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etc/shells
4
search
5
@诉说趣闻
6
@纽约时间
7
http:bxss.me/
8
../1
9
\\bxss.me
10
http: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etc/shells
4
search
5
@诉说趣闻
6
@纽约时间
7
http:bxss.me/
8
../1
9
\\bxss.me
10
http: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震撼!上海开放Google、Meta等国际平台,中国数字化迈出历史性一步!
战争烈度再升级,特朗普加征10%对华关税
特朗普称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外交部回应
二姐李思林早知道李玟有轻生的念头,居然没一点防备措施!
61岁上海大爷相亲:年轻貌美,婚后AA,不能吃太多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讲好有深度的“三农”故事——《十年再看“单改双”》采写体会
Original
孙 眉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以独特视角和生动故事反映社会进步、时代变迁,需要记者对新闻事件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呈现大时代、新角度激活旧话题,让报道在生动里见深意、细微处见精神、创新中品味道,从而赋予“内容为王”新的内涵。
讲好有深度的“三农”故事
——《十年再看“单改双”》采写体会
孙 眉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简单质朴的一个字,背后是民生之要、执政之基。对国人来说,粮食大于天。“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院士的这句话代表了国人对粮食因果链的认识。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二等奖作品《十年再看“单改双”》,是一篇以粮食生产为主题的深度报道。从新时代“三农”工作全局着眼,聚焦一个传统种植模式十年间的变化,从过去农民不愿改,到如今面积的逐步扩大,从品种的改良、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健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分析“单改双”变化的成因,反映我国各项“三农”政策在推进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以及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报道选取具有典型意义、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特征的小切口、小故事、新角度,围绕主题、详略得当,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展现大时代,以新角度激活旧话题,将“单改双”这个“三农”故事讲得有见解、有深度、有说服力,分量十足又生动可读。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生动里见深意
国之大者,粮安天下。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2年多来,在世界各地出现粮食短缺的形势下,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稳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粮食问题”无数次见诸报端,常见的报道形式多以重大典型与重要评论相结合,全景展示、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令人振奋。《十年再看“单改双”》这篇报道,则另辟蹊径,从小处着手,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这个小切口是“偶然得来”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显示,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在谈到粮食增产原因时强调:“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特别是水稻‘单改双’面积有所增加。”一个似乎被遗忘了的种植模式为什么会再次被提起,水稻“单改双”面积有所增加意味着什么?疑问由此而生,报道的切入点也由此而生。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对文艺作品而言,有了矛盾才能产生戏剧冲突,有了戏剧冲突才能抓住要害讲故事。新闻报道同样如此,“单改双”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经过一番调研采访,笔者发现,政府推广“单改双”,是为了多种一季稻、多打一季粮,算的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账”。过去农民不接受,是因为按照当时的粮食价格和种地成本,不但不能多挣一份钱,反而要多受几分累,如此辛苦,不如外出打工挣得多,农民算的是自己的“小账”。国家的大账和农民的小账不统一,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不能兼顾,“单改双”自然就“改”不好。如今,这两笔账统一了,两种利益兼顾了,“单改双”面积增加也就水到渠成。
报道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单改双”的重大意义:对国家来说,耕地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科技进步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粮食安全保障了;对农民来说,增收渠道拓宽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幸福感增强了。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在选题立意上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切入点,通过“一鳞一爪”便能“观其全身”,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小故事呈现大时代,细微处见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是党的新闻媒体在新时代的重要职责使命。故事是讲给人听的,这个“人”就是受众。长期以来,农民日报鼓励记者深入农村基层、深耕行业产业、创新报道方式,做“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新闻工作者,用心用情讲好“三农”故事,而《十年再看“单改双”》便产生于这样的土壤之中。
