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止,向海内外讲好领袖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创办十年来的几点体会龚 雯 张远晴 姜忠奇国际舆论场上,大党、大国的领袖形象,关乎海外受众对这个政党和国家的“第一认知”,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共领袖、中国领袖的故事,这也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2014年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学习小组”,是央媒中最早专事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报道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的新媒体。10年来,“学习小组”始终把用心用情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报道和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累计刊发涉总书记报道逾4600篇次,各平台综合阅读量55亿次,策划推出“出卷·答卷·阅卷——时代之问,总书记这样回答”“跟总书记学调研”“总书记的用典智慧”“小事大情怀·总书记的民生关切”“从习主席署名文章看大国外交”“总书记的冰雪情缘”“‘物’见初心·总书记的时代印记”“总书记的两会约定”“Xi's Imprint on the Era(习近平的时代印记)”等众多有特色、传得开、叫得响的专题融媒报道,网民评语中的一个高频词是“好看”。2023年,系列融媒报道“习主席的国礼故事”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该组报道是向海内外讲好领袖故事的又一次创新。“学习小组”原创融媒系列报道“习主席的国礼故事”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学习小组”关于总书记的原创报道为什么好看?一个重要经验是在“深”“实”“巧”“融”上下足功夫,让领袖故事具有穿透力、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学习小组”联合人民网推出的融媒报道“Xi's Imprint on the Era”(习近平的时代印记)获得“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融创精品十大案例(中央媒体)”。语言平实,贴近受众感受。贴近性是讲好故事的必备要素,越质朴越动人,切忌高高在上、板着面孔。“习主席的国礼故事”主旨宏阔,但行文吸收了不少网言网语、民间白话,比如《习近平送出的景泰蓝,有啥不一样?》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明“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8架“枭龙”为习近平护航,定格“巴铁”友谊》以“中国是‘枭龙’的‘娘家’”为喻,道出中巴情谊之“铁”;《这份礼物,是塞尔维亚工人为习近平“独家定制”》《习近平的8号球衣》《来自非洲的“马尼奥克”,藏在萨苏赠给习近平的油画里》《习近平把“复兴号”带到了泰国》《啥鞋子让小时候的习近平穿上“感觉到很神气”?》等,从题目到正文都透着“白话范儿”,鲜活展现了“习式外交”的特色与魅力。10年来,“学习小组”积极探索领袖故事的鲜活表达,一是去冗就简,化长为短,短不是浅,而是“准”且“精”,符合新媒体受众阅读习惯;二是言之有物,脱虚向实,表达平实晓畅,不追求花里胡哨、虚张声势,避免生硬拔高、空喊口号;三是通俗易懂,变硬为软,既要有“专业思维”又要有“受众意识”,把新闻通稿“翻译”成大众语言,做到口语化、有网感。
平台相“融”:拓展领袖故事的创新空间推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应当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创新讲好领袖故事,要借力媒体融合发展的东风,集萃各方资源,真正“融”起来。形式交融,练就新本事。经过数年融合发展,“学习小组”的产品已不局限于图文,更多是使用视听交融的全媒形式。“习主席的国礼故事”采用“原创内容+国礼图片+朗读音频+短视频”,在“喜马拉雅FM”开设音频专栏,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短视频,受众能同步读报道、赏国礼、听故事、刷视频,满足不同群体习惯偏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经常“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学习小组”邀请网民和10位影视明星一起朗读70封红色家书,全网播放量超6300万次,“初心家书”系列音频节目立意、质量、水准俱佳,成为很多人“睡前必听”,被中宣部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创新案例。“小组壁纸”系列精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金句,制作具有鲜亮视觉风格的手机壁纸,被网民收藏为屏保美图。又如“云课堂”,用户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还可在讨论区畅聊学习感悟、交流个人心得,40节直播党课累计吸引2300多万人次、全国近万个基层党组织在线听讲。多媒体融合的报道形式,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新体验。人员互融,汇聚众力量。“学习小组”拥有一支精干的“轻骑兵”团队,但每次重大报道策划落地,离不开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编队伍这个后盾。“习主席的国礼故事”创作过程中,我们主动打破部门分工,抽调年轻骨干成立专班,“90后”“95后”年轻人冲在前面。写作团队做足功课、精心采写;编辑团队打磨切磋、审检核校;新媒体团队生产音视频,在各社交平台分发推广;相关负责人靠前盯守,统筹协调,严格把关……大家虽分工不同、职责各异,但各展所长、相得益彰,融多部门力量为一体,使“小声道”汇成“大声量”。目前,“学习小组”这种融合作战方式已逐渐机制化,工作流程日趋完善。资源共融,下好一盘棋。讲好领袖故事,还要打通内外,强强相融,优势互补。把自身优势资源同其他媒体资源相结合。2023年,“学习小组”牵手人民网打造“Xi’s Imprint on the Era”系列英文短视频,重点面向海外社交媒体投放,得到人民日报社多个部门助力,引发海外关注和热议,浏览量超200万次。“云课堂”与全国12家省级党媒新闻客户端共享优质专家资源,同步直播党课,扩大了栏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把自身优势资源同社会资源相结合。“习主席的国礼故事”的策划实施得到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鼎力支持,也给国礼的对外推介工作带来有益启发。“云课堂”的成长壮大,得力于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单位的长期合作,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也由此“出圈”“走红”。“学习小组”还集纳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与人民出版社等合作推出《学习经典》等图书,累计发行量近百万册,这些图书入选中宣部对外推广计划,被翻译成19种语言在境外发行,向世界传播总书记重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年踔厉奋发,十年创新不止。“学习小组”打造出一批影响大、反响好的优质核心报道,尽心尽责讲好总书记故事、传播好总书记重要思想、展现好总书记大党大国领袖形象。实践证明,完成好首要政治任务,创新是关键,必须在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方法上下更大气力,在创新视觉语言和呈现方式上下更大气力,在创新传播渠道和运营模式上下更大气力。我们将坚持平实务实、精准精确、高质高效,满腔赤忱,不负使命,让领袖故事愈加深入人心,继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传播广远。(作者龚雯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张远晴系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合协调部副主任,姜忠奇系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学习小组”编辑)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4年3月(下)。责任编辑:郭凤敏新媒体编辑:曹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