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

其他

奔跑在新闻之路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奔跑在新闻之路上周秋含作者简介:重庆华龙网集团总裁、总编辑,兼任重庆记协常务理事、重庆记协新媒体专委会秘书长、重庆市网络内容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入选“重庆英才·名师名家”计划,获2020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从事新闻工作26年,策划编辑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带领团队连续11年荣获16个中国新闻奖,包括8个一等奖。主要作品有《百姓故事》《绝壁上的“天路”》《溜索法官》等。作为媒体人,我喜欢挑战自己。认识我的人几乎都知道我爱跑步,重庆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我计划跑个遍——但起初这并不是我的爱好,而是为了减肥,我曾经差点放弃了;这跟我做了26年的新闻一样,我原本不是学新闻的,是个IT男,半路转行,在新闻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挫败感差点击垮了我。年轻时我酷爱阅读。当读到茨威格之言“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标志”时,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于是,我选择了坚持。做新闻和跑马拉松这两件看似我都干不下来的事,现在不但干下来了,还成了我的挚爱。为庆祝2023年记者节,重庆市新闻战线举办了“迷你马拉松”比赛,赛程只有5公里,抵达终点时我却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豪——我和我的新闻战友们,从起点到终点,并肩同行,不断超越!计算机出身
2024年4月7日
其他

改版半年“圈粉”40万,“中国记协”公众号怎么做到的?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改版半年“圈粉”40万,“中国记协”公众号怎么做到的?李永锡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表示,希望中国记协“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把广大新闻工作者凝聚起来,真正建设成为‘记者之家’。”中国记协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以中央要求、媒体需求、记协优势为着力点,适应网络发展实际和媒体格局变化,建设“记者之家”大学堂网络培训平台,改版“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中国记协”),以“双轮驱动”建设“网上记者之家”,展现出新气象,体现了新作为。2023年下半年起,在中国记协党组直接推动下,“中国记协”优化团队、再造流程、更新栏目、创意互动,短时间内将粉丝量从10万提升至50万,多篇文章点击量突破10万+,其中,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在河北燕郊采访受阻,为新闻记者发声的稿件《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等文章阅读量突破百万,引起新闻界广泛关注和共鸣。“中国记协”编辑部将“中国记协”改版之道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供交流讨论。第一个关键词:引领加强引领,需要担当也需要能力。“中国记协”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首先要做观察者。充分观察是引领的前提,若不洞悉行业现状,知晓媒体情况,了解新闻人饥渴冷暖,便无法扎根新闻实际,切不中关切、找不准痛点、挖不出活水。“活鱼”是新闻实践中产生的一个术语,指记者沉下去挖掘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新闻报道像新鲜的活鱼一样。记者到现场采访,能够加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采写出更加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为了推动记者到现场去,“中国记协”多次使用“活鱼”这一概念,在标题、导语等重要位置体现。专业新闻人一看就懂,接触到这个题目,会思考“别家是怎么抓‘活鱼’的?”“什么样鲜活的稿件,能被记协点名?”“原来新闻还可以这样做!”……几条提到“活鱼”的微信稿件传播数据均较理想,评论区也很活跃。不少新闻单位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投稿,交流抓“活鱼”的经验。“活鱼”是“中国记协”敏锐观察行业动态,及时捕捉的行业“活鱼”。“中国记协”编辑部时刻关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通过中国记协与各家央媒、各省级记协之间的沟通渠道,全面及时掌握行业动态、重要举措、创新创意、亮点作品等。其次要做表扬者。新闻记者是船头的“瞭望者”。作为“媒体的媒体”,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中国记协”对相关单位的典型做法进行表扬,树立“标杆”,推动新闻单位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例如,“中国记协”近期上线了“我的代表作”栏目,面向新闻工作者征集近期播发的优秀作品,通过专业评委评选,结合网络投票,一周评选一次展示作品,一月评选一次“月度十佳”。“月度十佳”作品将获证书。“我的代表作”栏目意在发掘好作品和好记者,搭建一个常态化“好稿展示”平台,鼓励新闻工作者采写更多精品力作。最后要做推动者。仅观察和表扬还不足以起到引领作用。作为中国记协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要想真正“立言”“立身”,取得新闻界认可,就要直面问题,推动解决。过去十年,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中国记协”连续推出《十年》《今天,记者向何方》两篇“钟记平”文章,直面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在《今天,记者向何方》中,这样写道:“亲爱的朋友,没有一个传奇一蹴而就,但新闻行业永远呼唤下一个传奇!”“有信仰、有情义、有担当、有本事,你就是传奇!”给新闻工作者加油打气。有新闻工作者留言:“感谢中国记协,让我再一次燃起新闻理想的火炬。”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开展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界的重点难点。针对这一新闻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记协”旗帜鲜明地转引文章,树立导向。同时开设“舆论监督系列谈”栏目,聚焦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的实践与思考,阐明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意义。一些新闻工作者反映,“中国记协”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行业现状、学习先进做法、汲取能量动力。中国记协在团结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出“引领”的作用。第二个关键词:沟通加强沟通,就是既要到台前下场互动,也要到幕后搭建舞台,既要有“打开窗户让新风吹进”的勇气,也要有“包容讨论让是非明辨”的姿态。畅通与新闻界充分沟通的渠道。互联网时代,与读者沟通的渠道很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方式。“中国记协”改版后,编辑部采取很多办法开放运营评论留言区。一是用奖品鼓励互动,例如,妇女节推出《这篇文章献与妳,祝妳、愿妳、盼妳……》一文,在文末为女记者们准备采访包,邀请女记者们讲述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体悟和故事,收到近百条感人评论。二是精心回复评论区,充分体现让“记者之家”更有温度、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的要求。2023年底,“中国记协”播发《谁说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小媒体”?》,讲述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的奋斗故事。文章在短时间内突破8万阅读,留言近百条。一条留言说:“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生态很差,领导瞎指挥,工作分工不合理,肯干的人疲于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创作作品。这种状况也希望被大家看到和了解。”这条尖锐的留言,反映出部分基层工作者的苦闷。“中国记协”回复:“县融已经全国覆盖了‘有’的问题解决,‘强’的问题必然提上日程!”还有一条留言说:“我已四十,怀揣新闻理想,坐了十几年冷板凳,本单位不用,跳槽没人要,甚至因为得罪小人被打压报复,把十多年的记者证都剥夺了。”“中国记协”回复:“得罪小人,你就躺平,你也太太太太……有诉求,向中国记协国内部权益保障处反映吧。”并附上维权的邮箱和电话。什么样的距离是“中国记协”和新闻界沟通的舒适距离?编辑部经过讨论,认为“一个邮箱”的距离最合适:一方面,邮箱可以收集大量新闻界的来稿,附件功能可以接收高清原素材,并在一定时期内保存。一方面,又可以通过邮件留下的联系方式与作者进一步沟通。编辑部注册申请了专属“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发稿的投稿邮箱,一有来稿,编辑部相关人员的手机便会弹窗提醒,保证重要稿件的时效。媒体融合发展衍生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编辑部探索开创“亲爱的粉丝”栏目,用俏皮活泼的文案吸引读者驻足,用抽奖的方式给新闻界“送福利”。截至目前,已多次发放包括视频会员卡、加油卡、新闻书籍等福利奖品。畅通新闻界之间沟通的渠道。退居幕后,搭建舞台,这是“记者之家”的角色决定的。但是,如何打通各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编辑部决定,打造重点栏目,让新闻界“以文会友”,“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记协”开设“我在现场”栏目,推动记者去一线采访、增强四力,重点写作“新闻背后的新闻”,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编辑部正将50余期精品稿件集纳成册,公开出版发行。同时,重点打造“全媒记者炼成记”栏目,聚焦记者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思考收获,讲经验、说体会、谈认识。这个栏目既展示大报央媒的骨干记者如何跟上全媒转型之路,也邀请地方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央企融媒体中心记者分享向全媒记者转型的收获。“中国记协”还打造了“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系列谈”“中国新闻奖秘笈”“文有新风”“我的团队”“招聘信息”等栏目,每个栏目都有阅读量高、社会反响热烈的好作品。通过搭建栏目,“中国记协”畅通了各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得到新闻界广泛认可。第三个关键词:破壁破壁,意味着“中国记协”不仅要在新闻界产生影响,还要以新闻界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扩大影响,探索行之有效的国际传播方式,积极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故事。开放办报。“中国记协”面向社会长期征稿,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公众,都可以向编辑部提供优质稿件,讲述亲身经历、行业观察、观点评论。编辑部会将征稿启事附在每期稿件的文末,鼓励更多读者踊跃投稿。2024年春节期间,编辑部策划“我的春节大片”新春征集活动,设置奖品、公布投稿邮箱,欢迎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子、自媒体作者和公众踊跃参与,每天集纳精选展示。“我的春节大片”共展示10期,收到投稿作品700余件,展示精选作品100余件,为编辑部“开放办报”提供借鉴,拓展思路。下一步,编辑部将在创新项目运营、寻找培养“文章高手”、重大节点共同策划等方面,遵循“开放办报”原则,与新闻界合作办好“中国记协”。注重效果。“中国记协”高度重视传播效果,采取一系列办法,制作融媒精品、增强时效性、增加可读性、增添互动性。推出精品力作。给新闻界做新闻,仍需坚持内容为王。2023年中国记者节,“中国记协”策划制作了一系列融媒精品:《我的名字》中国记者推广曲、《百姓喜欢·坏人害怕》中国记者推广短剧、《今天,记者向何方?》钟记平文章,文章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稿件与各大平台相匹配,充分体现全媒体传播思路,实现情绪化传播。相关产品全网播放量过亿,且仍在持续增长。融媒精品是一个微信公众号的龙头和内核,为微信公众号团队提供了标杆。集中力气打造一批精品作品,可以极大地增强传播效果。关注内容时效。每天,编辑部都会讨论选题:尽量选取时效性强、安全可操作、对新闻界有益有启迪的选题。确定选题后迅速和记者联系约稿,热策划选题反馈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例如,202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编辑部发现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张歆在采访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突破能力,通过随机应变、灵活运用采访技巧,采访到不少外国重量级嘉宾。编辑部与她迅速联系,记者本人连夜写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闭幕第二天,就推送稿件《谁说采访一定要提前约好?》,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引发新闻界的讨论和共鸣。确保趣味可读。从标题开始,编辑部建立一整套征集机制。如,一篇文章怎么起标题?全体编辑都会参与讨论,贡献自己想法。编辑部将所有标题集纳,经集体投票后,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标题。这种办法让文章标题的趣味性大幅提升。云南广播电视台曾就一篇两会稿件给“中国记协”编辑部投稿,文章趣味性十足,但是标题难以准确概括。编辑们集思广益,贡献了《我没看错吧?云南广电“下凡”了?》《破圈!原来还可以这样报道两会》《两会报道怎么创新?00后出手了》《你们00后就是这样报道两会的?》等标题,在投票环节《你们00后就是这样报道两会的?》脱颖而出。这篇稿件播发后,迅速突破10万+,许多读者留言:“对两会报道,很有启发意义。”除了标题外,编辑们还会在文中采取“对话”“微信聊天截图”“同志们!”“谁说……”等多种沟通感强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沟通感强的稿件,写起来不累,受众读起来也不累。这是增强可读性的重要办法。注重交互体验。以技术创新实现与读者的交互,增强读者的交互体验,是“中国记协”一直在探索的路径。2024年春节,“中国记协”推出专属中国记者的红包封面,面向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子抽奖发放,受到欢迎,随后,推出SVG交互产品《愿你!》,运用技术手段,将对新闻工作者的新年祝福娓娓道来。正如文中所说:“愿你的倔强都能开花结果,愿你的坚持变成前行的底子……”不少新闻工作者评价:“这期产品让人‘如沐春风’。”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切入点,是讲述人类共通的美好故事。编辑部积极探索“国际传播”途径,努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中国记协联合国际体育记协于春分当日推出“我的马拉松”全球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意在通过公众热爱的体育运动,讲述拼搏、奋斗的故事,引起海外受众共情。主题征集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邀请世界各地热爱马拉松运动的内容生产传播者一道,共享体育的魅力。微信公众平台总活跃度正在走下坡路,但“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逆势而上”,体现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平台,做新闻传播工作都应遵循“内容为王、渠道并重”的原则,洞悉读者心理、打造精品力作、注重反馈体验、讲好精彩故事。“中国记协”将始终与新闻界站在一起,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建好新时代“网上记者之家”,最广泛凝聚新闻舆论力量。(作者系“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主编)
2024年4月7日
其他

“铁矿石”是怎样炼成“精钢剑”的?——《雄安新区街道名称的文化味》一文写作谈

故事凝练方法——“人民日报写作课”系列丛书的新突破人民日报社课题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最新成果
2024年3月29日
其他

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创新不止,向海内外讲好领袖故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创新不止,向海内外讲好领袖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创办十年来的几点体会龚
2024年3月28日
其他

用理想之光引领前行之路

新媒体编辑:曹雅芳如何写好评论:“四力”之中寻“秘笈”以家国情怀书写新闻人生对新闻永怀敬畏之心
2024年3月21日
其他

她在现场 | 一次次出发,她们在新闻岗位上闪闪发光

走进数不清的新闻现场总有一个个飒爽而温柔的身影在奔波忙碌、日夜坚守她们是谁?是出镜记者、是幕后编辑、是摄影摄像、是主持人播音员……是新闻战线的半边天她在现场见证重要新闻发生采写重大主题报道壮大主流舆论声音她在现场直击应急救灾前线不畏艰险逆行而上还原事实真相全貌她在现场扎根基层访贫问苦脚踩泥土衣沾露珠讲好百姓冷暖故事新闻队伍的壮大离不开释放强劲巾帼力量的她们新闻事业的繁荣离不开勤恳躬耕新闻沃土的她们文化强国的伟业更离不开忠实记录时代进程、精心描绘复兴画卷的她们2024“她在现场”女新闻工作者风采征集展示活动对准活跃在一线的女新闻工作者定格她们的挥汗瞬间和高光时刻看到她们的真实生动和敢打敢拼感受她们的细腻敏锐和脉脉温情展现她们的青春朝气和满腔热忱更加坚定新闻战线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在新征程上砥砺奋进再出发的信心决心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致敬在新闻现场闪闪发光的“她们”为迎接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中国记协联合新华网、中国妇女报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组织开展
2024年3月8日
其他

