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为最美中国存像
作者简介: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二级),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为资深纪录片导演,执导的作品曾多次登上央视、NHK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视台,并获中国新闻奖、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大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2019年,被光明日报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评为纪录片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黑龙江,始终牵挂黑土地。我作为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总导演带领团队创作的三部曲——《拉林河畔》《兴安岭上》《乌苏里新歌》奏响了黑龙江省在新时代破题“三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上催人奋进的交响乐。《希望的田野》三部曲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纪录片走进黄金时代的标志之作,纪录伟大新时代的成功范例”。
30余年风雨兼程,不论是在一线采访,还是担任团队和项目负责人,职责在变,但我作为新闻人的初心不改。我始终在广袤土地和绿水青山间积极践行“四力”,始终以国际传播视角探索纪录片创作的时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始终与重要时间节点赛跑,倾尽全力完成新闻人、纪录片人的使命。30余年栉风沐雨,点滴汗水化作新闻人朴素的情怀,镌刻在上万分钟的影片里;辛勤耕耘为最美中国存像,为新时代黑龙江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路子留存珍贵的影像。
中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多年来,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黑龙江是生态大省,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使命。2017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经历转型阵痛的林业工人逐渐吃上了“生态饭”,开启了新生活;黑龙江、乌苏里江畔,特色渔牧+文旅产业的发展道路随处可见……踔厉奋发的新时代,3100万黑龙江人民有无数动人的故事。这些是我在担任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国际部主任、纪录片部主任时立足本省,服务大局、服务时代的创作内容与创作方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作出黑龙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要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黑龙江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抓手,推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可谓是新时代的“暴风骤雨”。我带领团队一头扎到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七一村,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拍摄了纪录片《拉林河畔》。
《拉林河畔》记录了4位主人公从备春耕、插秧、田间管理到颗粒归仓整个春种秋收过程,以及农家院里的喜怒哀乐。屯子里再小的事也是大事,急脾气的黄成春,带着他风风火火的直率和热情;年过七旬还没日没夜守护着大片稻田的杜中学,带着对他而言比命还重要的诚信和善良;在外闯荡了十几年后返乡创业开网店的陈洪刚,带着中国新农人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理性的抉择;“开着好车穿着貂,这小日子没谁了”,带着东北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妇女主任郝云荣。他们带着对这片黑土地深情的眷恋和执着的坚守,走进了6集300分钟的纪录片《拉林河畔》。“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我把镜头对准农民身上的点滴细节,通过“东北人唠东北嗑儿”等表现手法,还原了东北农民勤劳、乐观、豁达、果敢的性格,把辽远而肥沃黑土地上的幸福旅程一一记录下来。脚上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会积淀多少真情。30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始终提醒着我——好的作品是在基层一线的大课堂里“跑”出来的。俯下身,沉下心,饱含激情,我和摄制组扎扎实实地融进了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凌晨3点,我们与农民一起钻进育苗的大棚;秋收时节,我们与农民在滚滚稻浪中挥洒汗水;除夕之夜,我们与朝夕相处的乡亲围坐在炕头吃年夜饭,在漫天烟花中记录下农民一年又一年的欢喜与期盼……从日出到夕照,从春种到秋收,我和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脚步跟随着农民的脚步,用汗水记录着农民的汗水,与乡亲们一同生产和生活,为观众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图景,让观众看到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的富饶与生机,看到了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人民的幸福与豪迈。2017年10月15-17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纪录片《拉林河畔》登陆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收视率超出同时段近40%。该片在国内30多家卫视滚动播出,收视率屡创新高。这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走心之作,得到业内外广泛赞誉。权威媒体评价:作为201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之一,无论从传播力还是影响力,都代表了2017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高度。黑龙江必须为“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食”提供坚强支撑,必须坚决扛起“五大安全”政治责任……作为纪录片人,我带领团队完成了“讴歌火热新生活”的使命。
火热的生活激发出我和团队火热的创作激情。继《拉林河畔》火爆之后,我又带领团队以创作每部作品扎根一线至少1年的节奏,相继创作完成了《兴安岭上》和《乌苏里新歌》。2019年,反映黑龙江林业工人经历转型阵痛、走出困境的4集纪录片《兴安岭上》在央视播放并在各卫视播出;2021年,反映乌苏里江边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和赫哲人幸福生活的4集纪录片《乌苏里新歌》在央视及各卫视播出。至此,长达14集700分钟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希望的田野》三部曲,使当下各行各业黑龙江人鲜活生动的生活状态跃然而出。业界将《拉林河畔》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称为“拉林体”。作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录新时代”工程的入选项目之一,《希望的田野》三部曲从策划开始,就得到总局宣传司的大力扶持。时任宣传司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深入拍摄一线调研、指导,为摄制组加油、鼓劲,和摄制组谈创作、聊体会、定方向、挖细节。总局宣传司的现场办公会开在五常杜家镇七一村的田间地头,也开在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林场的绿水青山之间……我带领团队用一部又一部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黑龙江的百姓一直是我们叙事的核心、镜头关注的焦点;我们讴歌新时代,用极具温度和时代情怀的语言讲述一个又一个黑龙江故事。这些作品都曾经在海内外引起过不小的轰动,业界称之为“黑龙江现象”。
