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人采访特辑 | 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是如何创造的?



编者按
今晚,“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 佛山站系列活动在佛山百老汇影城正式开启啦。开幕式上,百老汇电影中心特别制作了 香港影人采访特辑短片,供观众们在映前观看。

展映影片主创江志强、林家栋、梁乐民及演员王丹妮、钟雪莹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一同追忆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并展望了香港电影行业与新生代影人的现在与未来。已有声望的各路前辈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坚持、支持着本土电影的创作,并挖掘、培养电影新人,这无疑给整个香港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与信心,他们的这些口述也为展映周的 “新电影” 主题提供了更多元的补充。

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 影人采访特辑短片
剪辑:Yotliy、蔡景深
策划:百老汇电影中心

展映仍在进行中,三城四家影院的排片表请见往期推文周边兑换也尚未停止,快来BC看最新或最经典的香港电影,并兑换你的专属好物吧!

前阵,公众号“奇遇电影”的主理人William看了电影《梅艳芳》,生出了个感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绝非孤立的,不仅电影与音乐互相融汇,演员和艺人们,也是个个身怀绝技;他们互相交织、互相映照,才形成了星光熠熠的80、90年代。

所以今天,我们想请他来聊聊 80、90年代,电影与音乐、艺人与艺人之间的联系。




何以香港电影成为香港电影

作者:William
《流光·飞影》 2021香港电影主题摄影展策展人


2013年,香港作家、诗人也斯先生逝世(本名梁秉钧,1949-2013)。

他生前与日本作家四方田犬彦十二封通信结集出版,在信中,他这样向这位来自远方的好友形容香港:「香港这个城市,一向都不是孤立的……与广州、澳门、台湾、上海,广义而言与亚洲,甚至进而与欧美各地都有不少往来……不光是人文的交流。」


正如也斯先生指出的,「往来」与「交流」,才是香港这座城市能在20世纪迸发惊人能量、文化能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从纵向来看,战后从各地特别是南来的知识分子为香港带来了人才;而作为一座开放的城市,世界各地各个种族的移民,又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

从这个角度看,植根在香港电影中,深具亚洲乃至全球的视野,也是令它取得瞩目成就的原因之一。

当前热映的《梅艳芳》,就体现了这种继承与融合,它既是一部「独角戏」,也是一部「群戏」。没有苏孝良、黎小田、刘培基等这些伯乐的慧眼识才,没有当时香港同步吸收东西方最新的音乐潮流作为养分,恐怕也不会将梅艳芳从荔园的小舞台,培养成走向国际的星光熠熠歌影视一代巨星。

/电影中,古天乐扮演的刘培基与梅艳芳互相成就彼此

首先,在音乐事业上,梅艳芳是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80年代以前的香港,从50年代起,始由周聪、吕红、邓寄尘等人引领了广东话流行曲风潮,但这些歌曲仍脱胎于粤曲传统而形成有粤曲小调色彩,传播方式通过黑胶唱片流传于市井。

及至1974年,仙杜拉演唱的电视剧同名主题曲《啼笑因缘》风靡一时,被誉为粤语流行曲振兴的分水岭,从此,粤语时代曲通过当时的新媒体——电视而走进千家万户。为其谱曲的顾嘉辉从此成为引领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教父级人马。


其后许冠杰、甄妮、关正杰、区瑞强、徐小凤等相继冒起,丰富了广东歌的内涵,如由许氏兄弟的许冠杰作曲,许冠文、邓伟雄、许冠杰填词的《铁塔凌云》,中式小调,歌词却填入了巴黎铁塔、富士山、檀香岛等入词,注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被后来誉为第一代「歌神」的许冠杰,还为广东歌带来了欧西元素,如他将披头四的《Can Buy Me Love》填上极接地气的粤语词,摇身一变《行快啲啦喂》,亦毫无违和感。在当时的众多广东歌手中,许冠杰是特别具有中西文化视野的一位。

/歌神许冠杰

1981年,谭咏麟推出他第三张粤语专辑《忘不了您》,同名主打歌一炮而红,普遍被认为是谭咏麟第一首广受欢迎的流行曲。这首歌曲改编自日本女歌手五轮真弓的原曲、由后来被称为鬼才的林敏骢填词,又为粤语流行曲开启了一扇大门,从此,在东洋方兴未艾的都市流行乐(New Music)风潮正式刮到香港。


在《忘不了您》唱到街知巷闻的第二年,一颗新星亦悄然升起。

1982年,18岁的梅艳芳参加TVB与华星唱片联合主办的首届新秀歌唱比赛,经历过「荔园」磨练的她,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她参赛的歌曲《风的季节》由徐小凤原唱,标志着,她从徐小凤手中接下了棒,从此开启了她的星途征程。


梅艳芳头三张专辑,是承前。由顾嘉辉和黄霑这对黄金组合为她创作的《心债》,让她一炮而红;第二张专辑里《赤色梅艳芳》里《交出我的心》延续了这股走势,依然是由「(顾嘉)辉黄(霑)」这对黄金拍档制作。