如何写好评论:“四力”之中寻“秘笈”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如何写好评论:“四力”之中寻“秘笈”齐东向作者简介:经济日报社编委,1996年进入经济日报社后曾任评论部记者、机关团委书记、评论理论部副主任、评论理论部常务副主任、评论部主任。多次被评为经济日报“十佳记者”“十佳编辑”“敬业爱岗标兵”。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第15届、21届、23届、27届、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荣获第16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我在经济日报从事政经评论工作已经28年,作为一名评论老兵,撰写了一批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评论作品,获得过不少荣誉。很多年轻人经常询问我写好评论有哪些“秘笈”。其实,“秘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力”,评论员也需要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固本强基、成长成才。遵循实践规律,写有“脚力”的评论写评论,相较于写报道,一般来说对“眼力”“脑力”“笔力”要求高,似乎对“脚力”的要求要弱一些。但实践证明,有了“脚力”的加持,评论作品就会大不一样。“四力”之中“脚力”为先,这个位次排序,有深意存焉。
2024年3月7日
其他

解读“浙江宣传”内容打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浙江宣传”始终坚持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通过捕捉社会情绪,传递主流价值,凝聚网民共识,扛起媒体担当。一篇文章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气势和威慑力,而在于它呈现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媒体的态度才会深入人心。解读“浙江宣传”内容打法李
2024年2月23日
其他

以家国情怀书写新闻人生

瑾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4年2月(上)。对新闻永怀敬畏之心全方位展现驻外记者实力以民生情怀,做民生新闻
2024年2月22日
其他

实践锻造真知 故事凝练方法——“人民日报写作课”系列丛书的新突破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人民日报写作课”系列丛书以“主题的提炼”、“材料的取舍”和“内容的呈现”为三条主线串联起145篇优秀稿件,配以作者的创作反思与专家的点评互鉴,蕴含理论于生动案例中,巧用形象思维,可读性强,在编写体例、写作内容、作品风格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实践锻造真知
2024年2月5日
其他

对新闻永怀敬畏之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对新闻永怀敬畏之心王丹鹰作者简介:中国新闻社高级编辑,曾任中国新闻社特稿中心主任、香港分社总编辑,第16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闻一多先生外孙。长期从事对外报道工作,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22年9月入选《新时代党报成就展》百余年来党报系统涌现出的100余位优秀报人,出版作品集《纪录》。和许多科班出身或大学毕业直接进入新闻机构的同行不同,我做新闻是半路出家,在进入中国新闻社(以下简称中新社)之前在北京一所高校做了6年多教师。受家庭影响,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热爱的,也自信是一个尚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至今仍有许多学生和我保持着联系。尽管如此,命运还是将我推上了新闻之路。走上新闻之路1990年的早春,当我迈入坐落在北京市百万庄南街的一栋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大楼时,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段与新闻相伴的多彩旅程。进入中新社,我被分配到专稿部工作,这是中新社一个很有特色的部门,它根据境外媒体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新闻产品,以境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那时候没有新媒体,我们提供的主要有专稿、专电、图文专稿等,后来也开始提供一些整版稿件。囿于当时的通信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稿子还都是记者用繁体字抄写在稿纸上通过传真发送给海外媒体用户。所以那时的专稿部记者人人能识会写繁体字,我因为是学中文的,对此倒也驾轻就熟。初到专稿部,我被分配在编辑组。那时专稿部在为一家海外华文报纸提供专栏稿,每天一篇,以随笔的形式漫谈祖国的文化历史、山川人物。经过短期对编辑工作的熟悉,我开始跟随该专栏的编辑冯大彪同志编辑来稿,有时也随他外出约稿。他是我到中新社以后的第一位老师,为人宽厚热情,对工作认真勤奋,且多才多艺,对书法、太极拳都颇有造诣,国家体育馆的馆名就是他题写的,同事们都亲切并尊重地称他为“大师”。他以出色的工作获得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我很庆幸一迈入新闻的大门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好同事。继承“中新风格”中新社不仅让我遇到了良师益友,也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入社不到一年,部门领导就让我负责恢复某港报两个专栏供稿的工作,这两个专栏交替刊出,每周一期,每期有半个版面的刊幅。这张百年老报在香港文教界、传媒界和海峡两岸都有较大的影响。大概由于我具有文史方面的一些积累,专稿部领导将恢复专栏供稿的任务交给了我这个新人。有了从老编辑那里学到的经验,我也算不辱使命,很快就恢复了专栏供稿。这两个专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文笔轻松,入耳入心,为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了一定作用。编辑专栏的过程中,除了向文史学者组些稿件,我自己也写一点,算是进入中新社后的处女作。虽然专栏属于文史类副刊,稿子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作品,但这些最初的尝试还是给了我沿着新闻道路走下去的兴趣、信心和勇气。回想起来,专稿部老主任刘正荣对我的信任、支持和鼓励,让我的新闻道路有了一个愉快的开端。大胆起用新人,给年轻人创造机会,这不仅是专稿部,也是整个中新社的良好传统。1993年,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中新社与台湾一家杂志开始合作,为报道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促进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落实合作的重任,专稿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编辑组,入社刚满3年的我被任命为组长。从带领团队策划选题、开拓人脉、联系采访到稿件编辑、初审,给了我很多锻炼,一方面了解和熟悉了杂志编辑工作的流程、方法。另一方面在推进编辑工作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通过与岛内同行的交流,也进一步掌握了两岸经贸交流报道的特点,更为直接地了解到境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需求,丰富了两岸报道的经验,更真切地感受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1996年,因应对外报道业务的发展,中新社成立海外中心,我被调去参与筹建和初期的运作,新的平台和新的任务给了我拓展和提高业务能力的新机遇。在传统媒体时代,通讯社记者一般熟悉的是文字通稿和图片通稿,我有幸进入专稿部,在通稿之外多掌握了一种专稿报道方式,参与对外合办业务的初创,又使我学会了杂志和报纸的编辑工作,这是我的幸运。2012年,笔者在“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上采访。中新社日常重视与海外客户的沟通联系,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海外客户的意见和需求,帮助海外客户解决业务发展上的困难,增进与海外客户的友谊。正是有了中新社几代人的经验积累和持续努力,中新社赢得了广大海外华文媒体的信任与友谊,各类新闻产品广受欢迎。发扬“中新风格”有了前辈和同事们积累的丰富经验,有了领导的信任和各种锻炼机会,我从中文到新闻的专业转型还算顺利,业务也日渐成熟,拿的奖渐渐多了起来,从部门好稿奖到全社好稿奖,从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到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好新闻奖,从中国新闻奖到长江韬奋奖。在这些奖项的背后,有着中新社优良传统的支撑,也有着“中新风格”的加持,对于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大有裨益。举个例子,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餐饮业开始流行各类火锅,这看似不起眼的餐饮流行变化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带给内地民众物质生活和消费心理的变化,于是我采写了一篇《京城火锅热》,没想到香港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报纸在刊用这篇小文时竟还配了一篇短评,大大提高了这篇文章的传播效果。分析起来,这篇小文之所以受到港报编辑的重视,一是抓住了当地读者的关注点,二是缩小切口、娓娓道来,透过对“火锅热”的客观描述,反映北京人饮食文化的日渐丰富和追求新潮的新消费观念,无须说教,读者自会联想到这是改革开放带给内地社会和民众的变化。伴随业务上的成长,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这迫使我在写好稿子之外,必须开始考虑怎样推动部门(分社)的业务发展和创新。2002年,我被派到香港分社担任总编辑,其间,为了鼓励记者采写特色新闻、独家新闻,创立中新社新的品牌,经总社批准,我们开辟了“香江走笔”和“香江漫话”两个栏目,受到香港和其它海外华文媒体的关注和欢迎,香港分社的记者们也有了更大的采访积极性,写出了许多有特色的好新闻,有的记者把自己在这些栏目上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受到欢迎。2005年,我被任命为总社专稿部主任。那时的专稿业务受到互联网崛起的冲击,面临转型的局面,我一方面积极争取社领导的支持,努力为专稿部争取更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了有关管理办法。2020年,笔者采访时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同时,注重对年轻记者的关心与培养,一方面经常与他们进行业务探讨与交流,从文章的选题立意到结构、行文加以指导,并对他们的稿件认真修改,严格把关;另一方面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为他们争取和创造各种采访机会,包括一些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如全国两会、入岛采访等。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专稿部的工作和记者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记者工作积极性和发稿数量都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我担任专稿部主任一年后,专稿的年发稿量比上一年增长了66%。在抓好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的同时,我把开拓专稿市场作为推进专稿部业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社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努力,恢复乃至扩大了专稿阵地,增加了供稿对象及发稿品种与数量,提振了一度萎缩的专稿市场。专稿部逐渐走出低谷后,我开始着手抓精品建设。2008年,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专稿部精心打造了一组系列报道,力求从海外读者关心的角度,以海外读者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向海外读者宣传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稿件发出后,海外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报纸连续多日整版刊出,取得了很好的对外传播效果。这组系列报道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三等奖,这是中新社专稿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极大地鼓舞了专稿部记者。继承和发扬“中新风格”,着力提升专稿的质量与数量,这是守正。与此同时,我们也追求着创新,在创新中推动着专稿业务形态和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形势,推动中新社专稿事业迈上新的台阶,经过专稿部内部充分讨论,我于2010年正式向社里提交报告,建议成立特稿中心。这一提议得到社领导的支持,2011年,在原专稿部的基础上,中新社特稿中心正式成立,中新社专稿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稿中心成立后,中新社专稿的海外客户、稿件品种、记者队伍都有了很大发展,还增加了新媒体产品。我们还建立了特稿中心专家库,聘请了数十位国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助力中新社专稿的发展,提升了专稿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深耕海外华文媒体市场的同时,我们还开始探索向一些较大的英文报刊提供专稿。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我们在一家有影响的英文媒体上发出专稿,成功宣介了党的十九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这些创新尝试和初步成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了贡献,也为中新社专稿业务的发展拓展了思路和渠道。保持爱国之情与敬畏之心中新社是我国外宣事业的一支“奇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稿件各方面的要求也很高。这些年来在工作中能够确保稿件安全和导向正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新社对业务培训工作的重视。为了加强记者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中新社经常举办一些专题培训班,邀请有关部门领导、相关领域专家等来做政策的宣讲解读、业务经验的交流探讨。还时常请一些专家学者做国情报告、形势分析等。特稿中心专家库成立后,我们也举办过多次专家座谈会,并将专家讲座固定下来,定期举行。从根本上讲,做好对外专稿工作,要有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和对新闻事业的敬畏之心。我常对记者们说,你可以对一个事物有不同的观点、发表不同的意见,但出发点应该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稿子的传播效果必须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这也是我把关稿件时的首要原则。在职业生涯中,对待每一篇稿子,我都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把握真实性、原则性、政策性、方向性,注意审视细节、防止差错。2022年,笔者在庆祝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大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70年来,中新社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中新社以建社70周年为新的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对于每一名中新社员工来说,这都是沉甸甸的担子和责任。回首30年新闻路,能够问心无愧且有所收获,最大的心得就是——对祖国要有热爱之心,对新闻事业要有敬畏之心。责任编辑:喻
2024年1月22日
其他

安徽新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章理中:聚力打造一流传媒类文化企业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安徽新媒体集团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决策部署,聚力抓实党建引领、顶层设计、媒体融合、精品创作、品牌塑造、技术创新、服务提升、人才队伍、管理规范、作风建设等十个方面工作,着力打造一流传媒类文化企业。聚力打造一流传媒类文化企业——安徽新媒体集团的创新实践与思考章理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安徽省直主要新闻单位、省属重点文化企业,安徽新媒体集团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持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打造一流传媒类文化企业。抓党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集团党委牢牢把握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管方向。紧紧把握“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最高政治原则,强化“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党委成员管党治党意识和责任明显增强,干部职工面貌焕然一新,确保集团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持党管大局。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和党委前置研究讨论等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等方面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融入集团治理各环节,确保党在国有文化企业中能够议大事、抓重点,推动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集团落地生根。
2024年1月18日
其他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刘思扬: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监督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刘思扬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要求、赋予的神圣职责。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对弘扬社会正气、理顺公众情绪、维护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就做好舆论监督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具有鲜明的理论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指导性。这些重要论述主要阐释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对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作出准确定位,“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反对腐败的时候,特别要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舆论监督的方针原则作出科学论断,“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运用舆论监督武器,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讲究社会效果”“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做到反映情况客观真实,鼓劲帮忙而不添乱”。对舆论监督的方法手段作出系统要求,“监督的重点应该针对那些严重违反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要抓典型事件”,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2024年1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发挥媒体智库功能,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本文从企业发展视角出发,分析近年来媒体宣传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媒体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宣传策略,进而为省级卫视发挥传媒智库功能,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策划打造创业创投类品牌节目提供参考。发挥媒体智库功能,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蔡加珍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升级和社会分工发展,全国近万家“专精特新”企业纷涌而出。一些省级卫视敏锐把握时代脉搏,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资本赋能科技创新,推出了系列创业创投类品牌节目。这些节目专注于探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全面提升了“专精特新”企业品牌价值和省级卫视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媒体服务“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意义近年来,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深耕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成为打通多种产业链条堵点、补短锻长的关键力量。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这既是对“专精特新”企业践行使命、勇于改革创新的工作要求,也是省级卫视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发挥智库功能,探索“专精特新”企业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加强宣传报道的遵循原则。“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其中的佼佼者、排头兵,它们专注细分市场、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在新发展格局中,我国中小企业已形成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到领航企业(隐形冠军)的创新发展培育体系。媒体要将把握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仅要宣传报道企业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还要发挥媒体智库功能,汇集政府部门、创投机构、经济专家与科技人才的智慧与力量,提升宣传报道、信息融通、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的平台联通作用,为助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汇聚和放大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营商舆论环境和企业创新发展氛围。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媒体栏目应时而生近年来,一批聚焦“专精特新”、赋能科技高质量发展的省级卫视创新创业节目应运而生。北京卫视推出纪实类观察节目《专精特新研究院》,节目深耕科技创新领域,以纪实拍摄与演播室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之路。以2023年《专精特新研究院》第二季第五期节目为例,此期节目邀请了政府、商界人士、财经评论员等嘉宾作为研究员,走进我国新材料领域,精彩解读创始人从零开始探索纳米银线触摸屏领域,填补国内触控领域技术空白的创业故事。东方卫视、江西卫视2023年3月联合推出创投节目《预见独角兽·青创英雄会》第二季,聚焦独角兽企业,多方位打造“科技+金融+媒体”创投生态圈。东南卫视也在策划一档“科技+创投”类节目《创投小巨人》,该节目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企业实践视角,观察“专精特新”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实践,挖掘创业故事核心看点。安徽卫视推出创投服务类节目《创业在安徽》。该节目以“创业项目转化、创业项目引进、创业项目落地”为宗旨,创新“战队模式”,将创投导师、投资机构、政府代表、行业领军人物与优秀创业项目团队汇集成“创投战队”,互动强、参与广、领域全、看点多。《创业在安徽》第二季节目投资方阵新增深创投、36氪基金、含元资本、挑战者创投等知名创投机构,并提出“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投后管理服务理念。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媒体策略当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总体上呈现三种业态特征:一是注重产业链之间的配合,二是注重构建细分领域金字塔和生态圈,三是注重客户的交际赋能。省级卫视应发挥智库作用,搭建企业、政府、创投机构之间的融通平台,打造创业创投品牌节目,可以运用以下策略:针对业态特征制订不同宣传策略。在创新创业品牌节目中,省级卫视应根据企业业态设置不同的交流模式。如邀请产品消费者、测评自媒体等群体加入企业发展信息循环,建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信息金字塔,形成企业与用户生态圈内部的良性交流氛围。联合企业、投资者、行业翘楚等群体为企业的交际扩展制造机遇,鼓励多方主体在共同完成节目目标的过程中加强经验交流与多方对话,携手产出有参考价值、实践意义、专业视野的内容。发挥媒介智库功能搭建对话平台。省级卫视应发挥自身深耕本地的独特优势,建立起企业与社会观望者、产品消费者、行业投资者、赛道竞争者、市场监管者、政策建设者之间的多维度关系,邀请银行、工信部门等方面人员同台评论,为创投机构赋能科技发展提供便捷的信息路径,搭建企业与政府、创投机构对话对接联通平台。利用媒介优势建构多媒体矩阵。新闻媒体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媒体矩阵,应积极利用短视频平台和精准推送技术,为企业提供媒体支撑。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文化走出去,弘扬企业创新、诚信、合作价值观,同时将媒体的流量资源转化为企业的渠道资源。注重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不仅要在核心技术方面具备国际竞争力,也要在宣传路径、传播特点等方面的对外宣传中集中体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力量。在节目策划与推介中,与全球先进技术的强强对话、与世界经济形势的紧密联系都应通过节目内容和节目设计表现出来。另外,电视媒体对待高精尖技术时需要时刻保持审慎态度,在完成宣传任务的同时做好涉密、涉外的审核工作。结
2024年1月9日
其他

