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圣经正典的形成及其各种译本

魏连嶽 随手传福音 2021-03-02













作者/魏连嶽


 

一、导论
 

正典 (Canon)一词,来自希腊文的 kanw,n,原意是指木匠用的尺、或度量长度的器具 (约六肘长;一肘约18至22吋)。后来这名词便用来意指「标准」、「准则」。在基督教内,此名词被用来指称:被基督教群体宣认为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一系列神圣书卷 (也就是现在基督教圣经里面的那些书卷);且这些神圣书卷内的信息被该群体视为是信仰的最高准则。

然而,现在我们所看到在基督教圣经里面的那些书卷(书目)并不是在一夕之间出现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这些书卷(书目)乃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形成的,并且这个形成的过程乃是圣灵(神的灵)透过引导基督教会所达成。这个圣经书卷(书目) 形成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圣经正典的形成」。圣经正典的形成之议题在西方基督教界之称为「正典的形成 (Formation of Canon)」或「正典形成的过程 (Canonical Process)」。

在教会历史上,可能是俄利根(Origen)最早使用「正典」此一名词的教父。其它与圣经的相关名词,都是比「正典」还较晚出现。例如:「圣经 (Scripture)」,其原意是「一部著作」;因为基督教将被列入正典的所有书卷视为是一部(一本)完整的圣书,而称之为 「圣经 (Scripture)」。至于「Bible (圣经) 」则是更后期才使用的字。虽然Bible与Scripture的意思相同,但现今较普遍用「Bible (圣经) 」这个名称来指:基督教的正典之统称。至于,另一个常用的名词:「圣约 (Testament)」,则强调的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圣约」。一般所说的圣经 (Scripture/Bible)乃是包含了「新约圣经 (New Testament)」、「旧约圣经 (Old Testament)」两个部份。

下面分别介绍新约圣经正典书卷、及旧约圣经正典书卷,它们的形成过程。接着再讨论那些没有被收录到正典书卷(书目)中的那些著作(次经及伪经)的情况。最后会介绍各种主要圣经译本(包括中文圣经)出现的时期及发展。

 

 

二、旧约圣经的形成 Formation of Old Testament
 

旧约圣经又称为希伯来圣经 (TaNaK/ Hebrew Bible)。由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是从犹太教那里所接纳过来;因此,旧约圣经的形成被基督徒视为是上帝透过犹太人所完成的(参:《罗马书》3:1-2)。犹太教可说是乃是旧约正典形成的使者。

从犹太教的角度来说,希伯来圣经正典包含三部分:「摩西五经 (Pentateuch,或称作律法书Torah/ Law) 」、「先知书 (Nebi’im/ Prophets) 」 和「圣书 (Ketubim/ the Writings)」。

希伯来圣经成书过程乃是先经过口传(此口传内容通常称之为「Oral Tradition」),而后再使用文字将此口传内容加以纪录,最后于主前第8世纪至第3世纪之间将这些文字记录加以收集完成。摩西五经(Torah/ Law)约在主前第4世纪完成收集,先知书和圣卷则约在主后第1世纪及主前第5至3世纪完成收集。圣经中最早成书的可能是《乔布记》(即约伯记--随手注),其它大多是摩西及以后的时代才出现。

至于确立正典的工作则是在主后70年圣殿第二次被毁之后才开始进行。其工作乃是由犹太经士拉比(rabbis)负责确立出哪些经卷才是属于圣经。到了主后70年的犹太教雅麦尼亚会议(Synod of Jamnia)正式确立出希伯来圣经24卷正典的书目。不过须注意的是,虽然旧约正典到此时才确立;但事实上,在此时之前,许多的经卷早已被犹太人群体视为是正典看待。例如耶稣及使徒都引用许多旧约经卷之经文,并称之为「圣经 (the Writings/Scripture)」(参:《马太福音》22:29、《马可福音》12:24、《路加福音》24:32,45、《约翰福音》5:39; 20:9、《使徒行传》1:16; 17:2,11;18:24,28、《罗马书》1:2等等)。因此,这里所讨论的是正典最后被确立的时期(主后70年),并非是说它们被接受为正典的时期。