1985年梅艳芳第四张粤语专辑《似水流年》(又名:《梅艳芳》)一问世,更是充分体现出当时香港音乐人将东西方音乐元素交融的眼界。既有改编自George Michael的大热名曲 《Careless Whisper》为《梦幻的拥抱》,也有改编自山口百惠的名曲《蔓珠莎华》。


除了改编,这张专辑也充满原创性,来自本地的黎小田、邓伟雄,来自日本的喜多郎,让这张专辑体现出国际性。这亦标志着,香港流行乐坛在国际地位上,得到了重视与提升。

《似水流年》也是当时一流的时装设计师刘培基与梅艳芳开始合作的起点。唱片封面上,梅艳芳一头短发、戴着墨镜带点硬朗英气的形象,可谓相当前卫。也正是从这张专辑起,刘培基一步步把梅艳芳带上了百变天后之位。正如他说的,如果没有他,梅艳芳还是梅艳芳,毫无疑问她仍会是乐坛大姐大,但没有他,可能就没有「百变天后」之名。

1985年,香港电影与流行音乐进入鼎盛时期。

在1984年的《雾之恋》《爱的根源》之后,1985年,谭咏麟以《爱情陷阱》收尾,并称为「谭咏麟三宝」;

1984年以《Monica》霸占弥敦道街头巷尾的张国荣,1985年以《为你钟情》专辑奠定了他的天王地位,与谭咏麟一时瑜亮,开启「谭张争霸」时代。


梅艳芳则以刘培基为《坏女孩》所设计的形象惊世骇俗,无论是改编日本歌曲的《梦伴》《冰山大火》《孤身走我路》,还是改编欧美歌曲的《坏女孩》,都充分体现出梅艳芳和她的团队的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创作者们亦让香港流行音乐进一步追上当时的国际潮流。


一代百变天后,从此一往无前。

广东歌开始成为绝对主流的同时,另一边厢是香港电影的繁盛。它们平行发展,互相交织,顾嘉辉、黄霑这些音乐人为香港电影谱写了众多经典的配乐与流行曲;而像新艺城电影公司甚至直接创办了唱片公司(新艺宝唱片),音乐和电影工业紧密结合,人才流动无碍,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架构。

《似水流年》便是香港娱乐工业链条完善、人才济济的见证。梅艳芳演唱的同名主题曲犹如点睛之笔,让观众在多年以后仍能久久记住电影,电影大卖也助力了歌曲的流行。

《似水流年》的导演严浩1952年生于香港,其父严庆澍,笔名「唐人」,是1950、60年代风行一时的流行小说巨著《金陵春梦》的作者。

/严浩导演

继承父辈的文艺基因,严浩高中毕业后赴笈英伦,就读英国伦敦电影学院,许鞍华正是其同门师姐。严浩1985年毕业后,返港向亚洲电视自荐,未被录取,后由著名编剧陈韵文(她是TVB许多早年名剧编剧,亦是许鞍华早年的合作者)推荐进入TVB,任职编剧。

未几,严浩离开电视台进入电影圈,第一部执导的电影《茄喱啡》(1978),被认为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先声之作。其后《夜车》(1979)、《公子娇》(1980),渐在影圈小有名气,与同是留洋归来的徐克、许鞍华,以及章国明、方育平、余允抗等人,掀起了「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电影新浪潮之新,在于影像语言的革新——接续60年代末以法国电影新浪潮为主的革命浪潮,创作者们不再囿于传统条条框框,从电影美学上予以大胆革新,题材上他们更关心和关注社会问题,与过往大片厂讲求娱乐性的电影大相径庭。

1984年,严浩将他从新浪潮实践的理念,贯注在《似水流年》上。


《似水流年》由长城三公主之一的夏梦创办的青鸟电影公司投资,与当时新艺城、德宝电影公司引领的喜剧片、动作片潮流不同,是一部极为严肃的艺术电影。

没有流量明星——三位主演其中两个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另外一个是香港观众极为陌生的内地女演员斯琴高娃;也不是充满离奇狗血题材的情节剧,它的节奏缓慢,很考验当时适应快节奏叙事的观众。

更为「赶客」的是,它还是一个乡土题材。严浩拉大队回内地,主要场景是在内地的潮汕——揭阳以及广州拍摄。

1984年的中国,正是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经过十年文革的封闭,内地万事万物刚刚苏醒,张开双臂,既渴望亦小心翼翼地拥抱日新月异的事物。