全方位展现驻外记者实力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全方位展现驻外记者实力陈卫华作者简介:中国日报欧盟分社社长,高级记者,专栏作家,荣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201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先后在中国日报总社商业周刊、上海记者站和上海英文星报工作,2009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日报美国版副主编,并先后兼任中国日报驻纽约和华盛顿首席记者。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使其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大国地位相匹配,这和我们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驻外记者队伍和完善相应体制机制有着密切关系。2023年11月29日,我应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的研究生交流。同学们踊跃提问,这让我想起了自己1984年至1987年在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学习的场景。当时,这一旨在培养新一代驻外记者的项目,希望改变老一代驻外记者中有些不会外语、不会开车和不会摄影等短板。那时,不少驻外记者外出采访需要带翻译、司机和摄影记者,往往是一个“庞大”团队。今天的驻外记者,不仅要掌握这些技能,还要学会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作为一名驻外记者,应拥有丰富的采编经验,会写各类题材的报道,会写专栏和评论,会视频直播报道,会熟练应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有效发声,应在国际媒体舞台,特别是话语权争夺尤为激烈的欧美国家,展现中国记者应有的职业精神和水平。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是我从事驻外记者14年来引以为傲的事情。1988年刚走上记者岗位不久的我,在上海锦江小礼堂漕河泾开发区成立会议上,当着1000多人现场提问,当时觉得自己还挺勇敢的。后来,驻纽约、华盛顿等地的中国同行都知道,我是善于提出尖锐问题的中国记者之一。无论是当年在美国国务院等政府机构新闻发布会和智库研讨会现场,还是在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的发布会上,我都不会放弃任何提问机会。在我看来,作为记者,要保有好奇心和怀疑能力,要善于提问。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暴恐事件,我在美国国务院发布会上,向当时的发言人莎琪和副发言人哈芙提问,为何美国政府和社会舆论反常规,没有立刻谴责恐怖分子?除此以外,其他几起疆独分子制造的恐怖事件,也没有被提及。2023年10月、11月,我在欧盟委员会的发布会上,几次向负责外事和安全的发言人彼得提问:“为何欧盟不谴责以色列在加沙造成重大贫民伤亡的行为,甚至拒绝呼吁停火?”在过去两年中,我就欧盟在美国胁迫下打压华为5G以及欧盟对北溪管道爆炸调查含糊其辞,多次提问欧委会发言人马默。其实,大部分时间并不指望发言人会真正回答这类问题,因为他们只能照本宣科,但我的提问和他们的狡辩,至少会让世人看到他们的双重标准和虚伪面具。我驻华盛顿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每次只要你一举手,我就第一个点你。”要知道,国外发布会和研讨会提问环节举手的人很多,要被点到不容易。我提问包括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谈他对两岸最终统一的愿景和提问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董云裳有关奥巴马亚洲政策为何恶意针对中国,我依然记得两次被李成“特别照顾”的场面。提问是记者的技能,有时也需要提一些所谓“垒球问题”。比如2023年7月,我在发布会上提问刚刚访华回来的欧委会第一副主席蒂姆曼关于他访华的成果,他的回答积极正面,这在当今中欧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很不容易。提问是对记者知识面、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考验。长期积累、认真调研、做好功课和勤于思考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相反,如果一个记者觉得没有问题可提,可能是对相关话题不了解,甚至对新闻工作失去了热情。提问可以解答记者心中的疑惑,写出更准确和精彩的稿件。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和媒体对中国进行妖魔化的今天,记者的提问还能起到在重要场合向大家提供第一手真实信息、揭露西方谎言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在当今国际形势下越发显得重要。就在撰写此文时,中国日报新媒体部的同事说,要帮我做一个2023年在欧盟委员会发布会上提问的集锦,我答应了。因为中国驻外记者积极提问,特别是提出有针对性的尖锐问题,目前仍是短板。我愿意抛砖引玉,引起大家重视。善用新媒体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同学问我,为什么2020年12月3日我在推特上回怼美国联邦参议员布莱克本。我当时打破了习惯,用了罕见辛辣的词语。原因是该参议员发推文污蔑“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是偷盗的历史,这永远不会改变”。我相信任何中国人看到这样侮辱中华民族的种族主义言论都会义愤填膺。一些同行当时用惯常温文尔雅的语言指出她推文的荒谬,但我觉得给她最猛烈的抨击才更有效。我的推文引起广泛关注,被200多家国外媒体引用报道。我的全球推特粉丝数也很快增加3万多。国外甚至有人在推特、脸书、照片墙等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平台建立了“陈卫华受害者纪念碑”,把被我怼过的一些西方反华政客放入名单中。在2021年一个网上研讨会上,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政治学教授拉迪卡·德赛介绍作为讨论嘉宾的我时说:“陈卫华是一个在推特上驳斥西方反华政客出名的记者。”我当时被逗乐了——第一次有人这样介绍我。我怒怼布莱克本的方式其实极少使用。我的推文都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如同我在华盛顿参加过数百场智库研讨会遵循的原则,如同我不间断写了15年的每周专栏。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则,类似巴西总统卢拉、前瑞典首相卡尔·比尔特(现任欧洲对外关系协会主席)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等很多重量级人物和媒体及媒体人员才会在推特上关注我。推特等主流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是传统媒体远远不及的。自从2018年开始我在推特上活跃至今,我的推文被国外媒体引用已达上千次。这主要是因为推特的时效性是传统媒体远远不及的,很多我驳斥西方反华政客言论的推文都是在他们发布后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内,而传统媒体的周期很难做到这一点。此外,培养和保持自己推特账号的特色也是关键。我不是报社新媒体部门的,推特也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最初用推特是为了获取更多新闻线索,但逐步成了推特上有影响力的中国账号。虽然目前只有21万粉丝,但推文的效果(互动和浏览量)往往超过一些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粉丝的账号。我们应该重视推特等社交平台,有效利用这样的平台来建设中国话语权和讲好中国故事。除了社交媒体,我这个传统纸媒记者还积极善用各类新媒体手段。2019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期间、2019年达沃斯论坛现场、2017年特朗普就职典礼当天、特朗普和金正恩峰会期间、2021年G20罗马峰会和2023年大熊猫从法国被运回中国现场,我都做了视频直播报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西西里岛时,本文作者陈卫华在当地帕勒莫港做直播报道。我也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GTN
2024年1月5日
其他

安徽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邵晓晖等:主流媒体“账号化”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平台化”发展和“账号化”发展成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双路径”。应统筹发展和安全、“账号化”发展和“平台化”发展,处理好底线与高线、个人与组织、借力商业平台与建设自有平台的关系,加强源头把控、过程监管、退出管理,高质量推进“账号化”发展。主流媒体“账号化”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邵晓晖
2024年1月2日
其他

