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苦最乐“赶路人”

黄 雄 新闻战线 2024-06-2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最苦最乐“赶路人”
黄  雄
作者简介:黄雄,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煤炭报内参部主任兼广东省记者站站长,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中国产业报协会“十佳记者”。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及“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先进个人”、全国安监系统“青年五四奖”、人民网2007年度“最受网友关注的全国十大本色人物”称号。撰有《安全会上睡着了》《上千家非法矿啮噬湖南临武》《谁来啃动这块硬骨头》《安全约谈,何不指名道姓》《“精准扶贫第一村”亟待“安全扶贫”》等稿件,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数十家媒体均曾对其事迹进行报道。

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言: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回顾自己的记者生涯,这话实在是恰切。27年间,我因数百篇寻觅真相的文章而“荣誉等身”。经历过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也收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快乐,如今,我依然背着行囊,日夜“赶路”,脚下有泥,眼中有光。


尝探寻真相之苦
我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但急公好义,骨子里有股劲,满腔书生气。
2001年,我有幸成为中国安全生产报的记者,开始深入基层,探访生产中的各种安全隐患,然而探寻真相的道路并不轻松。国家安监总局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地方上管理仍不规范,把“安全”当儿戏的现象屡禁不止。
2005年,我接到群众举报,半年内5次奔赴湖南郴州市临武县暗访非法矿。暗访中,我凭借对矿石交易的熟稔,假借买矿人的身份成功突破矿主和工人的防线。最后一次暗访,我用了整整10天时间,踏遍了当地6个山头的1000多家非法矿,并用手臂搭着外衣隐藏相机的方式,拍下现场照片近6000张,用铁一般的证据,揭开该地非法采矿的问题。
暗访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一个小小的县城境内竟有1000多家开采多年的非法矿,地方政府各级官员纷纷入股充当保护伞。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成了当地官商的“眼中钉、肉中刺”。
时任临武县地矿局领导私下找线人向我传话,说只要不发稿,就给我100万元好处费。
时任郴州市纪委书记的“黑老大”曾锦春甚至直接打电话威胁我:“你再管郴州的事,叫你在湖南待不下去!”
……
面对威逼利诱,我怕吗?还是有些怕的。但我骨子里有血性与担当。勇敢揭露不安全行为,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作为记者,没有正义作为根基、信仰和后盾,怎能有铮铮铁骨担起这如磐使命?
当骨子里的血性被激发出来,我一边继续坚持采写报道,与邪恶势力斗智斗勇地收集证据,一边写下了一封不是遗书的遗书——《我的恐惧与希望》,此文后来获得第七届中国记者节“记者的故事”征文大赛一等奖。
很快,《曾矿长的官矿勾结图》《上千家非法矿啮噬湖南临武》《这些矿真的炸了吗》《郴州有顶护黑巨伞》等一系列反映郴州官煤勾结的稿件相继见报,由此在郴州掀起了治理非法矿的风暴,曾锦春等20多名充当非法矿保护伞的官员被绳之以法,1000多家非法矿被彻底炸毁。
我始终觉得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就要坚持。
2010年4月,接到“世界锰都”湘潭非法锰矿暗中开采的举报后,我在40天内5次赶往响塘乡对非法锰矿进行暗访。因身份遭遇部分矿工和非法矿主的质疑,后3次我都是选择在凌晨行动。
所幸,吃的苦没有白费。我暗访发现,当地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非法锰矿肆无忌惮地组织生产,近百个非法矿井深入地下,如同老鼠打洞般疯狂盗采。同年5月,我以《假关闭妄图瞒天过海 非法锰矿筹备新开张》为题,推出整版报道。在整治工作结束后,时任湘潭市安监局局长陈述贤打来电话说:“感谢你们的舆论监督,市里下了大力气整治,现在那些非法矿都被炸掉了!”
我更希望能用这样的报道警示公众,培育他们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生产变成一种民风民俗,让安全生产事故永远不再出现。


