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新闻之美飞进时代的每扇窗口

朱国顺 新闻战线 2024-06-26

点击蓝字,等你关注

让新闻之美飞进时代的每扇窗口
朱国顺
作者简介: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曾任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二级),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全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物。出版专著《褪色的大西洋灯带》《苍山如海》,主编《论道陆家嘴》《阅读上海100胜》《老树花开无丑枝》,出版作品合集《战地重访》《五色梦华录》。

2020年11月6日,应该是复旦大学高光时刻之一。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领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名获奖者中5位毕业于复旦,我和同班同学、新华社记者秦杰同场上台领奖。

2020年,作者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


身在中文心系新闻
1980年高考,我的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愿望是进中文系,将来当记者。这有一个渊源。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批复旦专家教授下放到上海市郊劳动,我二姐插队落户在那里,谷超豪、胡和生等教授就借住在她家。那些教授逆境下的风骨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进了中文系,选修了在报告文学领域很有成就的张德明老师的课。在他悉心指导下,我在校刊发表了一整版报告文学习作《朝霞,多美丽》,写我们班女排勇夺校冠军的故事。这是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长篇报道,影响了我之后的职业选择。
身在中文心系新闻,有一个小小秘密。一直认为,新闻应该是准确的,也应该是美的、好看的,好看的新闻会飞入千家万户每扇窗口。最崇拜的偶像是毛泽东主席,他以当世无二的文学才华,挥就无数传世新闻名篇。他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连标点符号在内只有199个字,却极为精彩描绘出震撼世界的渡江战役宏图。长江“风平浪静”,解放军“摧枯拉朽”,国民党“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进行了“英雄式的战斗”。没有任何一篇其它新闻,能在这么短的篇幅里,形神兼备写就如此宏伟叙事。他作为“新华社第一记者”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别了,司徒雷登》,都是百读不厌的新闻名篇、新闻美篇。其中,最给我激励的,就是力求新闻本源的“准确”、力求新闻表达的“创新”,以臻新闻之美。这也是我至今不渝的座右铭。


力求新闻本源的“准确”
毕业分配进入新民晚报,先后在群工部、经济部、政法部、特稿部、文化部、上海新闻部当记者及部门主任,又分管过体育部和编辑部,可以说这张报纸的一线采编部门,我都工作过。正是多岗位的历练,给了我无数“准确”的追求,给了我诸多“创新”的机遇。
1988年3月,我遇到了第一个重大新闻报道线索。16日下午,我从分管联系的公安条线得到信息,中国内地、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警方联手,破获了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跨国贩毒案。那时,中国内地鲜有涉毒事件。这起特大跨国贩毒案,是香港毒贩利用内地锦鲤鱼可以运往美国的渠道,将3300克海洛因从境外运入内地分装在171条锦鲤鱼中,妄图转运到美国,被上海警方破获,这显然是个非常重大的新闻。

1988年3月17日,新民晚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报道《中、美、港警方通力合作    连续奋战八十九小时成功   破获一起特大国际贩毒案》。这是全国最早发布三方联手破获特大跨国贩毒案的报道,获得了当年的上海新闻奖。

深入了解情况后,发现很难第一时间报道这个新闻,因为上海发布时间定在17日下午,而晚报中午就要出版。我问了句:“为什么是下午发布呢?”回答是上午公安部要先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
倏然间一个念头闪过:假如我当晚赶往北京,不是明天就可以最先发出新闻了吗?但当时交通通信远非今天可比,没有当晚能到北京的火车,飞机航班很少,买机票需要单位介绍信,此时已是下午三点半,似乎只能停留在想想的地步了。
公安局宣传科科长袁国华,是报社通讯员也是我的好朋友。他说,我来帮你解决。他让我赶往虹桥机场,他想办法让我上飞机。到机场已是傍晚五点多,最后一个飞北京航班刚刚走。眼看再无办法,我忽然发现显示屏上有一班18点上海飞天津的航班。眼前一亮,如果当晚赶到天津,第二天不是一样能到北京吗?于是立即请边检站领导帮忙,最后一刻登上了飞往天津的航班。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那是一架三叉戟客机,一个多小时后飞机在夜色中降落天津机场。第二天清早搭乘7点的火车去北京。上午10点发布会开始后拿到第一手信息,我立即赶去西单电信大楼排队打长途电话。11点30分,一字一字口述传回新闻。这篇3月17日头版头条新闻,是全国最早发布三方联手破获特大跨国贩毒案的报道,获得了当年的上海新闻奖。


力求新闻表达的“创新”
新闻本源的“准确”、新闻表达的“创新”,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1988年炎热的夏天,我选择上海新出现的带空调商厦、新颖的造波游泳池等,采写了《热上海的“凉八景”》,展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国庆前夕,以生活的进步让“老古话”不再适应为背景,写出了《三十年的“老古话”失灵了》,表达改革开放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视角独特、表达创新的新闻,都获得了上海新闻奖。偶遇繁华的淮海中路一次停电事故时,我以市民处变不惊、齐心应对的表现,采写了特写《烛光映照半街红》,获得了全国晚报好新闻奖。