从“热点”到“据点”之变看主流媒体的新媒体栏目品牌建设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画说二十四节气”栏目和“晚安光明日报”栏目以有效的传播策略实现了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打造了特色鲜明的热点内容。本文通过对上述栏目进行整体复盘,分析其稿件创作特点和新媒体传播策略,为主流媒体新媒体栏目品牌建设提供启发。从“热点”到“据点”之变看主流媒体的新媒体栏目品牌建设蒋新军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主流媒体做好热点报道和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热点报道和舆论引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导热点,主动设置热点议题;另一种是热点引导,主动选择回应已经形成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工作实践,探讨全媒体时代进一步做好热点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主流媒体做好热点报道和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王惠莉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人民日报社课题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最新成果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逻辑严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时俱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二者高度协调统一,重申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原则,并将其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高度,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党的奋斗目标与初心使命的基本内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人民观和权力观。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重大论断,创造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党的性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深刻阐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的思想。无产阶级政党成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高度重视管党治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深刻阐明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基础、关键和要害,指出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开创性的工作,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思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管党治党的重大课题。提出加强党的自我革命,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党的自我纠错机制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为党的自我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以党本身存在的问题为革命对象,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将自我革命作为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并提出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承认自身错误、勇于进行自我纠错、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继承发扬和丰富发展。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等重大政治论断,既突出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又完善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思想,等等。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以民生情怀,做民生新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以民生情怀,做民生新闻金石明作者简介:江西广电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兼都市频道总监,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曾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出版新闻专著《金石洞明新闻点》,杂文随笔集《矜思明想》。“29年的新闻生涯,让我感觉或许此生选择了最适合我的职业。”这是2022年获得长江韬奋奖时我的感触。1994年,当了8年的语文老师之后,我依旧心心念念高考时的第一志愿——新闻。于是,通过好几轮的考试,我怀着忐忑和兴奋,终于如愿走进了江西省广播电视台的大院,成了刚刚成立的江西有线电视台新闻部的一名记者,那一年我29岁。让人兴奋的是我这个未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碰上了一家成立不久的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筹备开播,这样的机遇往往让人迅速成长。那时的我除了“热情”还是“热情”。初出茅庐1994年,一个电视门外汉,在培训了一个月之后,上岗了。我和两个小伙伴的第一条新闻报道,是采访南昌市刚刚成立的公安巡警支队。审片时,领导只问了我们一句话:你们认为今天这个“消息”播出去,观众会愿意看吗?一条“消息”,我们觉得每句话都说得太好了,所有的同期声都想用上去,因此,剪了3小时,时长还有7分钟。领导教给我们一句话,如今成了我的口头禅:同期声一定要学会“忍痛割爱”。刚开始,虽然悟性不足,但贵在能吃苦,不慕虚荣也不畏风险,因为我们热爱新闻。这条长达7分钟的“消息”最终没能播出,但我并没有气馁。这不,第一条播出的作品居然获奖了。第一篇作品做了什么样的稿子呢?20世纪90年代,农贸市场上卖青蛙的人多如牛毛,青蛙于人类有益,不能买卖,而南昌人最爱的食材——“老蛤”,也叫“田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学名“虎纹蛙”,更不能买卖。但农贸市场偷偷贩卖的人着实不少。于是,我和同事来到南昌市曾经著名的“蛤蟆街”采访,刚到街口,卖蛤蟆的小贩看到摄像机,提起蛇皮袋一溜烟儿地作鸟兽散,瞬间无影无踪,拍到的“逃遁”画面相当精彩。这就能获奖了吗?显然不能,何况不准买卖蛤蟆在新闻里也是老题材。怎么让这个老题材更有价值呢?采访工商部门时似乎有了点儿眉目,工商部门说要采访野生动物保护部门,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说要采访渔政部门,一路采访下去,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谁都可以管,最后谁都不管,于是造成了“多头管,都不管”的现状。因此,作品《农贸市场上的蛤蟆为何屡禁不止?》最后获得全省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三等奖。成长蜕变当记者的头三年,我是“临时工”,因为当时调动工作并不容易。我一边当记者,一边站讲台,咬牙坚持着自己对新闻的“执着”。有一天,一早到台里去采访,一直忙到下午准备回家,突然接到了警方线索:抓逃犯。我马上兴奋起来,和搭档收拾装备就出发了,坐着警察的车在田间小道上颠簸许久,来到一个村庄,一直守候到深夜。终于,警察破门而入,我们的新闻灯直射床上的逃犯,一举擒获。警察把我送回学校时已是早上六点多钟,这天还有四节课等着我。一上午下来,不仅课讲得精彩,我仍旧精神抖擞返回台里剪完了“抓逃犯”的片子。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正是这种力量,让我的成长有了“动力”。笔者(右一)在景德镇陶瓷博览会现场采访拍摄。2000年3月初,我成为江西有线台新闻节目的总制片人,领导还配了两名经验丰富的记者,我们开始新闻节目的改版。2000年3月6日,“有线新闻网”栏目全新改版当晚,播出了我们制作的文化娱乐市场调查节目。节目编排对比强烈,一经播出,反响强烈。改版几天后发布了新闻《马振华,你在哪里?请听一个母亲的哭诉》,新闻热线几乎被打爆,甚至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孩子也碰到了类似情况。马振华在校园周边的网吧玩游戏,玩得十几天不见人,母亲急得没了办法,才来求助媒体。为此我们记者迅速联系公安、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一边寻找孩子,一边请各方讨论刚刚兴起的网吧游戏对孩子的影响,十天之后,孩子终于在一家网吧被找到。这个十几天的连续追踪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的高度重视。该连续报道也获得当年全国有线新闻一等奖。过去,“有线新闻网”是个综合性的栏目,从改版开始,基本形成了“民生”特色。我们是江西较早提出“民生新闻”概念的媒体。持续发力全国有线台和卫视合并之后,我做了9年的经济类报道。随后,调到江西都市频道分管全省最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现场”。江西广电“都市现场”栏目重磅呈现“3·15特别报道”。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旗舰民生新闻栏目“都市现场”走出“一地鸡毛”的困境,节目中小车祸、小火灾、小投诉的占比居高不下,同质化、琐碎化的内容难以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信息需求。只有重新锚定节目的价值取向,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凝聚“人情冷暖”的温度,学会“小题大做”“以小见大”,才能处理好“小民意”和“大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新的节目制作理念,如何在一档运行10多年的品牌节目中推行?我提出每天的“都市现场”至少要有“六个一”:一个头条、一个组合报道(包裹式报道)或系列报道、一个现场或直播报道、一个新闻人物、一个评论以及一个求助板块。一名年轻记者至今还记得刚入职不久被我“毙掉”的一条稿件。那是2017年盛夏的一个中午,5名农民工去网吧上网,不料被老板赶了出来,原因是他们有5个人却只开了一台电脑,其余4人围观和睡觉的“蹭空调”做法被认为扰乱了网吧秩序。双方争执不下,只好报警,不欢而散。作为当天的审片领导,我将这条稿子压下后,请记者再去回访。第二天重发的稿件中,几名农民工在住处坦陈去网吧“蹭凉”的动机:他们租住的房间连窗户都没有,更别说空调,实在太热,但又舍不得各开一台电脑……这名年轻记者说,这次“返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记者,除了记录,更要思考。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题,有了人文关怀,就得以窥见并记录特定历史阶段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并以此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新闻稿件也因此变得更有温度、更有价值。面对一个新闻事件,你站在怎样的层面就会做出怎样的报道,你的眼光决定了你的眼界,你对事物背景的了解,决定你会从哪个角度观察问题,最后呈现的作品就会高低立现。我带领采编队伍将更多精力用于锤炼“内功”,工作状态也渐渐发生变化。审片间隙,我经常和记者探讨选题,在这个过程中,创作的“火花”不断涌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十年禁渔”。针对这一重大的题材,都市频道纪录片团队选定了鄱阳湖东南部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渔村进行拍摄。然而,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村民面对生存方式的巨变,一度有抵触情绪,采访进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团队调整拍摄思路,深入鄱阳湖区,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全程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耗费近1年时间、50余次深入鄱阳湖区跟踪拍摄,纪录片《鄱阳湖最后的渔民》完整记录了渔民杨志兵从反对禁捕退捕到理解、接受,再到奋力转产转业的故事,从诸多侧面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历史进程。这部践行“四力”的作品,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0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并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二等奖。民生视角、人文观照,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让节目展露温情。都市频道纪录片团队深入鄱阳湖区拍摄《鄱阳湖最后的渔民》。公益是媒体公信力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都市频道推出“贰基金·都市爱心筹”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和新闻活动,借助新的媒体交互手段,“感动的力量”不断“破圈”放大。罕见病患儿、留守儿童、大病困难患儿、贫困大学生、农产品滞销的农民等,都曾通过都市频道的融媒体节目得到帮助。2021年10月28日,都市频道接到求助电话,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一名两岁女孩摔跤后,碎玻璃扎进眼球,必须迅速转诊。融媒体中心直播团队紧急协调各方,立即上线全媒体直播《突发!两岁女孩碎玻璃入眼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宏观价值与微观技巧——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经验启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与价值追求。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找准共建国家间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积极开展相关内容的国际传播。善用软传播、暖传播,在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共情话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宏观价值与微观技巧——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经验启示王恬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出新出彩向世界讲好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的故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向世界讲好丝路故事,中国日报突出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伟力与领袖魅力,把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智慧、使命担当和天下情怀作为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同时,坚持创新话语表达、叙事呈现及传播形态,深入阐释“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使命与愿景。出新出彩向世界讲好高质量共建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人民日报:讲好进博故事,立体展现自信开放中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讲好进博故事,立体展现自信开放中国——人民日报社创新做好第六届进博会报道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2023年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进博会是由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进博会,是新冠疫情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再次向世界释放出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的强音。今年是人民日报社连续第6年组建进博会前方报道组,往届的成功报道为今年的进博会报道提供了丰富经验。如何深入宣传进博会作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如何进一步做好展会报道,聚焦现场、发掘人物,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讲好进博故事?如何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借助进博会这一平台和窗口,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自信开放的姿态?本届进博会报道中,人民日报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精心策划,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在报道中推动思想与故事相互融合、宏观与微观彼此兼顾、内宣与外宣有机呼应,努力让进博故事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为进博会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阐述故事中的思想,讲好思想中的故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强调“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本届进博会报道中,我们注重思想和故事相互融合,通过阐述故事中的思想、讲好思想中的故事,让思想激发共鸣、用故事引发共情,将“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的广泛共识寓于触动人心的阐述说理、融进娓娓道来的生动故事,持续释放“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的积极信号。找准说理切口,阐释解读具象。要把重大主题背后承载的道理说明白、讲透彻,必须在说理性和感染力、故事案例和深度阐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只有讲好丝丝入扣的故事、运用平实务实的文风,才能让说理叙事直抵人心。越是宏大丰富的思想意蕴,越需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11月4日,在第六届进博会开幕之际,人民日报国际部推出“国纪平”文章《让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文章运用大量故事案例和场景细节,从“中欧班列—进博号”运送的展品整装待“展”,到外国参展商“进博会不只有订单,还有未来和希望”的心声感言,这些鲜活的案例、真诚的话语借由走心的表达、平实的文风,让合作共赢的宏阔境界得以具体化、形象化。本届进博会,人民日报特别报道版“现场评论”栏目刊发的评论《从“进博之窗”看到美好未来》、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推出的评论《进博热度彰显开放合作澎湃动能》、环球时报社评《进博会,世界共享中国机遇的生动现实》等,主题立意虽各有侧重,但都注重从展品“首发首秀”、展商洽谈邀约的小切口“精细作业”,以盛会盛况的所见所闻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的愿景可感可知,进一步提升了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延展报道链条,叙事角度多维。在新闻报道中,经常有人说,没有故事达不到的深度,没有故事讲不清的道理。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在本届进博会报道中,我们在将深邃思想融入鲜活故事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报道链条,将进博故事的叙事视角从展区延伸到产地,着力讲好进博展品从原产地到中国市场的故事。例如,11月5日,人民日报进博会特别报道版推出视觉专版,版面以“将优质商品与服务带到进博会”为主题,选取阿联酋驼奶、巴西精品咖啡、巴基斯坦手工折叠果篮和德国零度微晶玻璃等优质进博展品在原产地种植或生产制作的图片,生动反映进博会为与会各方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同时,人民日报策划“进博会故事”栏目,刊发《肯尼亚牛油果的“进博之旅”》《“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甜蜜”》等报道,讲述肯尼亚牛油果、赞比亚蜂蜜乘进博会东风走红中国市场的故事。“我们的产品销路一下子打开了”“与中方合作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来自当地种植户的朴实真诚话语成为阐明“进博会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道理的生动印证。进博故事之精彩,不仅限于一座场馆、一个展台。正是借助多维叙事视角,我们在展品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市场的完整历程中寻找线索、挖掘故事,借展品的“面”讲合作的“里”,通过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共享机遇的道理寓于其中,让受众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注重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借个体视角折射自信开放中国形象重大主题报道既要“致广大”,也要“小而精”“小而美”。统筹兼顾全景式报道和小切口呈现,能够有效拓展报道的视野广度,在多层次的报道中凸显主题、丰富意涵,增加纵深感、穿透力。在本届进博会报道中,我们注重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借个体视角折射自信开放中国形象。一个个具体案例和人物故事相互呼应、音律协调,让包容开放的“进博协奏曲”更加动听悦耳。拓展报道纵深,做到“大”“小”兼顾。人民日报精心办好“进博会观察”“进博会故事”“走进进博会”等重点栏目,各栏目“轻”“重”有别,互相间“大”“小”兼顾,令报道更加立体、更富层次。其中,“进博会观察”栏目侧重综述和述评形式,讲求条分缕析、层层递进,《中国新发展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中国企业报社社长​吴昀国:践行调查研究 服务企业发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调查研究是新闻人的基本功,“交换、比较、反复”是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中国企业报通过走基层、访一线获取新闻资料,捕捉企业和园区需求,带动招商服务,探索“新闻+服务”路径,确立“一专三全”战略定位和“四位一体”经营策略,促进传统媒体高质量发展。践行调查研究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做好舆论监督?——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专题评议全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工作