享除危护安之乐
安全生产领域有一句宣传语:“每一起安全事故的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破灭。”见过太多事故现场,我更加珍惜人性的淳朴良善,更加关注跟安全相关的每一个个体。
湖南涟邵矿务局恩口煤矿由于开采及矿井长期疏于排水,诱发地质环境问题,造成沉陷区民房、医院、学校等建筑物受损,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毁坏,1993户受损、8912人受影响,采空区内4个乡镇的15所学校也受到影响,其中9所学校建筑物不能正常使用。
这一情况引发我深入调查。2003年12月,我在调查走访了乡镇政府、村委会、居委会、恩口煤矿特别是深入164户村民家庭,实地查看了沉陷区村民房屋、农田水利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损坏情况后,采写了题为《地面在下沉 随时房会塌——来自湖南涟邵恩口煤矿矿区的调查》报道,揭露恩口煤矿沉陷区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的严重问题。
报道发出后,相关领导作出批示,当地政府迅速启动了总投资额达2.82亿元的“恩口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
17年后,2020年6月,我带着“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任务再次来到这里,眼前已是玫瑰飘香、苗木繁盛、游人如织的景象,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新型样本。
21年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的采访路,我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近100万字的随行日记,为百姓维权殚精竭虑、仗义执言、无怨无悔,为写好最真实的新闻报道呕心沥血。
2003年,我以近2万字的篇幅,以《锑哭泣 地呻吟》《隐患一日不除,事故随时会出》等为题,连续报道了“世界锑都”冷水江市锡矿山矿区内乱采滥挖导致安全隐患触目惊心的情况。
之后,国务院也派出两个专门工作督查组奔赴冷水江市,锡矿山矿区非法开采行为得到彻底整治,成功帮助受安全威胁的2100户住户及3家医院、学校等单位搬迁。
20多年来,只要涉及群众利益,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会千方百计深入现场采访,帮助协调处理。当看到越来越多人的遭遇因自己的工作而改变,受害人和亲属将我当作家人一般信任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品苦中作乐之甜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记者,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一年365天“在路上”就是生活常态。
我是从基层“摸爬滚打”过来的,是地道的“草根记者”,对此深有感触。记得2007年,我调任广东省记者站担任副站长(主持工作),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曾创下一年开车11万多公里,在车内睡了37个晚上的纪录。
走基层是“在路上”的重要部分。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行业媒体到底该怎么走基层,如何才能走好。因为记者走基层,不单是写几篇报道,而应该多想、多看、多发现和多解决行业内的难点问题,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2015年,在选择新春走基层活动地点时,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湖南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和水洞底镇。
13年前,我带领记者站同事在这里开展送“安全春联”上门、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文化茶话会等活动,村民们纷纷争抢“安全春联”,参与茶话会,热情度很高。5年后,我们再去送“安全春联”时,一位村民说:“这书法家写的春联贴上大门不仅喜庆,还可以提醒来我家拜年的亲戚朋友安全的重要性。这安全是送到我们心坎里了。”

