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民生情怀,做民生新闻

金石明 新闻战线 2024-06-2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以民生情怀,做民生新闻

金石明
作者简介:江西广电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兼都市频道总监,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曾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出版新闻专著《金石洞明新闻点》,杂文随笔集《矜思明想》。

“29年的新闻生涯,让我感觉或许此生选择了最适合我的职业。”这是2022年获得长江韬奋奖时我的感触。

1994年,当了8年的语文老师之后,我依旧心心念念高考时的第一志愿——新闻。于是,通过好几轮的考试,我怀着忐忑和兴奋,终于如愿走进了江西省广播电视台的大院,成了刚刚成立的江西有线电视台新闻部的一名记者,那一年我29岁。
让人兴奋的是我这个未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碰上了一家成立不久的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筹备开播,这样的机遇往往让人迅速成长。那时的我除了“热情”还是“热情”。


初出茅庐
1994年,一个电视门外汉,在培训了一个月之后,上岗了。
我和两个小伙伴的第一条新闻报道,是采访南昌市刚刚成立的公安巡警支队。审片时,领导只问了我们一句话:你们认为今天这个“消息”播出去,观众会愿意看吗?
一条“消息”,我们觉得每句话都说得太好了,所有的同期声都想用上去,因此,剪了3小时,时长还有7分钟。领导教给我们一句话,如今成了我的口头禅:同期声一定要学会“忍痛割爱”。
刚开始,虽然悟性不足,但贵在能吃苦,不慕虚荣也不畏风险,因为我们热爱新闻。这条长达7分钟的“消息”最终没能播出,但我并没有气馁。这不,第一条播出的作品居然获奖了。
第一篇作品做了什么样的稿子呢?
20世纪90年代,农贸市场上卖青蛙的人多如牛毛,青蛙于人类有益,不能买卖,而南昌人最爱的食材——“老蛤”,也叫“田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学名“虎纹蛙”,更不能买卖。但农贸市场偷偷贩卖的人着实不少。
于是,我和同事来到南昌市曾经著名的“蛤蟆街”采访,刚到街口,卖蛤蟆的小贩看到摄像机,提起蛇皮袋一溜烟儿地作鸟兽散,瞬间无影无踪,拍到的“逃遁”画面相当精彩。这就能获奖了吗?显然不能,何况不准买卖蛤蟆在新闻里也是老题材。
怎么让这个老题材更有价值呢?采访工商部门时似乎有了点儿眉目,工商部门说要采访野生动物保护部门,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说要采访渔政部门,一路采访下去,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谁都可以管,最后谁都不管,于是造成了“多头管,都不管”的现状。因此,作品《农贸市场上的蛤蟆为何屡禁不止?》最后获得全省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三等奖。


成长蜕变
当记者的头三年,我是“临时工”,因为当时调动工作并不容易。我一边当记者,一边站讲台,咬牙坚持着自己对新闻的“执着”。有一天,一早到台里去采访,一直忙到下午准备回家,突然接到了警方线索:抓逃犯。我马上兴奋起来,和搭档收拾装备就出发了,坐着警察的车在田间小道上颠簸许久,来到一个村庄,一直守候到深夜。终于,警察破门而入,我们的新闻灯直射床上的逃犯,一举擒获。
警察把我送回学校时已是早上六点多钟,这天还有四节课等着我。一上午下来,不仅课讲得精彩,我仍旧精神抖擞返回台里剪完了“抓逃犯”的片子。
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正是这种力量,让我的成长有了“动力”。

笔者(右一)在景德镇陶瓷博览会现场采访拍摄。
2000年3月初,我成为江西有线台新闻节目的总制片人,领导还配了两名经验丰富的记者,我们开始新闻节目的改版。
2000年3月6日,“有线新闻网”栏目全新改版当晚,播出了我们制作的文化娱乐市场调查节目。节目编排对比强烈,一经播出,反响强烈。
改版几天后发布了新闻《马振华,你在哪里?请听一个母亲的哭诉》,新闻热线几乎被打爆,甚至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孩子也碰到了类似情况。马振华在校园周边的网吧玩游戏,玩得十几天不见人,母亲急得没了办法,才来求助媒体。为此我们记者迅速联系公安、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一边寻找孩子,一边请各方讨论刚刚兴起的网吧游戏对孩子的影响,十天之后,孩子终于在一家网吧被找到。这个十几天的连续追踪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的高度重视。该连续报道也获得当年全国有线新闻一等奖。
过去,“有线新闻网”是个综合性的栏目,从改版开始,基本形成了“民生”特色。我们是江西较早提出“民生新闻”概念的媒体。


持续发力
全国有线台和卫视合并之后,我做了9年的经济类报道。随后,调到江西都市频道分管全省最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现场”。