要以慎重的态度开展舆论监督,形成自我预警机制,精准把握时度效,做到审慎研判、科学引导;二是采访要“全”,尽力做到全面、准确、客观,确保事实准确、立场中立;三是头脑要“清”,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文以载道,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责任编辑:杨芳秀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11月(下)。“抓好稿”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守正创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守正创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盛若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国家人文历史》作为人民日报社旗下的文化历史领域专业媒体,肩负着人民日报向文史领域延伸重要影响力的职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耕主责主业,发挥优势专长,践行融合发展,在打造有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特色。筑牢“基本盘”,深耕“责任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近年来,我们立足自身特色与专长,筑牢“基本盘”,深耕“责任田”,把内容建设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持续提升精品创作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国家人文历史》迅速组织采编团队策划出版专刊《能源的进化:从火种到“双碳”》,通过回顾人类能源发展简史,提出如何利用能源促进文明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思考,展望中国科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国家人文历史》注重将文化和历史有机结合,让读者在了解史实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我们策划推出的专刊《中国奇幻文学:从〈山海经〉到〈故事新编〉》《中国瓷器地图》《东方天际线》《中国动画百年》等一批专刊,文史结合、深入浅出,在普及历史知识同时,增强了读者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感受和认同。《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三星堆解谜进行时》特别报道。为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重要名片等重要论述,我们策划推出了“三星堆考古进行时”专题,用众多文物的发掘过程、精美图片、专家解读展示了蜀地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推出的专刊《国家宝藏:195件不能出境的文物》,则对禁止出境的文物详细梳理,系统阐述国宝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具象化的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史。着力做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宣传阐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使命。主流媒体必须始终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分析问题、把握大局,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我们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抓实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维度,宣传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对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推出的《雄关万里:打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专刊,系统介绍自战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长城的历史,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知识普及和宣传推广,受到文旅部好评。2022年初,我们策划推出《冬奥会:冰雪运动进化史》专刊,全面梳理冬奥会发展史,为北京冬奥会营造良好氛围。2022年5月,国务院颁布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我们及时推出《地名里的中国故事》专刊,全景展现地名背后蕴含的深厚地理、自然和历史文化意蕴,专刊内容转化为图书上市后,又成功入选2023年6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着力做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国家人文历史》一直致力于讲好“五史”,引导读者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媒体有关建党的主题宣传报道很多。我们策划推出的专题《真理之路:早期共产主义者的上下求索》,真实还原党的早期组织上下求索、筚路蓝缕的动人历史,有力配合了建党百年纪念和党史学习教育。读者反馈,这期报道和电视剧《觉醒年代》一样好看,真切感受到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我们还推出《打卡红色博物馆》《文学经典中的红色记忆(上下)》《光影中的红色足迹(上下)》等专刊,从文物、文学、电影等角度重温党的百年光辉历程;《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等专题则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反映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绝不屈服的气节和精神;而《中国重返联合国》《新中国文物保护70年》《深圳特区40年》《走近大国重器,感受大国力量》等专刊,集中展示了新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着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家人文历史》一直秉承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着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养分、挖掘题材、策划选题。中华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美动人的篇章,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我们策划推出了《跟着李白去旅行》《杜甫的封圣之路》《苏轼的工作群》《苏轼的朋友圈》等一大批介绍古代诗词名家和经典诗词作品的专刊,并以“工作群”“朋友圈”等人们熟悉的词语作喻,用“旅行”等场景联通古今,通俗有趣地普及中华诗词文化,角度新颖,广受欢迎。今年9月,我们联合相关单位举办中华经典诗词论坛,邀请专家学者、诗人、文学名家等交流研讨,有力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于中华诗词文化的关注。《汉服之始:汉晋服饰的考古与复原》《盛世霓裳:隋唐服饰的考古与复原》两期专刊,直观生动地普及中华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红楼梦之生活百科》《红楼梦之世情百态》等专刊,探索古代社会与生活,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史记阅读攻略》《二十四史选读攻略》《诗经诵读攻略》《中国古代兵书研读攻略》等系列专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古代典籍。这些选题策划,有力提升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军“主战场”,唱响“主旋律”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这表明,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舆论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工作,作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重要判断,提出“要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等重要论断。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流媒体必须担当作为,让主流声音占领网络主战场,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建强阵地,不断扩大主流舆论引导力影响力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我们立足“人文科普”定位,践行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努力把内容优势和影响力拓展到互联网,构建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特点的内容原创体系,努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我们利用杂志多年沉淀的优质原创内容资源,开发线上内容产品,制作移动端历史内容数字阅读平台“果粒历史”小程序,推出“听懂中国史系列”“听懂名著系列”等一批特色产品,成为小程序应用里的品牌小课,实现了优质内容的多次传播,扩大了受众覆盖面。我们针对长音频业务领域应用场景日趋多元、深受青年受众喜爱的特点,大力开拓长音频内容创作业务,策划制作了《奇迹·新青年声音档案》《动听了!博物馆》《故宫的48种声音》等叫得响、传得开的大型音频系列专辑。其中,为庆祝建党百年制作的《奇迹·新青年声音档案》用声音讲述代表性党史故事,在腾讯音乐平台总播放量超8000万,位列军事历史榜第一位;《动听了!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网信办评为“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我们大力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歌颂革命英雄,发起“我的家乡英雄”微博话题活动,与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周刊、腾讯音乐等媒体平台,以及国家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和红色景点联动,号召网民通过实地探访和打卡,讲述建党百年来的家乡英雄故事。活动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4亿。通过持续开拓,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已成为文化历史领域的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和头部内容平台,全网各平台粉丝超过1000万,稳居新榜公号全国500强之列,跻身文化类公号传播力第一梯队,年阅读量超过5000万次。“以史为剑”,掌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当前,百年变局正加速演进。我们将历史叙事与新闻报道相结合,主动设置议题,组织原创内容,接连策划特稿,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努力构建具有历史特色的中国话语、中国叙事。2022年6月28日起,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头条连续3天推出原创系列特稿“起底美军舆论战黑历史”,梳理美军宣传造谣的黑历史,分析其霸凌讹诈手段,揭露其双标嘴脸,有力批驳其假和平真霸权的虚伪本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社瞭望智库、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澎湃新闻客户端等国内50余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转载,全网总曝光量超过1.1亿。该系列特稿还被人民日报出版社结集成册,收入《看看“美式民主”》一书,发挥长尾效应。今年5月31日至6月3日,我们继续主动出击,以“民族自决”为题,策划推出“揭批美式‘民族自决’伎俩的虚伪双标”系列新媒体特稿,全面分析“民族自决”理论的历史和现状,“剥洋葱”式一步步揭开美国抽象口号下的霸权内核,揭露美国嘴里的“民族自决”只是满足其地缘经济和政治野心的遮羞布及其双标的虚伪本质。超270家网络媒体转载系列特稿,全网总曝光量约1亿次。特别是在年轻群体聚集的抖音、B站、知乎等平台,网民纷纷自发“搬运”;还有网民把稿件做成二次元虚拟人主播播报。两组系列特稿均采用公开的历史文本作为论据,充分利用外嘴外媒的报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增强了文章的贴近性和说服力。对美国霸权恶行的集纳及其自相矛盾的双标嘴脸的揭露,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反击效果。善弹“合奏曲”,打好“组合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近年来,我们在巩固做强传媒主业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向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方向拓展,取得了一些突破。传统与现代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成功打造出多个文化节目。《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推出文化节目《最美中国戏》。《最美中国戏》是我们依托自身品牌特色优势和影响力,联合合作伙伴策划制作的一档原创戏曲节目,旨在以现代方式和手法宣传推广优秀传统戏曲艺术。节目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在颐和园、安徽会馆、隆福寺、先农坛等古典建筑和园林中全实景拍摄。美轮美奂的古典园林建筑与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既为观众进入“戏曲世界”建立起一个十分契合的视觉连接点,又让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重新“活”了起来,使节目成功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话。《最美中国戏》以戏曲为核心,但没有拘泥于戏曲内容本身,除了戏曲嘉宾专业的唱段表演、技艺展示、文化讲解,还通过巧妙融入纪录、访谈、游戏、创演等多种环节,将情景剧、古典舞、街舞等艺术形式与传统戏曲进行碰撞、融合,作为发现和“打开”戏曲艺术的内核、外延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精髓的“钥匙”,探索戏曲与当代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同时,二次元虚拟偶像“麟犀组合”和“尤子希”的加入,为观众解读戏曲故事,更带来不同风格的表演,通过国风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诠释了戏曲魅力。《最美中国戏》第一、二季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播出,全网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0亿次,节目相关内容全媒体平台总曝光超60亿次,全网相关热搜热榜超140个,引发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喜爱,成功实现“破圈”传播,带动了以戏曲为主题的文化节目制作热潮,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1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获得第二十七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戏曲节目提名。平台与资源整合,构建协同传播体系助推高质量发展全媒体时代,专业类媒体如何发挥“集团化作战”优势,构建跨媒体、跨平台、跨领域的协同传播体系?近年来,我们积极适应多元渠道传播规律,通过与专业平台强强联合,变“独奏”为“合奏”,实现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催化融合质变,助推高质量发展。我们联合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出品的文化节目《山海福地·福气来——2023新春福气夜》,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全网总观看量超过4亿人次,其中海外传播总量超600万人次;全网共发布节目相关短视频1000余条,累计播放量超过3亿人次;全网相关热搜热榜超100个,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6亿人次,B站评分9.9分,影视产业观察、传媒内参、综艺报等行业公众号对节目给予高度评价。我们与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出品的纪录片《上新吧!福味》,整合“电视+新媒体+网络视频平台+农村金融机构+电商+国内顶级餐厅(名厨)”等资源,在传播推介福建特色农产品同时,把内容和传播转化为销量,促进了电商销售,推动区域性特色食材走上各大城市的餐桌,反哺当地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切实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节目登上全网热搜热榜共104次,全网总传播量超1.6亿次。不久前,我们又和江苏卫视、优酷视频等平台联合制作出品了两档文化节目《万卷风雅集》《非来不可》,通过协同发力、优势互补,形成跨媒体、跨平台的生产和传播体系,成功实现“破圈”传播。《万卷风雅集》7月开播以来共斩获全平台热搜超170个,视频播放量超1亿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破15亿次,抖音话题播放量超1亿次。《非来不可》9月份首播后立刻成为热点,收视稳居同时段前列,截至10月底,节目共斩获全平台热搜408个,微博主话题#非来不可#阅读量4亿次,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0亿次。线上与线下结合,立体传播放大传播效能随着当下社会信息交流的速度与广度的加快加大,除了线上传播模式的融合,与线下活动的结合也是融合传播的重要手段。线下活动通常内容专、精、深,让参与者有直观感受,在各种新兴传播方式的冲击下,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画出网上网下同心圆,实现对受众更广泛的覆盖和更深入的传播。《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举办首届乡村人文论坛。今年9月,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参与承办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来自中宣部、文旅部、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沿黄各省区的领导,乌干达等国家驻华使节,国内外专家、学者代表共360多人出席本次论坛。论坛成果丰硕,获得广泛关注。特别是国际媒体对论坛作了充分报道,相关稿件被海外媒体转发2400多次。作为专业类主流媒体,既要走正走稳,又要做优做强;既要让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成为大流量、最强音,又要让受众欣然接受、内化于心。下一步,我们将在体现自身特色、适应受众需求的融合发展道路上继续探索,以守正创新的正气锐气,以不负时代的精品佳作,更好地助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抓好稿” 的五重境界

瑾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11月(上)。新闻人,做行动派二十九载无悔新闻生涯最苦最乐“赶路人”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 | 生活在媒介中: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分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从重大报道热点化、视觉传播移动化、用户思维平台化、原创报道深度化方面折射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的创新。身处“生活在媒介中”的传播业态,媒体要在应用新闻传播创新实践中思考权威性、坚守专业性、强化主动性。生活在媒介中: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分析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舆论监督栏目如何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一访定心”有妙招 |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聚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一访定心”栏目以“政媒融合”为特色,积极践行“上访变下访、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不断完善“融媒报道+信访落实+共治共享”运行机制,建立起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形成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有力声势,为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开辟了新路径。舆论监督栏目如何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一访定心”有妙招刘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怎样讲好红色故事,看看这个名专栏的心得 |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聚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大江网“红色故事绘”专栏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为己任,明确宗旨定位,创新话语体系,深耕本地资源,开门办网办栏,深化融合传播,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实现了“破圈”传播,为地方主流媒体新闻专栏尤其是红色主题专栏的创建和品牌打造提供了借鉴和启发。怎样讲好红色故事,看看这个名专栏的心得何宝庆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彰显思想伟力 凝聚奋进力量 |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聚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编者按: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旨在展示新闻战线的工作成效,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职责使命、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强大舆论力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作品获奖。获奖作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不同角度、以多元表达展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示跨媒介传播突出成效,为推动媒体深融发展、提升新闻舆论“四力”提供了参考借鉴。本刊约请部分一等奖获奖作品创作者结合工作实践,析特点、讲经验、谈体会,约请专家学者就获奖作品进行解读,以期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启发并引导新闻工作者守正创新,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彰显思想伟力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王一彪评论是媒体的灵魂,体现着思想导向、价值追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有机组成部分,党报评论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养成读人民日报时政报道和重要评论”的习惯,这是对领导干部的明确要求,也对包括人民日报评论在内的党报评论提出更高期许。进一步做好党报评论工作、高质量写好党报“楷体字”,我们使命光荣、重任在肩。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于党报评论,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这些年来,人民日报评论把握“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向着“政治家写评论”方向努力,每年刊发上百篇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任仲平文章,还打造了“任平”“仲音”等新品牌。以人民日报评论为代表的党报评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践证明,思想灯塔领航向,旗帜鲜明讲政治,才能更好发挥党报评论定调、定向、定心作用。我们深刻认识到,主力军必须挺进主战场,尖刀班就应站在最前沿。这些年来,人民日报编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人民日报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始终走在前列,评论的融合传播也努力先声夺人。我们在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布局、建设运营自有账号,人民日报评论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头条号3个平台的粉丝量稳步增长,并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持续发力,账号群粉丝总量已突破2250万。在各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在朋友圈、微信群,我们也经常看到各家党报评论员的观点交流、思想交融。实践证明,坚持守正创新,党报“楷体字”不仅是报纸版面的“大文章”,也能在网络空间激发“大能量”。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周年。10年来,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潮中,以人民日报评论为代表的党报评论立足全局、引领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成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媒体融合正在向纵深推进。对于党报评论,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在舆论场上,人们渴望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评论作品。身处纷繁复杂的“舆论广场”,必须打造引领导向的“舆论主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新部署,党报评论应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以党报评论品牌效应更好增强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守正创新,筑牢思想引领力新时代党报评论思想之根、文脉之源,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是党报评论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政治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上先人一步、在理解上深入一层,把党的创新理论学好、把党中央精神吃透,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心中始终有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格局,“上连党心”想问题、出观点。同时,还要更好地贴近读者、服务群众,坚持到乡村田间地头、城市小区街巷、企业车间班组,“下接民心”寻思路、找办法,在党心民意的共鸣中展现思想引领力。尊重传播规律,增强观点穿透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党报评论的起点。一篇高质量的评论文章,就要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问题、准确地把握问题,从而助力正确地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增强设置议题的意识和能力。传播学上有这样一个观点:虽然媒体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它可以帮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尊重传播规律,努力使媒体议题与公众舆论同频共振,面对社会热点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以准确、全面、深刻的观点塑造积极、健康、理性的舆论。顺应融合大势,提升评论传播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读者受众接受习惯也在发生变化。评论是影响人心的工作,人在哪里,评论文章就应传播到哪里。现在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的同志都认识到,文章见了报,传播才开始,甚至文章未见报传播已经开始。要在继续做好传统评论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态的评论产品,在媒体融合中实现党报评论的“年轻态”传播。要不断丰富评论格局,在可视化、精准化、差异化上持续发力,在媒体融合中做好党报重磅评论的“轻量化”传播。要敏锐把握媒体发展新趋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力争在媒体融合中成为站在潮头的“弄潮儿”。建强评论队伍,激发新闻生产力现在党报评论队伍大多很年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80后、90后占到大多数。年轻人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正处于成长成熟期,但工作、生活阅历相对欠缺。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让年轻人多见世面、多经风雨、多到基层、多在现场,才能培养出优秀评论员。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增强“四力”要求,深入实践、深入一线,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了解第一手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让所写评论文章接地气、有生气且饱含灵气与正气,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发声。(本文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9月25日在2023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上的致辞,发表时有删节)责任编辑:喻
2023年11月13日
其他

