查院、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的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下设的地调院评优,地调院作为全国唯一的院校地调院两度获评优秀。
20年来,地调院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科齐全、优势明显的专兼结合的公益性高校地质调查研究队伍,为祖国地质找矿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地学服务支撑,成为“高校地质调查院的标杆”。目前,地调院共有各类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地调院以查明大中小比例尺填图单位范围内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古生物、物化探异常为基本任务,具有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固体矿产、液体矿产、气体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勘查、地质钻(坑)探等11个领域的甲级地质勘查资质,以及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勘查、设计单位。
地调院师生在新疆野外现场教学
科技创新
对接国家需求引领发展
走进地质调查研究院,展览墙上一个个全国示范性项目引人驻足: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唯一的特等奖;改进优化数字填图系统并率先应用,绘制完成全国首幅“25万数字地质图”……
地质调查工作是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地质科技创新。校长王焰新曾提出:“要把地质调查研究院建设成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地调项目、培养高水平地调人才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地调院”。
20年来,地调院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寻找地质工作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区矿调、水工环地质调查、页岩气调查评价、军民融合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城市地质、信息工程等优势领域方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不同时期的战略定位,结合学科前沿,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和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总体布局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我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的先锋。
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呼唤新作为。每一个大型地质调查项目的科技创新,对地调院师生而言,都是一次“赶考”。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为首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中国地调局重大项目《中国西部不同类型造山带区域地质填图方法》,被业内赞誉“启动了我国青藏高原空白区和造山带1:25万填图,是我国地质填图里程碑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组完成的《东昆仑造山带1:25万冬给措纳湖幅》,被评为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一等奖。其主要研究成果“大地构造相方法”和“造山带混杂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被中国地调局在青藏高原开展的1:25万地质填图中广泛采用,为大力推进我国西部区域地质和国土资源的调查起到奠基和示范作用。
在传统的地质填图中,地质工作者以手工方法进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还不便于数据的共享、交流和修改更新。张克信教授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软硬件的定型、野外测试,为改进和优化数字填图系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率先在全球完成了首幅“青海省民和县幅数字地质图”。其成果《1:25万民和县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荣获2012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成果一等奖。
国土资源调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系统的地物化调查基础上,通过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创新,开展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靶区预测,为新的矿产资源寻找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摸清我国西部地质矿产资源“家底”,以王国灿教授为首的师生科研团队,从2010年夏天开始,从雪域高原转战到天山南北从事不同类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从造山带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到覆盖区地质调查试点,四轮地质调查项目前后经历了近10年时间,在茫茫戈壁上开展艰辛的地质调查研究。2016年,《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复杂造山带三维地质调查》项目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二等奖。2018年11月在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上,王国灿教授团队完成的《新疆1:5万板房沟幅(K46E002015)地质图》获“特优图幅奖”,王国灿教授本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
当前,我国能源供应安全面临挑战。“找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然而,如何保障资源的持续供给?怎样才能唤醒沉睡的资源?地调人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取得成矿理论和找矿突破方面重大进展。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秋明、夏庆霖教授团队负责的中国地调局计划项目“覆盖区矿产综合预测”,取得了具有国内领先的成果:利用非线性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成功指导福建、内蒙古、新疆等地探矿找矿工作取得突破,该项目的主要成果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有业教授团队先后在西藏冈底斯、北喜马拉雅等成矿带组织发现与评价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第一个超大型驱龙铜矿床,也是我国首个规模超千万吨级的铜矿床。此后,还在发现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帮布勒大型铅锌矿床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有关冈底斯成矿带的找矿成果,成为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调院长期致力于湖北省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需求,为应对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由地调院副总工程师周宏主持的“湖北宜昌兴山香溪河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是国内南方岩溶地区1:5万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示范项目,其成果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第一。马腾教授主持的“江汉平原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不仅承担着国内平原区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实践及技术要求编制等重要工作,还担负着探索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地质、环境、生态等关键带研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探索任务。