基本上,犹太拉比们依据三个主要标准来决定某个文献是否为正典。第一,必须成书在先知马拉基之前的时代。即须是400B.C.E.之前的作品。因犹太拉比认为:因为以色列人的悖逆,上帝的灵离开以色列人,所以马拉基之后,上帝不会再有启示。第二,文献需使用希伯来文所书写。(希伯来圣经除少部份段落是由亚兰文所写,其余皆是用希伯来文书写)。第三,文献需被广泛的犹太人所认定及接受为具有神圣权威的正典。亦即具有普遍的权威性。

因此犹太的拉比们是从大量的文献选出正典,而后将它们确立为今日我们所见的旧约圣经。至于,未被接纳为正典的文献则被置于正典之外。旧约圣经某些经文也有记录那些未被接纳为正典的文献,例如:《耶和华的战纪》(民二十一14)、《雅煞珥书》(书十13)、《所罗门记》(王上十一41)、《先见塞缪尔》、《先知拿单》、《先见迦得》(代上二十九29)等等。旧约记载了大约十五卷没被列入正典的书目。

 

 

三、新约圣经的形成 Formation of New Testament
 

新约正典的形成也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四福音及保罗十三卷书信,约在主后130年便为被部分教会视为具有神圣的权威性之经书。约170至220年间,它们便已经与旧约正典具有着同等的权威地位。而其它新约经卷要到稍后才被视为是正典。其中最引起争议书卷是:《希伯来书》、《犹大书》、《彼得后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启示录》。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作品曾被初代教会视为有权威性,但后来却未收录为正典,例如:《巴拿巴书信》及《黑马牧人书(Shepherd of Hermas)》。

教会最早一个关于新约正典书目的纪录是记载亚他拿修(Athanasius)在367年所写的一封文告内(Festal Epistle);亚他拿修所写的这个书目其次序是︰福音书、使徒行传、大公书信、保罗书信、启示录。到了主后397年,非洲北部的迦太基大公会议中,决定采纳亚他那修所提的27卷新约书目为新约正典。于是,亚他拿修所写的这个书目就成为后来我们现今新约圣经的27卷新约书目。

16世纪之后,新教(更正教)也开会正式议决66卷新、旧约为圣经正典。天主教在1546年的天特会议则多加了7卷旧约次经进入圣经书卷中,所以天主教的正典数目乃为73卷。而东正教则在1672年则将14卷(另说15卷)新旧约次经加入到他们的正典之中,故东正教的正典数目为80卷(另说81卷)。

不过,我们必须注意,这并不是说:是由这些犹太人的会议(例如:主后70年的雅麦尼亚会议)、基督教大公会议(例如:397年的迦太基大公会议)、或教会会议(例如:16世纪新教的会议或天主教的天特会议) 决定了哪些书卷才是新约正典,因为人是无法决定或判断哪些书卷的内容才是圣经(神的话)的内容。而是说:乃是「圣灵(神的灵/the Holy Spirit)」引导犹太的拉比们(上帝子民)去明白什么书卷才应该是旧约正典;相同的,也是「圣灵」也引导初代教会的基督教群体,去明白哪些书卷内容乃是上帝的话语 (亦即:上帝将祂的话语默示给某些基督徒书写者,透过他们的写作而将神的话以文字纪录方式呈现)、哪些书卷才应该属于新约圣经正典。之后,再由犹太人或基督徒的会议去将圣灵所引导出的共识,加以宣任及公布。

因此,其实早在亚他拿修时代之前,各地方教会已经对于哪些书卷才是具有神圣权威的经卷早已有了共识 (这是因为受到同一圣灵所引导而有着相同的共识);只是到了第四世纪,当基督教界面对许多异端所引发的关于圣经正典的议题,因此教会决定在主后397年的这个大公会议中,将这个早已存在于教会中的圣经书卷之共识加以正式确立、并宣布众教会悉知。后来的新教、天主教、或东正教的各种相关会议,也是相同的只是将原本圣灵在基督教群体中所引导的共识,透过会议的形式而加以宣布成为基督教群体中关于圣经书卷的正式条文及规范。