选取独特视角,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如何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关系着国家形象的树立和未来发展机遇。中新社注重选取独特视角,深挖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解读数据、讲好故事;强化议题设置,占领舆论先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新闻人,做行动派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新闻人,做行动派王水明作者简介:王水明,高级记者,现任浙江日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钱江晚报总编辑,潮新闻客户端总编辑。荣获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中宣部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2023年6月25日,第二届小哥节(中国·浙江)启动暨“小哥之家”揭幕仪式在杭州湖滨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举行,饿了么骑手、“小哥诗人”王计兵现场朗诵了他特意为小哥节创作的一首主题诗《低处的飞行》:“从三百六十行里,赶出一个新就业;从二十四节气里,赶出一个小哥节……”虽然声音沙哑,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果人间有第五个季节,那一定是小哥的春天”,真挚的表达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看到骑手小哥们洋溢的笑脸,我很欣慰。小哥节是2022年我在钱江晚报创办的。最初的想法是,穿梭在城市里风雨无阻、披星戴月的小哥们,他们中有许多正能量故事,但又时不时与顾客惹出纠纷引发网络热议,媒体作为社会的晴雨表,能否做点牵线搭桥的工作?全国从事外卖、快递和网约车等新就业形态的群体、被亲切地称为“小哥”。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这一群体目前已达8400万人,成为服务城乡生活的生力军。于是,通过举办小哥节的形式来关注、报道、服务他们,打造一个更加新颖、更加贴近、更加亲切的平台,凝聚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关心关爱小哥。第一年小哥节有了初步成效后,今年开始重磅升级,线上线下打造“小哥之家”,给小哥们搭建了一个“大本营”,通过新闻报道“小哥正能量”“心声社区”“小哥学院”“政策服务”“行业动态”等板块,唤起全社会对小哥们的关注,助力小哥进阶成长。2023年6月25日,第二届小哥节启动仪式现场,三位小哥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策划、组织新闻行动,我一直非常喜欢,30多年的新闻工作,无论是从事广播电视,还是后来调到浙江日报,分管钱江晚报和新闻客户端,所做过的项目和活动都倾注着我的心血,历历在目。在行动中畅想就报道的准确、客观而言,必须依据事实,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就新闻报道形态、节目的呈现方式而言,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曲径通幽的各种策划和打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创新,就要开启发散性思维,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定势,做到守正创新。2013年年初,一位在外的温州商人回家过年,看到家乡昔日清澈的河水垃圾漂浮、臭气熏天,非常气恼,他微博悬赏20万元邀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还一片清清河水。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轰动。我当时是浙江卫视分管新闻宣传的副总监,觉得媒体应该对此有所行动。那时,浙江最先遭遇成长的烦恼: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江南水乡到处是各式各样被污染的河道,被当地百姓戏称为“七彩河”、垃圾河、黑臭河、牛奶河……我去浦江县采访,当地水晶、印染、造纸3个行业占全县排污总量88.5%,尤其是小水晶行业“低小散”现象严重,水晶加工后的废渣堆得像一座座小山,通过航拍器看到,一条条乳白色的河道汇入浦阳江,流向钱塘江,触目惊心。当时,省委、省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战略,我们的策划接上了“天线”,心中便有了底气。系列报道《寻找可游泳的河》顺势启动,对全省11个地级市的母亲河、水环境展开新闻调查。报道以“空中俯拍、地面寻访、河中细探”的方式,深入调查、寻找现场、追踪污染企业、采访百姓感受和权威数据相结合,全面反映河道污染现状,令人震撼。报道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给予高度肯定,提出“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将每一篇报道反映的问题作为省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找的问题加以解决。省委宣传部评价《寻找可游泳的河》“找到了主流媒体围绕中心,关注民生的切入点,找到了主流媒体开展建设性新闻舆论监督的新经验”。良好的开端激励我们放开手脚,以行动化思路大开大阖,全年布局,整体运作。按照行动计划,《寻找可游泳的河》分为四个阶段推进,集中曝光开展舆论监督;强化正向引导力,推出“寻找最美河长”系列报道;依托杭州市每年举办的“横渡钱塘江”活动,在全省同步发起《浙江八大水系·畅游母亲河》活动,并进行大型直播;最后以推出《寻找可游泳的河》电视问政节目收尾。到年底,《寻找可游泳的河》新闻行动成为一场浙江护河行动,省委、省政府的意志化为全体浙江人的共同行动,整合了全社会资源,捍卫浙江的绿水青山,勠力同心,建设美丽浙江。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省委明确要求浙江卫视开办舆论监督栏目《今日聚焦》,针对“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开展报道,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一年一年,持之以恒,终于换来了美丽乡村的精彩蝶变。功夫不负有心人,系列报道《寻找可游泳的河》获得当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活动中成长如何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是主流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提出要“彰显主题报道的竞争张力”,因为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当单个媒体势单力薄,不足以扩大主题报道的辐射力时,就要采取全媒体联动;当单通道传播不足以达到宣传效果时,就要开展新闻行动,整合社会资源,带动用户;当对重大主题概念化的解读不足以吸引受众时,就要通过强化主题报道民生化表达、用户互动来增强贴近性和感染力。新闻行动的重要特点是新闻报道与活动策划有机结合,它是一种全方位的传播业态,有效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所以,我对“新闻行动”给出了定义:以新闻事件为载体,整合社会各种资源,通过融合传播手段,把新闻报道和活动开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延伸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传播效果。列宁曾说,宣传工作者要担当“宣传者、鼓动者、组织者”。2005年早春3月,在杭州龙井茶园一个名叫“春夏秋冬”的农家乐里,我带领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的一群人围坐在小山坡上,开了一个座谈会。200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人民集体的红色记忆。那一年,全国各地纪念长征、追忆历史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我提出要策划一个大型年度新闻行动“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大家起初不大理解,作为地方电视媒体的浙江卫视,为什么要做一个全国性的选题?如何创新策划,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重访长征路?半个月,开了4次策划会,大家慢慢有了清晰思路:着力报道长征路上“浙江人”的风貌,积极探索主题报道“活动化”形式,以创新载体做活红色主题,以时代精神照亮红色记忆。说干就干,一场规模超前、形态多样的系列化新闻行动就此展开:一次大型的直播启动仪式——通过杭州和江西瑞金两地卫星联线展示出征队员宣誓、老红军授旗、文艺表演等形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两场爱心帮扶活动——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和红军会师之处甘肃省会宁县两地,浙江卫视报道团与长征沿线浙商共同帮助贫困孩子、慰问老红军,沿线浙商们纷纷投入到声势浩大的爱心活动中。甘肃浙商们为了解决会宁县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出资修建了4000个水窖,被当地群众誉为“浙江水窖”。为了表彰他们的突出贡献,浙江卫视给他们颁发了一个特殊的奖项:“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和谐奉献奖”。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主流媒体虚拟数字人技术国际传播应用探究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新技术发展推动了国际舆论场传播格局变革,中国日报积极尝试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国际传播媒介产品形态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成立探“元”工作室并推出虚拟数字员工及报道,在提升叙事方式立体化与叙事内容直观化、增强产品亲和力和感染力等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主流媒体虚拟数字人技术国际传播应用探究邢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虚拟现实技术在融媒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VR/AR、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元宇宙被赋予了丰富内涵和形态。本文从智能XR演播室和数智人2D真人视频制作平台着手,结合人民日报社国传技术支撑体系项目建设内容,探讨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进行探索实践,助力全媒体矩阵视频制作提质增效。虚拟现实技术在融媒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刘星宏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这四个着力点,推动人民日报新媒体向高质量发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走过十年,媒体融合逐渐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竞争”,从“移动+”迈进“智能+”,从“大众传播”走向“圈层传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实现新媒体高质量发展,要用“中国范”铸魂、用“全球化”出海、用“科技感”赋能、用“年轻态”圈粉。推动新媒体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路径徐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注重事理相融、打造平等语态、创新版面编排——看人民日报怎么做重大主题报道

重磅版面创新表达》。主题教育宣传报道如何创新——从人民日报一篇新闻述评说起履行政治责任,高质量做好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用真心真情把文章写在田间地头——人民日报社青年采编人员驻村实践锻炼纪实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等 | 变革与挑战: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正在催生着新闻生产的全流程创新,媒体人需要把握AIGC赋能下的变革与挑战,培养不忘赶赴现场采访求证的“脚力”,敏锐观察技术创新应用的“眼力”,提升分析与把关的“脑力”,创新人机协作内容风格与质量的“笔力”。变革与挑战: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匡文波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最苦最乐“赶路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最苦最乐“赶路人”黄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高扬思想旗帜 凝聚奋进力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方式方法开展主题教育宣传报道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中央主流媒体主力军压舱石作用,通过及时权威、系统深入的新闻报道,传播力广、贴近性强的融媒精品,以及富有引领力、感召力的评论言论,高标准高质量做好主题教育宣传报道。高扬思想旗帜
2023年10月6日
其他

主题教育宣传报道如何创新——从人民日报一篇新闻述评说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人民日报把做好主题教育宣传报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发挥媒体矩阵优势,融合渠道平台优势,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鲜活的表达、更多元的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推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报道,为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主题教育宣传报道如何创新——从人民日报一篇新闻述评说起人民日报社政文部8月28日,人民日报在一版主题教育“学思想
2023年10月6日
其他

