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集】胶片泡出来的影帝刘德华
其实刘德华不能按照单纯意义上的电影演员来评价,如果单纯评价他的演技,就有点搞错重点了。他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演员,他本身是属于香港九十年代“种星”模式的一个产物,依靠在电视圈、乐坛、电影三个媒介流动,占有市场。其实下次有机会,我更希望想把他放到香港电影史这段大背景下去说。
虽说后天的锤炼可以帮助演员完成表演的突破,但是一个演员对人物的体悟能力和天赋还是不可分离的(看看《第六感》或者《怦然心动》里面小朋友的表演你就可以感受到天赋这玩意儿有时真特么是上帝一时手艺好),但是华仔经过这么多好片烂片的洗礼,不说演戏成精,好歹也算是驾轻就熟了。
其实刘德华和刘青云,任达华,吴镇宇等等实力派演员相比,与其说是他的戏帮助了他为人所知,倒不如说是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那个时代影视歌三栖的运作方式,让他比较顺畅的走完了偶像派道路,得以逐渐过渡到实力派行列。
八九十年代早期刘德华在TVB无线拍的大多是电视剧而非电影,当时很多无线艺人的表演方式其实都是表现派的表演方式,最有名应该算是梁朝伟,虽然他在演戏方面的天赋和后期对于不同流派的认识领悟让他在电影中游刃有余,但其实梁朝伟的很多镜头还都是表现派的方式来演绎人物的。说句玩笑话,刘德华应该算是表现派中的表现派,因为他一直在努力演好他自己这个角色。他当时最出名的一部作品应该算是《猎鹰》,这部剧让他一夜走红,但是这些早期作品大多都是卖脸大于演技,虽然当时无线力捧“无线五虎”,但是无论是早期的《神雕》《鹿鼎记》这些电视剧,还是和王晶合作的《赌侠》系列,都没能让他有太多锤炼演技的机会,耍帅占了很大比重。他的早期戏路其实是很窄的。
《旺角卡门》
我认为他的早期作品里面真正对他表演带来帮助的是导演许鞍华的《投奔怒海》还有王家卫导演的《旺角卡门》,这两位导演都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中诞生的视野相当独特的导演。带给刘德华的不论是在演技上还是戏路上的改变都很大。刘德华在《投奔怒海》里面的表现开始趋于内敛和沉浸,许鞍华带给他的是一种“击碎”,用一种小众的,破烂不堪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把演员外在的包袱抛掉,这样会让一个人真正专注于表演,那部戏中,刘德华不再是表现派,而是彻彻底底的体验派演出,你可以看到他走心的部分。这两位带给他的不仅是表演上的新体验,还是对他戏路的一种拓宽。尽管我认为《旺角卡门》中前半段他还是在耍帅,但是后半段部分阿杰明白真情抑压不住想对命运做番抵抗时,面对友情爱情的抉择时,他压制住情绪在缓慢爆发的演法个人认为非常精彩。
再往后说就要说道他2000年前后的一系列电影,这段时期是他电影事业的一个高峰,虽然他在这段时期有很多耳熟能现的作品,也慢慢脱离了偶像派不会演戏的指责,但是他的表演也很容易看出明显的短板和缺陷,无论是《暗战》,《无间道》三部曲,还是《门徒》,一方面他对人物凶狠,狡诈的表现都比较到位,但是另一方面他的表现方式慢慢趋于单一,你会看到他有一种在表现派的路上越走越远,把体验式表演方式跑到脑后的隐忧,这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影警匪题材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本身的形象特点决定了他的戏路更容易越走越窄,如果不突破的话,就会被定型。索性的是后来看到他挑战了《童梦奇缘》这类型的电影,这可能是他这时期唯一的一个有突破性质的角色。但是总体来说,他在这一时期的表现比早期好太多了,至少不是单单的一个偶像帅哥,至少演什么像什么,神,形,意大多都有传达到,而且比较到位。
《天下无贼》
再后来的表现大家都知道了,来内地拍的几部戏除了《天下无贼》其他给我的印象都不深。倒是前年他自己投拍的作品《桃姐》让人刮目相看,表演松弛,不耍帅,回归体验派的表演方式,进入人物,情感沉稳内敛而又饱满,没有曾经的霸气,凶狠,没有对形象的顾虑,在演了很多年警匪之后,突然改变戏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桃姐》中的表演,是对他多年演戏生涯的一个很好的答卷,一个耍了那么多年帅的帅哥愿意穿着一件工装,在镜头前各种出丑,懒散,世态,把角色彻底生活化,多面化确实是挺难得的。一个演员能做到这些已经相当不错了。
不过说实在的,他的演技戏路还是不够宽,类型化还是比较严重,一不小心的一部戏可以让你惊艳一下,然后又回去了,但总归来说,毕竟他是一个艺人,一个商人,不比梁朝伟的天赋,和专注,但是作为演员身份,一个在香港电影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人,就是在胶片中硬泡,也能泡出一个演戏入心,角色专注的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