而《似水流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全程在内地拍摄的文艺片,无意中亦纪录下了当时时代气氛和社会变化。时值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似水流年》亦巧妙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与浪漫诗意的香港电影。从香港来的女子珊珊由当时的新人顾美华饰演,为谢世不久的祖母扫墓回到阔别多年的潮汕乡下,与儿时青梅竹马的玩伴阿珍(斯琴高娃饰演)、孝松(谢伟雄饰演)重逢,发生的一系列带有矛盾和冲突的故事。从当时国际都市返乡的珊珊,与在沿海相对开放的小城中长大的玩伴,彼此既熟悉又陌生,互相小心翼翼又不乏友善的探望,折射出了当时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上的差异,但最终又能基于朴素乡情,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这种三角人情模式让人想起了中国电影的经典《小城之春》。实际上,《似水流年》的美学风格亦承接着《小城之春》,隐含有致敬之意:如传统山水画般乡村图景,与困顿其中的人物内心情感纠缠,细腻而真实。

《似水流年》体现了当其时香港电影的胸襟:它承接中国电影美好的传统,也将80年代初香港电影新浪潮里对社会对家国的情怀延续到影片中。尤其在80年代中期那个历史时刻,作出了自己的观察和回答。它在80年代中在香港和内地都造成热话,如此严肃题材的电影最终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奖项,亦让它名流中国电影史。

在《似水流年》电影广受好评的同时,梅艳芳亦登上了她首个事业巅峰,她登上了红磡香港体育馆舞台举办了首个个人演唱会,连演15场,创下最年轻女歌手登上红馆、举办个人演唱会以及拥有最多场数的纪录。也是同在那年,她首获TVB主办的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星奖,此后连续四届都牢牢将此桂冠紧握在手,从此,香港乐坛迎来了男谭、张,女梅艳芳的三足鼎立局面,风头一时无两。

在电影方面,梅艳芳同样迎来了她的黄金年代。1984年,梅艳芳凭邵氏出品的电影《缘分》首获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显示出她的演员天分。

1986年,曾为许鞍华副导演、当时还是电影界新人的关锦鹏获得执导《胭脂扣》的机会。《胭脂扣》原著李碧华原本即与香港电影新浪潮渊源甚深,早在70年代末,她即为谭家明等新浪潮导演撰写TVB单元剧剧本(著名的「菲林组」,是新浪潮的试验场),小说《胭脂扣》在当时深受读者欢迎,威禾公司的陈自强(成龙当时的经纪人)一早看中买下版权,几经波折之后,剧作交到威禾刚签下的新人导演关锦鹏手上。

当时无论是原著李碧华还是导演关锦鹏,都觉得女主「如花」一角非梅艳芳莫属,男角「十二少」则迟迟未定,从郑少秋到吴启华原本都在候选之列,但梅艳芳力荐张国荣,但当时与新艺城有片约在身。为了争取这个机会,梅艳芳亲自游说,甚至不惜以片约交换。最终证明,梅艳芳的眼光是独到的。


《胭脂扣》如今已成香港电影标志性电影,它是香港电影工业顶级水平的体现:它的剧作来自香港电影中最具有文人气息的邱刚健,成龙的成家班作为动作指导保驾护航,配乐也是纯本地创作来自黎小田与邓少林。当然,它亦成就了梅艳芳与张国荣在电影上的第一个巅峰,前者更是将金马、金像、亚太影展三个影后桂冠收入囊中。


有学者认为,以严浩、关锦鹏为代表,连同其后的王家卫、罗卓瑶、张婉婷等人,一道开启了香港电影的「第二波新浪潮」(《香港电影的额外维度》,(新加坡)张建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正是在不断融合、承前启后之下,方成就了香港电影80、90年代的盛景。

在也斯给四方田犬彦的信中,他对日本朋友如此说道:「在香港这地方长大,我们基本没有一幅民族主义的排他肠胃。」他以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为例:「不同族群的文化,互相渗染,令城市的面貌,正如它的文化身份,不断在变化。」

无论是在电影《梅艳芳》中怀缅那段璀璨光景,还是我们重温严浩、关锦鹏那些勇于打破陈规蹈矩的新浪潮话语时,希望观众和创作者们记住的不仅仅是过往辉煌,而是要知道,当年人们是如何创造它的。

编辑:周玥

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HONG KONG FILM SHOW IN GUANGDONG

2021.12.29 - 2022.1.23


-开幕式-

OPENING

广州站 2021.12.29(Wed.)

深圳站 2021.12.30(Thu.)

佛山站 2022.1.6(Thu.)


-地点-CINEMAS

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广州百丽宫影城(猎德igc店)

广州百丽宫影城(天环店)

佛山百老汇影城


-深圳站排片表-


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 已开幕点击 享受最优购票


票价广州、深圳站会员 55元
百老汇APP 60元其他第三方购票平台 65元

佛山站
会员 35元
百老汇APP 36元其他第三方购票平台 40元





相关文章

片单来了  |  排期公布

映后嘉宾公布 | 何谓「香港新电影」?

影片推介 |「杀出个黄昏」,长者亦要活出尊严

影片推介 |「一秒拳王」,挥出自我的一拳


相关活动

年末影迷重磅福利!又可以all in周边啦!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