新时代 新亚运 新传播

新传播”主题研讨活动上的致辞)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刘海陵: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刘海陵作者简介: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原社长,高级记者。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有全国影响的大型系列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长年从事政法报道,关注改革开放前沿社会治安管理问题;专注报业宏观管理、积极探索媒体深度融合与实践;对岭南文化传承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出版《20世纪末广东大案卷宗》《世纪贼王张子强》《我怎样当总编辑》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或参与编撰作品10余部,主持多项省级文化项目研究。不知不觉中,已从事新闻行业37年了。新闻记者的职业,注定了我必然经历并参与社会的巨大变革。我是幸运的记者,经历并伴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见证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变化。用一句话总结我的新闻从业之路:不管时代和技术如何变化,新闻人唯一不变的,就是努力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不辜负时代赋予新闻人的使命。20世纪80年代,我大学毕业后,即奔赴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成为羊城晚报的一名政法记者。地处沿海、毗邻港澳的广东,与改革开放伴生的是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财富观念以及社会治安秩序都受到巨大冲击。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我使出浑身的力气,拼命记录这个时代的巨变。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危险品仓库发生大爆炸,我和武警通讯员一起冲入大爆炸原点;南海金沙度假村警匪激烈枪战一结束,我成为第一个进入现场的记者;高要市金利镇老鼠药中毒案,在尚未查清毒源、全村仍然封闭之时,我就深入发病重灾区的农户家采访;广州化工仓库有毒危险品起火、华南农业大学高放射性金属钴实验室起火,我依旧凭着一腔热血出现在现场。采访世纪贼王张子强绑架香港富商勒索案、广东番禺“12·22”特大抢劫运钞车案、东星轮大劫案、长胜轮海盗案、桂林“11·24”空难,以及广州白云机场“10·2”空难等重特大案件及突发事件,现场情景给我的内心带来强烈的震撼。可是,记者的使命感让我仍然坚守一线,写出报道。“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没有胆怯的时间,我必须如实记录,为明天留下真实准确的历史。政法报道,好看、易读、有震撼力。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重大新闻事件采访后,我常想:新闻报道仅仅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吗?优秀的记者仅仅满足记录是不够的。记者还要善于冷静地观察和思考,关注“事件的背后”——为何会发生?如何能避免?怎样从社会管理入手,探究社会纠偏的路径。此后,我在采访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更多了一重责任:以记者观察、记者手记等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一宗宗个案中总结规律,提出一些有预见性的见解和建议,为社会的法治建设作出贡献。透视血与火的教训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消防问题却令人担忧。广州宾馆这座曾经的全国第一高楼,26层的“得云宫”是许多广州人饮茶的首选地。1989年2月“得云宫”起火,16台消防车围着楼转,水就是喷不上去。灭火后,我采写了《红色的警告》一文,提出传统消防车只能扑救十层以下的楼宇火灾,更高的楼层无法扑救只能靠自救。这篇文章较早地向社会提出广州高层建筑防火问题,引起了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有段时间,深圳、东莞的“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火灾频发,我采访了多宗群死群伤火灾后,把多宗大火联系起来分析,在《火烧连营》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广东“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大量存在着工厂、车间、仓库三合一的现象,企业主不愿意在消防安全上投入,这背后的原因是消防监管不到位,消防法规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几个月后,广东接连出台3个相关消防法规。深圳清水河危险品仓库大爆炸后,我采写了“再也不能枕着炸弹睡觉了——深圳8·5大爆炸警钟震人心魄”,用大量的事实和材料,分析出大爆炸发生的潜在因素是仓库选址不当、内部管理混乱、消防设备落后造成的。特别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来是近郊的危险品仓库慢慢变成了城中心,仓库内部各种不同性质的化学物品混放、消防设施以及监管跟不上发展等问题,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紧盯改革开放前沿的各项警务改革1991年,东莞市公安机关为了侦破一宗杀人抢劫案,以管理区的名义尝试悬赏1万元,结果第二天案件就破了。以市场经济的手法,给提供有用线索的群众高额奖金,这是新的做法,于是我采写了“悬红缉凶势在必行”,向社会大力推介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破案新方式。1992年8月13日,笔者在羊城晚报“记者手记”栏目发表《“悬红缉凶”势在必行》。如今的110报警台,除了接报案,还可以为群众提供各种帮助。1986年1月10日,广州市公安局在全国率先创立110报警服务台,配备了转接、录音以及无线电台等设备,方便了群众报警求助,扩展了收集社会治安动态的渠道,增强了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能力。1987年3月,公安部派工作组赴广州调研后,向全国发出建立110报警服务台的要求,各地110报警服务台陆续设立。而真正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放到报警台值班的,则是佛山市公安局110报警台。我多次深入佛山市公安局110报警台采访,大力宣传这种便民、利民、为民的新举措,引起了广东省公安厅的高度重视。不久,公安厅在佛山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做法。长年关注改革开放前沿地的社会治安问题2003年,广东珠三角的一些大城市社会治安出现反弹,入屋盗窃、飞车抢夺、杀人越货等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媒体集中报道,群众反响强烈。对于广东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我带领几位年轻记者深入广州、东莞、深圳等地,深入基层派出所、社区整整一个星期调查、采访、分析、研究。在报纸上推出有见地、有深度的系列组合报道“如何正确看待广东社会治安”,引导群众理性看待当前治安出现的异动,也为政法机关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2006年,广州治安经历大整治后出现明显好转,我又带队写出系列报道“思考广州治安”,客观分析广州治安好转的根本原因及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两组文章广受专家和群众好评。透过具体案件检视防范工作中的漏洞如今的银行网点,都安装了防弹玻璃,内部进出必须刷脸刷指纹,可以前不是这样的。1996年4月15日,一名歹徒抢劫了中山市某银行莲园储蓄所,杀死一名出租车司机和3名当班女营业员,劫走23万。案发52小时后疑凶廖永雄落网,我写了一篇反思文章:“中山4·15杀人抢劫案和番禺1500万元抢劫案给金融系统敲响了警钟——多过米铺的银行如何加强安全防范”。为什么凶手这么轻易地进入储蓄所?用脚一踢门就开了,那个年代还没有防弹玻璃,我在文章中提出:现在银行系统的防范是很薄弱的,应该引起重视。1996年7月11日,笔者在羊城晚报“记者手记”栏目发表《先扎牢脑中“篱笆”》。正是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省公安厅领导的注意,公安厅内保处,会同工农中建几大银行的保卫部门,在中山开现场会,从这个案件中吸取教训。此后,广东所有的储蓄网点必须安装防弹玻璃,使用钢架门,建立一整套严密的防范系统,没有公安系统或者银行系统保卫部门的验收不能够开张。中山“4·15抢劫案”之后近10年时间,广东再没有发生一宗抢劫银行储蓄所或者金融机构的案件。广东省公安厅还与有关部门协调:记者写的反思文章属实,帮助公安机关及金融部门完善了防范,这样的记者要鼓励。舆论监督应该遵循什么路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试验田,新旧观念在这里发生巨大碰撞,许多案件、问题是在广东先发、首发,社会管理一下子无法适应这些巨大的变化,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尚未及时做出调整,不法人员正是打这个时间差,钻法律和规范的空子。我在采访之余花费大量时间认真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在报道中主动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切入分析,并没有只图一时之痛快,在版面上过分渲染。我认为,对于一些重大事件、批评性报道以及一些敏感题材的报道,要讲究方法。比如,批评类的报道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一是破坏性的批评;一是建设性的批评。前者做起来十分痛快,版面容易火爆,但仅仅是为报道而报道,对后果和问题的解决,考虑得少一些;后者则是在批评和揭露的基础上,进行冷静分析,提出改进的办法,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对于重大事件、敏感问题,是抓住局部的、非倾向性的问题放大来做,还是根据对社会多种综合因素的理解,把问题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实事求是来做呢?在具体操作中是为了追求文章的轰动效应,还是应该追求最终的实际效果呢?当一件事情的影响还未完全显露之时,是先入为主带着题目找论据、带着框框找材料,还是细心、耐心、全面地观察事件的发展,不带个人成见去观察事件的走向并全面报道呢?这些虽然都是一个个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意识问题,是动脑筋思考、有责任感的记者基本素质的问题,当然也就是政治家办报的意识是否牢固的问题。从业数十年,通过自己的作品,为改革开放的广东打击犯罪、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完善风险预防控制和应急响应、加强银行金融系统安保、完善治安管理和法治建设等发挥了积极的新闻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我不仅成为时代风云的一名记录者,也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设者。正如在广东省公安战线奋战了近40年的一位老领导所说:广东社会综合治理从“乱”到“治”,也有刘海陵的一份功劳。此话对我个人虽是过誉,却是对新闻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肯定。责任编辑:喻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履行政治责任,高质量做好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履行政治责任,高质量做好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童俊峰2023年是人民日报创刊75周年。75年来,人民日报的出版印刷工作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一代代出版印刷工作者满怀对党报事业的热爱,攻坚克难、尽心尽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牢牢守住安全底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工作成绩。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出版印刷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强大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任务要求、把握发展规律、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做好党中央机关报出版印刷工作的本领。提高政治站位,牢牢守住出版印刷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的职责使命,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指明了方向。人民日报的出版印刷工作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从流程看,它是新闻产品生产的一环;从技术工种看,它属于印刷工作的一项;从市场角度看,它是经营行为的一种……但从本质上看,人民日报的出版印刷工作是一项政治工作,政治属性是它最根本的属性。原因就在于,人民日报的出版印刷工作是党中央机关报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无论是作为报社主管部门的发行出版部,还是具体承担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的53家承印单位,都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的政治属性。报社和承印单位之间,既有承印合同约定的合作关系,更有共同做好党中央机关报出版印刷工作的政治责任。出版印刷工作的政治属性,要求我们将确保出版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坚决防范住各种风险隐患,坚决杜绝任何疏忽和纰漏,确保工作中不出问题和差错。安全是一切成绩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风险防范,提醒全党同志注重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回顾近些年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取得的成绩,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我们将出版印刷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的底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我们克服了新闻纸市场产能动荡价格波动的影响,确保新闻纸供应稳定有序,有效保障出版安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我们积极应对印刷量连年增长带来的压力,在年总印刷量50多亿对开张情况下,确保报纸印得出印得好;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我们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大时间节点的出版印刷保障工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责任感,近几年来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克服了各种突发的困难,确保了出版印刷工作正常运行。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风险,要打好提前量、下好先手棋,做到未雨绸缪。在面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时,做最坏的打算,制定应急预案,开展相关演练,在应急准备、反应速度、处置方式上提前思考、提前布局。强化发现问题能力与处置能力,举一反三、补齐短板,健全预判应急响应机制,使安全生产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日常工作中,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检视工作中还有哪些安全制度需要完善,哪些生产要素需要备份,哪些生产环节需要加装“安全阀”,哪些风险点位需要设置“防火墙”。总之,要把安全防线筑牢,确保不因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产生出版安全事故。树牢精品理念,以精美的外观提升读者阅读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要更好“接民心”,必须努力将报纸办得更好,将报纸印刷得更加精美,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提高读者的满意度。从读者角度看,人民日报作为新闻产品,其价值既取决于内容,也体现在外观效果。精美的印刷无疑能增加报纸的吸引力,赢得读者的喜爱。这也是在全媒体时代,纸媒能够提供的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独特价值。长期以来,人民日报版面庄重、大气、精美的形象,广受读者认可点赞,已经成为党中央机关报的鲜明标识和品牌优势。人民日报在读者中的美誉,是报社长期努力的结果,凝聚了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从2019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改版全彩印刷,全彩印刷后报纸在内容、版面、图片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中央领导同志给予充分肯定,读者给予广泛好评。报社编委会高度重视印刷工作,专题研究加强和改进报纸图片呈现效果,并对有关部门和生产单位提出要求。针对双面彩印可能出现的“透印”问题,我们联合相关单位加强科技攻关,经过多场研讨论证、多次筛选方案、多轮上机试验,研发出“低透印”新闻纸,为提高全彩印刷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我们要倍加珍惜读者的良好口碑,精心呵护报纸的良好形象,按照“高出一筹”的标准,将人民日报印刷得更加精美,保持好巩固好强党中央机关报的品牌优势。客观上说,围绕提高印刷质量,实施一些“大工程”“大项目”,搞一些“大投入”,往往在短期内能够收到明显成效。除此之外,在一些“小软件”上下功夫,也能够达到创新提高的效果。比如,在人员技能培训上及时跟进,对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在技术细节上尽力完善,在管理水平上想办法提高,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实现技能水平的提升。有的承印单位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引导职工苦练内功,提升生产一线人员业务能力;有的为每条生产线都配备软打样系统,供机台人员放墨、套版时参照操作,确保图片色彩真实还原和印刷的层次感;有的加强对印刷质量的监督检查,设立人民日报“第一读者”,在生产环节把好质量关,这些都是值得推广的有效做法。从管理层面上,报社也要不断完善印刷质量评价体系,激励承印单位将人民日报印刷得更加精美。强化时效观念,满足读者及时看到党中央机关报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把握时度效,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着力点。这里的“时”,就是要把握“快”和“准”。调查表明,读者对报纸的阅读率会随见报时间变晚而急剧衰减。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时效严重滞后的新闻产品很可能会无人问津。提高报纸时效是个系统工程。前端的出版时效对应报社采编部门,中端的印刷时效对应承印单位,末端的投递时效对应邮政部门,各环节紧密相连,牵一发动全身,某个环节衔接不到位,报纸时效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且这种延误会被逐渐放大。比如说,传版时间延误一个小时,由于印刷、邮车计划和投递班次都是流程倒推出来的预先设定时间,印刷时效就可能延后2到3个小时,最终读者见报时间就可能晚半天到一天。因此,我们在提高报纸时效的过程中,注重编、印、发的全流程管理,建立起一整套的时效管理体系,从前端加强对付印时间的考核,在中端完善对交邮时间的管理,在末端推进投递时效的提高,在实际运行中,基本实现了各环节高效运转。读者调查显示,近几年人民日报在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的当日见报率逐年上升,目前达到85%以上,读者对人民日报时效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出版印刷处在时效管理的中间环节,对最终时效影响较大。出版印刷工作要牢固树立时效意识、增强时效观念,印刷企业要以承印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印刷工作效率。一方面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强化流程衔接,使每个环节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督促,并都能快速反应、流畅运行;另一方面,坚持使用“专班”“专门设备”“专业力量”,将精干的力量、精良的设备、精细化的管理用到人民日报的印刷工作上来,在确保出版安全和印刷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真正让报纸印得出、印得好、印得早,努力满足读者及早看到党中央机关报的愿望。加强调查研究,破解制约出版印刷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提高调查研究本领、用调查研究破解工作难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人民日报的出版印刷工作,既有一般报纸的共性特征,又有党中央机关报的个性特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需要我们摸清情况,开创性地加以解决。2019年1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实行全彩印刷,我们在之前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印点存在印力不足的问题,原因各不相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办法。后经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了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实行“一厂一策”,灵活有效解决了承印能力不足的问题,确保了全彩印刷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也增强了通过调查研究破解工作难题的信心。人民日报的53个印点,分布全国各地,印点之间在隶属关系、规模体量、发展水平、管理模式、人员状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要做好出版管理工作,必须沉下身子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近几年来,印刷行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强,制约保障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日益增多,必须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出版印刷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我们结合主题教育,按照编委会部署,联合相关承印单位,围绕增强出版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调研,主要解决在推动构建多层次出版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印刷质量、增强出版时效、控制印刷成本等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我们锚定提高调研质量,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肩上更有责、心中更有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们对在更高标准上做好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工作视野、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提高政治站位,确保出版安全”是首要要求,是打头的、管总的,对其他方面起引领作用。“树牢精品理念”强调要将人民日报印刷得更加精美,这是出版印刷工作的目标追求。“强化时效观念”强调要高效做好出版印刷工作,这是贯穿于出版印刷工作全过程的要求。“加强调查研究”指明了做好出版印刷工作的方法途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将这几个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落在实处,不断增强做好党中央机关报出版印刷工作的能力水平,更好服务办报、服务读者。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对外宣介“三大倡议”,阐释中国方案的世界贡献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对外宣介“三大倡议”,阐释中国方案的世界贡献曲莹璞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有力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这是中国为支撑和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与支持。作为中央主要宣传文化单位和国家级英文日报,中国日报把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领袖形象作为国际传播工作的首要任务与重中之重,以“领航工程”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集中优势力量,用好全媒平台,阐明“三大倡议”的重大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阐释“三大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凸显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全球发展倡议: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倡导积极应对世纪疫情、逆全球化思潮、生态环境被破坏等发展难题。在人类面临危机之际,提出了破解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缩小发展鸿沟、释放发展动能的“金药方”,助力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擘画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坚持深度,组织系列专题专版阐释重大倡议。中国日报持续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理念、重大论断、重大倡议的宣介工作,展现其中蕴含的思想魅力与实践伟力,在头版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解读文章。其中,“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解读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球发展倡议提出后,“领航工程”工作团队经过深入策划讨论,对话包括联合国驻华系统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家、媒体代表在内的几十位世界各国人士,推出《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的全球发展观》等7篇报道,聚焦现实挑战、中国思路、合作蓝图三大议题,突出普惠、包容、团结,反对自私、排他、孤立,全景呈现中国方案、中国实践的世界影响和重大意义,被多家国际媒体全文转载。系列稿件清晰勾勒出中国“全球发展观”的思想脉络,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大党大国领袖、世界级领袖形象。中国日报2021年11月16日头版。拓展广度,国际论坛活动传播中国方案。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拓展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包括“新时代大讲堂”、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中俄网络媒体论坛以及“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跨国公司CEO:与中国共赢”等活动。精心设置主题,2022年举办以“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新时代大讲堂”,邀请中外嘉宾共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为实施全球发展倡议贡献智慧。其中,马来西亚下议院原副议长、交通部原部长翁诗杰表示,全球发展倡议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活动相关稿件被420余家国际媒体转载,覆盖境外受众达2亿。中国日报联合无锡市政府举办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2022“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漫画插画大展,共收到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4400余幅作品,凝聚和彰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张。这一系列活动,有效促进民心相通,展现中国为世界和地区和平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凸显锐度,评论言论反映国际共识。大力推动“强音工程”,发挥“中国观察”智库作用,依托由500多位外国政要、世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端国际撰稿人队伍,以理性评论破解西方话语陷阱,以评论言论社交化、视频化为抓手,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化表达水平。推出“中国与世界圆桌论坛”栏目,刊发多期整版言论文章,约请中外专家参与讨论,例如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总书记马吉达拉尼撰文称,中国是通过行动捍卫真正的民主、人权、多边主义,促进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在全球政要访谈系列节目中,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表示,中亚欢迎中国高质量投资、提升区域影响力,单集总传播量达1300万。2023年,巴西总统卢拉访华前夕,巴西外交部长毛罗·维埃拉撰文表示,从减贫事业到发展清洁能源,两国的积极举措能让全世界获益。在“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热词之后,伊拉克前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撰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还着力打造“We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兰生:一个“三农”新闻人的心路历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一个“三农”新闻人的心路历程何兰生作者简介: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曾兼任农民日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正高二级),12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宣传文化战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得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撰有《小康不忘邓小平》《与中国农民同行》《要帮进城农民算好三笔账》《中国农民礼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千万工程”二十年记》等重磅文章,出版《乡愁中国》《农民几何》专著,编著《黄金十年》《特困片区脱贫记》等书。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40年前的一个夏日,当从村支书的喊声中得知自己考上了北京大学,正在插秧的我,当即跳到了田埂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从此我跳出“农门”了!但当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还是要回到“农门”,跟“农”打交道。大学毕业分配时,我选择了农民日报。乡亲们见面问:“分哪儿了?”我说:“农民日报。”“人民日报?厉害!”“不是人民日报,是农民日报。”“一样的,农民也是人民。”“你当新华记者了?好啊!”“是记者,但不是新华社记者。”“新华记者厉害啊,报纸上总写着新华记者。”农民,人民,记者……几十年后,我恍然大悟:这是不是命运对我的某种开示呢?为农民当记者,一干就近40年。也正因此,我对“农”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掰不开揉不碎、热不得冷不得、浓不是淡不是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是血肉粘连般的感觉,是我可以说不好、别人不能说不好的执念。2022年,我这个一直为农民服务的记者,获得了长江韬奋奖。回味自己的记者历程,寻找“三农”新闻之路上若干坐标,虽然没有“一篇读罢头飞雪”,但也“记得斑斑点点”:我是一个观照现实主义的“三农”特写人,也是一个针砭现实主义的“三农”评论人,更是一个建设现实主义的
2023年9月7日
其他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以体育传播吸引青年受众,深化交流互鉴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中国新闻社以体育报道为抓手,以对话走进体育人和受众的内心,构建Z世代体育朋友圈;以“小屏”话“大运”,在短视频中讲述青春盛会;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让Z世代讲述“Z时代”的故事,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体育传播吸引青年受众,深化交流互鉴张明新研究Z世代、面向Z世代,就是研究、面向当下最具活力的群体,有助于把握国际传播的潮流力量,有助于创新中国体育对外传播策略,有助于提升Z世代体育外宣的实效。向谁传播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选择性,与生俱来带有网络基因的Z世代和过去的年轻人相比,在思维方式、行为偏好、阅读习惯等方面有着鲜明特征。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Z世代在2019年达到2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2%,成为数量最多的人口群体。Z世代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只有探索有效传播策略,才能提升面向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效。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Z世代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传播实践中。这一群体的人格特点、生活方式需要传播者加以把握。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研究员徐琦认为,Z世代追求个性,展现自我,参与意识强,善于以兴趣为连接打造垂直圈层,标签化成为Z世代圈层的重要体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指出,Z世代是新媒体一代、新知识一代、新判断力一代、新文化一代。因此,要深度解码全球Z世代群体特点、发展趋势,探索构建面向Z世代的叙事体系。谁来传播Z世代既是受众,也是未来国际传播的主力,只有调动Z世代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媒体传播。包括大屏、小屏,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主体是通讯社、广电、报刊专业体育记者,含网络新媒体体育频道的编辑。同其他题材相比,体育新闻的媒体传播比较容易被Z世代接受。但他们通常使用新媒体,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接收体育新闻资讯,观看电视实况转播的Z世代比例减少,通过报刊等印刷媒体接收体育新闻资讯的则更少。为了吸引更多Z世代受众,中国新闻社(以下简称中新社)派出专业体育记者参加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其中一些本身就是Z世代。自媒体传播。“网红传播”是Z世代参与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方式。中国Z世代借助海内外社交媒体,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内容,向世界展示中国。同时,一些国外Z世代也基于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将自身生活体验拍摄成视频,向海外人群展现中国当代社会的风采风貌。传播什么在传统媒体刊发的体育报道。如文字消息、特写、通讯、评论,体育新闻图片,广播电视实况转播、录播、专题报道、动态报道等。中新社是为海外华文媒体服务的通讯社,在本次成都大运会期间开辟了供稿专栏,在内容方面从赛事侧和城市侧两端发力,在服务方面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为了适应融媒体的需求,从今年起中新社播发文图融合通稿。同时,加大了向外文报刊、网络的供版、供稿力度。中新社对大运会的视觉呈现非常重视,派出14名摄影记者,聚焦竞技赛事、交流故事和巴蜀风物,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展示给世界。包括FTP(文件传输协议)即拍即传、遥控拍摄等新技术的引入,也让中新社的图片报道更加贴合Z世代年轻受众的需求。中新网成都大运会直播海报。网络报道。本次大运会报道,中新网还专门开设了聚焦Z世代的“Z世代‘走’大运”专栏,讲好他们在赛场内外的故事。同时,推出了深受Z世代欢迎的图表、专栏、图集、花絮、漫画等新媒体产品。新媒体作品。短视频已成为Z世代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中新社大运会前方记者采制的短视频《What
2023年9月5日
其他

