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史剪影︱流金岁月中的地大春节

1953年2月14日 癸巳年正月初一

这是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第一个寒假。和今天大部分同学一样,有很多同学选择坐火车回家,但也有很多人骑自行车或步行回家。


留在学校的同学也不少,新校舍还没有建成,他们住在北京地质学院沙滩分部、河北宣化地质学校、北京大学工学院等地。1952年秋季,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第一次招生,招收研究生4人,本科生1104人,专科生99人,还有300多名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大二大三学生。

北京地质学院沙滩分部

留在学校的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他们会相互交流北京、天津、唐山、焦作、西安等地的年俗。他们原来在这些不同的地方上学,由于国家的高等教育调整来到这里,和大家成为同学。来自中国矿业学院矿山地质系的学生还会介绍起他们的这些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在洛阳复校,之后迁到郑州,再迁苏州,苏州解放后回到焦作,后来又去天津、北京······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春节的北京一年比一年热闹,住在北京的老师们已经提前置办了年货,准备走亲访友。

1956年的一期北京地质学院校刊

就在除夕(1953年2月13日)这天,北京地质学院第二次院务委员会做出了关于出版校刊的决定,会议决定校刊定名为“北京地质学院校刊”,于 1953年2月13日出创刊号。这是今天我们阅读的《中国地质大学报》的起点。六十多年后,校报已经从单纯的纸质传播变成今天新闻网、微信、微博和报纸等全方位、多渠道宣传的融合媒体。

1976年1月31日 丙辰年大年初一

许多师生还沉浸在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悲痛中,但1976年的春节就要来了。


教职工们分散住在湖北省委党校、华中农学院、华中工学院、原武汉地质学校、原武汉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例如有老师住在华农,要前往“进修学校”上课,就要乘坐七点从华农发出的班车——一辆带着敞篷的解放牌大卡车,老师们簇拥在车厢里,到街道口下车乘坐航空路(原武汉地校)发出的班车,老师们从阅马场下车,跑步前往“进修学校”(位于昙华林旁,今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内),未下车的老师就前往航空路校址。街道口成为老师每天清晨上课的“中转站”,那时的蛇山上黄鹤楼还没有重建,刚刚搬到武汉的地质学院就以这种方式坚强地为国家培养着地质人才。


在除夕夜大家回想起这一年来经历的事情,有人先到江陵再来武汉,有人直接乘坐专列从北京过来。1975年8月8日凌晨,学院第一批南迁教职工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生活和工作多年的首都北京,扶老携幼搭乘上了由李先念副总理安排的专列迁往武汉。途中,因大水冲断京广铁路,专列返回北京。事后,有教职工回忆:如果这趟专列提前十几分钟通过河南驻马店,很有可能被大水冲走······


这一年,学校总算安顿下来,在武汉扎下了根。虽然还借住在多个地方,但各项建设在进行之中,新的校园在“武昌喻家山和来旺山(现称“南望山”)南麓,华中工学院以西,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以东,181工厂以北地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1975年4月,新校址“第一栋房子”——工棚搭建完成,91721英语班的28名学生参与了工棚的建设。在校园建设期间,教职工每人每年参与建校劳动两个月,工农兵学员参加一个月。


同学们参与建设的工棚

大年三十的晚上,建设者们还可以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但时任基建办公室副主任的任宝汉却一定在值班——从1975年起,每个春节都是他在工地值班。他在建校中负责建材管理工作,经常和工人一起装卸物资、在工地参加劳动,把乱丢乱放的建材归位。然而,这位被大家称为“老黄牛”的建设者,却没能看到新校园建成的那一天,因为积劳成疾,任宝汉同志把生命永远留在了1981年的武汉地质学院。

1975年杨遵仪在南望山用英语讲解地质现象

1971年湖北地质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5年学院招收工农兵学员479人。如果他们春节时在校没回家乡,他们可能在想念家乡的田地或工厂里的机器,之前许多年都是这些在陪伴着他们过年。“进入大城市来学习,一定要学好知识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奉献。

1988年2月17日 戊辰年大年初一

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已经十年了,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巨大进步,商店里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过年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学校里如果能多几台电视机,就有更多的人可以看一看1983年起每年除夕都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

