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人,做行动派

王水明 新闻战线 2024-06-2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闻人,做行动派
王水明
作者简介:王水明,高级记者,现任浙江日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钱江晚报总编辑,潮新闻客户端总编辑。荣获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中宣部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

2023年6月25日,第二届小哥节(中国·浙江)启动暨“小哥之家”揭幕仪式在杭州湖滨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举行,饿了么骑手、“小哥诗人”王计兵现场朗诵了他特意为小哥节创作的一首主题诗《低处的飞行》:“从三百六十行里,赶出一个新就业;从二十四节气里,赶出一个小哥节……”虽然声音沙哑,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果人间有第五个季节,那一定是小哥的春天”,真挚的表达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看到骑手小哥们洋溢的笑脸,我很欣慰。小哥节是2022年我在钱江晚报创办的。最初的想法是,穿梭在城市里风雨无阻、披星戴月的小哥们,他们中有许多正能量故事,但又时不时与顾客惹出纠纷引发网络热议,媒体作为社会的晴雨表,能否做点牵线搭桥的工作?全国从事外卖、快递和网约车等新就业形态的群体、被亲切地称为“小哥”。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这一群体目前已达8400万人,成为服务城乡生活的生力军。于是,通过举办小哥节的形式来关注、报道、服务他们,打造一个更加新颖、更加贴近、更加亲切的平台,凝聚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关心关爱小哥。第一年小哥节有了初步成效后,今年开始重磅升级,线上线下打造“小哥之家”,给小哥们搭建了一个“大本营”,通过新闻报道“小哥正能量”“心声社区”“小哥学院”“政策服务”“行业动态”等板块,唤起全社会对小哥们的关注,助力小哥进阶成长。

2023年6月25日,第二届小哥节启动仪式现场,三位小哥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

策划、组织新闻行动,我一直非常喜欢,30多年的新闻工作,无论是从事广播电视,还是后来调到浙江日报,分管钱江晚报和新闻客户端,所做过的项目和活动都倾注着我的心血,历历在目。


