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理想之光引领前行之路

张 龙 新闻战线 2024-06-2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用理想之光引领前行之路

张  龙

作者简介: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任江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二级)。第16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委。电视消息《地震灾区第一夜》《寒酸的县委办 不寒酸的民生》分别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广播剧《信念树》分别获中宣部第15届、第16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邓小平小道》获第1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战火烽烟年代,范长江用手中之笔探索抗日救国之路。他说:“抱负、理想,不是个人主义,这是我们的国家、广大群众所要求希望于记者的。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从30年前成为一名记者开始,我一直在范长江这句话的激励下奋勇向前。30年奋战在新闻一线,心中有一个声音始终未曾褪色: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30年深入基层,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鲜活的故事,把新闻理想书写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


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新闻来自现场

记者,是站在时代潮头的人。一支笔,就是时代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历史的聚光。深入新闻现场,记录事实真相,捕捉动人瞬间,只有与基层零距离,脚上沾有泥土露珠,才能与人民情感共振。“永远在路上”,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

笔者在第16届长江韬奋奖的颁奖现场。

1998年,长江全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江西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我主动请缨前往抗洪一线。第一站来到江西省余干县康山大堤,那是鄱阳湖区重点圩堤之一。如果它垮掉,10万亩良田就要被淹没、几万人将无家可归。我记录着大家众志成城坚守大堤的同时,看到数十名村民在堤坝外的池塘里“游来游去”,问过后才知道他们是在排查管涌隐患,哪个地方水比较凉,就说明哪有管涌。管涌一开始可能只有指头大小,但如不能及时发现就会越来越大,大堤就有垮掉的危险。及时发现就能及时处置,防患于未然。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抗洪报道,深深地被群众的智慧所吸引,也下水体验了一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一招确实管用,于是我做了一篇新闻特写《特殊的泡泉排查队》,当天就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

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新闻来自现场。

98年的抗洪,持续了好几个月。8月份长江九江干堤决堤,我们一方面要报道抗击特大洪水,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正常的生产生活。于是,我选择站在长江九江大桥上做现场报道,用画面和语言让观众一边看到长江波涛滚滚,另外一边看见九江炼油厂正在加班加点,这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冲击力极强,报道《堤外洪水滚滚 堤内机声隆隆》应运而生。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抗洪,全世界都在关注,而江西的企业还能正常生产,片中采访的一些细节也很打动人,有工人说“我们不能上抗洪一线,我们得把工作台作为一线”。在大灾面前,这样的报道非常振奋人心。

1998年抗洪,我做了50多篇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和专题报道,既点赞抗洪救灾的群英谱,也展示赣鄱大地万众一心的精气神。过程中有苦有累有惊险有意外,但感受到记者这份职业带来的意义与荣光,一切就都值得。

2005年,九江发生5.7级地震,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极其少见。地震是早上8点多钟发生的,我们第一时间赶往震区报道。刚报道完当天的新闻,就听到传言四起,说晚上可能发生7.8级的大地震。九江、南昌很多人都跑到外面不敢进屋,人数越聚越多。在这种情形下,我找到中国地震局的首席专家,了解最新信息。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现场会商,晚上10点30分,得出最新结论,不会发生更大地震。在当时的信息发布条件下,我迅速在江西卫视发布滚动字幕消息:“据中国地震局专家会商研判,九江不会发生更大地震,请大家不要信谣传谣,不必恐慌”。短短几十个字,迅速稳定了人心。

随后,我带领着同事兵分多路奔忙,努力把所有的场景都记录下来。我们看到党员干部分小组排查危险住房、看到救援官兵连夜搭建应急帐篷、看到老劳模骑自行车往各个临时住所送饼干面包;我们还记录下墙上满是裂痕的手术室,医生们正有条不紊为一名产妇做剖宫产。《地震灾区第一夜》就此进行了报道,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惊心动魄的豪情,以平实动人的报道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20年6月,鄱阳湖遭遇超历史洪水,笔者深入湖区一线组织抗洪救灾宣传。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深入新闻现场,记录所看到的事实,是记者最重要的使命。这同时也是一份馈赠,让我们有机会去聆听人间故事,触摸人心温度,感受那些微小但坚韧的力量。


在平淡中发现神奇,在平凡中发现伟大

记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有敏锐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索欲,才能在平淡中发现神奇,在平凡中发现伟大。

