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家扶贫日 | 央媒整版报道脱贫攻坚的地大风采
今天是第七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10月14日,央媒《人民政协报》以整版篇幅,呈现地大在脱贫攻坚中的风采和作为。整个版面,由两篇文章组成,分别是:通讯《“极边之城”见证“教育扶贫接力”》,校长王焰新院士署名文章《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高校的责任与担当》。以下为报纸版面全文:
“极边之城“见证“教育扶贫接力”
这是一所因扶贫而诞生的大学。
为了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5年前,教育部在云南滇西建设了一所全新的学校——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服务滇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为了落实教育部的对口帮扶任务,自2013年开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便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结为“亲家”,主要负责设在腾冲的珠宝学院的援建工作。为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先后委派其珠宝学院孙仲鸣、尹作为、周琦深等3名骨干教师前去进行帮扶。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武汉,到“极边之城”云南腾冲,这条长达2000多公里的路程,见证了两所学校的“深度联姻”,也见证了援建干部的奔波劳碌。在他们的专业帮扶下,珠宝教育很快在彩云之南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记者连线3位滇西大珠宝学院的援建干部,倾听他们在长达5年的教育扶贫“接力”中的付出与获得。
孙仲鸣:援建先行者的“苦与乐”
今年9月,珠宝学院作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首批特色学院,迎来了办学的第4年。
想到又有一批青年学子能在这里求学而改变命运,孙仲鸣欣喜有加,他说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特别值得!”
2013年7月初,时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副院长的孙仲鸣接受校领导指派,第一次参加了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滇西高等教育扶贫专题研讨会后,即赴腾冲开始了为期十余天的调研和可行性报告撰写。很快,他又与保山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腾冲市教育局等地方负责领导一起到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汇报,得到了司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可。2016年4月,孙仲鸣进入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第四期名单,出任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院长。
从武汉到昆明,再从昆明辗转至腾冲,4年的寒来暑往,孙仲鸣往返在这条长达2000多公里的路程上,不下90次。他克服教学科研工作繁重以及身体和家庭等多重困难,勇挑重担,全身心投身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的筹建工作中,成为这所全新学院建设的最初亲历者和见证者。
越是深入了解到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内在潜力,越是让孙仲鸣真正体会到滇西教育扶贫的深远意义,而唯一让他感到亏欠的是自己的家人。2014年5月,孙仲鸣才从腾冲回到家,老母亲就住进了医院,仅三天老人就去世了。他强忍悲痛,把母亲的骨灰送回老家后,又赶赴昆明,继续为筹建工作奔波。妻子在单位也是教学负责人,又承担起了照顾家中老小的重任。即使这样,孙仲鸣依然把归期一拖再拖,直到滇西大珠宝学院开始了真正的发展运作,他才放心回到武汉。
长期的奔波劳累加上作息、饮食不规律,孙仲鸣的身体状况一度亮起警示灯。2015年1月底,他做了甲状腺切除手术,需要定期复查,终身服药。2016年5月初,他刚回到武汉没两天,就因患上肠扭转住进医院ICU病房,一直昏迷不醒,医生下发了两次病危通知书。妻子伤心地说:“你这都是累出来的呀!”
他的精神感动了学校的干部老师们,大家心往一处使,齐心协力谋发展。2017年4月,滇西大珠宝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获得正式开办资格。5月,孙仲鸣在广州番禺签订了珠宝学院应用技术教育创新实验区四方合作备忘录,同时筹建滇西大珠宝学院应用研究院,为在偏远落后地区开办新型本科院校探索出一条创新、可行之路。在大家的努力下,当年9月,滇西大珠宝学院以崭新的校园迎来了首批学生,这所新生的学校正式启航了。
路已开辟,未来如何走得更远?关键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配置。为了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模式,孙仲鸣多次前往珠江三角洲、上海、天津、江苏、河南等地调研,拜访当地的产业协会负责人和同类型高校负责人,虚心向他们求教取经。为了充实教师队伍,他推荐动员自己指导的研究生首批应聘滇西大珠宝学院教师。为了制定一套科学、适用的培养方案和办学规划,他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前后修改了200余次,废弃的打印文稿叠加起来有一米多高。
在创建滇西大珠宝学院的4年中,孙仲鸣主导完成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政校企融合办学机制构架、机构编制、人才梯队、三学期制、国际化办学等发展蓝图。“2019年度云南省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对他来说实至名归。
“滇西大珠宝学院的办学思路很清晰,探索出了一套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的创新模式。”当时评审组组长牛维麟的一番话,让孙仲鸣至今不忘。“在腾冲4年的日子,让我深深爱上了滇西这片土地。在教育帮扶过程中,我更深深地读懂了国情、世情、民情,提升了自身觉悟、能力和境界。过程虽苦,但我无怨无悔。”孙仲鸣说。
尹作为:“国门大学”奏响“一带一路”之歌
2017年5月,在滇西大珠宝学院组建之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副院长尹作为来到滇西大珠宝学院任院长。
接过孙仲鸣开拓后的接力棒,尹作为感到了沉甸甸的使命。
“‘扶贫大学’怎么发展?如何关注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尹作为来到这里后,尤为关心专业建设。在他看来,珠宝学院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地方需要什么,就要办什么专业。
“玉出云南”,这里有丰富的宝玉石资源。腾冲更是有着“中国翡翠第一城”的美誉。为了对接产业,加强专业建设,当年,尹作为牵头撰写了《珠宝质检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项目》申报书,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审定,并获批400万元资金,实现了本科教学实验的需求,并在这个基础上申报对社会服务的珠宝检测中心。这是云南省高校所属第一家珠宝检测中心,主要对腾冲、芒市、瑞丽、保山等滇西地区开展珠宝检测和质量把控。
尹作为说,办好“扶贫大学”,关键在于瞄准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利用好贫困地区独特的资源,就能为贫困地区装上“发展引擎”。因此,珠宝学院的“应用技术型”风格很鲜明:专业紧盯现实需求,学生实训走出校门,对接社会合作机制灵活,许多老师都有创业和工作经历。
在尹作为的带领下,滇西大珠宝学院开设了产品设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休闲体育、工艺美术4个本科专业和工艺美术品设计、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休闲体育3个专科专业。其中,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开设开创了云南省休闲体育本科教育的先河。2018年,珠宝学院招收了首批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当年就有多个企业来校走访“预订”毕业生。