八十年代的武汉地质学院校门

铁路、公路在不断建设,过年回家的人越来越多。同学们回家比之前更方便了,但大多数同学都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机会,不敢在家耽误太多时间。有一篇报告文学动情地描绘道:“这样的工作从夏天持续到秋天,再到冬天。张克信沉浸其间,不知秋冬变换。直到发现喧闹的校园突然寂静下来时,细一想,可能到了寒假。直到春节将至,张克信才放下手头的工作,走出实验室,买一张火车票,回甘肃会宁。张克信把自己当上班族了,过完正月初五,就回到了还有些空荡的校园,扎进实验室。”时光荏苒,当年在武汉地质学院攻读研究生的张克信,早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师长了。

八十年代学生在图书馆学习

1988年的春节,如果某位同学想给亲朋好友寄一张贺卡,他拿到的学校明信片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校名已经是“中国地质大学”了!过去的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批复武汉地质学院等单位联合组成中国地质大学,总部在武汉,分设武汉和北京两部。这一年11月7日是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三十五周年的日子,在武汉和北京两地分别举行了庆祝大会。上午九时,武汉校部在学校正门口举行更名挂牌仪式。校长赵鹏大宣布:“我们盼望已久和为之奋斗的中国地质大学成立了!”

建校三十五周年庆祝大会

随着中国地质大学的成立,位于汉口航空路的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也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到2001年,共培养学历生6475人,培训班学员近2万人,航空路成为了许多地质专业干部的难忘记忆。北京地质学院迁到武汉后,化分系和探工系两个系曾经在此度过了近十年的时光,在这里学习的学生,记忆里更多的是汉口的繁华。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的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加,许多老师前往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也有许多知名科学家应邀来校交流。这一年的九月,学校正式向教育部呈报中国地质大学的英文名称为“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许多年后,它的缩写“CUG”深深烙印在地大人的脑海里。


2004年1月22日 甲申年正月初一

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过去的这个2003年,工程学院水文地质与环境系、地球科学学院地层古生物生物教研室生物学教学小组,组成了环境学院,今天她的学科发展已经枝繁叶茂;管理学院的行政管理教研室、人文与经济学院的法学教研室以及马列课部,共同组成了政法学院,在她存在的九年时间里,“政法学院”这个名字成为一大批学生对地大的眷恋。同时,我校决定停办已持续多年的专科层次教育,汉口航空路校区历经多次更名,到此时拥有了他的最后一个名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汉口校区”。


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北区的建成了。学校购置了原湖北机床厂房地产兴建学校北校区,新建与修缮一批教学设施与生活设施,使北校区可容纳5000余名学生学习生活。九月开学,第一批2200余名学生入住北校区,当年刚刚成立的政法学院就在其中。

现在的北区

对于第一批搬入北区的学生来说,刚搬入的第一个学期需要“翻山越岭”到西区上课。他们那时走过的道路渐渐地成为了我校著名的小吃街,此后的每一届地大人都会回想起属于自己的“北街”记忆。


2003年的倒数第二天,一条贯穿南望山的隧道建成了!地大隧道让人文和理工互相交融,也让地大相比于其他学校有了新的特色。


春节后的这一年,4月9日学校教代会将“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确立为校训。10月,地大师生第一次使用上了“校园卡”这个新鲜玩意儿,持卡可在校园各食堂就餐、校内超市购物、院系机房上机及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阅览。


过年回家的时候,春运的人潮依旧拥挤,但同学们相比于暑期一定多了许多安全感——在2003年里,中国人民战胜了“非典”!疫情得到了控制,生活已经恢复如常。今天我们回头再看这段历史,在“非典”疫情后醒来的中国,依然可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上面提到的学校建设不就是一个缩影吗?


北区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随着武汉八一路延长线的开通,2015年5月18日,33781班校友李忠荣捐资修建的北区新大门也建成开通,航拍下一张笑脸映入眼帘,大家亲切地称为“哈哈门”。李忠荣动情地说:“我珍惜和怀念在母校四年的校园生活,在这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我们事业有成时,回报社会、回报母校就应该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早在学校60周年校庆前夕,他就捐资翻新了西一门和东一门。

2014年12月29日新北门落成仪式上王焰新校长和李忠荣校友

2021年2月12日 辛丑年正月初一

这是最新的一个春节。在校的本科生大多出生在世纪之交,当他们来到地大的时候,这已经是一所建校历史六十多年的学校了。扎根武汉四十多年后,中国地质大学的名字已经与武汉分不开。他们或许因为想来到武汉这座城市选择了地大,或许因为想来到地大选择了武汉。

