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大老师手绘武汉战“疫”,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陈华文的绘本《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经过一年半的反复打磨,2021年12月底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书刚一问世,就被列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出版物推荐书单中的337种图书之一

《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出版后,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文艺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出版传媒网、科学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自然资源部官方微博、中国矿业报、文汇网、长江云、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客户端、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新浪、搜狐、网易、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转载报道。


部分媒体报道展示


湖北电视台2022年1月18日报道

请点击观看▲



武汉电视台2022年1月12日报道请点击观看▲


疫情防控期间,陈华文在女儿的书桌上作画




《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一书,以画稿+文字的方式,分为临危受命、共渡难关、战疫曙光三个部分,此外,还附录战疫心语,收录了武汉战“疫”期间,医护人员、警察、医院建设者、社区工作者、记者等不同群体扼要的战“疫”感言。



谈及创作该绘本的最初想法时,陈华文说,2020年年初武汉战“疫”中,他参加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看到同事们在疫情防控中默默奉献,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于是,萌生了用画稿记录武汉战“疫”的想法。



陈华文介绍,2020年2月14日—4月5日,在近50天的时间里,他进行钢笔画稿创作。他在网上查阅各种相关图片,还将学校疫情防控报道中的图片作为创作的源泉。在作画手法上,他以线条造型为主,融合了素描、版画、中国画的多种技法。



“武汉战疫期间,这座英雄的城市里,除了大批医护人员冲锋在一线,很多群体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他们都是我要描绘的对象。”陈华文介绍,100幅画稿中,描绘对象有白衣战士、解放军指战员、医院建设者,还有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小哥等等。“描绘的人物形象,不是专门画哪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2020年4月8日,也就是武汉“解封”的这一天,人民日报微博、新华社微博同时对陈华文创作战疫主题画稿进行报道,上百家网络新媒体也进行转载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很多网友纷纷表示:100幅画稿,是武汉战疫的生动写照,真实传递了战疫精神。2020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其中的20幅战疫画稿。



百幅武汉战疫画稿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后 ,数十家出版机构和陈华文联系,要求公开出版画稿。最后经过权衡,他最终决定将百幅画稿交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编辑李世梅说:“当时见到百幅武汉战疫主题画稿,一方面觉得武汉和武汉人民很伟大,另一方面被陈华文老师创作的画稿感动了,如果不是满怀爱意和激情,不可能在短期内创作如此之多的画稿。”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陈华文围绕百幅画稿撰写相应的文字。“最初以为给画稿配上文字很简单,但是深入进去之后,发现这并不简单,不仅文字表述需要准确、精炼,还要有文学性和可读性。”陈华文说。为了写好画稿对应的文字,他几易其稿,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该书责任编辑李世梅对文字经过多次修订,使得这部视觉与叙事交融的绘本,才得以定稿。


“一部优秀的绘本,除了文图精彩,还需要优秀的设计团队默默付出。”李世梅说,为了做好《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的装帧设计,邀请了国内优秀的设计团队。该书红色的封面,给人端庄大气之感,而内页设计中,文图突出重点,这个绘本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均属上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原武昌方舱医院副院长梁锦军说:“看到这本书,让我又想到武汉战疫难忘的岁月,这本书生动地体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他还说,当前疫情并未结束,这本书对于广泛传播抗击疫情的正能量,具有现实意义。



据悉,陈华文在武汉求学、工作20多年,从小热爱绘画,中学和大学时代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绘画训练,在创作武汉战疫主题画稿之前,他还创作过野外地质工作主题系列画稿,相关画稿在报刊发表并获奖。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近年出版《寻找文心》《山河气韵》《家国书事》《最是书香》《大地文心》等,获得过大地文学奖、中华宝石文学奖、教育部网络文化成果一二等奖、湖北高校社科成果奖、武汉社科成果奖等等。(文/魏海勇)










近日,陈华文撰文,讲述了该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英雄之城绘英雄


我的绘本《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2021年12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我看着大红的封面,内心非常感慨。这是我献给武汉和武汉人民的一本书,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先前我也出版过几本专著,但我觉得哪一本书都不及这本有意义,我有些被自己感动。这个绘本以100幅画稿+文字的方式编著,分为“临危受命”“共渡难关”“战疫曙光”三个部分。此外,还收录了武汉战疫期间,不同群体的战疫感言。本书刚一问世,就被列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出版物推荐书单中的337种图书之一。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战疫注定写入历史,必然被人铭记。起初,我和大家一样,对这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完全没有任何常识,充满恐惧,但是后来疫情防控有组织地开展,且成效明显,让我打消了顾虑。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华民族在时间的长河中,遭遇过各种危机,我们的先人用勇气和智慧,一次次化危为机。武汉战疫,对武汉人民、全国人民都是严峻的考验,但终究挺过来了。


2020年上半年,武汉战疫打响没有多久,我就有强烈的冲动,一定要用一种方式,记录这座城市历经的“震颤”。我起初打算用文字记录战疫历程,但是和那些在医院战疫一线的记者们相比,我觉得自己的文字记录,多少有些苍白。最后经过权衡,我决定用绘画的方式,进行直观、艺术地再现。


我画武汉战疫系列100幅画稿,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武汉“封城”期间,我居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小区里。我一边参加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一边给艺术设计专业类本科生上两门网课《视觉与叙事》《故事板设计》。这两门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就是用绘画的方式讲故事。我当时就想,正在发生的武汉战疫,就是最感人的故事,我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作业练习。而我,必须做教学示范。