滇西地区毗邻缅甸,腾冲更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所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也被称为“国门大学”,不仅承担着一般大学的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学术研究的功能,还承担着对外文化辐射、对内文化固边等特殊功能。为此,2017年,尹作为带队到距离200多公里的缅甸密支那做招生宣传。2018年,5位缅甸留学生成为珠宝学院的一分子。“学院的成立,不仅是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更是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建设‘国门学院’作出贡献。”尹作为说。
按照规定,尹作为的挂职时间为期1年。临近期满,他又被当地恳请多留了一年。在尹作为的推动下,云南省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腾冲市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署了合作协议。他还牵头成功申报了云南省首个珠宝研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宝石及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获批150万元研究资金。
2019年10月15日,云南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昆明举行,尹作为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但尹作为更看重的,是他在这里的历练,“在腾冲的日子,使我的人生变得厚重起来。”
周琦深:打造应用人才培养的“腾冲样本”
2019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教学科研骨干周琦深从尹作为手中接过“接力棒”,怀着“复杂的心情”只身奔向了腾冲。
说心情“复杂”,是因为那时家里有刚做完开颅手术的母亲、两个两岁大的孩子,以及身体状况欠佳的妻子。在当时家庭如此需要他的情况下,他的家人却劝他说:“你是一名党员,应该为边疆地区教育扶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能克服困难,你放心地去云南吧。”来自单位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成为他前行的动力。
来到腾冲后,周琦深发现腾冲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滇西大珠宝学院所在地海拔约1700米至1800米,全年适于高原攀岩专项训练。他高兴极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称为中国登山界的“黄埔军校”,具有攀岩的悠久历史,何不与学校联系,发展滇西大珠宝学院的体育特色专业呢?说干就干,周琦深积极主动联系云南省教育厅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进行云南高原攀岩教学训练基地建设项目的规划和申报,成功获批并被列为重点项目。
珠宝学院的发展,“既要接地气,又要架天线”。当得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要成立珠宝职业教育分会时,周琦深利用5天时间跑遍了云南省所有开设宝玉石教育的各类院校。他号召各院校联合起来,共同为宝玉石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还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积极展示滇西大珠宝学院的办学决心和实力,最终使之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珠宝职业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是云南省唯一的副会长单位。
为了让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接轨,加强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走之路。在分析滇西大珠宝学院办学的优劣势后,周琦深先后对接20余家企业,决定引企入校,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量。他与教师们一起,申请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园创业平台和保山市级众创空间,实施“师生共同成长计划”,支持师生的优秀创业项目成长发展。真心用情的付出,让周琦深获评2019年度云南省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
2020年8月,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指导下,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省财政厅和昆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创客中国”创业大赛中,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的创业项目“天雨纪——东巴非遗手工造纸体验馆”首次参赛就斩获冠军,获得一等奖,位列创客组第一名。领导们的关心,师生们蓬勃向上的发展的劲头,让周琦深逐渐看到了这所全新学院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也是一所极具特色的学校,更是一所肩负使命的学校。希望更多滇西学子的美好青春,在这里启航。”周琦深满怀期待。
(文|徐燕 张惠娟)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全国政协委员 王焰新)
我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经过长期与贫困的决战,仅剩下500多万人还未脱贫。今年接下来的日子,脱贫攻坚全面发起总攻,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庄严承诺,这是一个大国从容自信的战略定力。脱贫攻坚战收官后,将向乡村振兴阔步迈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折点上,高校必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奋力实现作为,这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内涵要求。
近年来,高校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文化等优势,深度参与其中,为摆脱贫困,贡献了有目共睹的力量和智慧。就高校职能而言,服务社会一方面彰显高等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对于高校事业发展来讲,也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遇。从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高校需要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担当和更大的气魄。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
战略规划主动描绘“乡村图卷”
2020年不仅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各高校“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高校在先前的发展规划中,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将助力脱贫攻坚的议题纳入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服务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中,高校在制定各类战略发展规划时要通盘谋划、统筹兼顾、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找准切入点,描绘好乡村振兴的蓝图。高校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寻找“契合点”,树立“一盘棋”“一张图”的理念,使其充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抢抓这一机遇,有利于优化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新布局,使高校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步而行。