“三农”记者的采访对象主要是农民,需要精细研究农民的“感受”,只有真正走进他们心中,才会说出心里话。最初采访文章主人公彭凤南时,无论怎么问,她都是说“最重要的是党的领导”“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之类的话,后来笔者从其家里二女儿的读书说起,同样作为母亲,距离就拉近了,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讲这些年家里的不易,讲村里人切实看到的真变化和乡亲们的真感受。有的时候,聊天中随口不经意说出的话,恰恰成为打动记者、打动读者的细节。
“我的决定是对的,今年合作社水稻‘单改双’1800亩,比2019年多收入近20万元。”“我们合作社能享受国家稻谷补贴早稻每亩37元、晚稻每亩30元,另外我们当地还专门发放早稻补贴每亩50元,社会化服务机插、机防每亩还各补贴30元。”彭凤南眼中那份笃定让笔者感动。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眼、落笔,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产生的综合效益跃然纸上。
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种粮补贴的范围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农民享受到政策的红利,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科技的进步、良种良法的配套,既抗病害又能提高单产;土地的流转与托管,给种粮大户兴办家庭农场、开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各种农机具的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素质……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三农”各项事业的发展变革中,“单改双”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兴起并形成规模,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助了一把力。
彭凤南这样的“小故事”,在许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眼中只是极普通的小事一桩,但这个“小故事”却展现了十年来“三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诸多成就和靓丽底色,在“小故事”里呈现“大时代”,可谓“一粒砂里见世界”。
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越近、关联越密切,越能引发广泛关注。讲好关涉“三农”的“小故事”,不但要心里有“事”,还要眼中有“人”。心里有“事”,即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三农”政策方针、捕捉“三农”经济发展的热点、亮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眼中有“人”,就是用具体生动的细节、富于表现力的元素,形象展现采访报道中的人,通过故事人物的内心变化,使报道中的人物个体和群体更加立体丰满,引发农民共鸣。当然,要讲好这些“小故事”,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深入基层“走转改”,践行“四力”要求不松劲,更好履行“三农”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
新角度激活旧话题,创新中品味道
尽管新媒体“花样百出”,但“内容为王”不会变。面对全媒体竞争格局,如何在“内容为王”上做出新文章?“三农”报道与农时季节关系密切,哪个季节播种、哪个季节收获,年年都是一样,即便是遭遇了自然灾害,时间节点和应对方式也大体相似,时间长了,记者不用采访也能给出大体的专业判断。讲好“三农”故事,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
很长一段时间,笔者抓不到写好这篇报道的“痛点”,每年关于粮食丰收的综述报道多是按照“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天帮忙”这个套路。如果仍按这套路采写2020年全年粮食再获丰收的报道,不是不可以,至少在“人努力”这个元素上,2020年上半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且来势凶猛,克服疫情影响就是比较突出的亮点,但这仍不能使报道完全摆脱老套路。
优秀作品的产生要么得益于新闻事件本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要么将老话题、老故事讲出时代感,赋予新含义、展示新气象。《十年再看“单改双”》充分利用了后一种方法,选取全新角度,以水稻“单改双”为切入点,将“粮食问题”这个陈旧性话题重新激活,让旧话题呈现出新气象。
打造“三农”报道的“金字招牌”,需要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接受采访,这些是属于程序性报道,几乎年年如此。但是,几乎年年相同的程序在这一次却有了新内容,那就是对“单改双”的特别强调。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闻敏感,这个小细节是极易被忽略的,该信息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也就是一闪而过的几秒钟时间。另外,选择好新角度,还建立在记者对相关行业的熟悉和相关政策的了解基础上。对行业不熟悉,就无法判断事件的新闻性;对政策不掌握,也无法判断事件的重要性。失去这两方面依托,记者的报道可能就是盲目的。
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十年再看“单改双”》报道的成功离不开农民日报长期对专家型编辑记者的培养。纵向上,鼓励编辑记者深耕行业产业,不断学习“三农”政策,了解政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横向上,开展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选题策划,真正走到农民中间,走到新闻事件的现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并善于从旧话题中找“新意”,真正做到“删繁就简”“领异标新”。
(作者系农民日报记者,《十年再看“单改双”》主创)
责任编辑:陈利云
扫码关注我们
新闻人家园 学术界窗口
专业期刊“领头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新闻战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