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ED专访 | 刘宇扬:设计实践的独立性与协作性

2017-08-01 UED UED城市环境设计


📌 编辑 | 璇仔

📌 采访 | Tracy


从上海当代艺术馆到最美民宿云庐酒店,刘宇扬的改造总是惊艳设计圈,再老的房子,经过他的手就会迎来“第二春”。他戏称自己是个“不安分”的建筑师,不论是小尺度的改造或大规模的城市设计,总希望能对场地和使用提出更积极的回应。



建筑师简介


刘宇扬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Atelier Liu Yuyang Architects)主持建筑师

上海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特聘教授


刘宇扬同他朴素简单却讲究设计感的穿着一样,为人谦虚平和,谈吐儒雅,这是我们对他的第二次独家专访,从刚完成的教育建筑谈到集群协作的智慧城市,他有自己清晰的建筑理念。


他关注时间,建筑作为一种动态的存在,具有时间的流动感,时间也代表气候,气候影响着建筑同时也是设计师的合作伙伴,协助建筑师完成、完善建筑。其次是在地性即场所精神,建筑跟所处的文脉有关,强调地方性。第三就是建筑的实用性,相比于时下被夸大的唯美却不实用的“明星建筑”,建筑学更应该回到给人用的本质上。


从过去十年的上海实践开始,宇扬经历过很多不同类型的项目,他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总结来说在于历史文脉社区营造对未来的想象和责任以及团队协作上。


“我们的工作是协作性的,这在我们对于建筑的认识以及对于整个社会各方面的认知上面有非常好的提升。这种协作模式不仅对于我们事务所内部而言是如此,对于我们的合作伙伴和顾问方也是如此。从几年前开始,我们有意识的承接一些较大尺度的综合型项目,并通过联合团队的方式,形成一支兼具独立性和融合性的特种部队。各团队有其鲜明的个性、不同的经验、和各自专业上的优势及资源。当这些经验和专长被有效的整合之后,它自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作能量和专业力量。”


刘宇扬近期作品


万科实验幼儿园

局促用地条件,营造温馨环境

项目地点:上海浦东新区 建筑面积:7300㎡ 设计/建成时间:2015/2016 

△建筑沿河立面 ©陈颢

 

“孩子们上幼儿园算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公共空间,要让他们学习到、感受到,同时又不是把他们完全丢到社会上,必须要有保护的空间和家的感觉,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蛮有趣的。”


△首层平面图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每个建筑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它的现场和基地。这个15班的全日制幼儿园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异型的基地——一个狭长的三角形,用地极为局促。


建筑基地南侧为中环路高架,北侧为住宅区,东西皆为绿化用地。在这样一个局促的环境下如何为儿童创造出一个有安全感的符合幼儿心理的欢乐活动场所,成为建筑师面临的主要挑战。


△空间策略diagram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在房间的排布上,将配套性的空间,如厕所、楼梯、门厅,包括专业的教室放在靠近主干路的北边。把所有的活动室、教室放在另一边。因为场地是三角形的关系,到了端口紧缩的用地上,建筑将端口打开,正好这里又是一个十字路口,是一个比较吵闹的地方,将这里作为活动场地,形成一个过渡。


△主入口 ©陈颢


房子分成四段排开,并将端头的一段扭转角度,从而与路形成平衡的关系,同时打开了一个口,景观可以进来。


为了让建筑能够回应儿童的尺度和他所熟悉的家庭的尺度,房间两个一组,每两组之间进行转向,从而形成小的三角空间作为中庭。


△建筑在端头打开做室外活动场地 ©朱思宇


建筑在顶层对应走廊的位置开了天窗,并在三楼、二楼楼板的对应位置开洞,阳光便透过天窗一直落到一层。


活动室的屋顶尝试了大跨度的弧形空间,可容纳巨大的天窗。为营造室内活泼的气氛,在室内开了各种样式的窗,光线洒在地面和墙壁上,如同跳动的音符。


△气氛活泼的活动室 ©陈颢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影射水乡肌理的新城校园

地点:上海嘉定区 建筑面积:15,900㎡ 设计/建成时间:2012/2016

△入口草坪 ©陈颢


本项目为30班小学,主体建筑群主要由教学楼、综合楼、餐厅、体育馆、架空连廊等几部分组成,均为多层或单层建筑。


城市性空间趣味性是方案突出的两点。


城市性


项目处于安亭新区城市门户的位置,面对城市道路车流量大的状况,将操场放在主干道边上用以隔绝噪音,同时也增加了一个比较好的景观面。我们当时做了一个最主要的动作,就是把操场旁边的看台做成草坡,一种地景式的基础设施,最早的概念就是一个坡,但是实际上小孩没法在坡上坐,他们还是需要座位,我们就把它设计为一种阶梯式的草坡,从比较高的角度看还是绿的,但是它的边有混凝土的结构,能够让小孩坐在上面,也比较安全。”


39 34056 39 13552 0 0 4909 0 0:00:06 0:00:02 0:00:04 4908

△阶梯草坡 ©陈颢


空间趣味性


“我们想用的不在于单个空间的挑战或者颠覆,而是在空间与空间关系上的一些变化,这种趣味。”在此基础上,设计充分挖掘江南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建筑文化,尤其是江南园林的特色,形成了几个主题的院落,对间距、日照要求相对低一点的专业教室环绕在院落周围。在二楼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平台,这个平台以上就是所有的普通教室,二三四楼的孩子可以直接在二楼平台上玩耍。教室和教室之间也都留了很多比较碎片化的空间让他们活动。

 

△主题院落和生态游园 ©陈颢


在立面的处理上,建筑强调进深感和沿河立面的反光效果。整个体量做了一个折的动作,又采用釉面马赛克材质,傍晚时南侧两个立面便在光线的投射下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更有一种视觉上的飘浮感。


△主题庭院 ©陈颢


屋顶是儿童活动的场地,地面用了跑道材料,突出物是用于自然通风的通风口,在此处被设计成儿童的座椅。



△二层平台是儿童的室外活动场地 ©陈颢


天窗做了很多遮阳的设计,从而将管线、灯光跟结构和天窗的构造整合起来。


△风雨操场室内 ©陈颢


UED:您在设计的初步阶段做过一些什么性能分析吗?