在行动中畅想
就报道的准确、客观而言,必须依据事实,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就新闻报道形态、节目的呈现方式而言,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曲径通幽的各种策划和打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创新,就要开启发散性思维,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定势,做到守正创新。
2013年年初,一位在外的温州商人回家过年,看到家乡昔日清澈的河水垃圾漂浮、臭气熏天,非常气恼,他微博悬赏20万元邀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还一片清清河水。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轰动。我当时是浙江卫视分管新闻宣传的副总监,觉得媒体应该对此有所行动。那时,浙江最先遭遇成长的烦恼: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江南水乡到处是各式各样被污染的河道,被当地百姓戏称为“七彩河”、垃圾河、黑臭河、牛奶河……我去浦江县采访,当地水晶、印染、造纸3个行业占全县排污总量88.5%,尤其是小水晶行业“低小散”现象严重,水晶加工后的废渣堆得像一座座小山,通过航拍器看到,一条条乳白色的河道汇入浦阳江,流向钱塘江,触目惊心。
当时,省委、省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战略,我们的策划接上了“天线”,心中便有了底气。系列报道《寻找可游泳的河》顺势启动,对全省11个地级市的母亲河、水环境展开新闻调查。报道以“空中俯拍、地面寻访、河中细探”的方式,深入调查、寻找现场、追踪污染企业、采访百姓感受和权威数据相结合,全面反映河道污染现状,令人震撼。报道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给予高度肯定,提出“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将每一篇报道反映的问题作为省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找的问题加以解决。省委宣传部评价《寻找可游泳的河》“找到了主流媒体围绕中心,关注民生的切入点,找到了主流媒体开展建设性新闻舆论监督的新经验”。
良好的开端激励我们放开手脚,以行动化思路大开大阖,全年布局,整体运作。按照行动计划,《寻找可游泳的河》分为四个阶段推进,集中曝光开展舆论监督;强化正向引导力,推出“寻找最美河长”系列报道;依托杭州市每年举办的“横渡钱塘江”活动,在全省同步发起《浙江八大水系·畅游母亲河》活动,并进行大型直播;最后以推出《寻找可游泳的河》电视问政节目收尾。到年底,《寻找可游泳的河》新闻行动成为一场浙江护河行动,省委、省政府的意志化为全体浙江人的共同行动,整合了全社会资源,捍卫浙江的绿水青山,勠力同心,建设美丽浙江。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省委明确要求浙江卫视开办舆论监督栏目《今日聚焦》,针对“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开展报道,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一年一年,持之以恒,终于换来了美丽乡村的精彩蝶变。功夫不负有心人,系列报道《寻找可游泳的河》获得当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在活动中成长
如何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是主流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提出要“彰显主题报道的竞争张力”,因为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当单个媒体势单力薄,不足以扩大主题报道的辐射力时,就要采取全媒体联动;当单通道传播不足以达到宣传效果时,就要开展新闻行动,整合社会资源,带动用户;当对重大主题概念化的解读不足以吸引受众时,就要通过强化主题报道民生化表达、用户互动来增强贴近性和感染力。新闻行动的重要特点是新闻报道与活动策划有机结合,它是一种全方位的传播业态,有效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所以,我对“新闻行动”给出了定义:以新闻事件为载体,整合社会各种资源,通过融合传播手段,把新闻报道和活动开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延伸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传播效果。
列宁曾说,宣传工作者要担当“宣传者、鼓动者、组织者”。
2005年早春3月,在杭州龙井茶园一个名叫“春夏秋冬”的农家乐里,我带领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的一群人围坐在小山坡上,开了一个座谈会。200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人民集体的红色记忆。那一年,全国各地纪念长征、追忆历史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我提出要策划一个大型年度新闻行动“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大家起初不大理解,作为地方电视媒体的浙江卫视,为什么要做一个全国性的选题?如何创新策划,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重访长征路?
半个月,开了4次策划会,大家慢慢有了清晰思路:着力报道长征路上“浙江人”的风貌,积极探索主题报道“活动化”形式,以创新载体做活红色主题,以时代精神照亮红色记忆。说干就干,一场规模超前、形态多样的系列化新闻行动就此展开:
一次大型的直播启动仪式——通过杭州和江西瑞金两地卫星联线展示出征队员宣誓、老红军授旗、文艺表演等形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两场爱心帮扶活动——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和红军会师之处甘肃省会宁县两地,浙江卫视报道团与长征沿线浙商共同帮助贫困孩子、慰问老红军,沿线浙商们纷纷投入到声势浩大的爱心活动中。甘肃浙商们为了解决会宁县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出资修建了4000个水窖,被当地群众誉为“浙江水窖”。为了表彰他们的突出贡献,浙江卫视给他们颁发了一个特殊的奖项:“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和谐奉献奖”。 
发起“留住历史、长征旧址认护”公益行动——发动浙江企业界捐款150多万元,15家浙江企业和单位当场出资在全国率先结对认护了16处濒临消失的红军长征旧址,对亟待保护的红军遗址,如红军桥、红军墙、红军墓、红军标语等进行捐资维修。 