也就是说,这些由人所召开的会议只是「归纳」及「宣认」了教会基督教群体中对于旧约、新约正典的共识 (就是那透过圣灵引导而产生的共识),而并不是「决定」了哪些书卷是新约正典。若我们不厘清这个关键性的重点,则我们很容易会将正典的形成误以为是由「人」所制定,而忽略了「圣灵」在众教会中的神圣引导 (Divine Guidance)。因此正典的形成,虽然在表面(形式)上,它似乎是透过人召开的教会会议所制定;然而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正典形成的过程,乃是一个「圣灵」透过对众教会的引导而完成的过程,并不是某个「会议」或「个人」所制定而成的事件。

 

 

四、次经 Apocrypha
 

次经Apocrypha (或「旁经」、「外典」)一词,来自希腊文apo,krufa,原意是「隐藏的事物」。在基督教内,次经则是指未收录在新、旧约正典之中,但在信仰上仍然具有参考或教导方面价值的经卷。

次经包括旧约与新约次经两部分。早期基督教群体较为熟悉的乃是旧约次经。旧约次经的书目包括:《以斯拉续篇上、下卷(1 & 2 Esdras)》、《多比传(Tobit)》、《犹滴传(Judith)》、《以斯帖记补编(Rest of Esther)》、《所罗门智慧书(Wisdom)》、《便西拉智训(Ecclesiasticus or Sirach)》、《巴录书及杰里迈亚书信 (Baruch and the Epistle of Jeremy)》、《三童歌(Song of the Three Children)》、《苏撒拿传(Story of Susanna)》、《比勒与大龙(The Idol Bel and the Dragon)》、《玛拿西祷告文(Prayer of Manasses)》,以及《马喀比书上、下卷(1 & 2 Maccabees)》。

在希伯来正典确立前,次经已经普遍存在于流通的抄本之中。但当希伯来正典确立后,犹太会堂就只接受正典了,而排除次经。因此日后经文抄写员(文士)们在抄写圣经时,就不再将次经的内容抄在正典之中了。

虽然希伯来文圣经没有将次经收录在正典中,但次经却在希伯来文圣经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的希腊文版本圣经中保存下来。这是因为在七十士译本成书(约主前200年)时,犹太教尚未制定出所谓的正典。因此正统犹太教虽不接受次经,但散居在以色列国外的犹太人因为多是阅读七十士译本的圣经,这些在外的犹太人还是普遍将次经视为是正典。

在基督教方面,在耶稣及使徒时代,虽然最为普遍的旧约圣经版本是七十士译本,可是新约作者却没有引用旧约次经。倒是初代教会却接纳许多次经中的书为正典,并将次经视为与旧约其它正典有同等地位。到了教父时期,许多教父大量引用次经,尤其是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和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到了四及五世纪,部分东方教父,如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开始怀疑这些书籍的正典性。西方教父像耶柔米(Jerome),就只接受希伯来文的圣经为正典。他认为:一定要把希伯来文的旧约正典与其它书卷分别出来,于是开始使用「次经(Apocrypha)」一词来指那些未列入正典的希伯来书卷。他说希伯来文圣经是「正典的书」(libri canonici),而次经则是「教会的书」(libri ecclesiastici)。他所主导翻译的拉丁文圣经武加大译本(Vulgate)就并未将次经列入旧约圣经内,而是将次经置于旧约与新约的中间部分。然而安波罗斯(Ambrose) 和奥古斯丁(Augustine)仍然接纳次经为正典。不过因着耶柔米的影响力,所以整个中世纪的教会中都有人怀疑次经的合法地位。