他在“汉江下游旧口—沔阳段地球关键带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在汉江下游典型区开展1:5万地球关键带环境地质调查,针对典型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地球关键带的三维结构特征,建立流域尺度的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构建基于地质—水文—生态多过程耦合的关键带模型,探索我国平原地区1:5万地球关键带环境地质调查方法体系,为我国全面开展地球表层系统关键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2018年,经过66天钻探,根据地调院李德威教授地学和干热岩理论的“路线图”,在海南澄迈成功打出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他的工作成果为海南干热岩发电及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干热岩勘查、开发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2018年9月,他劳累成疾,生命弥留之际,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10字绝笔,其呕心沥血、献身地学、献身祖国的精神,引起社会广泛的精神共鸣,新华社等媒体大篇幅予以报道,他被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近年来,地调院主动适应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针对南方页岩气不同页岩层系开展选区评价,瞄准长江经济带环境、生态保护需求,对鄱阳湖—洞庭湖两湖湿地开展环境地质调查,对清江流域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同时针对区域性重大地质问题,启动南岭地区区调,并对智能填图进行探索,续作新疆卡拉塔格一带地质填图,探索创新特殊地区的地质填图思路与方法。仅2019年,该院就有6项成果荣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师生在西藏野外进行地质调查
铸就标杆
产学研结合培育英才
20年来,地质调查研究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理念,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自然资源调查人才为目标,为自然资源行业培养地学类专业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除了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地调院还特别强调学生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术方法掌握和实践能力提高。为此,地调院利用与中国地调局各地调中心及直属单位的长期业务关系,探索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安排学生到各类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实质工作,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科研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达到既出成果、又培养人才的目的。学校地学类专业每年有600多名研究生、50多名博士生、100多名本科生参与到地调项目中。20年以来,地调院共培养研究生毕业生161余人,其中博士生17人、硕士144人。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设计1200余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近千份、完成博士毕业论文100余篇。
2019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生工作站正式成立,该研究生工作站是适应自然资源调查新形势下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作为高校地调院,地调院不仅为学校培养人才,还主动服务社会。为国家的资源勘查开发等业务朝着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地调院注重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地矿行业培养人才,形成人才输送的“辐射源”。每当地质调查行业出现新概念、新方法、新突破时,当行业单位业务方向、业务能力需要转型、提高时,地调院都紧跟国家、行业需求,提供智力服务。20年来,先后为自然资源部、原武警黄金部队等单位举办“地质调查高新技术培训”“数字填图技术应用培训”“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培训”“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人员与项目负责人培训”“武警黄金部队区矿调业务骨干培训”等, 共计受训人数3000余人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人员与项目负责人培训班野外授课
科学管理
乘风破浪向未来
早在成立之初,为实现地调事业的持续发展,地调院大胆创新用人体制,打通了人才流动、使用的机制障碍,让地调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起来。专职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研究的人才队伍,辅以各学院兼职的地质调查研究人员,这样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队伍,成为地调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如今,地调院在健全和完善自身机构的同时,也让全校师生参与其中,为地调事业的发展服务。
20年来,地调院代表学校全面按中国地调局要求管理和实施各类地调项目,做到科学、规范、严格、制度化。该院重视项目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项目立项审查、项目执行质量、项目质量评估和监督等方面。近几年,制定完善了《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地质调查成果奖励办法》等多项用于规范管理、鼓励创新的规章制度;建设了北斗野外安全保障系统,保障项目野外工作顺利开展;建设了全国第一家高校实物地质资料室。
地质调查项目的过程管理是保障项目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地调院专门出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类、地质灾害治理勘查、设计类等项目成果报出管理工作细则》《地质调查研究项目管理工作细则》《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管理办法,建立了项目立项论证初审、设计初审、野外质量检查、室内质量检查、成果报告验收初审、野外验收预审等制度。针对地质调查项目的设计编写、野外安全、保密、野外填图技术方法、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地质、遥感、水工环等,该院举办多期次培训。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就是为了提高地质调查研究项目的质量。连续多年,地调院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报表考核一等奖。
目前,地调院正依据学校的“美丽中国宜居地球:迈向2030——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战略规划”,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在项目申报与管理方面,朝跨学科跨单位联合承担重大地调项目的协同组织方式转变。同时,实现以自我循环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向社会化公共服务模式,实现高校地调院在人才、科技方面的引领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广大地调人将继续秉承“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校训精神,依托学校学科、人才综合优势,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扎实的干劲,践行新型局院合作模式,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探索地调成果社会化,为促进我国地质调查事业向世界一流迈进再立新功。
文 | 徐燕 蔡晓萍
本文图片均由地调院提供
微信编辑|刘可 王紫璇
审核|陈华文 刘妍慧
☞疫情防控不松劲!这些防护常识地大人请收好
☞加油!地大留学生跨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云”答辩
☞适逢遐龄 初心不改
☞初心永葆 韶华不负 | 他们是地大人的骄傲
☞母校情深!此信寄往珠穆朗玛,地大校友请查收
☞地大师生设计抗疫纪念胸针,献给最美逆行者
☞图解 | 致力建设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未来十年地大准备这么干!
☞地大物资配送应急突击队:打好防控生活物资保障供应战
☞喜报!地大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机构
☞把地学写进诗词里,我们的中国那么美
☞为什么说,地球的运气太好了
☞跨越60年!地大人9次登顶珠峰瞬间
☞向母亲致敬,这些心里话说给您听☞一封来自地大“李四光计划”的邀请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网络新媒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