用真心真情把文章写在田间地头——人民日报社青年采编人员驻村实践锻炼纪实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用真心真情把文章写在田间地头——人民日报社青年采编人员驻村实践锻炼纪实冯雪珺从今年3月初至7月上旬,已有40名人民日报社青年编辑记者分批前往人民日报社定点帮扶县河北省滦平县、河南省虞城县,入驻20个行政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驻村实践锻炼活动,进村舍下农田,与当地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两县乡亲们自发写来的10余封上万字的感谢信里,记录着青年编辑记者们跟着基层干部走访建档立卡脱贫户、与工人们一同蹲车间、和农户们在炕头拉家常的身影。青年编辑记者们以“铁脚板”和“烂笔头”获取一手素材,形成了48篇纸媒报道、93件新媒体作品和10篇内参调研报告,勾勒出最真实、最鲜活、最接地气的乡村振兴图景,用真心真情把文章写在了田间地头。“要像落花生一样,只有深扎土中,才能结出果实”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人民日报社编委会进一步明确将组织青年采编人员驻村实践锻炼作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的一项务实举措,由人民日报社团委牵头,定期派出青年编辑记者赴滦平、虞城两个定点帮扶县驻村,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力争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等贯通起来,了解社情民意,深入采访报道。知道花生果实长在地里不难,但它是如何结在地里的呢?在人民日报社首批驻村实践锻炼动员座谈会上,一个原本简单的生活常识,却难住了现场不少青年编辑记者。“花生是地上开花,花落后生出一根果针,向下扎入土中,然后在土里结出果实。”人民日报社社长庹震指出,对离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报社门的青年采编人员而言,缺乏常识储备,何以做好党报的把关人?“基层锻炼必不可少,要像落花生一样,只有深扎土中,才能结出果实。”在动员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庹震、总编辑于绍良等社领导向首批驻村青年编辑记者提出要求与希望。庹震强调,要把驻村实践锻炼当作实打实经受磨炼的过程,要听真话、察真情,深入分析思考,在亲身感受乡村振兴火热实践中坚定信心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中坚持群众路线、增进群众感情,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品质、提高服务群众本领,在服务人民中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于绍良指出,青年编辑记者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自3月初至7月上旬,已经完成驻村实践锻炼的4批青年编辑记者,用丰富成果交上了答卷。一篇人民日报头版长篇通讯《农家账里的乡村振兴——河北省滦平县付营子镇头道河村调查报告》,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213家媒体转载,人民日报客户端浏览量超过146万。经历了脱贫攻坚战最为艰巨阶段的付营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柳,特意写来读后感:“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没有时间去回顾这些年的奋斗经历,这篇报道却把我带回了梦想开始的地方。”一篇《农村“天价彩礼”造成沉重负担亟待整治》,从万余字的素材凝练成最终3000多字的内参报道,内容扎实、条分缕析,为解决当地移风易俗难题提供思路。在人民日报“帮扶县驻村手记”专栏、《社内生活》和团委微信公众号“金台新声”的“青年编辑记者驻村体会”联合专栏、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驻村记者眼中的乡村振兴”海报专栏等平台上,青年编辑记者们用文字、摄影、视频等,充分呈现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经验,展现出两地干部群众良好精神风貌和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们的奋发有为工作状态。“人民日报的记者是吃得下苦、干得了事的记者”参加驻村实践锻炼的青年编辑记者们,平均年龄30岁,最小的24岁。“这是从人民日报社这样的中央单位派到咱村里来的‘娃娃们’”,是大部分村民对驻村青年编辑记者的第一印象。如何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党中央机关报的良好形象?青年编辑记者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唯有真干实干。“两位记者同志,实在不巧,最近忙得很呐。”新媒体中心编辑李思尧、海外版记者杨俊峰驻村前就听说了带领当地脱贫致富的传奇人物——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当选过四届党的全国大会代表的范振喜,多次约见拜访,但对方一直“没有时间”。于是他们沉下心来,深入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学校诊所,俯下身子、促膝交谈,采访调研了120多人。在85岁范德勇大爷的地里,他们被手把手教着翻地。两个小伙子一开始不懂找角度、使巧劲,挥不动锄头。“哎哟,笨手笨脚嘞!”范大爷嘴上嫌弃,眼神却笑眯眯地打量着,看他们沁着汗珠把地里的石头一点点移走。他俩干农活也不忘一道拍摄,短视频《记者驻村手记:85岁的范大爷为啥最爱骑着摩托去种地?》因为素材鲜活生动,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播放量达54.5万。驻村第十二天,范振喜主动联系他们见面。原来,范书记一开始是故意“躲着”他俩。他见过不少来村里短暂实践“镀金”的,大多数说得多、干得少,他偏要看看,人民日报的记者是不是也一样。“其实从你们进村第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在观察你们两个。这几天你们不怕吃苦、实地调研、走访村民的事儿我都知道。你们真是好样的,人民日报的记者是咱农民的亲兄弟!”记者葛孟超(右)在河北省滦平县付营子镇头道河村驻村调研期间,在头道河村乾享山庄的山坡上种下了7棵珍珠油杏。《环球人物》记者刘舒扬刚到虞城县马营子乡,就听说了黑石头村“能人”王光林。55岁的王光林常年带领农民务工队在北京密云附近做些栽花种树、垒坝筑堤的活计,跟着他的村民一年能挣4到6万块钱。刘舒扬立即请村干部带路,在河北与北京交界处的山梁上,找到了王光林那辆灰色“面的”,伴着呼啸的风,聊了好一会儿,请求一同干活。“戴着眼镜留着短发,白白净净的,还是个女学生娃娃的样子。”王光林看着面前这位女记者,想着估计是需要拍拍工作照、做做样子,便同意了,让她第二天凌晨5点集合,去京郊村子里种槐树。“队里大姐负责刨树坑,她也二话不说跳到土坑里,一起清理石头和杂物,顶着太阳干到天黑。跟我们一起对付吃一口,什么也不挑。”王光林难掩激动地回忆着,“我真的有遇到亲人的感觉,人民日报的记者是吃得下苦、干得了事的记者,人民日报是真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发声的‘人民媒体’。”“在村子里多观察一天,对一个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驻村头几天,经济社会部记者屈信明最怕上饭桌。虞城县聂楼村党支部书记聂高良总会用“吃吧,吃饱不想家”,给屈信明的碗里盛满饭菜,一顿早饭就会给他准备满满一筐包子油条。为了不浪费粮食,屈信明勉强吃光,但心里不免对这份热情有些压力。直到一次走访时,当地同志说起黄河改道前经常遭遇洪涝灾害,房屋新建没几年就被冲毁,庄稼看天收,更别提吃饱饭了。“这里的人啊,不愿费力气好好给自己搭间房,过不几年说不定就得重建。吃饱饭、有个家,那个盼啊……”屈信明内心瞬间触动。“吃饱不想家”,原本他以为的一句客套话,背后蕴含着当地老百姓最质朴的企盼——有饭吃,有家住。聂楼村一度是没有村两委的“瘫痪村”“上访村”。村民告诉屈信明,是党员聂高良扛起了村支书的担子,重组村两委班子。在带领村民脱贫后,流转废弃坑塘地兴建产业园,让原本外流的年轻人回乡就业。当地人爱说“吃饱不想家”,背后是亿万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牢牢端稳了饭碗。在河南省虞城县沙集乡郑海村调研期间,记者张义钊深入学校了解营养餐供应情况。《民生周刊》记者朱浩铨走访建档立卡脱贫户时,担心对方有自卑情绪,出门前还仔细斟酌见面语。虞城县店集乡魏固堆村乡村保洁员王化高以一句“我干的是打扫路面、修理地球的活”诙谐开场后,朱浩铨的担心一扫而空。受益于农村公益岗位,77岁的王老伯每月有600元工资。“脱贫致富,人们充实的不仅是口袋,还有精神。”这是朱浩铨最大的体会。王老伯平日里关心时事,偶遇朱浩铨还会问一句“咱们中国空间站的老师们什么时候回来?”在村文化广场上,台上是卖力演出的豫剧票友,台下是边叫好边对弈的棋友,还有嬉戏追逐的儿童。脱贫没几年的农户们,没有朱浩铨想象中的羞涩和拘谨,而是散发着欢乐与自信。“在村子里多观察一天,对一个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和一位村民多聊一会儿,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就会全面几分。”这是政治文化部记者金歆在调研深挖的过程中,记录在驻村手记里的感悟。青年编辑记者们十分珍惜难得的驻村机会,注意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夏收遇上十年未见的“烂场雨”,收割机下不了泥地,小麦倒伏、发霉、发芽等情况让村民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当地政府如何改进紧急预案减少灾害影响?走访的村镇学校距离不远,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在校师生人数却有着很大差别,有没有教育资源整合途径和可能性?“脚沾泥土,才晓民之所盼;深入基层,才懂民之所想。”正如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柴逸扉所说,驻村让自己有机会竭尽所能服务乡村发展,努力尝试结合在其他地区的调研采访经验,为当地村居环境改善、生态建设、产业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在收集“三农”发展一手资料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业务本领。“一定要常回家看看”驻村期间,青年编辑记者们时常遇到干部村民前来倾诉问题。《健康时报》记者周学津和《民生周刊》记者郭鹏有一本“小账”,将但凡在能力范围内能提供帮助的问题,仔细记录下来、放在心上。驻村结束后,他俩立即为村里对接民宿管理企业,帮助村集体筹建劳务公司,领着村干部到北京民宿观摩学习,为村医争取北京三甲医院参观学习的机会。他们所驻的滦平县三道沟村党支部书记贺学满,至今仍会和他们打电话聊天,念叨着“小郭,你那二胎别拖了”“小周,你得赶紧结婚”。贺学满说,他俩始终关心着当地的愁事难事,大家非常待见他们、信任他们,自己也早把两个小伙子当成了家里孩子牵挂着。一批驻村记者走了,两县政府就会收到一批村里来的感谢信。几十封字迹不一、信纸各异的亲笔信,记录着村民、村干部对记者们的感念。有些唠家常一样,提到谁家又惹大娘生气了,说起“地里的瓜终于熟了,快回来吃呀”;有些是感谢记者对基层干部工作的理解与记录,“你要不写,我都不知道自己一天干了这么多工作”;更多的是“披露”驻村编辑记者们对外不肯说、不愿说的桩桩好事,例如,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基层干部讲解最新政策要点,协调社会力量为村里留守困难儿童捐款捐物、结下帮扶对子,为学生和家长做生涯规划指导,发现并及时反映解决校舍安全隐患问题,提出加强农户电商销售知识培训,等等。“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是感谢信里最常出现的一句话。正如滦平、虞城两县有关负责同志反馈,驻村青年编辑记者们带来了好的调研方法,分享了宣传报道好经验,尤其是以自身过硬的优良作风影响了当地机关干部、感染了当地群众。在滦平县偏道子村,五保户魏有用自己最拿手的一道菜——白菜炖豆腐,招待前来帮他种玉米的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编辑郑瑜涵。生怕餐具不够干净,魏有拿出家里仅有的一双专给客人用的木筷子,擦了又擦才递出去。“我们有位大娘舍不得同住了半个月的‘俩孩子’,临行前做上拿手菜,眼里是忍不住的泪花。”滦平县委书记高浚力说,人民日报记者的驻村报道让干部群众深感自豪,工作受到极大鼓舞,狠抓乡村振兴的热情空前高涨。虞城县沙集乡副乡长王松龄表示,人民日报驻村人员对党的政策理解透彻,为县里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带来了新思路、新观点、新作风,协调解决问题想办法、出实招,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与尊重,和大家结下了深厚情谊。人民日报社青年采编人员驻村实践锻炼活动中的故事还在继续……(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机关党委)责任编辑:郭凤敏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8月(下)。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着力提高学习实效
202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