新民晚报九十周年书画展。

1993年1月11日新民晚报成立特稿部,专攻深度报道,这是在短小精悍特色之外的一个创新举措。
特稿部成立后,我们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深度报道,满足更多读者对深度观察、独到分析文章的需求,开辟了晚报都市报新的蓝海领域。特别是每年年终专稿,由我和后来在文汇报担任主要负责人的何建华共同担纲,形成了重要的品牌效应。
1993年12月毛泽东同志百年诞辰前夕,我前往延安采访。那时,从西安坐火车到延安需要8小时。冬天烧煤烧柴形成的烟雾久久缭绕在山谷里,但我采访的每一位延安人都记着革命圣地的红色基因,都在为每一个改变而奋斗,令我难以忘怀。
1994年是新中国成立45周年,特稿部从年初即策划组织大型系列报道“战地重访”,到当年有名战地,看新中国巨大变化。四位记者分成两路,北上白山黑水、南下天涯海角、东去浙东海岛、西至大漠戈壁,用三个多月时间采写了30多篇整版长篇报道,并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专辑《战地重访》。这组报道以独特视角展现了新中国伟大成就,获当年上海新闻奖、中国新闻奖。
1997年最受瞩目的大事之一是香港回归,6月下旬我赴香港采访。走在香港大街小巷,采访从商界领袖到普通市民,感受着藏不住的激动与兴奋。九龙半岛顶端的丽晶酒店,在纵览维湾的落地大玻璃窗上挂了一座巨大回归倒计时钟。每次路过,我总会进去看一眼,算算还有多少时间香港就回归祖国怀抱了。每一秒时间跳动,都会增添一份抑制不住的兴奋。
那几天香港连续不断大雨,许多人都说这是在荡涤百年屈辱。30日下午,漫天大雨中两架专机从深圳飞来,先后降落在香港机场。中国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第一次踏上了香港的土地。亲眼目睹那一刻,激动心情难以言表。当天晚上交接仪式后,又看到查尔斯亲王的车队从我眼前经过,驶向威尔士亲王军营码头。这是旧时代的远离,这是新时代的开端。此景此情都通过新民晚报留给了读者,也留下了值得记取的历史时刻。


创新永远是奋进的动力
2006年7月,我被上海市委任命为东方新闻网站副主任、副总编辑。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我努力把传统媒体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新媒体的新特点、新优势紧密结合,采写、组织了一批具有全媒体特色的报道。
2008年陆家嘴论坛创办,我即提议对论坛三十多场主论坛及分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这在当时是很有创新意义、具有重要新媒体特征的传播样式,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连续多年的报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论坛全记录丛书《论道陆家嘴》。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贸区建立前夕,我精心设计了东方网“制度创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专题”,以《东东“漫”游自贸区》动漫特色为主线,深入浅出解读了这一新生事物特征,成为一图理解自贸区的绝佳方式。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2013年10月28日,领全国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之先的上海报业集团成立,我由东方网回新民晚报工作,先后任新民晚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在媒体融合改革大潮中,积极推动新民晚报这份历史悠久的报纸向全媒体化迈进。
2016年10月底,我主持报纸重大改版工作。11月1日起,87年历史的新民晚报第一次全彩色出版,实现了多少年来大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当天正逢珠海航展开幕,歼 -20首度在公众面前惊艳亮相,新民晚报头版整版刊登了特派记者发回的歼 -20大幅照片,为全彩首日贡献了“满堂彩”。
在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日子里,我以“阅读城市”为视角,创新策划组织了《阅读上海100胜》全媒体系列报道。以“阅读”100个代表性地标的变化,看城市发展“胜景”,开启了“阅读城市”看变化报道模式。这组报道被评为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新民晚报亮相上海黄浦江畔的地标建筑。
媒体融合不仅需要理念意识转变,更需要稳步推进平台建设。2017年在我的创意组织下,新民晚报仅用20天就在上海传统媒体中率先建成了融媒体指挥中心,搭建了“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实施平台。8月16日,融媒体指挥中心正式启用、新民客户端全新改版,开启了媒体融合新时期。2018年推出微信端新民早报,与纸质版比翼齐飞,将“24小时一张报”推进到“24小时一直报”。
为解决平面媒体视频人才缺乏的问题,我将报社新媒体部视频组与摄影部一体化重组为视频摄影部,既解决专业摄影需求减少窘境,又快速培养出一批较专业的视频生产者。改革后推出的“上海时刻”视频平台已成为百万粉丝级平台,被中宣部评为报业改革创新案例。
2019年1月25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书记讲话发表一个月后,我主持陆续推出了12个全媒体工作室,聚焦专业化、垂直化内容生产,着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工作室机制充分发挥了媒体融合排头兵、先行者作用,形成了新民晚报全媒体矩阵框架。
在做好媒体管理工作同时,我依然保持笔耕不辍的新闻人本色。我主创并领衔撰写的新闻专栏“新民眼”“国际观察”“新民一周”,均获评上海新闻奖名专栏(一等奖)。
新闻是准确的,也可以是百读不厌的。创新,可以让新闻插上美丽的翅膀,飞进时代的每一扇窗口。
责任编辑:喻  瑾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8月(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