2020年2月中旬~4月初,大约50天的时间里,我潜心创作武汉战疫主题画稿。我的创作图像素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有感于学校疫情防控的感人故事,另外一方面对武汉战疫有关图片新闻进行艺术提炼。在此之前,我虽然围绕某一个特定的选题,创作过不同系列的主题画稿,可是从如此宏观的维度,展现一个重大事件还是首次,对我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创作时,我无意画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是武汉战疫中的不同群体。医务人员、人民子弟兵、警察、医院建设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小哥、厨师、教师、记者、居家的市民等,都是我描绘的对象。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抗击疫情,都是平凡的英雄。在作画手法上,我以线条造型为主,融合了素描、版画、中国画的多种技法;在作画风格上,我去粗取精,省去繁缛的细节刻画,尽量做到人物的形神兼备。这些画稿中的多数人物形象,都戴着着口罩,这在我以前的创作中,是从未有过的。这也决定了武汉战疫100幅主题画稿的特殊性和纪念性。


创作武汉战疫主题画稿的过程,是有故事的。当时家里没有专门的画纸,我就用普通的A4打印纸替代;没有专业的画笔,就用普通的钢笔、水心笔和女儿的马克笔凑合着用。我利用晚上的时间,描绘武汉战疫的一幕一幕。也许作画时激情满满,在作画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每一幅画,几乎是一气呵成。这若是在平常,我是不敢想象的。毕竟,我画的是我熟悉的城市,还有我身边的人、身边的景。


家里太小太挤,没有专门的桌子供我画画,女儿平时做手工的矮圆桌,晚上就成为创作的“战场”。夜晚,家人都熟睡了,我就摊开纸笔,坐在小板凳上,弯着腰,趴在小圆桌前一笔一笔地画。这样一画至少都是两个小时。创作中,我经常忽略了时间的存在,不知不觉画到凌晨2点。当我画完一张,打算站起来时,发现双腿麻木冰冷。创作的每一天,失眠是常事,躺在床上,睁着眼睛想着的都是下一幅画稿的构图形式和表现人物。


创作期间,我时常要到学校总办公室值班。有一次,两张画稿忘记放到抽屉里,晚上回来时,发现画稿被女儿涂得乱七八糟。我又气又恼,想好好教训一下她。可是看着女儿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和那调皮的坏笑,我的心软了。女儿每天不能出门,已经让她受委屈了。在武汉战疫主题系列画稿中,我专门描绘了女儿懒洋洋坐在沙发上看图画书的样子,以及身边的各种玩具。我还描绘了女儿在厨房里,跟着奶奶学切菜的模样。她有两天叫嚷着到外面吃好的,我很是无奈,很是心疼。于是,我专门又画了一张孩子睡觉梦见美食的场景。不仅是我的女儿,武汉多少孩子,不是这样呢?


每每画完几幅,我时常把画稿拿出来,在微信朋友圈“秀”一下,师友们纷纷点赞,也提了一些中肯的改进意见。我觉得不是自己一个人在画,而是很多人在和我一起“画”。2020年4月初,100张武汉战疫主题画稿完工时,湖北主流媒体纷纷进行报道。4月8日,武汉“解封”。新华社微博对画稿进行报道,同样是在这个难忘的夜晚,人民日报微博也对100幅画稿进行报道。两家主流新媒体在一个晚上,不约而同地报道一个人的画稿,这是少见的。当晚一个小时都不到,就上了微博热搜。更出人意料的是,人民日报微博推送报道不到2小时,再次进行内容推送,并且配上题为《素描英雄,为时代立传》的短评,内容是:“100幅钢笔画,无法记录战疫全过程,但每一个瞬间都定格了英雄的不凡。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朴实无华,没有豪言壮语,但值得我们每个人感怀。素描英雄,为他们立传,就是为时代立传,就是弘扬时代精神。”


2020年4月中下旬,先后十多家出版社联系我,有意出版武汉战疫100幅画稿。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李世梅老师。我之所以选择将画稿交付李世梅老师,被她的出版诚意深深打动。坦率地讲,最初我是有些犹豫的,而她每次和我网络电话,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对于出版构想,她谈得细致、具体、专业。2020年5月初,我正式决定将画稿交付李世梅老师打理,真的有“托付终身”的感觉。


2020年6月—2021年10月,我们围绕画稿的出版,进行过几十次不同方式的沟通、交流、讨论,我们共同为了出一本不让读者失望的绘本努力着。一部优秀的绘本,文字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我最初以为给画稿配上文字很简单,但是深入进去之后,发现这并不简单,不仅文字表述需要准确、精炼,还要有文学性和可读性。为了写好画稿对应的文字,我五易其稿,花了大半年的时间。


《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出版之际,有三件事情不得不提。第一件事情:2020年2月底,我当时画了近30幅,受到《中国矿业报》编辑老师们的关注,该报打算对我的画稿进行连载。这让我颇为兴奋,也给我后续70幅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鼓励。若不是该报给我连载画稿机会,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100幅画稿。第二件事情:根据武汉战疫主题的部分画稿,我制作成微视频后,2020年7月获评武汉市科学防疫科普微视频优秀作品;2020年部分画稿参加教育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网络文化成果评选,获得书画类二等奖。第三件事情,武汉战疫中的20幅画稿,2020年7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回想武汉战疫的那些天,我目睹了我们的城市,从最初的惶恐不安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抗击疫情,人们不畏困难、守望相助、患难与共,武汉和武汉人民,无愧“英雄”二字,封一座城,护一国人。武汉战疫,不是一座城的孤军奋战,背后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一书,献给武汉和武汉人民,也献给在疫情阻击战中努力付出的所有人,献给在疫情中罹难的同胞,历史不会忘记那难忘的岁月。本书之出版,旨在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当前疫情并未结束,本书对于广泛传播抗击疫情的正能量,但愿能带来精神动力。(文/陈华文)










微信编辑|程晓龙

审核| 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