举办《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情景报告会——在杭州举行的情景报告会现场,全国各地的几百位嘉宾济济一堂,他们中有的是在长征沿线各省发展创业的浙商,有的是投身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浙江志愿者,有的是来自长征沿线各地红军旧址所在地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还有省内积极出资认护的单位、企业以及部队官兵、学生代表。 
公益化的方式体现“红色报道”的实际效果。“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这一新闻行动共采制完成了40篇电视特写和9篇大型电视专题节目。前方记者亲身经历,从“我做给你看”,到“因亲历而感动”。 
在江西信丰县,因百年一遇的洪水,他们在当地老乡家中过夜…… 
队员在昆明摔伤之后,又在3300米的高原继续采访,高原反应头晕、乏力,他们毫无怨言…… 
为了寻找一个好视角,摄像冒着危险爬上了乌江江边高高的崖石上…… 
外景主持人因长途颠簸,一路走一路晕,但一到拍摄现场,依然精神抖擞…… 
攀爬4800米的雅克夏山,队员顶着高原反应,虽精疲力尽却仍然扛着摄像机勠力前行…… 
6个多月下来,这些年轻记者翻越崇山峻岭,克服重重险阻,不仅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自身精神和意志也得到考验。沿着长征路走来,报道团一路艰辛,一路感动,用镜头,用笔触,记录下了一个个感人瞬间、一出出动人故事,我由衷地读懂了队员们的感慨:“长征,让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那一夜,我与报道团队员在贵州会合,在街边的大排档,举杯庆祝,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就像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我清楚记得,时任省委主要领导对报道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一行动很有创意,很有意义。特别是独具创意地发起了“留住历史、长征旧址认护”的公益行动,号召当地浙商和社会各界对长征旧址进行修缮认护,让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能够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这一公益行动在长征路上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前来参加情景报告会、见证认捐仪式的贺龙元帅的女儿、贺龙体育基金会主席贺晓明激动地说:“我觉得这个活动太伟大了,浙江有很多敢为人先之举,其实是观念非常领先,观念引领了行动,处处做到别人前面去了。” 
我多次提出,要让员工有激情、有成就感地工作生活,这取决于创建一个成长平台,探索一个创新方向,倡导一种业务氛围。我们很欣慰,《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系列报道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在跨界中飞翔
2017年5月的一天,在浙江之声会议室里,大家七嘴八舌,抱怨频道没有叫得响的节目品牌,出门营销无法打动客户。此时,我已从浙江卫视总编辑调任浙江之声总监,广播发展处境艰难,广播人心态颇为失落。
那时,浙江之声主播方雨推出《方雨夜读》,邀请几十位包括央广和央视的金话筒奖获得者、省内名嘴、各地主持人、广播爱好者参与节目朗读,一时间成为朋友圈爆款。后来,在武义县举办听众自驾游活动,在星空下以诵读会友。我一听,顿时觉得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来了。电台有很多主播,通过走基层,带领听众一起欣赏中华文化和经典美文,广播和听众间双向互动的交流,以朗读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之美,讴歌新时代奋斗之势,浙江之声有底气践行担当,以创新引领潮流。于是,大型户外山水实景朗诵活动《星空朗读》应运而生,“文化定制”则成了打造这一全新广播形式的主旨。
随后,立足于声音的优势,不断开发声音的价值,我们探索了一条适合浙江之声的声音创造价值之路。著名作家海飞写下了一首诗《今夜,请让我在星空下为你深情朗读》:“今夜我在星空下为你朗读,我想为你读所有正在继续着的人生,我想告诉你此刻这里的天气、风度和个性,哪怕朗读一匹蚂蚁她也会望穿秋水……”谱曲后,成为“星空朗读”的主题歌。
“星空朗读”走向全省,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向电视化直播晚会拓展,向全国延伸。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浙江大学青春歌会、京津唐“诗画浙江”推介会、中国诗词大会浙江赛区选拔赛、南宋文化节、嘉善文化节、江西全南旅游文化节、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花海赏花节、浙大城市学院20周年校庆晚会……有效扩大文化的传播力,有效助力广播创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星空朗读”走进了“星星的故乡”宁夏,来自全国70家媒体的70名主播齐聚银川,带来70份祝福,也带来70段激荡人心、砥砺奋进的时代故事。
让声音+活动响遏行云,品牌活动更大更强。“星空朗读”荣获第七届“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获“2016—2017年度亚太地区创新力栏目”“影响中国传媒2017年度最具创新影响力节目”“2018中国广播创新融合优秀案例”,浙江之声也形成了四大类活动标杆品牌序列:朗读类、演唱类、文化晚会类、融媒体全案定制类,与视频媒体联动,每一场活动以图文直播和视频直播为核心,从单平台到多平台的跨越既可读又可听可视。有专家评价,这样的文化类爆款节目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不管媒体形态如何变化,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传播中是永恒的。
跨界行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出圈传播,沁入大众。员工的自信心上来了,与客户交流、洽谈的自豪感更足了。后来,我把从事广播工作的两年多经历汇集了一本书《声如夏花》,书中记录了许多主播的感悟体会,其中一位即将退休的主播王萍说,在“星空朗读”活动中的演出是她“退休之前的高光时刻”,没有遗憾,只有千般不舍。
著名作家黄亚洲为“星空朗读”写过一首诗:《告诉我,什么是浙江广电人的幸福和骄傲》,他对广播人说:你们“为快乐而发声”,我们通过声音,认识了你们,也记住了你们。
几十年一路走来,让我体会到,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唯有创新才能出圈,只有作为才有地位。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潮新闻客户端发起了《“一带一路”看今朝》大型新闻行动,记者跨山越海去相关国家采访,在杭州编辑部则发起“一带一路”国际城市论坛。我期待着,推出更多具有更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闻行动来。
   责任编辑:杨芳秀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10月(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