到了十六世纪,天主教的天特会议第4次会议(Council of Trent,1546年),正式宣布次经具有正典权威性,因而将它们收录于天主教圣经之中;并将它们称之为「第二(系列)正典(Deuterocanonical Books)」。然而,新教(更正教)基督徒却明确的否定了次经的正典地位,并将次经从正典书目中删除。于是形成了基督教的旧约正典书卷数为39卷(与犹太教相同),而天主教则有46卷的情况。

不过,马丁路德在翻译德文圣经时,却将次经(除了以斯拉续篇外)收录于圣经之末,并在其《前言》上提到︰「阅读它们(次经)是有用和有益的」。但他明显地不是将次经放在与正典之同等地位。在英国,1611年版本的钦定本虽有次经在内,后来清教徒逐渐在英国得势之后,在韦斯敏斯德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就指出:次经只是人的著作,地位不能与正典相比。这个决定为大多数更正派教会接纳。英国圣经公会甚至不发行包含次经在内的圣经版本。因此今日新教中大多数的圣经版本,是没有收录次经在内。

 

   

五、伪经 Pseudepigrapha
 

伪经(Pseudepigrapha,原意为false writings) 指的是那些假借某个知名人士的名义所写成的著作。在基督教内,特别指那些以旧约或新约里面的人物之名为书名(或作者名)的作品;其目的是要让该作品在基督教群体中更有影响力。

虽然也和次经一样,也是未被收录于正典之中但却流传于教会之间的基督教早期著作;但和次经不同的是,它的地位比不上次经的地位。若说次经可视为是信仰、灵修及教义方面的参考,那么伪经可能只算是宗教层面的文学作品。

伪经数量非常多,成书时代多在主前200年至主后200年之间。十七世纪学者法布里休斯(J. Fabricius,1668-1736)曾将伪经汇编成集。这个伪经文集中包括:「启示文学(如《以诺前书Enoch》、《以斯拉四记》) 」、「见证文学(如《十二族长遗言》) 」、「智训文学」、「祷文和诗篇(如《玛拿西祷言》、《所罗门诗篇Odes of Solomon》) 」、以及「《旧约全书》的增补(如《亚当夏娃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新约作者在写作时,虽然未曾引用过次经的内容,但却引用过部份伪经的内容。引用伪经最有名的例子是:圣经《犹大书》14的内容是引用伪经《1 Enoch》1:9的内容。「伪经」不是「异端经」或「魔鬼经」。他们是初代教会中很多基督徒都熟悉的「文学作品」。圣经作者引用伪经的内容来表达基督信仰有其处境的意义。因此,引用「伪经」不会扁损「圣经」权威。另一方面,被引用的「伪经」也不可能被提升到「圣经」的权威。

 

 

六、圣经的版本 Versions of the Bible
 

大部分的旧约圣经乃由希伯来文所写成,大部分的新约圣经是由希腊文所书写。最早的旧约圣经译本很可能是用亚兰文口头翻译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这可能就是亚兰文圣经(Targum)的前身。

而Septuagint (LXX)七十士译本则是最具影响力的旧约希腊文译本。亚历山太图书馆馆长向托勒密二世 (Ptolemy II,主前285-主前246)建议:若是要使希腊人认识犹太人的律法,最好是找人把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然后将此翻译本放置一卷在他著名的图书馆内。托勒密二世接受此建议,于是派了一个特使团去耶路撒冷,见大祭司伊莱贾萨;然后他们选了合适的翻译者,并带着一卷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返回亚历山太,于是便开始进行翻译工作。摩西五经应是主前三世纪在亚历山太译成,接着成书的是晚期先知书 (以赛亚书、杰里迈亚书、以西结书,及小先知书),然后才是前先知书的翻译。圣书部分则是最后才译成的。除了上述第一卷书是在主前三世纪译就外,七十士译本的传道书有一引言,那里显出作者写此引言时是主前132年,而当时有部分经卷还未译成希腊文。