选派干部要遴选“精锐之师”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优秀的干部队伍,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高校在助力脱贫攻坚战中,少数高校派出的干部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组织协作能力薄弱和群众工作能力不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脱贫攻坚战的进程。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高校要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干部参与其中。这些党员干部在基层经过锤炼,不仅自身工作能力水平将会跃升,同时也将是高校事业发展中的得力后备干部队伍。同时,高校根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际诉求,要遴选专业精湛的专家团队,提供全方位、全视角的技术服务,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另外,对于在基层有过长期历练的干部和专家,高校在职称职务晋升与考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助力乡村产业走好“特色之路”
当前,各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中,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生产生活传统和民风民俗,探索和寻找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之路。规模化的产业,是群众有效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仅仅凭着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腔热血”,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高校在这些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助力乡村走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特色之路,高校首先要摸清乡村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家底,然后因地制宜,经过科学评估后,精准选好产业培育方向。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校除了提供资金帮扶,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派遣专家,以实地调研或在线联络的方式,对生产和种植养殖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全程“把脉问诊”。而在产品后期推广中,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高校要善用、巧用网络技术,讲好产品故事,使得产品真正转化为经济收益。
播撒教育与文化的“希望之种”
贫困地区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有限,群众的教育文化素养不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缺位,不仅是致贫的主因,也会制约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校作为文化知识的殿堂,尤其是办学实力强劲的高校,拥有显著的教育与文化资源优势。
扶贫先扶智。高校一方面对农村硬件薄弱的中小学进行物质和经费帮扶,还要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另一方面以“爱国、科学、立志”为主线,根据民风乡情,组织编写“乡土读本”,在中小学设置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潜意识中引导中小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将来扎根家乡作贡献。
俗话说:技高不压身。正是由于没有技能,很多农民外出务工,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劳动力的流失,导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出现“人手不够”的尴尬局面。毕竟乡村振兴的主体,这个群体是主力军。高校应该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要接地气,讲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和听得进的话,让群众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高校在乡村不断播撒教育与知识的种子,能规避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产学研基地在乡村“安营扎寨”
当前,很多高校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有的高校为此专门修建了固定的基地,师生在这样的基地,能够系统地开展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若把产学研基地搬到乡村,和乡村产业发展进行无缝对接,可以让学生在各类实践实习中锤炼专业本领,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情怀。对于乡村走向振兴直接提供了充足的智慧和动力之源。尤其是农林、地矿、水电、师范、医学等学科特色型高校,建设各类产学研基地时,可以兼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乡村农田整治、环境修复、资源开采、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实现双轮驱动捆绑式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秭归、巴东、竹山等县,专门建设实习实训固定的基地和场所,在地质实习、地灾治理、环境修复、绿松石开发等方面,积极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效果明显。
在希望的田野组建“高校联盟”
当前高校在服务脱贫攻坚之中,都是一所高校对应帮扶相应的乡村。在“点对点”帮扶模式的基础上,一个区域里的若干所大学,可以抱团组建“高校联盟”。这样能够使得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真正实现充分的共享、互动,做到教育资源统筹、技术资源统筹和人才资源统筹,在脱贫攻坚中实现整体发力,形成强大的社会服务能量。同时,“高校联盟”也可以补齐高校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某些短板和不足。在希望的田野上组建“高校联盟”,可以吸引高校实力雄厚的校友企业在乡村投资兴业、调动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等。由此形成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合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告别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微信编辑|雷龚鸣 孙佳瑞
审核|陈华文
☞心之所向:地大新生走向星辰大海☞来吧,一起聆听地大辅导员的“教育心语”☞地大萌新选课攻略☞请收藏!地大限定版月饼来了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
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网络新媒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