如今的南望山地质实习

校园还在那里,来旺山早已成为同学们口中的南望山,除了是地质实习的必经之处,在校的学生也时常称呼自己为“南望山人”,还成为了一代代离开学校的地大人的精神寄托。不同于1975年的是,南望山的山北与山南,都成为了校园一部分。南望山之外的武汉市最东部,锦程街68号也成为了地大的一部分,那是地大最新的未来城校区。随着过去一年经济管理学院的搬入,五个学院的同学们住进了崭新的、更加现代化的校园。

未来城校区

如果多年后有人再写这篇文章,他们一定会写道,“过去的一年中,武汉这座城市生病了,我们看到美丽的校园寂寥无人,大多数师生们通过网络关注着学校的情况,深深担忧却无法归来,同学们只能在线上开始新的学期;但我们还看到了许多地大人坚守在校园里,奉献在抗疫一线,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而努力着;我们还能看到老师与同学们克服困难,想尽各种办法把课堂开设在网络之上,更有一队队老师默默的为学生重新踏勘地质实习路线······”


这一年的春天,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还是有不少的老师和同学坚守武汉,守护着我们的校园,我们忘不了“白衣天使”、忘不了“逆行者”、忘不了“封控队员”,还有那群可爱的国际教育学院的“钢铁侠”,更有无数默默奉献和付出的师生员工。


六月,地大的毕业生返校,在学校细致的组织工作下,从下火车那一刻起众多教职工志愿者全程保驾护航,同学们得以安全无忧地返回校园,甚至第二批返校时恰逢端午节,学校还在食堂为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地大人准备了节日套餐。再次回到这座城市,他们的脑海中不知道会想起哪些往事?


九月,同学们返回阔别了大半年的校园,教室、图书馆中再次出现众多埋头学习的身影,老师们不用再努力担任网络主播而重新回到了讲台上。一切都在恢复正常,武汉这座城市也已苏醒,许多地方重现着以往的人头攒动。湖北省内A级景区免费开放,许多同学得以感悟荆楚之地大好河山,蛇山上的“武汉地标”黄鹤楼,迎接着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学校发展仍然在不断前进,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1952年开学典礼上聆听李四光、何长工讲话的一位新生,如今还在地大校园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作出注解;1975年开始建造的许多老建筑至今还是地大人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而1987年在地大读书的同学们,许多人一直坚守在学校的岗位,在科研和管理上为学校发展做着努力······回头来看,其实这一切都未曾中断,还在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我们。从1952年出生起,地大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春节,而一代又一代的地大人用他们的行动塑造了这所学校的精神内核。


另外,在那南迁的岁月里,高元贵院长带着学院东奔西走,遍及数省、四处碰壁,最后是湖北省、武汉市收留了这所学校。武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地质大学都与她分不开了。这座英雄的城市再一次显示出她的了不起!


从“中航181”到“北街”,很少人再想起这是大张村和机床厂门口。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烟火气、我们在家思念的味道,不仅代表着一段段地大历程,也是岁月静好的见证。新春将至,忆往昔峥嵘岁月给我们前行的动力,地大与地大人的故事从未停止,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郝翔、王焰新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史:1952-2012》,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国地质大学编:《中国地质大学大事记 1952-1987》,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地质大学编:《中国地质大学大事记 1987.11-1991.12》,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中国地质大学编:《中国地质大学大事记 2002-2008》,未刊,2009年

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编:《大地文学 卷9  金钉子报告文学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第17-19页

纪言:《武汉地质学校始末》,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室合编:《地质学史论丛》,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9-112页

曹南燕:《拼搏的诗,奉献的歌》,张锦高主编:《风雨同舟五十年——中国地质大学统一战线回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131页

向欣然:《黄鹤楼重建工程》,《世界建筑导报》1995年第2期

《关于坚决执行国家计委、教育部八月八日电报指示的决议》,1975年8月20日,1977-XZ11-1.00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藏

《关于赵鹏大同志赴法国参加地质统计会议的报告》,1980年,1980-XZ11-8.0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藏

《关于转发地质系总支、化分系总支汉口分部党委工作安排通知》,1981年11月8日,1981-DQ11-20.001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藏

《关于汉口校区资产处置及相关情况的报告》,2014年8月28日,2014-DQ11-10.000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藏

潘海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校区启用》,《长江日报》2019年8月29日,第4版

谢晓等:《未来城校区:全力做好返校师生服务保障》,2020年7月11日,地大新闻网,https://voice.cug.edu.cn/info/1002/16445.htm,2021年2月20日




供稿|校史馆 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

撰稿|卢子蒙 张晨阳

微信编辑|田甜

审核|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