七十士译本经卷的数目和排列次序,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旧约圣经不一样。原本希伯来文圣经把全书分作「律法书」、「先知书」和「圣书」;但七十士译本却不采用这分类。此外,它又把我们现今称之为次经(Apocrypha)的书卷加在圣经正典里面 (其中包括所罗门智能书、犹滴传、多比传、巴录书等)。此外,七十士译本所根据的希伯来文抄本,也与我们今天用的希伯来圣经不相同。例如:七十士译本中的乔布记就比我们现在的希伯来文圣经中的乔布记短少六分之一;而列王纪上却又多了好几段是希伯来文所没有的;杰里迈亚书的编排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由于希腊语是耶稣时代犹太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所以大部分犹太人都采用七十士译本中的希腊文旧约译本,而非希伯来文旧约圣经。早期教会也都一致接纳七十士译本为权威的翻译版本。新约作者甚至更从七十士译本直接引用旧约经文。    到了教父时期,差不多所有教父都视七十士译本为旧约的标准版本,那时已经很少有人能阅读古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了。直到5世纪初(405C.E.),耶柔米(Jerome)的武加大(Vulgate)拉丁文旧约译本问世后,教会才开始通行另一版本(武加大)的旧约正典。《武加大译本》后来就成为5到16世纪间西方最具神学影响力的圣经译本。

最早的英文版圣经乃是英国神学家威克里夫(Wycliffe)在14世纪中(约1384年)与一些学者合力将武加大拉丁译本翻译成英文版。1526年时,丁道尔(William Tyndale)又再依据希腊原文圣经将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德文译本,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所翻译的。当时研究古希腊文和古希伯来文的风气非常强盛,他以当时一般通用的语言,将隐晦的古老语言用清楚明朗的字句译出来(例如:加2:16的「惟独信心」就是一例)。他的德文译版在改教时期 (the Reformation)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现今基督教中文、英文圣经的旧约正典书目与编排,都是按照拉丁文武加大(Vulgate)译本而来。而翻译方面,则是依据《马所拉希伯来文圣经Masoretic Hebrew Bible》而翻译。马所拉希伯来文圣经乃为主后约800年左右的希伯来文手抄本。1947年所发现的「死海古卷」圣经希伯来抄本则是主前200年左右的抄本,是目前所发现之最早的圣经(手抄)版本。因此,近年许多西方圣经学者逐渐依据「死海古卷」圣经抄本去修正过去翻译上的讹误。
 

 

七、印刷版圣经 Printed Bible
 

1450年德国人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他使拉丁文圣经成为历史上第一本活字印刷书籍。虽然新印刷技术的发明与提升帮助了印刷本圣经的快速生产,但是圣经仍然不是普遍可见或可拥有的书籍。要直到18、19世纪时,圣经才逐渐的能被中产阶级的平信徒所持有。
 

 

八、中文圣经 Chinese Bible
 

据传可能早在七世纪的唐朝时期就有了中文版圣经;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的最古老中文版圣经译本则为18世纪的中译本,此中译本之前的中文圣经皆以不可考。。第一本基督教的中文圣经是英国浸信会宣教士玛士曼(John Marshman)于1822年在印度所完成,名为《新旧约全书》。接着是1823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及米霖(William Milne)的《神天圣书》译本。现今在华人基督教界所通用的《中文圣经和合本》则是由中外圣经学者所共同于1919年所完成。1979年《现代中文译本》出版。1980年代后,才有了新标点符号及简体字的《中文圣经和合本》版本。


 

 

参考书目

1. Frick, Frank S., A Journey through Hebrew Scriptures, (CA: Thomson, 2003)2. Kelly, J.N.D.,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London: A&C Black, 1958; NY: Continuum, reprint, 2003.3. Sasson, Jack, “Lecture of the Hebrew Bible,” in Vanderbilt Divinity School, 2004 Fall.4. 余也鲁编。《圣经启导本》。香港:海天书楼,1989。5. 杨牧谷 & Ferguson, S.B. 编。《当代神学辞典(上、下)》。台北:校园,1997。




历史文章


这么多漂亮的圣经,你见过几个?


今日经文


点击图片,可保存,可转发




随手传福音,始于2013年4月7日。

6年时间,总有一篇文章,给你带来爱与希望。

投稿邮箱:suishouchuanfuyi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