2013年底,我担任江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分管采访的副主任,有位记者跟我说发生了一个盗墓案,但不能报道。我十分好奇,催促记者深入了解,盗的什么墓,这个墓有什么价值?记者了解后跟我说,那个墓可能是汉代某位皇帝的墓。我迅速做出判断,认为这个新闻很有价值,就交代记者,以后务必“盯紧”几位负责的考古专家,并完整记录挖掘过程。一年后,当允许公开报道的时候,又加派报道力量继续追踪。前后持续近两年,推出了百余篇报道,西汉海昏侯墓的挖掘成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就是发现新闻的力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怎样去发现信息背后的价值,是新闻工作者能力的体现。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使之成为照亮中国前行的温暖灯火,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

2013年“五一”劳动节,省领导看望一批市级劳模。记者采访回来就跟我说,劳模中有一位龚老师,是甘祖昌将军的夫人,事迹感人。甘祖昌大家都知道,但他爱人的情况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于是,我派出一路记者,去了解龚老师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故事。深入了解后才知道:1957年,她跟随丈夫从新疆到江西,成为一名普通老师。1986年,甘祖昌将军去世,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成为妻子龚全珍的人生信仰。多年来,龚全珍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可是我没有遗憾,没有悔恨,心怀坦荡。只要过宁静、简单的生活就满足了”“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实现中国美好的梦做点事,为社区的建设尽点力,不能等死”。我们被龚全珍的事迹深深感动,推出系列报道《龚全珍日记》,引发广泛热议,龚全珍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她为“老阿姨”。

新闻的核心永远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有用心用情,才能做一名好记者,写出有温度、有情怀、感人至深的报道。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书写榜样事迹,唱响奋进凯歌,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在海量信息中关注细节发现价值。


对每一句文稿推敲斟酌,对每一个画面反复打磨

选择做新闻人,就一定要坚守新闻情怀,胸怀“国之大者”。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4年再次亲临江西考察,做好报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分管台长,我选择与参加报道的40多名记者编辑在一起,全程参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特别报道的策划、部署、落实、呈现等每一个环节。从接到任务到完成特别报道,报道团队连续奋战10多天,特别是12号、13号两天,我们通宵达旦、持续工作48小时,对每一句文稿推敲斟酌,对每一个画面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全景式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的巨大关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大爱,生动展现4500万赣鄱儿女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戴之情。

13日晚7点,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报道,两小时之后江西卫视就推出了长达1小时的《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特别报道》,包括回访报道、反响报道和电视评论,通过34位亲历者回忆总书记考察时的细节,一句句亲切话语、一个个难忘瞬间、一幕幕感人情景,生动讲述了总书记和人民在一起的故事。看着节目一分一秒顺利播出,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欣慰和自豪油然而生。

笔者在新闻演播室审片。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类似这样的经历着实不少。一碰到大事、急事、要事发生,我的记者思维立刻让我绷紧神经,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几个字已深植于心间。


记者在记录历史,也在创造历史

新闻媒体贵在一个“新”。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守正创新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要不断创造新内容,变革新语态,采用新表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全国省区市广播电视机构推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今日中国》。《今日中国·江西篇》多视角、全方位展示百年间江西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奋力迈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坚实步伐,全景式展现“老区不老、势头正好”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策划制作了Rap《这就是江西》,我写词并请江西本土专业作曲人员共同谱曲,以江西兴国“哎呀嘞”民歌为基调,融入欢快活泼的说唱形式,用融媒生态、全新视角把红色江西、活力江西、生态江西、幸福江西呈现给受众,在全网赢得超亿次的播放量。

在深化媒体融合大潮中,江西广电是省级卫视中第一个在短视频平台以本省新闻联播“江西新闻联播”为名开号设立新媒体矩阵的媒体,高扬主旋律旗帜,弘扬正能量,更好在新媒体平台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23年9月,“老阿姨”龚全珍逝世,“江西新闻联播”新媒体刊发《永别了“老阿姨”,致敬您的“如荷人生”》及系列短视频报道,收获近1.38亿流量,荣登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一周优秀传播内容榜单首位,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向全国推荐转发,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新闻记者要保持热爱,也要顺势而为、拥抱变化。主动跳出舒适区,在拥抱变革中引领变革,在突破自我中实现成长,这样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方能更好地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任务也更加艰巨。

记者的责任是重大的,所谓“笔下有人命关天、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毁誉忠奸”。记者,记着。记者在记录历史,也在创造历史。对我而言,那些对理想坚守、奔向光荣与梦想的日子,将永远铭记在心。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4年3月(上)。
责任编辑:喻瑾 
新媒体编辑:曹雅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