2013年以来,黄雄(中)组织地方书法家们走进农村,开展送安全春联活动。

看来,这项活动得到了村民们打心眼里的认可。活动至今已坚持了13年,送出“安全春联”4万余幅,“让安全文化成为一种民风民俗”的愿景逐渐实现。我渐渐觉得,我们的“走基层”情结就是一种执着的守望,而守望安全就是守望幸福。
连续15年坚持新春走基层,也让我捕捉到大量的“活鱼”。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我一方面发掘了行业内的工作亮点、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通过广泛宣传鼓舞了人心;一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用善意、建设性的批评来提醒和鞭策,有力促进了安全生产行业逐步完善。
如湖南资江煤业集团因安全生产条件差,事故频发。我曾以《黑色的煤 红色的血》为题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煤矿痛下决心整改。而今,资江煤业已成为湖南数一数二的“花园式矿区”。2012年的“走转改”活动中,我回访该矿并推出《这里是湖南地方煤矿的明天——资江矿业公司安全高效矿井探秘》《给职工一份安全保险》等报道,记录了资江煤业的喜人变化,之前的善意批评也得到了公司负责人的理解。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每次深入企业采访,都会积极融入基层一线,切身感受员工所想所需所为,在稿件中,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还原新闻的细节,赋予报道更多现场感。
2017年6月27日,资江煤业发生一次有惊无险的透水事故,该矿用104分钟实现了126人安全撤离,经受住了考验。
为重走矿工逃生路线,还原现场救援真实场景,我深入320米深的矿井工作面,从透水事故现场开始,在矿井内走访4个多小时,与涉险职工交流,了解事故处置每一步骤,从精准救援背后真切体会近年来资江煤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一篇题为《104分钟撤离126人,验证真功夫》的应急救援典型报道应时而生。
安全生产是煤矿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精准施策方能收效是煤矿行业关注的焦点,所以我才用脚步丈量资江煤业的每一步安全路,将其成功救援背后的种种经验向全国推广,以期让更多的矿工走上安全路。资江煤业欣欣向荣,主要还是得益于将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一名职工身上,通过组织安全培训,强化应急演练,将安全文化延伸到矿井最深处,使职工安全意识入脑入心、成为习惯。
为试点培育安全文化,我把浏阳市义学鞭炮烟花厂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帮扶对象。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筹备,与该厂联合举办“安全到家”安全知识有奖猜谜竞赛活动,看到员工们学习安全知识后绽放的笑容,我心情极其舒畅。
2017年,我多次到义学鞭炮烟花厂,就安全文化建设与管理层和一线员工展开交流。打造安全文化墙,探索精细化管理,开展“安全家访”“思危亭喝平安茶”活动及安全生产座谈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措施有序落实,安全文化氛围不断浓厚起来,努力实现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都是安全员。《涵养烟花爆竹安全文化的土壤》一文也得以在中国安全生产报刊发。
7月8日,我在湖南省浏阳市荷花街道了解烟花爆竹企业职工黑名单制度时,发现了一个烟花爆竹领域的“资江煤业”——浏阳市牛石烟花集团公司,该公司怎样进一步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一名职工身上,这是我当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有细节才有说服力,我花费一天半时间在该公司体验车间主任、考核办主任、安全副厂长、总经理等工作,撰写的《高危行业安全崛起的“牛石模式”》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牛石烟花由粗犷式经营到精细化管理的华丽转身。
在坚持走基层的同时,我也坚持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身边的安全故事。其中,《高铁车厢连接处咋成纸老虎?》《加油站玩手机支付,是转型创新还是引火烧身?》《隐患在前视而不见 安检大开方便之门》等日记公开发布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甚至掀起了加油站手机支付的大讨论。
慢慢地,我发现数百篇“黄雄日记”发表后,已然具有收集民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凝聚安全合力的作用,并探索以“黄雄日记”为载体,吸纳最真实的民意、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办好最惠民的实事。
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从而防范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所以,除了舆论监督倒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外,推动农村安全文化发展也是我的一大心事。
2018年6月,我以党员身份赴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参观学习,采写刊发了《“精准扶贫第一村”亟待“安全扶贫”》报道。文章刊发后,湖南省各级领导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省安委办督办要求花垣县加强农村消防工作,花垣县安委办组织开展了贫困村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
“安全扶贫”还要舍得投入,形成持续效应。村民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靠个别部门“吹一阵风”就能做好,需要形成合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最关键的,“安全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工作,既要“架天线”,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情,又要“接地气”,摸透社情民意,找准上下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为此,我积极筹备“应急宣教公益行”活动,经过5次走访调查,1个月思考准备,发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深度参与到十八洞村的“安全扶贫”当中,最终活动得以落地,现场开展宣传教学,发放安全主题文化衫、保温杯等实用物品,以及安全常识读本,让村民“把安全系在身上、抓在手中、看在眼里”。
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6月,中国应急管理报将十八洞村的安全变迁作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开栏稿件重点推介。为及时采写稿件,我14小时跋涉1346.7公里,从广州赶往十八洞村采访义务消防员的脱贫故事,写成《湖南花垣十八洞村义务消防员:在家门口过上“向往的生活”》一文,向世人展示了脱贫路上不曾被人关注的背后故事。令我倍感温暖的是,采访时,村民们身上还穿着两年前我们赠送的安全文化衫,向游客逐一介绍在寨中旅游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宣教工作需要“应者云集”。当一个又一个微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能汇聚起关爱生命、守护安全的磅礴力量。从某种角度看,应急管理是每个人的事情,只有人人尽力,才能人人享有安全。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我始终相信,赶路的人,虽苦犹乐。
责任编辑:杨芳秀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9月(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