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民日报“解码·博物馆的力量”系列报道聚焦当代生活中博物馆的新场景、新故事、新力量,以有特色的形式、有共鸣的视角、有深度的思考,探索博物馆选题的青春表达,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义。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人民日报总编室文化新闻版(文化时间工作室)与人民网社交媒体部,联合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依托人民日报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出“解码·博物馆的力量”系列融媒体策划,包括系列报道、整版策划、创意视频《古乐新声越千年》等。整组报道全平台阅读量超1.1亿,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近年来,“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文创产品引领文化消费新时尚,文博探索类节目频频出圈,博物馆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该组策划借助融合传播,创新内容,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博物馆选题的青春表达,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到博物馆的力量。
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总编室文化新闻版(文化时间工作室)创新表达,将融合思维贯穿策采编发全过程,除了报纸版面报道外,还推出移动化、社交化、年轻化的视频产品。相关领域报道已经深耕多年,编辑团队经过反复讨论,选择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为报道对象。该乐团成立22年来,专注于复原古乐器、古乐曲,在社交媒体上颇有人气。一方面,编辑组约请分社记者,采写报纸版面报道《鼓瑟吹笙 为今人奏古音》;另一方面,以“音乐文物+古画+国风音乐”为创意,制作有网感的视频产品。从纸上到屏上,从前期立项、创意策划到中期视频拍摄、后期视频制作、发布推广,编辑团队全程参与,输出创意、把关内容、打磨精品。
2022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解码·博物馆的力量”系列报道之《鼓瑟吹笙 为今人奏古音》。
立体传播,打造“爆款”。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人民日报总编室文化新闻版(文化时间工作室)与人民网社交媒体部,联合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推出视频产品《古乐新声越千年》。博物馆里,一名观众凝视文物,镜头一转,泛黄的卷轴徐徐展开,观众也成为“画中人”,一队乐手身着古装,或坐或立,用新郑歌钟、王孙诰编磬等9种古代乐器演绎流行音乐,画卷中还展示了《千里江山图》、长信宫灯等全国几十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主视频以外,创作团队还推出3个创意短视频作为预热,在人民网、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发布。网友留言点赞,“穿越千年的时代强音”“永远会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动”。该产品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首页等推荐,众多网络媒体转载,全网点击量超1.1亿,成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爆款产品。
小切口、深分析。内容生产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该组策划从“博物馆热”的社会现象出发,对当下博物馆行业进行了全面扫描,为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带来对于博物馆的认知刷新。越是切口小的报道,越见采写功力。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推出的“解码·博物馆的力量”系列报道,每篇选择一个小切口,分别聚焦一个设计博物馆的团队、一个古乐团、一次沉浸式展览、一个县级博物馆、一座博物馆之城等,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立体呈现博物馆发展新貌。比如,《古城今壁 交相辉映》揭秘有历史又现代感十足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如何诞生,《鼓瑟吹笙 为今人奏古音》聚焦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如何复原古乐器和古曲,《鉴古观今 讲述文物的故事》呈现科技感十足的沉浸式展览,《“小”博物馆有“大”作为》讲述县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的探索,《大同 博物馆串起一座城》关注博物馆建设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透过鲜活实践和创新探索,全方位展示博物馆的进化与升级。
2022年5月18日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推出的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报道版面。
视觉呈现,出新出彩。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其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赋能融媒传播,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融媒产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推出整版报道《新场景 新故事 新力量》。整个版面紧扣“新”字,在报道内容上,关注屏幕上的数字博物馆,能带回家的博物馆文创,到课堂、社区、乡村去的流动博物馆等,重在呈现博物馆连通了哪些新场景、释放了哪些新力量。与内容相呼应,在版式设计上,以手绘风格完成古典元素与现代审美的双向奔赴,绢本设色《桃源仙境图》徐徐铺展,马踏飞燕、武汉黄鹤楼等元素点缀其间,整个版面从形式到内涵,都体现了古老又现代的中华文明蓬勃的生命力。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既对博物馆保护管理研究利用提出了要求,也为博物馆选题报道策划提供了思路。用古乐器创新演绎流行音乐,观众不仅能观看文物,还能聆听历史。视频《古乐新声越千年》以可听、可看、可感、可知的方式,展现了古老、厚重的博物馆年轻、有趣的面貌。
视频《古乐新声越千年》截图。找准连接点,放大传播价值。今天,传播场域中的博物馆话题,已从过去的“高冷”“神秘”转变为全民热议。博物馆珍贵藏品所蕴含的巨大魅力,公众对于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巨大热情,共同构成了博物馆选题的传播价值。在此背景下,受众对于博物馆报道的内容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媒体丰富内容表达,创新传播方式,找到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的连接点。近年来,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文化时间工作室)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读书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文化节点推出了一系列融媒策划,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发掘有特色的表达、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让传统与现代“美美与共”,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义,让人们得以更深入地触摸悠久历史、助力文化自信自强。(作者系人民日报文化版编辑组主编:杨暄、智春丽,编辑:管璇悦、陈圆圆、曹雪盟、陈世涵,本文执笔:杨暄、管璇悦、陈世涵)