江西广电“都市现场”栏目重磅呈现“3·15特别报道”。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旗舰民生新闻栏目“都市现场”走出“一地鸡毛”的困境,节目中小车祸、小火灾、小投诉的占比居高不下,同质化、琐碎化的内容难以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信息需求。
只有重新锚定节目的价值取向,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凝聚“人情冷暖”的温度,学会“小题大做”“以小见大”,才能处理好“小民意”和“大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
新的节目制作理念,如何在一档运行10多年的品牌节目中推行?我提出每天的“都市现场”至少要有“六个一”:一个头条、一个组合报道(包裹式报道)或系列报道、一个现场或直播报道、一个新闻人物、一个评论以及一个求助板块。
一名年轻记者至今还记得刚入职不久被我“毙掉”的一条稿件。那是2017年盛夏的一个中午,5名农民工去网吧上网,不料被老板赶了出来,原因是他们有5个人却只开了一台电脑,其余4人围观和睡觉的“蹭空调”做法被认为扰乱了网吧秩序。双方争执不下,只好报警,不欢而散。作为当天的审片领导,我将这条稿子压下后,请记者再去回访。第二天重发的稿件中,几名农民工在住处坦陈去网吧“蹭凉”的动机:他们租住的房间连窗户都没有,更别说空调,实在太热,但又舍不得各开一台电脑……
这名年轻记者说,这次“返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记者,除了记录,更要思考。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题,有了人文关怀,就得以窥见并记录特定历史阶段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并以此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新闻稿件也因此变得更有温度、更有价值。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你站在怎样的层面就会做出怎样的报道,你的眼光决定了你的眼界,你对事物背景的了解,决定你会从哪个角度观察问题,最后呈现的作品就会高低立现。
我带领采编队伍将更多精力用于锤炼“内功”,工作状态也渐渐发生变化。审片间隙,我经常和记者探讨选题,在这个过程中,创作的“火花”不断涌现。
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十年禁渔”。针对这一重大的题材,都市频道纪录片团队选定了鄱阳湖东南部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渔村进行拍摄。然而,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村民面对生存方式的巨变,一度有抵触情绪,采访进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团队调整拍摄思路,深入鄱阳湖区,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全程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耗费近1年时间、50余次深入鄱阳湖区跟踪拍摄,纪录片《鄱阳湖最后的渔民》完整记录了渔民杨志兵从反对禁捕退捕到理解、接受,再到奋力转产转业的故事,从诸多侧面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历史进程。这部践行“四力”的作品,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0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并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二等奖。民生视角、人文观照,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让节目展露温情。

都市频道纪录片团队深入鄱阳湖区拍摄《鄱阳湖最后的渔民》。
公益是媒体公信力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都市频道推出“贰基金·都市爱心筹”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和新闻活动,借助新的媒体交互手段,“感动的力量”不断“破圈”放大。罕见病患儿、留守儿童、大病困难患儿、贫困大学生、农产品滞销的农民等,都曾通过都市频道的融媒体节目得到帮助。
2021年10月28日,都市频道接到求助电话,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一名两岁女孩摔跤后,碎玻璃扎进眼球,必须迅速转诊。融媒体中心直播团队紧急协调各方,立即上线全媒体直播《突发!两岁女孩碎玻璃入眼 交警媒体紧急护送》。交警、记者、医护工作者通力配合,网络直播全程实时记录、实时传输,在4000多万名观众和网民的关注下,小女孩的眼睛最终保住了。这场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新闻直播,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直播一等奖。
做好舆论监督报道也是做好民生新闻节目的重点。针对不法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2016年,“都市现场”推出日播板块“都市消费调查”,连续播出4年的“3·15特别报道”中,揭露了许多消费乱象,有力地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3·15特别报道”打破新闻节目常规编排模式,打通两个小时时间,推出全部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节目内容。用记者调查、监管部门现场督导、各方专家连线评论等多种方式,把每年的“3·15特别报道”做得扎实、饱满、有力。6年的坚持,使“3·15特别报道”荣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一等奖。
线索有来源,事实有依据,政策有出处,官方有回应,是我做舆论监督报道的四个原则。我在自己的采写随笔中写道:“一切报道的目的,都是为了发挥舆论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才是媒体最该做的事情,不论是监督,还是引导或是服务。因此,一切的报道,就应该展示事件的真相和可能,达到完整与平衡。这样对所有被报道对象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才能真正展示媒体的公信力。”
随着媒介生态的不断发展,除了通过记者深入采访不断逼近真相,媒体深度融合也开始影响新闻产品的黏性和力度。
2022年7月,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和今视频客户端创新推出了网络问政平台、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平台——赣问。网民可以通过下载今视频客户端、搜索“都市现场”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就消费维权、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便捷地上传线索、反映诉求。通过“智能+人工”审核,大部分问题线索一键转办至省直单位、各地市营商办、各县区宣传部或党群部,由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和回复。截至2022年底,赣问平台的总访问量已超4000万人次,7天回复率和办结率达到了95%以上。通过深度报道的守正创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感慨万千。有人说,一个人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职业,就算成功。我很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责任编辑:喻  瑾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12月(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