40人的创作团队虽小,但责任重大。2009年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国际部成立之初,我就提出“小团队、大担当”,要求我们的创作要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水准”;要求我们的记录要立足本土,以大视角、大情怀弘扬时代主旋律;要追寻历史真相,系统化梳理发生在本土的历史事件,要积极承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责任。 14年抗战,从白山黑水间开始……10余年间,我带领团队策划拍摄了国内第一部全面梳理日本细菌战历史的8集纪录片《日本细菌战》,填补日本化学战历史影像空白的7集纪录片《日本化学战》,同类题材规模最大的10集纪录片《日本关东军要塞》。我们寻找到了很多当年细菌战和化学战的受害者,记录下了血淋淋的控诉;我们采访了几十位健在的日本老兵,记录下他们最后的回忆和忏悔,这些资料成为那些惨无人道罪行有力的证明。纪录片《要塞作证》是截至目前国内主流媒体对日本关东军要塞最系统、最深入的一次拍摄。东起吉林珲春、西至内蒙古阿尔山,沿着几千公里的边境线,我们历时一年半,探寻到了许多未被公开的日本关东军要塞。我们还赴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采访,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口述史料和未曾披露的资料,揭开了这部庞大战争机器背后惊人的历史秘密。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策划制作的22集大型纪录片《恶魔的饱食》,在黑龙江卫视黄金档以长达1个月的播出周期,深刻诠释“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主题。用上千分钟的人证、物证影像系统化记录日本侵华史,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和团队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把那些侵华日军的证词和受害者的证词记录下来,永久保留下去,是我作为东北人、作为东北创作团队、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作为党媒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握时代节奏,弘扬时代主旋律,超前策划、超前布局,是我带领团队用纪录片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发声的重要保证。一百多年前,一位伟人的思想在遥远的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是如何逐步实现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带领团队提前一年进入创作,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我们用8集纪录片《思想的历程》给出了答案。2015年5月9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当天,纪录片《我们的1941—1945》在央视纪录频道和俄罗斯教育频道同时播出。我带领团队历时一年拍摄的这部作品,讲述了中俄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故事。追忆历史、缅怀先烈,为中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添了新注脚。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出席中共六大纪念馆建馆启动仪式。之后,我们开始策划拍摄4集文献纪录片《中共六大纪事》。这是唯一一部全面反映中共六大题材的纪录片,填补了这段珍贵党史的纪录片空白。2016年7月4日,中俄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五一村为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揭幕。当天,该片的国际版《五一村的神秘来客》在俄罗斯尼基电视频道播出。此后,莫斯科郊外的五一村——中共六大纪念馆所在地,《中共六大纪事》在那里常年循环播放。用影像见证历史,向中国和世界还原历史,我和团队不辱使命。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一问一答,正是对我们新时代媒体人的鼓舞与鞭策。“中国故事、世界表达”,我们用充满文化自信的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结合国情省情,充分打好中央和地方重塑外宣格局各项政策组合拳,从2011年开始了“中国黑龙江电视周”的海外推广。我和同事们连续多年在海外举办中国黑龙江电视周、中俄媒体年活动,把“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外宣活动做成常态。我们在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等境外30余家主流电视机构累计播出400余部(集)自己创作的纪录片,这些作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基调,有效推动可爱中国、好感传播在周边及部分欧美国家落地生根。 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在国际纪录片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故组委会主席伊夫·让诺致力于在制片人和国际制作公司、电视台、纪录片从业者之间架起桥梁。伊夫·让诺曾经说:“中国的故事讲不完,因此国际合拍意义深远。我们希望通过合作拍摄,用更富有创意的方式让更多人对中国的故事产生共鸣。在这点上,沈书做到了。”伊夫·让诺提到的“沈书做到了”的作品,就是在全球30多个国家播出的《致命深海》(Deadly Depths)、《沿海危城》(Flood, Challenging Our Future)及《沙漠星球》(Planet Sand)等大型纪录片。通过与国际机构、媒体合作拍摄纪录片,我们努力将中国倡导和平、坚持绿色发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真实地展现在欧美主流受众面前,为全球防洪减灾、防沙治沙提供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认同。这些年,我带领团队用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让全球观众重新认识变化中的中国,通过我们的镜头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们始终把镜头对准中国,记录那些稍纵即逝却具有重大史实价值与时代意义的事件,直面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时代要求我们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使命召唤我们把新闻人、纪录片人的“论文”写在大地上……用时间打磨纪录片,用历史积淀纪录片,我们努力把每一部纪录片拍摄成经典……为最美中国存像,为新时代中国存像,风雨兼程,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