刘宇扬:我们做了详细的日照和节能分析,因为这是一个功能相对单纯、提供小孩子运动的空间,我们设计了大面积的开窗,希望尽量满足自然通风,这样就不需要装空调。其次我希望能够尽量利用自然光。因为这么大空间,如果不做这些天窗的话,可能白天还要开灯。所以我们想尽量做到这种被动式地用自然光,我们去研究光的角度,从而求得这些传统金属的长度、宽度等等,这样除了正午的某个时候,大部分时间的光线都是一种比较柔和的状态。


建筑不仅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场所,它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宇扬在做这两个教育建筑时,关注教育建筑所带给人的心理感受。


UED:您对教育建筑考虑得很全面了,包括城市界面、使用者的年龄层次还有中间的景观空间。


刘宇扬:我觉得建筑空间的心理感受很重要,特别是教育建筑,教育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它的空间对于我们心灵的触动,与那些让你感动的建筑不一样,区别于博物馆、美术馆、教堂这种艺术建筑。我做了很平民的建筑,这些平民建筑的立面仍然要有感动你的东西,因为教育是一个普及的工作,它属于所有人的,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全民义务教育,儿童都必须上学,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教育建筑其实承担了一种基础工程的角色。这应该是我做建筑教育的立场吧。


研究:武汉汉阳钢铁厂概念规划

回应工业遗产,探讨智慧未来


这是一个关于工业遗产改造的概念规划研究。由“加群”联合工作组(刘宇扬建筑事务所、集合设计、都市工作群、英国CHORA工作室)完成。


面对这样一座工业遗址,应该保什么?保产业,保空间还是保符号?“产业、空间、符号不是保护的重点,这个片区的建筑大多不是文物,我们最应该保护和继承的恰恰是创新带动的城市转型。”


汉阳钢铁厂在建国前投产,当时的规模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在20世纪中国建国后领跑中国钢铁产业,代表中国近代工业,它的存在证明了武汉这座城市曾经追求创新和先进的巨大勇气,这才是这里需要被保留的真正意义。


改造方案以铁路沿线的城市峡谷百废待兴的工业遗存保留完好的工业架构超尺度的大跨空间充满年代感的建筑表皮富有雕塑感的工业构筑物为设计的切入点。


△设计切入点 ©“加群”联合工作组


针对这个项目的关键词和矛盾点,方案提出了五个“100%”的概念,并由这五个100%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策略:缝合街区、补丁城市垂直叠加、云端城市重塑自然、架构智慧


△五个“100%”的概念 ©“加群”联合工作组


在原有五百米的工业遗址的大肌理上,叠加小机理、高密度、通过连廊连接的云端城市。第三种策略,即把五百米长的建筑作为中央公园来处理。景观公园由原有的工业框架生长出来,一路跨越铁路这条线形成一种覆盖的景观。


△缝合街区、补丁城市 ©“加群”联合工作组


垂直叠加、云端城市 ©“加群”联合工作组


重塑自然、架构智慧 ©“加群”联合工作组


在三个比较大尺度策略叠加下形成的空间关系基础上,对每个区进行规划设计。


△分区规划——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 ©“加群”联合工作组


△分区规划——建筑容量 ©“加群”联合工作组


铁路从建筑下面穿过,通过景观公园的覆盖将底下最不利的一块地变成绿化量最大的区域。因为不远处是汉江和武昌,所以在空间意向上成为相当于汉阳一个桥头堡的地方。


通过城市自行车道、慢行道等智慧链接让人们重返实体空间。


“如何让这个公园形成一种无形的智慧连接的一个载体也是很有趣的。通过大数据和不同的社群能够把人再拉回来到实体空间才是最核心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很帅酷很异类的超大型工业遗迹景观来来吸引人们,通过令人震撼的厂房空间、开放的自行车道和漫步道,让人们重新感受真实世界,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借由数字技术去连接到全世界的机会。”


△华鑫智慧城市展览与论坛 ©“加群”联合工作组


“对于建筑师而言,不断保持对未来城市的畅想非常重要。由于我们在日常实践中很难触碰到这类项目,所以当我们有机会时,我会以研究课题的方式去组织跨专业团队,在充分掌握现实规范和限制条件的前提下,做出一个探讨未来的可行提案,同时对原工业遗迹也做了比较强烈和另类的回应。从研究、协作和创作来说,这是一次比较享受的过程。”


△泉州口述历史博物馆信息记录亭 ©刘宇扬&林一麟


△泉州口述历史博物馆信息记录亭 ©刘宇扬&林一麟


△泉州口述历史博物馆信息记录亭 ©刘宇扬&林一麟



👇


《城市·环境·设计》UED第107汤桦:《工画师与乌托邦》现已上架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


👇


更多精彩竞赛信息(点击图片进入报名通道)




About UED

UED愿意以“愚者之心”

“不遗余力”地传递设计之美

版权声明 | 项目和图片由刘宇扬工作室提供。内容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yangchunhong@uedmagazine.net

投稿请发送至媒体合作邮箱



Explore More

UED官网 | 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 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